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9篇

时间:2022-08-21 20:30:11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9篇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9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9篇

篇一: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们社会的飞速发展, 时刻都有新事物的产生。但是在我们使用这些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也会引发很多的心理问题。

 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小学生, 他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未来的栋梁。

 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较好, 当小孩子的生活却没有我们以前过得那么幸福。

 在小孩子的身边, 有很多无形的压力, 对他们或多或少的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造成影响的同时, 并没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想法, 长久下去, 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就拿我们的“应试教育” 来说, 虽然现在到处都大张旗鼓地提倡“素质教育” , 但是只要还有高考这只“指挥棒” 的指挥, 学生就会在学校的提高升学率, 家长的高期望下, 被迫负担更重的学习担子。

 久而久之, 学习繁忙, 要与同学互相竞争, 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何谓教育? 教育, 就是要培养德、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就算你再聪明, 但你的心理素质不过关, 动不动就钻牛角尖, 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 身、 心两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 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很多学生都说, 他们天天过着“单调” 、 “紧张” 、 “烦躁” 、 “抑郁” 、 “无聊” 的学校生活。

 甚至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比如说:

 任性、 偏激、 冷漠、 孤独、 自私、嫉妒、 自卑等。

 近年来, 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 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 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下面, 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 简要地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 是学生正常健康、 全面发展的保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 。

 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 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

 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性成熟的开始, 身体的发展, 让学生开始有了自 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 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

 产生这种矛盾, 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

 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 对孩子在物质上做到应有尽有, 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 学习上过分计较成绩, 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 甚至不以为然。

 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学生还是有时候会存在一些小困惑——在我们眼中的小事。

 如果困惑没有及时解决, 让它越积越多, 当它超过了自己的承受力, 就会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 自卑乃至妒忌、 憎恨等不健康心理, 从而形成孤僻、 懦弱、 粗暴等人格阻碍。

 有调查表明, 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 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厌学、 逃学、 偷窃、 说谎、 作弊、 自私、 任性、 耐挫力差、 攻击、 退缩、 焦虑、 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 标的实现。

 比如: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

 他脑子特别的聪明, 人也很活泼好动。

 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 没有做不好的。

 但是, 他特别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 下课老是动手动脚惹同学, 上课也喜欢插嘴。

 当他不喜欢的时候, 考试卷子也不愿意写一个字; 当他受到委屈时, 就喜欢装病不上课, 吵闹着要回家。

 班里面的学生都特别不喜欢他。

 作为班主任, 我有义务, 也有责任和家长进行沟通。

 几次想把家长请来学校, 但家长一直说工作忙, 没空。

 直到小孩在学校与其他同学打架, 弄得鼻青眼肿, 需要双方家长进行调解时, 才愿意露面。

 家长的不重视, 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学生的一切行为, 只是为了要引起家长、 老师、 同学对自己的关注。

 后来通过几次的谈话, 学校的相关部门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 教育家长要多关心小孩, 要用鼓励的方法让他改掉坏习惯, 要让小孩有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这个学生的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由此可见,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 养成良好的习惯, 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 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 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

 方面 现象 影响 家 庭 1 .家长的品德修养, 文化水平, 教育方法、 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

 2.“单亲家庭”、 “问题家庭”中家庭气氛温馨减少;

 3.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学 校 1 .学生之间激烈的升学竞争;

 2.学校追求升学率, 频繁的测验, 对学生的分数进行排位;

 3.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导致学生陷入紧张、 焦虑, 担忧等不平衡状态。

 社 会 1 .色情、 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 不法网吧的出现;

 2.政府部门的不正之风;

 3.观念的多元化。

 对社会有错误的认识, 自我调控能力减弱。

 第三, 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

 有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 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

 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

 要如何树立楷模, 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尊重学生的成绩, 尊重学生的隐私。

 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 公正, 不能感情用事。

 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 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 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最重要一点是要讲诚信。

 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 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 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第四, 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 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小学开设一门课, 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 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健康情绪, 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

 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 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 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 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 , 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 鼓励他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 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 善于观察学生, 引导学生。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常的交往, 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 对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个重要的保证。

 总之,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从而保持积极、 乐观、 健康心态, 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我们要不断地探索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 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篇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的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固河联校胡集小学

 李振云 内容提要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健全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集中表现;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 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 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就不能使个性得到全面、 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职业适应性

 首因效应

 性心理变态

 师生关系

 自我调控

 马太效应

 21世纪, 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综合国力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1300万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建立一支为基础教育事业献身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要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教育家认为:

 人才素质分为生理素质、 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

 心理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赖以形成的基础与中介;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作用; 心理素质是个性不断完善的能动性基础。

 由此看来,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健全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集中表现;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 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 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就不能使个性得到全面、 和谐的发展。

 什么是教师心理健康?

 英· 格里士认为: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

 ” 精神病学者麦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的定义:

 “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 这就是说,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教师, 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 这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 遇到了某些障碍, 这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之中。

 怎样的教师才算心理健康?

 诊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可从以下两个标准判断:

 一、 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根据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做法与习惯总结出的一套行为标准。

 凡是能适应社会基本要求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 相反, 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行为则被视为异常的。

 例如, 一个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应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 并能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 平易近人,礼貌谦恭, 泛爱, 与周围任何人都保持一种正常的关系; 反之, 适应水平偏低的教师, 往往待人冷漠、 孤高, 甚至表现出疑虑和神经质, 社会地位观念显著, 情绪化, 态度反差大。

 教师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的适应水平上。

 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可从主体的活动效果上加以衡量, 即要看其是否适应自然与社会所提供的生活环境, 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 同时看其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可利用的主客观资源, 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内部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主体的自我调节水平, 集中表现在自我评价的客观性、 自我设计的合理性、 自我调控的有效性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自身潜能的发挥程度。

 值得指出的是:

 个体心理功能的完善程度与其各项心理素质发展的全面、 充分、 和谐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凡是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片面、 萎缩、 畸形现象的人, 其心理上很容易产生某种障碍, 使其心理功能上不能正常发挥。

 二、 个性发展标准

 这是从对个性发展的理想要求出发提出的判断标准, 也是与学校的教育目标非常接近的一种判断标准。

 不同学者对个性发展的理解与期望不同, 提出了不同的标准。

 比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认为, 正常心理应有十项标准:

 1、充分地适应力;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9、 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展; 10、 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 对个人基本要求作适当的满足。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符合下列特点:

 1、 乐于工作, 且能将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 并能从中获得满足感; 2、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且乐于与人交往, 对人的态度是正面的态度多于反面的态度; 3、 对本身有适当地了解, 并能有悦纳的态度, 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 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 4、 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对生活中的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 而不企图逃避。

 (见陈学诗主编《当代心理卫生》 ——《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 )

 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 有资料表明, 中小学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见资料我国学者贾林祥《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

 》 。

 但是, 2005年有这样一份统计结果在媒体中传播:

 30~40%的教师经常性地处于情绪波动之中, 15%有心理问题; 7%有心理障碍。

 这些数据表明: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悄悄逼近中国教师,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 权威部门有一个标准:

 即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

 。

 根据这一标准,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不佳的现象全国各地很多相关的教育机构, 如广州市、 杭州市、 天津市、 以及辽宁的14个城市均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测试, 多项调查均显示出:

 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八成以上的教师承认存在着心理压力, 而半数以上的教师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众多学者的报告指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复杂的, 有社会变革、 市场经济所

 带来的压力和冲击; 也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重负; 还有教师的自身素质即教师的人格特征、 认识观念和成长经历等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适应性差 表现为职业倦怠、 心理失衡、 行为偏差等等。

 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 “长时性”,使得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劳累。

 过重的工作负荷引发教师对工作的厌烦情绪, 强烈的压力和矛盾使教师难以应付, 遇到挫折易产生心理失衡。

 如嫉妒、 自卑、 愤懑、抑郁等情绪, 严重的伴随有攻击性行为等。

 性格上过分内倾, 忽视学生人格, 不愿跟学生打交道。

 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 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 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只有表面应付。

 2、 因各种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知觉误差, 表现为主观武断、 偏听偏信等。

 第二, 理解误差, 主要表现为误解。

 第三, 社会认知误差, 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等, 许多成见、 偏见都与此有关。

 3、 情绪不稳定, 自制力差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一些教师常常处于情绪低落、 心境不佳状态, 而教师自身又不能对此状态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日积月累, 不良心境便在教师身上内化并扩大。

 主要表现为烦躁、 忧郁、 紧张、 焦虑, 反应过敏, 容易冲动, 不善控制等。

 4、 人格缺陷和人际关系紧张 某些不良个性特征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如心胸狭隘、 惟我独尊、 意志脆弱、自我中心、 过度敏感、 主观、 偏狭、 多疑、 懦弱等等不良性格。

 具有这些个性心理的教师往往与领导、 同事或者学生发生冲突, 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 久而久之,形成孤独、 无援、 苦闷、 自卑等不良心态。

 5、 性心理变态 表现为亲近异性, 经常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异性, 和异性单独相处时不自然。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多出现在男性教师, 教学中态度明显偏向女学生, 任命女学生

 做班干部, 专门找女学生谈话, 甚至猥亵女学生。

 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虽然不是普遍性, 但每年有关的报道层出不穷。

 此外, 还有少数教师有各种神经质的表现, 如焦虑症、 抑郁症、 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存在, 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间接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大量实例说明,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在许多情况下,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喜怒无常的情绪和暴躁乖戾的性格, 常常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学生的学校恐惧症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据有关方面统计, 90%的学校恐惧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

 2、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教师不择手段的责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 会给学生心理造成阴影, 进而影响师生关系。

 3、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一些教师对职业的反感、 认识上的偏差和性格上的偏执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许多地方的“逃课事件” 就是实例。

 应该指出, 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问题, 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态度有很大差别:

 优生一般都是班干部, 差生很少有这种机会; 优生能经常看到老师的笑脸, 差生经常看到的是老师的冷脸; 优生能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 差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 优生犯了错误常常得到老师的谅解, 差生不犯错误还经常为别人背黑锅……这种感情上的马太效应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 许多不应有的消极影响, 在占学生总数20-30%的学习困难学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的。

 显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教师错误的观念。

 综上所述, 可以说明, 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 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控, 更新教育观念, 以健康、 卫生的态度进行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编译,1985年版 ②《人的潜能和价值》 作者:

 (美)马斯洛(Maslow A.H) 等著, 译者::

 林方主编,

 华夏出版社, 书号::

 9787800530593

  ③《当代心理卫生》 , 陈学诗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④《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贾林祥, 《上海教育科研》 1999年第6期 ⑤《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 主编:

 郑日昌

 邓丽芳,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书号:

 ISBN978-7-80140-628-6 ⑥《教育心理学》 【美】

 J.M.索里 C.W.特尔福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版 ⑦《教师心理学》 周国涛等著, 警官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振云

 胡集小学

篇三: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的培训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了他的重要性。同时也想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才”两方面的培养是极重要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过:“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某种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是 21 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而在小学生中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及学习焦虑等。所以“医心,育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整个学习和生活中,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对孩子们在小学各个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个全面了解认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因材施教。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小学生的心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通常是人们所说的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六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成长 4—5 厘米,体重增加约 2—3 公斤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交差。比如一

  年级的学生写字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整齐。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长的体育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的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力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兴奋性水品水平提高,表现的极爱说话有爱运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有二十到三十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几乎无条件的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对家长的信任,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一二年级的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信赖感,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知是在量上比一二年级的学生有所提高,基本没有质的飞跃,仍处在平稳发展之中,他们最明显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突然萌发并逐渐增加。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被称为第二发展期。此时,他们不仅身高体重明显增加而肌肉骨骼的力量也迅速增强,在心理方面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发展,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优势创造思维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爱自作主张顶撞老师和家长,正是因为小学生有了这样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才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使学习的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追求升学率,重智商轻德育,重课内教学。忽视社会生活实践。

  重优等生轻后进生。学习生活方式单一。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信心不足,心理恐慌。上课像坐牢,学习想做苦力,而往往老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了不当的方法,体罚语言伤害攻击等,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后进生被老师嫌弃及上进心而自暴自弃。由此对学校生活到校园环境建设从某种角度来说影响学生的心情,好地学习生活环境,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展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面貌普及绿化,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学校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通过开展各种名人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心理环境,做到校风,班风,教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园环境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的创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温馨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校园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事实也表明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以后就业于发展会面临许多困扰,而一小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心理问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保证每一个学生最大空间的发展。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心理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

  点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流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现象:如有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有的自卑羞怯有的嫉妒心强为我独尊,有的性格脆弱多疑有的虚荣心强,更有的经受不了一点的挫折,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康心志。除此外,据调查,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年上升的趋势。这些青少年在校期间大部分是下等生,由于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长受老师的白眼从而产生了不健康的心态,。对人的仇视心智冷漠无情的性格等等。由于心理没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在步入社会后只要有一点点的引诱。就从心里不平衡品德不良蜕变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何做好这一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对学生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时效性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长幸福美好。

 再从生活的实际例子来说吧,一般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有所作为,而成绩一般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发展机会的,但根据一项较权威的调查显示约 90%的企业老总是高中生,只有 10%的老总是大学生,另外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研究调查表明,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中上等学生在社会上都能取得较大的成功。而一小部分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在社会上却并没有取得成功甚至遇到挫折就想到轻生到底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无大作为或经受不

  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折磨。原因是他们从小在老师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心理单纯没有承受力。往往造成他们心理脆弱,一遇到失败就出现心理全面崩溃,自暴自弃等等的弱点。如果我们加强对这块写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受挫折等能力,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相反的,一部分中上等的学生他们在校就因成绩不佳等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成绩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对困难有充分的认识和承受能力,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好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维护特别是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加强,同时也应该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他们有一个正常的状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兴华小学

 李

 军

  2011 年 11 月 1 日

篇四: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001 班 37 学号陈俊朝 C 证作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

 据国内多种调查显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 3 万名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 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 又据某种心理测检组检测, 只有 43%的中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 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

 因此, 关注少年儿童的发展, 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致使中小学生在学习、 生活、 升学等方面,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使得他们的心理活动较不稳定, 容易产生焦虑和挫折感, 发生一些在人际关系、 情绪稳定性、 人格构建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 占相当比例的孩子,受到家长过多的保护, 缺乏应付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 意志薄弱,感情脆弱, 心理承受能力偏低, 再加上缺乏心理卫生知识, 缺乏心理调节能力, 一旦面临挫折与烦恼, 往往痛苦不堪, 甚至极个别的会产生轻生行为。

 在这个身心健康发育的重要阶段中, 对学生心理影响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 学校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 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 往往流于形式, 或者作为点缀,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 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

 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 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

 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 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学校教育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 片面追求升学率, 频繁的测验, 学生的分数排位和老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 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 焦虑、担忧、 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虽然近年来, 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 但是心理教育的实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普及度不够, 方法较简单。

 而且学校教育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 知行不一” 的问题,心理教育意识淡泊, 缺乏系统研究。

 素质教育没落实搞好, 分数依然是学生和老师追求的目标。

 学生学业越来越重, 考试越来越频繁, 分数越来越被看重。

 老师劳累, 学生更遭殃。

 老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

 二、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 教育方法、 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

  而有重大的影响, 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 了。

 所以, 家庭教育不当, 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处于家庭关注的中心, 这种特定的地位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 自立精神, 而不应过多地给予帮助甚至事事包办。

 然而并非每位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认识, 由于父母祖辈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的一切都是一手包办, 可以用“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飞了” 来形容。

 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

 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 的技巧, 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 的温暖。

 另一方面,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过分关注, 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 令其上辅导班, 为其请家教; 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 做完课内做课外。

 家长的过分溺爱和对孩子期望过高, 这一矛盾体, 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

 少数学生父母离异, 家庭破碎, 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 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 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 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将影响他们一辈子。

 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

 如果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 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 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那就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如在杂志、 新闻等看到个别老师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对待学生, 学生所发生的不正确的行为的严重性就知

  道。

 四、 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方面如果结合力度不够, 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 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 这也是中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 孩子生日讲排场, 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 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 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且家庭、 学校、 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 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 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 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

 因此, 我们应该更好的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创造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 建构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 运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结合素质教育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 扭转考试指挥棒, 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 微观调控, 建立自上而下的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 机制。

 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 在校时间、 考试规模及次数, 严禁考试按学校、 班级、 个人排名次, 杜绝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

 规范学校教辅用书, 建立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 必要时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预、 制裁。

 其次, 加强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 专项培训。学生心理要健康, 我们老师心理健康是前提, 我们老师本身的心理素

  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

 针对市场经济下的教师现状, 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

 还要大力加强老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着力提高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 掌握学生心态, 提出合理要求,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 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接着, 开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 常规活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 倡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采用多种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无痕中, 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健康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 服务, 开辟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心里咨询室”, 成立以班主任为心理辅导员的“心里咨询站”, 解决中小学生中一些“特别” 的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度过一些“特殊” 的心理历程,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 建设性意见。

 全面推广 “学科渗透”, 在各科教学中随机、 随缘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 开辟“绿色网站”, 让学生通过浏览及网上与教师交流等方式, 全面接受心理健康熏陶。

 最后, 开辟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 教育网络。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有赖于学校教育, 有赖于我们老师培养,同时也有赖于社区的环境及家庭的氛围。

 要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 家庭、 社会共同参与” 的方法, 让学生在家庭、 社会、 学校中接

  受一致的教育, 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

 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 向家长、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 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努力形成学校、 社区、 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 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共同关心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 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 培养学生自我认知, 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从而保持积极、 乐观、 健康心态, 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五: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的性格,常常会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讲道理,恐怕每个老师都会说学生和老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但在实际上,并不是全部老师都能够让学生产生这种感受的。在一项关于初中师生关系的调查中,让学生按照“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与——的关系“的句式来自由填写,结果有 34。7%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他们许多人的答案中把师生关系比做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和兔子、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等。这一数字使我们想到,在另一项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有近半数学生对部分老师感到害怕的比例,足以说明我们一些老师在师生关系上

 存在的问题。经常听到这样一席话:“对学生不能太客气了,一开头就得把他们镇唬住,不然他们登鼻子上脸。”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能把学生管老实了为能。看了这些,不仅要问:这些教师都怎么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在想些什么?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才会做出这些事来?他们的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是心理健康的。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应该指出,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态度有很大差别,有时可以差到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好学生一般都是班里的干部,差学生很少有这种机会;好学生能够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差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好学生犯了错误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谅解,差学生不犯错误还经常会为别人背黑锅……这种感情上的马太效应给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消极影响,在占有学生总数 20%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是同教师消极的态度有关的。显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教师错误的观念。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篇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 年 11 月 16

 141 谈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压力调适 ——听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傅宏教授报告“和教师朋友谈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有感 张梦影1

  周世海 2

 1.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2.海口市第十中学,海南 海口 570203

 摘要: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正因为教师的责任重大,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及时调节心里压力,是保证心理健康,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压力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11-0141-01

 1 教师的定义 教师(The teacher)既是一种社会角色,也是角色的承担者,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上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 教师在社会中的角色 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可以显示出,教师是一份承载着重大责任与使命的特殊职业。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换句话也可以说,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正因为教师的责任重大,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

 3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压力不期而至,使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教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社会所容纳,并具有创造的思想,即教师必须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因此,只有重视教师的心理研究,才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心理问题现状 2011 年 06 月 16 日《半月谈》谈到:1 亿精神病患考验“幸福中国”!

 1996 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在第 10 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开幕式上说:全世界共有 15 亿人患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紊乱和行为紊乱病症,但其中仅有 50%的人承认自己患有这种疾病,而且只有 1%的人接受了精神病治疗。以世界总人口 68 亿计,全球精神病患者平均约占 22%,比中国 1 亿患者的比例 8%高得多。

 关于职业与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现代人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2.普通员工高于领导。3.女性高于男性。教师职业倦怠占教师队伍的50.34%,仅次于公务员(54.88%)及物流、运输人员(54.00%)。

 研究显示,宽松的办公环境,松弛的情绪,活泼的气氛,有助于消解倦怠。

 5 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 是什么导致我们出现心理问题?[2]

 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事件很多。研究表明:配偶亡故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离 婚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二要素。分居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三要素。……(R.S.Bhagat.1983)

 心理困扰与个人欲求有密切相关。人是一个有欲望的群体动物。个体发展驱动力,是一切烦恼之源!向往性爱:成家。追求独立:立业。欲望的制衡:自我,超我,制度,道德。

 6 教师的心理压力调适 怎样才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面对工作压力也是心理健康范围)?[3]

 6.1 主要靠自我的调节 (1)转变观念: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升自身修养,素质,养成良好的性格。克服自身不良心理,情绪,学会反思自身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这样,就可以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2)加强学习:通过自身系统的培训完善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3)悦纳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恶教育工作的人天天面对教育工作是一种折磨,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4)拓宽心胸: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争我所得,弃我应弃,该放下就放下,不要为一时的不平,一些名利得失而困扰自身。

 (5)学会放松:有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该休息时尽情把握自己的假日时间,尽情的玩吧。释放出平时繁重的工作压力才会有为接下来的工作热情与动力。

 6.2 其次靠外部的支持 需要靠学生家长、校方以及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明确职责,认清心理健康重要性,及时调节心理压力,才能保证心理健康,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忠哲,代建春.教师心理健康手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04 [2].傅宏.

 心理健康与辅导[M].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07 [3].王诚俊,傅宏.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心理研究[J],2016,(4):3-9

篇七: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性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学生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青少年时期虽然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介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性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和温床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必

 要的工作。

 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 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情感方面的困惑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

 乏感情交流。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就算发现了小孩子有以上现象,也不知如何管教,要么就交给老师,要么就置之不理或者打骂来解决。由此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小孩就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时机,等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再进行教育或纠正已经非常困难了。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由此,就算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心理素质也不高。比如,学校经常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参加省里举办的技能大赛,其实学生的技能并不比别的学校差,但往往比赛成绩就不如别的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另外就是在比赛过程中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很大,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平时给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不够。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

 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比富心理很严重,很多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如别的同学,花费方面都赶不上别的同学,就觉得很没有面子,导致无心向学,甚至因此辍学。

 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的困惑。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关系不合、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给学生造成成了心理伤害。另外,处理不好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中学生性成熟的发展进程驱动了他们与异性的交往,但性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并不同步,心理成熟往往比较滞后,由此就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近期新闻经常出现,两女同学争一名男同学,在网上互相发对方的裸照;两男同学争一名女同学,其中一名男同学把另一名男同学杀了;一男同学向一女同学示爱,遭到拒绝,男同学就把女同学杀掉等等。

 由此可知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学生自身正常健康发

 展等。加强对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家访或电访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

 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

 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等。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最终影响期成才,因此学校都当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科]

篇八: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向往的, 心理健康更是我们所重视的。

 心理健康不仅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心理问题也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拥有健康心理的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同时也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用快乐去温暖和感染别人。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 在学校中, 一些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学生 重要 途径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

 “德育即政治、 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 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代的学生不仅享受到了社会文明带来的繁华美丽, 但却也在享受的同时遭受着心理健康的折磨。

 一. 学生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

 逃学、 厌学情绪。

 根据有关的数据表明, 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大约占了总数的 5%--10%。

 这些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比较吃力。

 因而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 课后不学习, 从而产生了厌学、 逃学的情绪。

  (二)

 考试焦虑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但是也导致了“应试教育”现象的加重。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 几乎没有了娱乐休息的时间。因此学生一到考试时便产生了一些焦虑情绪。

  (三)

 孤僻、 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父母的外出打工, 隔代教育成了普遍的现象。

 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学生不愿意与人交流, 部分学生存在交往障碍。

 据有关数据显示, 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 甚至只顾自己玩, 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这些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孤僻性格、 人际交往能力差的现象。

  (四)

 偏执、 敌对问题。

 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 通常父母对子女都是采取有求必应的方法, 从而容易导致孩子我素我行, 过度敏感偏执的性格。

 敌对的特点表现在同学之间彼此不相容, 行动上不能合作。

 从而产生相互排斥, 敌对的现象。

 二.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不 仅 对 于 促 进学 生 的 心 理健 康 , 形 成 学 生 的 良 好心 理 素 质 有 着 直接 的 作 用 , 而 且 是 整 个 素 质 教育 的 心 理 基 础 。

 (一 ) 心 理健 康 教育 是 素 质 教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份 。

  素 质 教 育 是 依 据 人 的 发 展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实 际 需 要 , 以 全 面 提 高 全 体学 生 的 基 本 素 质 为 根本 目 的 , 以 尊 重 学 生 主 体 性 和 主 动 精 神 , 注 重 开发 人 的 智 慧 潜 能 , 注 重 形 成 人 的 健 全 个 性 为 根本 特 征 的 教 育 。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就 是 全 面 发 展 教育 。

 全 面 发 展 教 育 的 实 施 在 于 全 面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

 在 全 面 发 展 教 育 中 , 心 理健 康 教 育 不 是 一 个 独立的 组 成 部 份 , 它 在 人 的 综 合 素 质 中 占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 甚 至 可 以 说 ,心 理 素 质 如 何 , 直 接 反 映 出 一 个 人 的 综 合 素 质 水 平 。

 因 此 , 心 理健 康教育 与 全 面 发 展 教 育 德 智 体几 个 方面 都 有 密 切 的 联 系 , 并 有 机 地 融 于各 育 之 中 。

  (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 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学校正常运作, 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当今社会犯罪年龄呈下降的趋势,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健康问题。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家长的责任, 更是社会的责任。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对学生产生的问题作出及时的疏导, 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纠正。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

 因此应该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健康的人格还有助于青少年长知识、 智慧和才干, 锻炼强健的体魄, 为将来成就事业奠定良好基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有远大的志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事业心, 富有创新精神。

 能正确对待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并在挫折中学会坚强面对任何事, 能够在不懈的奋斗中使自己取得成功。

  (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 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打破了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平衡。

 因此在这个时期, 青少年有较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他们精力旺盛, 情感充沛, 但表现为做事冲动、 不理性。

 往往意气用事, 不善于克制, 判断是非能力弱。

 因此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这时需要老师家长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个特殊阶段。

 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 从而形成正常的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一些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正腐蚀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

 他们被一些西方资本主义、 不良信息所影响。

 这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一)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可以生搬硬套, 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家长为引导的原则。

 (二) 培养学生自我暗示的方法。

 当学生出现一些考生焦虑、 不良情绪时能够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使自我的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

 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

 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

 因此, 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困难, 而是要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使他有承受能力去面对困难。

 (四)

 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学生学习压力很大, 自我调节能力高的人,善于适当地给自己减压, 从而轻松而愉快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五)

 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优美整洁的环境、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 可以使人感到心情舒畅、 缓解压力、 扩展交往空间, 心理更健康, 生活更愉快。

  综上所述,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 注重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紧迫。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C 证培训资料》 ,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周瑛、 胡玉萍, 《心理学》 , 吉林出版社, 2011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C 证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文

  班级:

 2010级语文教育3班

 姓名:

 周丽花 学号:

 2010124555

篇九: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普宁职业技术学校

  李丽彩 有专家断言:“从现在起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一代人无与伦比的痛苦。”也有人预言“心理卫生将是 21 世纪人类健康的主题。”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未来”。但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身(身体)心(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美好而重要的时期,他们正处在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但又同时兼有儿童和成人的一些特点,他们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对未来无限憧憬,可同时又往往认识片面,幼稚冲动,热情有余而沉稳不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主要表现有:

 1.以自我为中心。它突出的表现就是自私,这样的心态势必走向畸形,他们大多数养尊处优,成中之路多受呵护,觉得父母的宠爱,吃苦少,在挫折面前容易走极端。

 2.性格孤僻、冷漠。遇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或者只考虑自己,相互之间缺乏友好的互助精神。

 3.厌学心理。差生常受到冷遇,优点和长处不被发现和重视,学生便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易对教师形成抵触情绪,不服管教,造成反抗心态。

 4.精神胜利法。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不去积极寻找原因亡羊补牢,向好处努力,而是自认倒霉,找一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接纳自己。

 5.缺少法律意识,有暴力倾向。表现为易冲动,我说东你就不能说西,谁不服气就打你,直到你低头求饶;讲哥们义气等。

 据国内的大量调查,我国学生存在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并且人

 数占学生比例超过 10%,这导致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愿看到的情景,像逃学,犹豫,强迫症等,严重的甚至引起了学生的逃避社会和自杀行为,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可见,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势在必行。那么,如果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需要找出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导致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1.。

 自身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有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 家庭教育的误区。过渡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和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

 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以成绩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4. 医学化倾向。

 。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占少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行咨询和治疗,忽视了发展性问题,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殊不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违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

 5.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级学生的是正面的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青少年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面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做法:

 1 1. .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2 2. . 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

 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3 3. . 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好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 21 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推荐访问: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 学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