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正文

《医学心悟》学术思想探讨(全文)

时间:2022-08-21 08: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心悟》学术思想探讨(全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心悟》学术思想探讨(全文)

 

 《医学心悟》 学术思想探讨

  【摘要】

  本文对程国彭《医学心悟》 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医学心悟》 是清代名医、 著名新安医家程钟龄的代表作, 集中体现其首先明确“阴阳、表里、 寒热、 虚实”八纲、 首创“汗、 和、 下、 吐、 温、 清、 消、 补”八法、“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病因、 仲景伤寒学说及理法方药等学术思想, 对后世医家及中医方剂 理论 的丰富与 发展 产生较大 影响 。

 【关键词】

 程国彭《医学心悟》 学术思想

  程国彭, 字钟龄, 原字山岭, 号恒阳子, 晚年到当地普明寺修行, 法号普明子, 天都( 今安徽歙县)

 人, 生卒年月 不祥, 附贡生。

 少年多病, 酷爱医学, 经多年刻苦钻研, 临证卓有效验, 四方求诊者众。

 对危重病人, 只要有一线生机, 均极力抢救, 每能起死回生。

 著有《医学心悟》[ 1] 与《外科十法》 二书。

  《医学心悟》 系程氏积 30 年业医心得, 融会《内经》、《难经》 及历代名医精华编写而成。全书 5 卷,卷一载“医中百误歌” 、“经腑论”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医门八法”等文 40 余则; 卷二论伤寒, 分述《伤寒论》六经证治; 卷三、 卷四为内科杂症及五官诸疾; 卷五为妇产科病症。

 是书所列各科病证先述病源、 症状, 次述诊断 治疗 , 并附程氏自拟经验方。

 可谓分类清楚,论述简要, 所选方药简便易行,

 内容 丰富, 切于实用, 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的中医启蒙著作, 流传甚广, 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入门的重要 参考 书。

 程氏归宗普

 陀后, 逢皇上拨款大修庙宇, 前后寺僧及工作人等不下数千人, 其中病患不一,有患背疽者, 有患臁疮、 疥癣者, 投以膏散, 不半月 而收功。

 因思《医学心悟》未及外科, 乃复会聚精神, 参悟外科旨要, 约为《外科十法》 1 卷, 其书言简而赅, 方约而效, 与《医学心悟》 合刊而成 6 卷。

 余偶读是书, 若有所悟, 现管窥其学术思想如下。

 明确八纲, 概括病证总要

  程氏将病证首次明确概括为八纲, 指出“病有总要, 寒、 热、 虚、 实、 表、里、 阴、 阳, 八字而已。

 病情既不外此, 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

  病之寒热, 全在口渴与不渴、 渴而消水不消水、 饮食喜热与喜冷、 烦躁与厥逆、 溺之长短赤白、 便之溏结、 脉之迟数以分之。

 假如口渴而能消水, 喜冷饮食, 烦躁, 溺短赤, 便结, 脉数, 此热也。

 假如口不渴, 或假渴而不能消水, 喜饮热汤, 手足厥冷, 溺清长, 便溏, 脉迟, 此寒也。

 病之虚实, 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 胀之减与不减、 痛之拒按与喜按、 病之新久、 禀之厚薄、 脉之虚实以分之。

 假如病中无汗, 腹胀不减, 痛而拒按, 病新得, 人禀厚, 脉实有力,此实也。

 假如病中多汗, 腹胀时减复如故, 痛而喜按, 按之则痛止, 病久禀弱,脉虚无力, 此虚也。

 病之表里, 全在发热与潮热、 恶寒与恶热、 头痛与腹痛、 鼻塞与口燥, 舌苔之有无, 脉之浮沉以分之。

 假如发热恶寒, 头痛鼻塞, 舌上无苔,脉息浮, 此表也。

 假如潮热恶热, 腹痛口燥, 舌苔黄黑, 脉息沉, 此里也。

 病之阴阳, 统上六字而言, 所包者广。

 热者为阳, 实者为阳, 在表者为阳; 寒者为阴,虚者为阴, 在里者为阴。

 寒邪客表, 阳中之阴; 热邪入里, 阴中之阳。

 寒邪入里,阴中之阴; 热邪达表, 阳中之阳。

 而真阴真阳之别, 则又不同。

 假如脉数无力,虚火上炎, 口燥唇焦, 内热便结, 气逆上冲, 此真阴不足也; 假如脉大无力, 四

 肢倦怠, 唇淡口和, 肌冷便溏, 饮食不化, 此真阳不足也。

 寒热、 虚实、 表里、阴阳之别, 总不外此。

 首创八法, 立论治病之方

  程氏首次将中医治法明确归类为八法, 指出“论病之原,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 则以寒、 热、 虚、 实、 表、 里、 阴、 阳八字统之。

 而论病之方,则以汗、 和、 下、 消、 吐、 清、 温、 补八法尽之。”并对八法的基本概念、 适用范围、 代表方剂及使用禁忌等详细阐述。

 如汗者, 散也, 邪在皮毛者, 汗而发之;伤寒, 其在半表半里者, 惟有和之一法; 下者, 攻也, 攻其邪也, 病在里, 则下之而已; 消者, 去其壅也, 脏腑、 经络、 肌肉之间, 本无物而忽有之, 必为消散,乃得其平; 吐者, 治上焦也, 胸次之间, 咽喉之地, 或有痰食、 痈脓, 法当吐之;清者, 清其热也, 脏腑有热则清之; 温者, 温其中也, 脏受寒侵, 必须温剂; 补者, 补其虚也,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精气夺则虚。

 每法均列出当法不法, 不当法而法, 当法而妄法, 当法不可法而又不可以不法, 法之不得其法以误人等不同情形, 详加论述。

 如在论汗法时, 汗者, 散也。风寒初客于人, 此皮毛受病, 法当汗之, 若适时不汗, 或汗不如法, 此当汗不汗之过也。

 如元气不足, 或劳心好色, 真阴亏损, 或伤食, 或寒痰厥逆, 湿淫脚气,内痈、 外痈, 瘀血凝积, 或风温、 湿温、 中暑、 自汗等, 皆有寒热, 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

 若误汗之, 变证百出, 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证在外感应汗之列, 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 则不可以汗。

 有少阴中寒、 寸脉弱者、 尺脉弱者、 诸亡血家、 淋家、 疮家、 伤寒病在少阳、 坏病、 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以汗, 若妄汗之, 变证百出也, 所谓当汗不可汗, 而妄汗误人者此也。

 凡一切阳虚者, 皆宜补中发汗; 一切阴虚者, 皆宜养阴发汗; 挟寒者, 皆宜温经发

 汗; 伤食者, 则宜消导发汗; 感重而体实者, 汗之宜重; 感轻而体虚者, 汗之宜轻。

 汗不出则散之, 汗出多则敛之, 此敛汗退热法, 其谓致病有因, 出汗有由,治得其宜, 汗自敛之。

 凝炼病因, 阐述病证由来

  程氏认为,“人身之病, 不离乎内伤外感, 而内伤外感中, 只一十九字尽之矣。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外感也。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与夫阳虚、 阴虚、 伤食, 内伤也。

 此一十九字, 而千变万化之病予以出矣。”以十九字概括外感、 内伤病因, 提纲挈领, 言简意赅。

 关于火,《内经》 有壮火、 少火之名, 后人则曰天火、 君火、 相火、 龙火、雷火, 而丹溪以虚实二字括之。

 程氏认为, 外火:

 风、 寒、 暑、 湿、 燥、 火及伤热饮食, 贼火也, 贼可驱而不可留。

 内火:

 七情色欲, 劳役耗神, 子火也, 子可养而不可害。

 驱贼火有四法:

 发:

 风寒壅闭, 火邪内郁, 宜升发之, 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

 清:

 内热极盛, 宜用寒凉, 黄连解毒汤之类。

 攻:

 火气郁结, 大便不通, 法当攻下, 承气汤之类。

 制:

 热气拂郁, 清之不去, 攻之不可, 此真水有亏, 不能制火, 当滋其肾, 地黄汤之类。

 养子火也有四法:

 达:

 肝气郁结, 五郁相因, 当顺其性而升之, 逍遥散之类。

 滋:

 虚火上炎, 必滋其水, 所谓壮水之主, 以镇阳光, 六味汤之类。

 温:

 劳役神疲, 元气受伤, 阴火乘其土位, 补中益气汤之类。

 引:

 肾气虚寒, 逼其无根失守之火, 浮游于上, 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 导之下行, 所谓导龙入海, 引火归元, 八味汤之类。

 风、 寒、 暑、 湿、 燥、 火常相杂为患, 冬月 致病, 风、 寒、 火是也。

 春兼

 四字, 风、 寒、 湿、 火是也。

 夏兼五字, 风、 寒、 暑、 湿、 火是也。

 秋只四字,风、 寒、 燥、 火是也。

 关于风邪, 中风有中脏、 中腑、 中血脉之殊。

 中腑者, 中在表也, 外显六经之形证。

 中脏者, 中在里也, 如不语中心, 唇缓中脾, 鼻塞中肺, 目 瞀中肝,耳聋中肾。

 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 闭者, 宜疏通开窍, 脱者, 宜温补元气固脱。中血脉者, 中在半表半里, 如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药宜和解, 而又有气、 血之分, 气虚者, 偏于右, 佐以四君子汤; 血虚者, 偏于左, 倍用四物汤; 气血俱虚者, 左右并病, 佐以八珍汤。

 寒邪中脏, 一于寒也; 风邪中脏, 而有寒有热。

 热风, 多见闭证, 理宜疏导为先; 寒风, 多见于脱证, 理宜温补为先。

 中风不语有心、 脾、 肾之异, 若心经不语, 必昏冒, 全不知人, 或兼直视、 摇头等症。

 若胞络受邪, 则时昏时醒, 或时自喜笑。

 若脾经不语, 则人事明白, 或唇缓, 口角流涎, 语言蹇涩。

 若肾经不语, 则腰足痿痹, 或耳聋遗尿, 以此为辨。

 关于内伤杂证, 丹溪治法, 气用四君子汤, 血用四物汤, 痰用二陈汤, 郁用越鞠丸; 薛立斋从而广之, 气用补中, 而参以八味, 益气之源。

 血用四物, 而参以六味, 壮水之主。

 痰用二陈, 而兼以六君, 补脾土以胜湿, 治痰之本。

 郁用越鞠, 而兼以逍遥, 一方治木郁, 诸郁皆解也。

 程氏认为, 杂证主治四字者, 气、血、 痰、 郁也。

 气虚者, 宜四君子辈, 而气实者, 则香苏、 平胃之类可用。

 血虚者, 宜四物辈, 而血实者, 则手拈、 失笑之类。

 寻常之痰, 可用二陈辈, 而顽痰胶固, 致生怪证者, 非滚痰丸之类不济。

 些小之郁, 可用越鞠、 逍遥辈, 而五郁相混, 二便不通者, 非承气、 神佑之类弗济。

 唱和伤寒,“传经直中”为要

  程氏对仲景伤寒学说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 , 有许多独到的认识, 在《医学

 心悟》 中有专门论述。

 在“伤寒纲领”中, 认为“凡看伤寒, 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传经者, 由太阳传阳明, 由阳明传少阳, 由少阳传太阴, 由太阴传少阴, 由少阴传厥阴, 此名循经传也。

 也有越经传者, 如寒邪初客太阳, 有不传阳明, 而径传少阳者。

 有不传阳明经, 而径入阳明腑者。

 也有由阳明不传少阳, 而径入本腑者。

 也有少阳不传三阴, 而径入胃腑者。

 也有传一二经而止者。

 也有始终只在一经者。

 虽所传各各不同, 其为传经则一也。

 夫直中者, 谓不由阳经传入, 而径中三阴者也。

 中太阴则病浅, 中少阴则病深, 中厥阴则愈深矣。

 此其所当急温也。

 至于伤寒主治,表里寒热四字也。

 太阳、 阳明为表, 太阴、 少阴、 厥阴为里, 少阳居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

 凡伤寒, 自阳经传入者, 为热邪, 不由阳经传入, 而直中阴经者,谓之中寒, 则为寒邪。

 对于经腑的认识, 夫经者, 径也, 行于皮之内、 肉之中也。

 腑者, 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

 夫邪之在三阳也, 有太阳、 阳明、 少阳之经, 凡三阳在经之邪,未入腑者, 可汗而已。

 邪之在阴也, 有太阴、 少阴、 厥阴之经, 凡三阴之邪, 已入腑者, 可下而已。

 此入腑之腑, 阳明胃腑也。

 凡阳邪入阴尚未结实之证, 可还阳向汗。

 大抵伤寒治法, 急于解表, 而缓于攻里。

 对于伤寒阴证, 认为阴证有三说, 即传经之阴证, 阴中之热证也; 有直中之阴证, 阴中之寒证也; 有房室之阴证, 阴中之虚证也。

 程氏认为, 合、 并病者, 伤寒传经之别名也。

 或两经同病, 或三经同病,名曰合病。

 若一经病未已, 复连及一经, 名曰并病。

 并发挥仲景三阳有合病, 有并病之说, 认为不仅三阳有合病、 并病, 三阴也有合病、 并病。

 两感者, 表里双传也, 一日 太阳与少阴同病, 二日 阳明与太阴同病, 三日 少阳与厥阴同病。

 分为

 直中之两感, 传经之两感, 如仲景所谓“少阴证, 反发热,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论直中之两感。

 传经两感, 以解表为主, 而清里佐之。

 直中两感, 以温中为主,而发表次之。

 程氏注解伤寒病证, 先列经病症状, 后注治法、 方药、 用法、 用方禁忌、主要病证表现及其病因病机等。

 如注解少阳证, 先列症状, 如目 眩、 口苦、 耳聋、胸满胁痛、 寒热往来、 呕吐、 头汗、 盗汗、 舌滑、 脉弦等症, 病证为少阳经受病,法当和解, 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后列小柴胡汤组成、 用法、 随证加减用药。

 再列诸症的病因病机。

 层次清晰, 条理顺序,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便于掌握领会。

 奉参诸经, 论述各科玄微

  程氏上奉《内经》、《难经》、《伤寒》 之旨, 下参金元四大家及诸贤之说,发前人之未表,阐古者之未及,结合自己的临证感悟与心得,注释临床各科病证,确有独到之处, 且理法方药, 环环相扣, 一目 了然。

 如关于类中风, 认为有火中、 虚中、 湿中、 寒中、 暑中、 气中、 食中、 恶中等八种, 应辨证施治。

 关于中风, 有中脏、 中腑、 中血脉。

 中脏者, 寒风, 多见脱证, 当温补元气, 大剂附子理中汤; 热风, 多见闭证, 先用搐鼻散吹之, 次用牛黄丸灌之。

 中腑者, 中在表也, 中太阳, 用桂枝汤; 中阳明, 用葛根汤; 中少阳, 用小柴胡汤加桂枝。

 中血脉者, 中在经络之中也, 大秦艽汤主之。

 偏在左,倍用四物汤; 偏在右, 佐以四君子汤; 左右俱病, 佐以八珍汤, 并虎骨胶丸。

 关于腰痛, 有风、 有寒、 有湿、 有热、 有瘀血、 有气滞、 有痰饮, 皆标也。肾虚, 其本也。

 关于咳嗽, 认为肺体属金, 譬若钟然, 钟非叩不鸣。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六淫之邪, 自外击之则鸣, 劳欲、 情志、 饮食、 炙之火, 自内攻之则亦鸣。治法则在止嗽散的基础上, 随证加减。

 如外感咳嗽中, 感受风寒, 用止嗽散加防风、 苏叶、 生姜以散邪。

 暑气伤肺咳嗽者, 加黄连、 黄芩、 花粉以直折其火。

 湿气生痰, 加半夏、 茯苓、 桑白皮、 生姜、 大枣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 加栝楼、 贝母、 知母、 柏子仁以润燥等。

 在内伤咳嗽中, 若七情郁结, 郁火上冲者, 加香附、贝母、 柴胡、 黑山栀。

 劳欲伤肾, 阴虚不能制火, 朝用地黄丸滋肾水, 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贝母、 知母开火郁。

 若内伤饮食咳嗽, 止嗽散加连翘、 山楂、 麦芽、萝卜子。

 关于喘证, 认为外感之喘, 多出于肺; 内伤之喘, 多出于肾。

 如风寒外客而喘, 散之; 直中于寒而喘, 温之; 热邪传里便秘而喘者, 攻之; 暑热伤气而喘者, 清而补之; 痰湿壅结而喘者, 消之。

 七情郁火上冲而喘者, 疏而达之, 加味逍遥散; 肾水虚而火上炎致喘者, 壮水制之, 知柏八味丸; 肾阳不足而火上泛者,引火归根, 桂附八味丸; 脾虚不生肺而喘者, 培土生金, 五味异功散加桔梗。

 关于吐血, 程氏认为, 暴吐血, 以祛瘀为主, 而兼之降火; 久吐血, 以养阴为主, 而兼之理脾。

 祛瘀...

推荐访问:《医学心悟》学术思想探讨 探讨 学术 思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