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谢朓赋的分类和艺术特色研究

时间:2023-08-25 19:10:07 来源:网友投稿

张静谊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出身于南朝著名的豪门士族谢氏家族,是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士,与谢灵运并称为“二谢”,有《谢宣城集》传世。钟嵘评价他“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1]298,不少作品已开有唐一代之风气。谢朓以山水诗闻名于世,其辞赋受到的关注较少。谢朓的辞赋作品上承楚辞,又受到六朝时期文学的滋养,与诗歌、骈文等文体交互影响,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点。

谢朓现存的赋有九篇,分别是《高松赋》《拟宋玉风赋》《杜若赋》《七夕赋》《游后园赋》《临楚江赋》《思归赋》《酬德赋》《野鹜赋》。根据谢朓的仕途经历和赋的思想内容来看,可以永明十一年(493)为界,将他的辞赋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建元四年(482),谢朓步入仕途,他先后担任过豫王太尉行参军、王俭卫军东门祭酒、太子舍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3]447等职位,并作为文学侍从参与诸王的文学活动。因此,他这一时期赋的创作最为集中。永明十一年后,谢朓在政治上遭到打击,从荆州被迫还都。此后,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愈发激烈,谢朓也被卷入政治风波中,这一时期他的内心一直处于仕与隐的矛盾状态中。由于前后所处政治环境和局势的变化,谢朓赋的内容和风格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从游西邸时期

谢朓早期赋产生于建元四年至永明十一年从游西邸和供职随王时期。这时谢朓流转于皇宫贵族之间,凭借其文学才能受到皇家礼遇,参与以诸王为首的文学集团和文学活动。南齐的帝王和权贵们都十分钟爱辞赋,他们不仅自己能文善赋,还召集大量文士进行创作。《梁书》对此有所记载,“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2]1。谢朓前往荆州后,也受到随王的青睐,“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3]447谢朓作为文学侍从,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较多的赋,大约占他现存赋的三分之二。作品主要以咏物和游览为主,多为奉命应酬之作,如《七夕赋》题注为“奉护军王命作”[4]22,《高松赋》是“奉司徒竟陵王教作”[4]28,《拟宋玉风赋》为“奉司徒教作”[4]41,《杜若赋》《游后园赋》是“奉随王教作”[4]33。这一时期的作品应酬和娱乐的特点较为明显,偶尔流露出个人的心志。

1.咏物赋

咏物即吟咏物象。咏物赋的描写对象包括花鸟禽兽、草木虫鱼、星云天象等自然物象以及生活用具、宫室建筑、琴棋书画等人工物象,即《文心雕龙》中提到“草区禽族,庶品杂类”[5]135,这些客观物象往往“触兴致情”[5]135,触动人的情思,引发创作者的某种情感。谢朓作品中吟咏的对象虽有不同,写作模式却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物象进行周祥的铺陈后,以歌颂郡王或表达个人志向作结,带有浓厚的应酬色彩。《高松赋》是谢朓吟咏高松之作,他在开头用“灵”字来概括高松的特点,“巡氾林之弥望,识斯松之最灵。”[4]28再从松树的身躯体态、生长环境、材质器用等方面对高松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高松优美的体态和雅正高洁的气质,“若夫修干垂阴,乔柯飞颖;
望肃肃而既闲,即微微而方静”[4]28,盛赞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贞不屈的品行,“即芊眠于广隰,亦迢递于孤岭”[4]28“卷风飙之欻吸,积霰雪之严霏;
岂凋贞于岁暮,不受令于霜威”[4]29。第二部分转向对郡王的赞颂,称赞竟陵王吟咏高妙、志趣高洁,超脱于世间,“邈道胜于千祀,蕴神理而自超”[4]29,又有容人雅量、心胸宽广,使天下人皆来归服,“夫江海之为大,实涓浍之所归;
瞻衡恒之峻极,不让壤于尘微。”[4]29在结尾处感慨自己学识浅陋,希望追随竟陵王的高妙境界,并为得到竟陵王的赏识而感到庆幸,“嗟孤陋之无取,幸闻道于清徽。”[4]29是一篇典型的应酬之作。《拟宋玉风赋》是谢朓模仿宋玉《风赋》而作。宋玉在《风赋》中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通过二者的对比,展现出王侯贵族豪华奢侈的生活以及庶人生活的贫困悲惨,以达到劝谏楚王的目的。谢朓的拟作也是奉命而作,竟陵王素以礼贤下士、爱好文学而闻名,因而谢朓此赋表达的主旨是对“大王之风”的称赞,他在赋中盛赞西邸宾客之隆、车马之盛。篇末还以极小的篇幅描写了“幽人之风”,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王者之盛风”相比,“幽人之风”显得清冷孤寂,“出礀幽而泉冽,入山户而松凉”[4]42,但却神意超远、兼备风骨,可视为谢朓心中理想的寄托。《杜若赋》先用楚辞中的典故来引出杜若,再详细描写杜若的生长环境,称赞杜若天性高洁,并借杜若自比,向随王表白自己“承羲阳之光景,庶无悲于转蓬”[4]33的心意,感叹自己得到随王赏识,不至于像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到处流离漂泊。《七夕赋》描写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事,以织女为主体,赞美她的仪容仪态,慨叹牛郎织女相会时间短促和相离之悲。最后仍以歌颂郡王作结,“哂阳云于荆梦,赋洛篇于陈想。乃澄心而闲邪,庶绸缪于兹赏。”[4]23称赞其吟咏牛郎织女而不爱高唐神女之事,品味高雅、性情高远。

2.游览赋

《游后园赋》是谢朓前期所作的一篇游览赋,全篇以“游”贯穿,首段写景,描写后园夏秋之交时美丽的自然景象。随后将视角转向游览后园的人,“周步櫩以升降,对玉堂之泬寥”[4]37,描写园中宴游的盛况,“藉宴私而游衍,时晤语而逍遥。”[4]37篇末以对随王的颂扬和对此次文会的赞叹作结,“则观海兮为富,乃游圣兮知方。”[4]37《临楚江赋》是谢朓在荆州所作,赋中对楚江山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谢朓黄昏时分登临楚江,映入眼帘的是肃杀的冬日山川景象,“滔滔积水,袅袅霜岚”[4]39,“明沙宿莽,石路相悬”。[4]39萧条的景象引发了谢朓的忧思,“忧与忧兮竟无际,客之行兮岁已严。”[4]39他将个人的忧思融入对楚江山水的描写中,“于是雾隐行雁,霜眇虚林;
迢迢落景,万里生阴。”[4]39赋中表现出了较浓的忧思之意,营造出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从内容和写作模式上看,这篇赋融入了谢朓本人的情思,借景抒情,与他以往的奉迎之作有较大的区别。

总体而言,谢朓早期的赋多为应制之作。谢朓此时受到诸王赏识,仕途平顺,又与西邸文士意气相投,正是得意之际。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虽无甚新意,但流露出的感情多是高扬欢快的,很少后期作品那种忧愁畏祸、依违两难的纠结和恐惧。

(二)返归京师与驻守宣城时期

谢朓在荆州深得随王萧子隆的赏识,引起了长史王秀之的忌恨。永明十一年前后,王秀之密告齐武帝,导致谢朓被迫还京。根据《南齐书》记载:“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密以启闻。世祖敕曰:‘侍读虞云自宜恒应侍接。朓可还都。’朓道中为诗寄西府曰:‘常恐鹰隼击,秋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3]447谢朓回京后,京城的形势越发严峻,他无可避免地卷入一场场政变中。是年,齐武帝驾崩,郁林王继位,京城形势风云诡谲。王融欲立竟陵王为太子,事败被杀。次年,萧鸾废郁林王、海陵王,自立为帝,随后海陵王、随王等宗室子弟均被杀害。自此以后,皇族之间、皇帝与权臣之间的争斗杀戮就没有停止过。谢朓虽为萧鸾所赏识,就任骠骑谘议,领纪事,掌霸府文笔,但心中仍大受震惊,尤其是经历篡弑之事以及王融、萧子良、萧子隆等昔日好友之死后,惧祸之心渐盛,仕与隐的思想斗争也越发激烈。他后期的作品中就体现了这两种思想的争斗。

《思归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归隐赋。谢朓在赋中先回顾了过去的仕宦经历。自出仕以来,他因文采深受倚重,用事颇为勤勉,盼望有所作为,却不料遭人所嫉。紧接着,他用极大的篇幅想象了归隐后的生活,“临南场以艺藿,寄北池而采莲。睇微茎之靃靃,望水叶之田田。”[4]15在赋的结尾,他表明了自己归隐的决心,立志绝意于仕途,一心求道,以求长生,“岂加璧之赠可动,执珪之位能缠!归来薄暮,聊以永年。”[4]16《思归赋》是谢朓对自己前期仕宦生涯的总结,也可视为谢朓思想变化的分水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前期那种高华气象、进取精神被忧谗畏讥、归隐避祸的消极思想取代,归隐避害、全身远祸的思想成为了谢朓后期辞赋创作的主流倾向。

《酬德赋》大约成于建武五年,是写给沈约的酬答之作。是年,谢朓为自保,向齐明帝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之事,被升迁为尚书吏部郎,但他心中颇不宁静,“朓初告王敬则,敬则女为朓妻,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及为吏部郎,沈昭略谓朓曰:‘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但恨今日刑于寡妻。’朓临败叹曰:‘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3]449他在文中自述写作《酬德赋》的原因,一是为了向沈约表达感激之情,“言既未敢为酬,然所报者寡于德耳”[4]1,面对沈约的友情,谢朓深感无以为报,因而作《酬德赋》一首,感念友人的深厚情谊。二是向沈约诉说心事。在赋中,他先回忆了与沈约相交的过往,二人曾同为竟陵王府中的文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知己之为深,信怀之其何已。”[4]1据史书记载,沈约、谢朓二人志同道合、彼此推重,沈约提倡“四声八病”之说,谢朓深以为然并积极进行创作实践,与王融等人以气类相推,遂形成风行天下的永明体,“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6]679。此后二人虽各奔前程,彼此仍有书信往来,谢朓赴荆州、宣城任职时期,二人仍有唱和。谢朓还在赋中叙述了与沈约的分别以及别后自己的经历,“予窘迹以多媿,块离尤而独处”[4]2,并感谢沈约对自己的“炯戒”,“既勗予以炯戒,又引之以风雅”[4]2。最后,他在篇末表达了归隐的愿望,希望与好友一起去过隐居的生活,离开丑恶污浊的现实环境,超脱尘世的荣辱毁誉,追求得道飞升。《酬德赋》虽然是谢朓向沈约诉说心事之作,但也从侧面透露出南齐朝廷残酷的内部争斗以及谢朓不幸卷入后所遭受的痛苦和无奈心情,以致他希望能够彻底脱离现实生活,回归自然,得到自由。“悟寰中之迫胁,欲轻举而舍旃;
离宠辱于毁誉,去夭伐于腥膻。”[4]3

《野鹜赋》写于谢朓任职宣城时期,是应客人之请而作,描写联想丰富、颇具词采,属于即兴游戏之作。

谢朓赋的思想情感随着社会政治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前期他受到皇家礼遇,生活较为平顺,作品多是奉教之作,内容多以写景、体物为主。但随着现实政治斗争的日趋激烈,后期的赋更多聚焦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多寄托之作,超脱现实、寻求归隐的思想成为主流。总体而言,谢朓赋的写作内容较为单一,寄托之作较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宏伟壮阔的汉大赋逐渐走向衰落,抒写个人情志的小赋发展起来。谢朓现存的九篇赋中,除了《酬德赋》体制较大外,其余赋的篇幅都比较小。在艺术上,谢朓赋上承楚辞、骚体赋的文学传统,又受到六朝时期文学的滋养,与诗歌、骈文等文体交互影响,呈现出诗化、骈化、格律化的倾向。

(一)赋的诗化

诗与赋的关系本就密切。在《诗经》中,赋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毛诗序》中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7]13,赋是诗的六义之一。班固也称赋为“古诗之流”[5]134。刘勰也说“总其归途,实相枝干”[5]134,认为诗与赋是主干和枝条的关系,具有深厚的渊源。汉魏六朝时期,诗赋在各自发展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到了南齐,汉语四声的发现以及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永明体新诗的形成,使得这一现象更加明显。“诗歌相比于赋最大的特点在于诗歌讲求音律且注重抒情,这两点也是诗歌突出影响赋的地方。”[8]谢朓的诗歌创作成就很高,其赋也难免受到诗歌的影响。

1.音律

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诗歌创作成就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他提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6]350的创作标准,重视诗歌音律的和谐优美,这样的创作理念也沿用到他的赋中。笔者以《诗词韵律合编》中的韵书《平水韵》为依据,简单整理了谢朓赋的用韵情况。

谢朓自觉在赋中押韵,几乎每句都押,赋中押韵主要以平声韵为主。《拟宋玉风赋》《临楚江赋》《野鹜赋》三篇作品全篇均押平声韵。

下平声八庚:清、鸣、声、生下平声十一尤:秋、浮、酬、讴、游、流下平声七阳:张、芳、凉、觞下平声十三覃:潭、岚下平声十四盐:严下平声一先:川、天、悬下平声十二侵:林、阴、浔、音、簪下平声十二侵:禽、音、衿、寻、金、深、心

赋中平仄通押的情况较多,但仍以押平声韵为主,如《七夕赋》《杜若赋》《高松赋》《游后园赋》《思归赋》。

上声六语:伫、渚、与下平声八庚:英、清、倾、平、情上平声一东:丛、风、蓬

下平声九青:经、灵上平声八庚:生下平声九青:龄上声二十三梗:颖、静、影、岭、景、永下平声八庚:明、平、英、轻上平声五微:飞、晖、霏、威上平声十灰:才、徕、台上平声九佳:怀下平声二萧:椒、朝、遥、寥、超上平声五微:归、微、徽、飞

入声一屋:竹、谷、目、复下平二萧:苕、寥、飚、遥下平七阳:阳、行、凉、浆、璋、芳、方

上平声四支:訾、离、疲、移去声十七霰:眄、绚、变、电、眩、见入声九屑:悦去声四寘:智入声九屑:烈、节、哲上平声四支:兹、时、思、之、期下平声一先:然、廛、阡、仙、莲、田上平声一东:功、砻、东、栊下平声七阳:杨、凉、香、房、伤下平声一先:迁上平声十一真:甄下平声一先:延、捐、骞、宣、篇、缠、年

也有作品主要押仄声韵,如《酬德赋》。

入声十三职:息、翼、恻、匿、植、敕、臆上声四纸:己、 已、杞、子、耻、理入声一屋:淑、复、穆、菊、服上聲四紙:屣去声四寘:义、被、置入声十药:廓、落、萼、壑、薄、托上声六语:处、渚、伫、阻、举、与、语上声二十一马:夏、雅、假、写去声七遇:傅、赋、树、喻、骛、赴、句、注、骛上平声五微:闱、扉、辉、违、依、归、晞下平声一先:仙、篇、旃、膻上声二十四迥:迥、艇、溟、鼎、并

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发现谢朓对赋的韵律十分考究。赋中不押韵的句子极少,除了《野鹜赋》一韵到底外,其他赋都出现了频繁的换韵现象,并且严格遵守换韵规则,较少混乱,体现出了他对押韵规则的自觉遵守和严格要求。谢朓对赋的音律的重视和自觉追求,使得其作品声律和谐,具有节奏感和声韵美。

此外,谢朓在赋中多用叠词,不仅将景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还使得作品音律铿锵和谐,增强了形象性和韵律感。谢朓通常在对景物的描写和环境的渲染中使用叠词,如《七夕赋》中的“盈多露之蔼蔼,升明月之悠悠”[4]22。“蔼蔼”,盛多貌,“悠悠”,遥远长久貌。用在这里描写出了七夕时节周围环境的特点,露水繁多、明月悠悠,营造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还使句子具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如《高松赋》中的“望肃肃而既闲,即微微而方静”[4]28。“肃肃”,严正貌,“微微”,幽静貌,叠词的使用准确描摹出了松树的形态,将高松庄重雅正、遗世独立、甘于寂寞的形象展现出来。《临楚江赋》中“滔滔积水,袅袅霜岚”[4]39一句也将楚江景色的大致状况勾勒出来。“滔滔”,水大的样子,“袅袅”,烟气缭绕的样子,江水匆匆奔流,轻盈的白色雾气弥漫在山林间。这一句不仅突出了楚江周围环境的萧瑟,给人以较强的视觉感受,在声律上亦十分悦耳,富有韵律感。

2.情景交融

要做到“圆美流转”,不仅需要音律上的铿锵和谐,还要使主客体相融合,达到情景合一的境界。谢朓的诗歌写作往往有意学习谢灵运,得其清丽自然,但他也摆脱了谢灵运诗歌中情景割裂的弊病,在描写自然山水景物时,通常融入个人的经历、思考和情感,使诗歌主客体之间浑然一体。这样的抒情方式也被运用到赋的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临楚江赋》。赋中,谢朓将个人的忧思融入对冬日肃杀的楚江风景的描绘中,“爰自山南,薄暮江潭”[4]39。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夕阳时分的楚江景色,为全文奠定了悲伤的基调。紧接着具体描写了楚江的风景,“尔乃云沈西岫,风荡中川;
驰波郁素,骇浪浮天;
明沙宿莽,石路相悬。于是雾隐行雁,霜眇虚林;
迢迢落景,万里生阴。”[4]39云隐没入山洞中,江上风声荡漾,江水积聚成白浪,岸边铺满经冬不死的草,南飞的大雁被雾所隐,落叶空林被霜所掩……用“云沈”“风荡”“雾隐”“霜眇”“落景”“生阴”等凄凉冷落的自然现象,来映射内心的感受。此时谢朓心中正是忧思无际,“忧与忧兮竟无际,客之行兮岁已严”[4]39,这些肃杀的景象正是谢朓内心忧思之情的具象化。谢朓不少赋是奉命而制,在表达情感上会有所不足,但他仍在景物描写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拟宋玉风赋》中,他花了大量的笔墨赞美竟陵王所代表的“大王之风”,又在篇末描写了与“大王之风”相对的“幽人之风”,着意铺写幽人居处的清幽冷冽,与热闹繁盛的“大王之风”形成对比,“烟霞润色,荃荑结芳。出礀幽而泉冽,入山户而松凉。眇神王于邱壑,独超远于孤觞”[4]42,以此衬托“幽人”的孤高清冷、遗世独立,寄托着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对楚辞的继承

谢朓赋借鉴了楚辞的文体形式和意象。

1.句式的继承

句式上,谢朓在赋中使用了“兮”字句,但他并没有像楚辞或骚体赋那样通篇使用,而是穿插在文中,多在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个人情感时使用。用“兮”字连接句子,利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语言节奏韵律的稳定。如《游后园赋》中的“上芜芜兮荫景,下田田兮被谷。左蕙畹兮弥望,右芝原兮写目”,[4]37从上下左右四种不同的方位来描写后园景色,运用“兮”字句型,“将各种物象简洁而不失美感的结合在一起”[9],不仅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在音律上也更加和谐。再如《临楚江赋》,用“兮”字句来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忧与忧兮竟无际,客之行兮岁已严”[4]39,抒发了谢朓的忧思之情。“愿希光兮秋月,承末照于遗簪”[4]40一句,表达了谢朓对随王的仰慕,希望能够仰望秋月的光辉,并希望随王有秋月之照,不忘故人。除了使用“兮”字句,谢朓还在赋中化用《楚辞》中的句子,如“搴汀州以企予”[4]33一句,化自《九歌·湘夫人》“搴汀州兮杜若”[10]57。

2.意象的继承

除了句式上的继承,谢朓赋在意象上也对楚辞有所借鉴。楚辞中使用了众多的香草,形成了文学史上有名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游后园赋》中的“蕙畹”,来自《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10]8。《杜若赋》中“瑶圃”,来自《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10]139。“幽兰”也来自《离骚》中“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10]25。谢朓还在赋中将楚辞中的意象巧妙地融入对所咏事物描写中,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拟宋玉风赋》在描写幽人之风时写道:“烟霞润色,荃荑结芳”[4]42,用“荃”“荑”两种香草来象征幽人高洁的德性,寄托着他对幽人之风的向往。《酬德赋》中“藉风云之化景,申游好于兰菊”[4]2。楚辞中兰菊用来比喻君子,这里代指沈约,可以看出谢朓对沈约的敬重,以及二人关系的密切。《杜若赋》更是直接以杜若为歌咏对象进行描写,杜若在楚辞中通常用来比喻品性高洁之人。谢朓在赋中表面称赞杜若天性之高洁,实则以杜若自比,向随王表白心迹,寄托着他渴望受到重用的心意。

(三)句式的骈化

南朝时期,骈文盛行,不少学者认为骈文可称为六朝的“一代之文学”[11]1,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立。骈文兴盛,以至于骈文的写作手法也被文人运用到其他文学形式的创作中,赋的句式逐渐呈现出骈化的倾向。

对偶是骈文的基本句式,主要特点是两两相对构成句子。谢朓赋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句式的工整对仗。谢朓赋中的对仗多单句对,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不仅句式上两两相对,内容、词性、典故也一一对应,形成了一种整齐、匀称、和谐的形式。

1.内容的相对

内容上的相对,要求同类事物之间进行对仗,如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自然现象与自然现象相对等等。如《杜若赋》“荫绿竹以淹留,藉幽兰而容与”[4]33,“绿竹”对“幽兰”,这是植物与植物的对仗。《游后园赋》中“孤蝉以散,去鸟成行”[4]37,“孤蝉”与“去鸟”是动物之间的对应。《临楚江赋》中“而乃云沈西岫,风荡中川”[4]39,“西岫”“中川”是自然地理位置的对应。

2.词性的相对

词性的相对,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高松赋》中的“集九仙之羽仪,栖五凤之光景”[4]28,两句都是按照“动词+数词+名词+介词+名词”这一结构进行组织的。再如《游后园赋》“日栖榆柳,霞照夕阳”[4]37一句,本来的语序应为“夕阳霞照”,为了对仗特意将语序颠倒,以“日”对应“霞”,“榆柳”对应“夕阳”。

3.典故的相对

《文心雕龙·丽辞》篇中说道“言对为易,事对为难”[5]588,谢朓赋中运用典故的对偶也不少,对仗也较为工整。如《拟宋玉风赋》中的“邹马之宾咸至,申穆之礼已酬”[4]41。“邹马”指的是邹阳和司马相如,二人都曾是梁孝王刘武的宾客。“申穆”指申培公与鲁穆生,二人与楚元王交好,后来成为了楚元王的中大夫。“邹马之宾”和“申穆之礼”都是运用典故,二者都被认为是郡王礼敬文士的典范,用在这里既夸赞萧子良礼敬文士,又展现了西邸文人汇聚的盛况,在句式上也对仗工整。再如“若夫子云寂寞,叔夜高张”[4]42一句,将杨雄和嵇康对举,列举杨雄、嵇康来描写谢朓心中高洁的“幽人之风”,对仗也较为工整。

综上所述,本文对谢朓赋的题材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内容上,按照时间顺序对谢朓赋的内容进行了分类。谢朓赋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从游西邸和供职荆州时期,此时谢朓与诸文士一起参与以皇室为中心的文学活动,写了不少奉和的咏物赋和游览赋,赋中的情感较为高扬。后期创作的赋较少,但多出于个人内心,主要是归隐赋和酬答赋。可以看出,随着现实政治环境的恶化,谢朓赋中仕与隐的矛盾愈演愈烈,归隐之心也愈加强烈。艺术上,谢朓追求“圆美流转”的艺术境界,他在赋中借鉴了楚辞、诗歌、骈文等文体的写作手法,使赋的创作呈现出诗化和骈化的倾向,艺术成就较高。

猜你喜欢沈约平声不为个人面子而给人难堪意林·少年版(2021年9期)2021-06-10刘勰拦路拜师意林·少年版(2020年14期)2020-08-02舍弃面子的刘勰做人与处世(2019年20期)2019-12-02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北方文学(2018年15期)2018-07-21书迷沈约高中生·青春励志(2018年1期)2018-03-13揣一本词典走天涯恋爱婚姻家庭(2017年18期)2017-12-26揣一本词典走天涯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7年6期)2017-06-20沈约“怼”书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7年6期)2017-06-14沈约“怼”书知识窗(2017年5期)2017-05-17病联曝光台对联(2013年8期)2013-06-25

推荐访问:特色 艺术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