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视域下主流媒体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实践探索——以党的二十大报道为例

时间:2023-08-23 11:35:06 来源:网友投稿

□袁丽媛 王晓雨

中华文明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征,阐释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意涵,呈现出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旨归。当今世界,在文明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语境下,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具有世界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党的二十大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报道,实际上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进行的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探索。对此,本文试图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三个层面加以探讨。

中国叙事体系的建构,中华文化是其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文化”有58 次,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了全面阐述。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主流媒体就中华文明的报道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2022年10月2日至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开设《欢度国庆节,喜迎党的二十大》专题栏目,展现天南地北、城市乡村的人们同升一面旗、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这些会前报道内容,看似与党的二十大无关,事实上让受众获知社会各界如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特别是“红色文化”之红色足迹、红色基因、红色品格在各地的薪火相传。这为二十大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好了会前普及宣传和解读性报道。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拉开帷幕,《人民日报》10月17日第6—13 版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为主题,详细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关键词分为“报告原文”“会内解读”“会外连线”三个话语框架,及时解答了报告内容,将会议的召开置于时代坐标尺上进行审视,并关注“线外”人员的心声,会议解读点面结合,全面而深刻。

(二)阐释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人民日报》的报道《在对话中增进相互理解》[1]《以时代精神激活文化生命力》[2],其主旨要素为故宫博物院及世界文化遗产之守护、夏都老丘遗址及夏文化之探源,叙事内容着眼于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进行激活并展示。这两篇报道由“党代表话报告”延展而来,报道内容宣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要义,叙事过程体现出新闻报道内在的逻辑勾连,突出了报纸媒介在集结关联性新闻报道中的逻辑架构和叙事特性。《人民日报》设立《观盛会》《议报告》《话民生》《话发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专栏,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进行解读,以中华文化为核心要素,阐释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向世界展示包容、淡定、自信的中华文化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党代表通道”开启,媒体围绕党代表所在领域议题开展采访活动,中国新闻网的《王旭东: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才有了巨大的生命力》[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从年轻人做起,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4],《中国文化报》的《方勤代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5]等,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不断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强调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的理念,彰显中华文明之重要标志,展示中华文化之独特魅力。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这篇文章为例,作者通过对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采访,向读者叙述了王旭东在敦煌莫高窟、故宫博物院的30年工作经历,深度解析了党代表眼中包容、淡定、自信的中华文化。

(一)全知视角,实现静态与动态交互性传播效果

全知视角叙事是指站在局外的叙述角度报道新闻事件,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6],相比较限制视角,全知视角叙事的视野更为宏大宽阔。2022年10月10日零时,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网站和相关平台账号(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账号、今日头条号),由人民网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创办开通,网站通过“每日看点”“通知公告”“现场”“多语种报道”“融媒体验服务”窗口实时报道会议盛况,平台账号也全方位刊载发布会议信息、新闻发布会、记者采访活动等,一系列新闻报道将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作为话语元素重现于受众面前,叙述者置于全景视角进行观察,灵活调动并穿插各条线索,全方位报道党的二十大盛况,并集纳重要讲话数据库、记者专区、特别策划的叙事内容,实现了叙事体系的静态与动态交互性传播效果。

(二)内外视角相结合的叙事,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中华文明

主流媒体对党的二十大“故事之内”的细致再现具有较强感染力,加之外视角“故事之外”的旁观者眼光,使相关新闻报道全面生动、客观理性,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 版策划了一期《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主题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转发多国主流媒体关注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盛况,叙事内容来自巴西《商业导报》、巴基斯坦《国民报》、波兰《论坛报》、菲律宾《马尼拉公报》、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俄罗斯报》、法国《言论报》[7],版面既有《非凡十年,世界瞩目》 的中国内视角阐述,也有世界各国外视角《国际回声》。正如新华网“党的二十大时光”《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中华文化》一文所言,着眼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中华文明,才能更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对话,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8]

(三)图像叙事,生动展现中华文化及中国国家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图像叙事也是展现中华文化及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叙事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布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主题为“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只为一个目标”,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2 分50 秒的短片很快传遍全网,诸多网友点评“气势恢宏”“有国际范儿”“超燃”等。《CPC》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以一句英文设问“Who am I(我是谁)”开启自我介绍,“我”是故事主角,“我并不是生来一呼百应”“我并不是从来一帆风顺”“一路走来,我心如一”“我关心地球,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愿意同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辅助动态画面,脚步赓续、一大红船、刑场烈士、战火硝烟,张桂梅、祁发宝、张定宇、黄旭华等,全篇故事情节以时间线贯之,过去历经艰险、付出牺牲,现在心怀梦想、奋斗不止,未来关注人类前途和命运,愿同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共进,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这种叙事视角是以事件主角“个人亲历性”讲述自己的故事,真实感较强,突出百年大党的特征,让读者有共鸣,结尾共情升华,有振奋人心的传播效果。此外,12 种外语版本《CPC》上线,用世界语言和流行审美元素塑造形象,并通过多元视角进行画面叙事,短时间内被全网刷屏,传播效果显著。

(四)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呈现人或事物客观表征

从叙事视角来看,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融使用的组合报道,更好地诠释了“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前者在叙述节律上灵活自由,后者在叙述空间上较为广阔,组合报道能够呈现人或事物的客观表征。比如央视综合频道大型专题片《领航·精神家园》,以客观讲述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为主,辅之以见证事实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借助不同人称结合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传播能量。中国的国际形象是“我塑”与“他塑”两种力量的产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展现生动的中国形象,有益于增强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党的二十大会议期间,主流媒体通过多人称视角的系列策划与报道传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进行生动呈现。网察大数据分析平台显示,中央及地方党媒、政府网站、重点商业媒体等不同类型媒介,以及新闻网站、新闻APP、自媒体号、电子报、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短视频等各舆论场的活跃度极高,多重视角关注和报道党的二十大,会前铺陈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会中“同期声”创新叙事手法为中华文明主题报道增色添彩,会后亦从不同侧面向受众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运用细节描写将现场感和故事性相结合,血肉丰满,深入理性地传播中华文明。

以视听媒介为例,党的二十大报道体现出多种叙事结构的融合,主要包括传统空间逻辑层次的叙事结构、遵循时间逻辑的回环式套层结构,前者让受众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后者通过嵌入身边真实的人物和画面积累情感,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两者相结合达到对中华文明敬畏心和自豪感的传播效果。

(一)传统空间逻辑层次的叙事结构

这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叙事结构,是将一系列相关联的情节或事件依据某种线性关系排列组合,以时间或空间为主导,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框架。例如央视网的系列微视频《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以“非凡十年+地域”命名,每集时长3—4分钟,叙事逻辑按照空间的变化进行切换,这种地域空间结构式的影像叙事方式,生动呈现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多元化样态。以其中《非凡十年·内蒙古》为例,短视频分为“蔚蓝”“碧绿”“纯净”三个叙事框架,每部分由内蒙古不同区域文明形态的画面串联组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空间叙事逻辑形成“非凡十年·亮丽内蒙古”悉心守护蔚蓝、碧绿、纯净的故事文本。

(二)遵循时间逻辑的回环式套层结构

一般在电影叙事中运用这种叙事结构,是指在一个叙事主题下,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层层相套”,以时间方向的回环往复为主导,凸显讲述方式,淡化情节过程,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这种叙事结构能够调动受众参与意义建构,客观理性思考,并产生情感共鸣。如新华社制作推出的政论片《我们的新时代·文化之力》,近20 分钟的视频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叙事主题,以中华文化的非线性延展为“回环”手段,展开了“层层相套”的多层叙述,从冬奥会、京剧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化馆、中医药、武术、茶道等不同侧面讲述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断重新观照中华文明之多元多维形态。这种回环叙述就像以迷宫中的中心圆点为核心,持续破译并解读许多路程,叙述过程具有张力,提升了多元文化样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整体构筑了一个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立体化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9]。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将中华文明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中华文化自信,极具现实重大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产生于中华文明“母体”的智慧形态,其基于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给养,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执着于与国计民生相关问题的探求,深刻解答当前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中国叙事体系蕴含国家形象传播的国际认同,主流媒体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的一系列报道,解读并诠释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形态。一个个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故事,皆用文化自信凝聚了国家精神力量,用文化之火照亮了中国复兴之路。

猜你喜欢中华文明二十大中华文化二十大颂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喜迎党的二十大金沙江文艺(2022年11期)2022-11-28喜迎二十大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喜迎二十大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2-12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推荐访问:视域 二十 为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