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问题及对策探讨【精选推荐】

时间:2022-09-19 19:4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问题及对策探讨【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问题及对策探讨【精选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新世纪、 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基本途径。

 长期以来, 农业、农村、 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 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

 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新农村;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3)09-0050-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是统筹城乡 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 促进全国产业结构大调整,还有利于保证农村的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 巨大发展, 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是农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社

  会事业、 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 这已明显制约了 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为此, 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城乡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概念,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提出过, 在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中也曾多次出现。

 20 世纪 80 年代初, 中国提出“小康社会” 概念, 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 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其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 对农村进行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 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 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 优质特色、 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 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 垃圾处理、 安全用水、 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 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 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 要统筹城乡 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 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农村建设事业[1]。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乡 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这二十个字内涵丰富、 要求明确, 勾画出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在笔者看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有新房舍、 新设施、 新环境、 新农民、 新风尚。

 生产水平自动化、 生产方式规模化、 吃穿住用行健康化与跟上时代潮流, 生态环境良好、 生活环境优美, 社会关系和睦, 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精神文明有所提高。

 只有正确理解并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 才能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卓有成效。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不牢固

 近年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 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总体来看, 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和生活有关的水、 电、 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仍然是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 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由于投入不足, 相当部分村、 屯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 道路质量差, 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运输

  不畅等问题, 大部分村屯没有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 没有文化设施, 村民很少进行集体文化生活, 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 污水等处理设施, 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另外资金的投入又相当分散, 挤占挪用的现象相当普遍, 有限的投入又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 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 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中央和地方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 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

 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

 城乡 差距扩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近些年来, 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 但城乡 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还没有消除, 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农民进城务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且农民工工资上涨缓慢, 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 甚至出现工资绝对下降的现象。

 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

 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这将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

 农村医疗卫生、 文化、 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 医疗水平低。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大多数农村还处于初级阶段, 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够高, 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

 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 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二是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负担加重。

 尽管近年来农村教育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 但总体来看, 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过分集

  中在城市, 底子薄、 基础差、 人才缺、 资金少、 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三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 除少部分村屯有篮球场、 文化娱乐室外,绝大部分村屯在这方面是空白, 没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阵地, 代之是一些封建迷信低级庸俗活动的流行。

  (四)

 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 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2] 。

 由于历史原因, 大多数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 文化程度比较低, 思想还比较保守, 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 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 对新事物、 新技术缺乏认识, 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 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 积极性不高, 存在严重的“等、要、 靠” 思想。

 广大农民群众和部分乡 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 思路不够清晰, 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一些有文化、 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劳力在外务工, 留下来的多为老人或儿童, 难以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担。

 因此, 培养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 还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规模小、 投资分散, 中央和省难以直接操作, 需要依靠

  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保护好基本农田,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推进农村通电、 通水、 通道路建设, 逐步把乡 村电路、 道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让农民能饮用上清洁、 安全的自来水; 三是通电视、 通广播、 通电话建设,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 四是房舍改造, 村屯绿化; 五是卫生与医疗体系建设。

  (二)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持续曾收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 就是为了能让农民多增加收入。

 要把经济发展、 生活宽裕作为首要任务,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是要采取综合措施, 提高生产能力, 积极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减少农业人口、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拓展农村就业领域, 培养农村拔尖人才, 引导农民科技致富。

  (三)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 文化、 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建立起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建立便民的就医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3],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 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贫有所济。

 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乡 风文明建设, 大力提倡移风易俗, 反对封建迷信, 建立科学、 文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开

  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用积极、 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氛围。

 办好农民图书馆、 文化馆、 老年活动室等, 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 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 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生活补助费[4] 。调整中小学布局, 增加教育投入, 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 建立城乡 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四)

 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

 没有文明的农民, 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也就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运行。

 建设文明之花盛开的新农村, 需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 着力培养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 。

 建立健全培训服务网络, 积极开展科技、 法律等各类培训,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提升人的文明程度, 优化人与人的关系。要充分进行宣传动员, 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乡 村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任劳任怨, 敢于吃苦, 一心抓落实, 发动各部门协作配合。

 要通过教育和引导, 使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力量得到进一步凝聚, 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内容丰富、 任务艰巨, 各个地方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不同, 因此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不能相同, 必须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突出特色、 扬长避短, 按照科学

  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选择好发展路径。

 如此必然能完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水山.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 中国教育报, 2006-04-19

 [2] 张 冬 平 . 让 农 民 成 为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主 体 [N]. 河 南 日 报 ,2006-08-27.

  [3] 尹秋菊.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J]. 森林工程,2009, (4):

 91—93.

  [4] 刘兆征. 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生产力研究, 2008, (6):

 21-24.

  [5] 郑作广.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N]. 光明日报,2006-04-22.

  [责任编辑 陈丹丹]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农村 对策 探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