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图情档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3-09-18 15: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史海燕 牛国艺

摘要:文章对图情档领域与数字人文相关的591篇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人文的主要应用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数字人文;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34[KH-*2]

0 引言

数字人文是从人文计算发展而来,其定义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研究图书馆协会将其定义为“一个新兴领域,它采用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旨在探索人文科学中新的研究领域”[1]。王晓光教授认为:“数字人文是一个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的人文研究与教学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2]。Susan H等认为数字人文是将自然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严谨、系统、精准以及标准的特点融入了人文学科研究[3]。虽然在基本内涵上并未达成一致,但数字人文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近年来不断发展,受到众多学科领域的关注。

我国数字人文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是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可以为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提供资源、人才、方法与技术支持。本文拟对国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文献来源[KH-*2]

以新版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以“数字人文”为主题进行检索,学科选择“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档案及博物馆”,时间范围、来源等不作限定,检索时间为2022年5月17日,共得到文献记录1 252条。同一时间不限定学科获得的检索结果数量为1 961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图情档领域已成为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贡献者。对1 252条文献记录进行人工筛选,去除综述、评述、访谈、报道、目录等非学术性文献,得到有效记录591条。在对591篇文献进行人工研读的基础上,将目前国内图情档领域数字人文研究划分为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人文的主要应用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等五个主题。

2 数字人文研究主题的内容分析

2.1 數字人文与图书馆和档案馆

2.1.1 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服务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图书馆可以通过参与具体的数字人文项目或者提供相关科研服务来体现自身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价值[4]。袁军[5]从创建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依据数字人文项目需求提供服务、培养数字人文馆员、加大对数字人文项目的宣传与推广等几个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服务策略。李林[6]提出了数字人文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路径。

一些学者关注了数字人文背景下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问题,例如刘倩倩等[7]探索了使用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建设红色文献服务平台;
黄美[8]构建了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
郑永[9]提出了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李成林[10]等指出高校图书馆应联合数字人文中心打造数字人文科研服务平台,为校内科研活动提供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全方位服务[10]。

2.1.2 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培养

数字人文项目的兴起对于图书馆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人文馆员的培养随之兴起,相关研究主题包括数字人文馆员职责、培养策略、职业能力及素养等方面。李赫[11]对39所美国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中心发布的数字人文馆员岗位职责描述文本及相关信息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数字人文馆员的职责划分为整体协调管理类和数据技术服务类。朱志伟[12]从图书馆职能定位、数字学术馆员职业核心竞争力、数字学术馆员职位列表等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学术馆员职能框架。赵英等[13]认为数字人文馆员的能力包含项目管理服务能力、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教育教学、人际交往与协同创新、自主学习等能力。杨晓雯等[14]指出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需具备数据管理服务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评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优质的学科馆员服务能力、传播营销与合作能力等。

2.1.3 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

图书馆是我国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体现了图书馆服务职能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胡娟等[15]以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项目为例,总结了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经验,指出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所具备的资源优势、人员优势和知识优势。夏翠娟[16]以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档案库”为例,梳理了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过程,分析了“名人手稿档案库”建设的方法、流程和技术。

2.1.4 数字人文与档案馆

数字人文的兴起也给档案馆带来了新的变化。[JP2]陈晶晶等[17]认为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于档案馆知识服务能够改变其服务方式并能提高服务质量。张斌等[18]分析了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在服务观念、工作体制、资源建设、业务内容、人员结构等五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档案馆作为文化记忆的存储单位,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数字人文的建设离不开档案资源的支持。李松涛等[19]研究了数字人文视角下影响人文研究者利用档案馆藏行为的因素;
张乐莹等[20]提出了数字人文产品开发中档案馆的角色定位,即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跨界合作的沟通者、产品开发的推动者以及产品质量的控制者;
王满春[21]分析了档案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档案馆参与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2.2 数字人文的主要应用领域

数字人文具有数据分析的快捷性和可视化的灵活性[22],在古籍资源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特藏资源建设等方面有大量应用。

2.2.1 古籍资源保护与利用

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利用数字人文的技术和方法,对古籍中的知识进行抽取并可视化,是古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崔斌等[23]用BERT 模型对《食货志》原始语料进行分词词性一体化标注,分析了古代农作物的时间分布及演化特征;
宋雪雁等[24]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对《全唐诗》贬谪诗人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展示与分析;
常博林等[25]以《资治通鉴·周秦汉纪》为例,探索了能够实现基于词和实体检索与知识挖掘的人文知识库构建方法。

2.2.2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也是数字人文重要的应用领域。杨冠灿等[26]通过建立京剧脸谱图像的元数据标准,对京剧脸谱的各项特征进行数字化提取;
曾惠等[27]建立了非遗领域的元数据标准和本体,实现了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土家族非遗数据库构建;
刘晓娟等

[28]从古建筑与其他实体间的关系与古建筑自身特征表达两个方面设计了古建筑描述模型,实现对古建筑及其周围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历程的关系梳理与知识发现。王晓光等[29]以敦煌莫高窟研究为例,探索了数字人文视角下建设文化遗产领域智慧数据的总体思路。

2.2.3 特藏资源建设

一些研究利用数字人文的技术与方法对各类文献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分析,构建特藏资源。陈玖瑜[30]利用本体技术和关联数据技术,设计了民国报纸本体模型和民国报纸事件模型,实现了民国报纸知识挖掘与应用;
李建伟[31]构建了梅州苏区文献地名数据库,通过地名定量统计、活动时序分析、自动网络制图等技术,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的自动分析、革命活动规律深入挖掘与结果可视化;
陈涛等[32]以方志文献为研究对象,建立本体映射模板进行书目数据的转换,并结合关联数据进行方志资源的发布与图谱展示。

2.3 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数字人文研究中,语义网、自然语言处理、GIS、VR/AR 等技术均有应用。

2.3.1 语义网技术与方法

语义网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关联数据和本体的应用。关联数据可以实现领域资源的语义组织和知识聚合。周育彬[33]构建了一个基于关联数据的語义融合方法和适用模型,实现了博物馆领域相关数据资源的对外开放分享和资源整合;
曾子明等[34]提出一种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人文视觉资源知识组织模型;
侯西龙等[35]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随着语义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本体在数字人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邓君等[36]构建了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的本体;
宋宁远等[37]构建了基于叙事性文本的情节本体,实现了叙事性文本的深层语义表示与结构化处理。陈涛等[38]构建的本体服务中心平台,为数字人文项目本体发布和图像的语义标注提供了支持。

2.3.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数字人文研究需要大规模语料库和高性能古文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支持,以自动进行分词、标注、数据抽取等操作。王东波等[39]在BERT模型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预训练模型SikuBERT与SikuRoBERTa,可以提供典籍自动处理、检索和自动翻译等三种在线服务;
徐润华等[40]以《资治通鉴》为语料提出古文自动摘要的方法;
耿云冬等[41]探讨了古文典籍自动标注的方法与技术;
刘畅等[42]在对多种古籍文献分词模型对比的基础上,开发了面向繁体古文的分词工具。

2.3.3 GIS技术

GIS技术可以实现地理分布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数字人文研究者一般利用GIS技术绘制空间分布图。例如邓君等[43]基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的清代进士群体数据中的地理信息,利用GIS方法绘制清代进士空间分布图,从宏观角度分析清代进士空间分布与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2.3.4 AR/VR技术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文化信息与历史背景叠加于真实空间之上,在数字人文领域多有应用。戴梦菲[44]探讨了各类别AR功能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与实践,指出AR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包括文化遗迹的信息增强、沉浸式导航、增强现实游戏化、模拟城市旅行的环境等,并分析了“从武康路出发”这一应用的AR地图导览功能,针对其不足提出了优化策略。

2.4 数字人文教育

随着数字人文实践与应用的发展,数字人文领域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教育主体包括高校图书馆和相关院系。有研究者分析了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现状,例如朱婉丽等[45]梳理了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教育的实践,提炼出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特点;
祝蕊等[46]选取了欧洲5所数字人文学位教育开展较早的高校,对其人才教育经验做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刘革等[47]调研了国外15所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实践案例,梳理出4种教育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育模式、在线平台教育模式、项目研究教育模式、短期培训教育模式。

2.5 数字人文学科建设

数字人文具有跨领域属性,其学科属性及学科建设问题受到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图情档领域学者也对数字人文学科建设进行了探讨。张旭等[48]通过分析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现状论述了在图情档一级学科下设置数字人文学科的合理性,提出数字人文对于图情档学科的促进作用;
张品慧等[49]探讨了数字人文成为独立学科的可能性,认为其具有成为独立学科的研究基础和成长性;
左娜等[50]研究了数字人文与档案学的跨学科共生因素,并提出了档案记忆和档案认同两大档案范式。

3 研究现状分析

综上,我国图情档领域已成为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贡献者,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方法多元,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1)图书馆和档案馆具备开展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的天然优势,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服务职能转换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图书馆和档案馆具有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可以作为数字人文研究和项目建设的支持平台。而其服务职能在数字人文背景下也面临新变化,研究者提出众多发展路径与策略,相关话题受到持续关注。

(2)数字人文的应用领域和相关技术方法已较为丰富,未来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对象,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籍资源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特藏资源建设等领域,在应用领域和具体对象上均有较广阔的扩展空间。技术方法的应用是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研究一方面是对已有方法的应用,如关联数据、本体、GIS等,另一方面是探索适用于数字人文研究的特定方法,这也是未来技术方法研究的主要思路。

(3)数字人文教育与学科建设问题已进入研究日程,目前已有众多有益探讨。数字人文的教育主体主要是图书馆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跨领域的交叉学科,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对其学科性质及建设路径开展了广泛探讨。

4 研究展望

在上述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未来研究展望:

(1)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并重,提升图书馆与档案馆数字人文服务水平。图书馆与档案馆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支持平台,其数字人文服務水平提升路径与策略未来依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在馆藏资源数字化与可视化、数字人文服务平台建设、数字人文馆员培养、数字人文服务模式、数字人文项目跨学科合作开发等多个主题上,充分借鉴领域内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相关理论,同时及时总结与提炼先进的实践经验,为图书馆与档案馆数字人文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可行的发展路径。

(2)加强数字人文技术应用研究,加快数字人文技术工具与平台建设。

数字技术方法的应用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强大动力,使人文研究范式发生转变。目前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中已经有较为丰富的技术方法应用,但未来仍有拓展空间。一方面需要探索更多技术方法在数字人文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需拓展技术方法的应用领域和对象,推动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需要多领域学者特别是人文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为提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研究的主动性,应加快数字人文技术工具与平台建设,提升数字人文研究成果产出的效率,促进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3)加强跨学科合作。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图情档领域的研究者应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开展跨学科合作,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专业人才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发现更多样的研究主题,以丰富数字人文的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

(4)加强数字人文教育研究。

目前,一些高校相继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也有高校设立了数字人文相关专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置了数字人文专业。我国数字人文教育实践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育评价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以保证为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

5 结语

数字人文是近年来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热点之一。本文选取国内图情档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了现阶段国内图情档领域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特征和研究主题,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以期刊所属学科划分研究领域可能会造成文献的遗漏,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ryson T.,MirriamP.,Alain P.,et al.SPEC Kit326:
Digital Humanities [EB/OL].[2020-04-13].http:// publications.arl.org/Digital-Humanities-SPEC-Kit-326/.

[2]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M]//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07-221.

[3]苏珊霍基,葛剑钢.人文计算的历史[J].文化研究, 2014(2):
173-193.

[4]Schaffner J.,Erway R. Does Every Research Library Need a Digital Humanities Center? [EB/OL].[2021-01-27].https://www.Oclc.org/content/dam/[JP2]research/publications/library/2014/oclcresearch-digital-humanities-center-2014.pdf.

[5]袁军.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4):73-75.

[6]李林.数字人文视角下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7):13-15.

[7]刘倩倩,夏翠娟,朱武信.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红色文献服务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1,11(4):17-24,32.

[8]黄美.论5G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1,45(3):34-36.

[9]郑永.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11):15-17,24.

[10]李成林,肖可以,黄凯健.面向新文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优化研究[J].图书馆,2022(1):24-31.

[11]李赫,刘丽君.基于内容分析的美国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职责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11):119-128.

[12]朱志伟.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馆员角色职能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5):5-8.

[13]赵英,何燕.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培养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39(6):77-82.

[14]杨晓雯,陈勇.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职业能力要素及对策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4):64-68,107.

[15]胡娟,柯平.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项目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27-36.

[16]夏翠娟,张磊,贺晨芝.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方法、流程与技术[J].图书馆论坛,2018,38(1):1-9.

[17]陈晶晶,覃芳,董小熔.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知识服务:价值阐释与运行逻辑[J].北京档案,2021(12):23-27.

[18]张斌,李子林.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6):68-76.

[19]李松涛,张卫东,左娜.数字人文视角下人文研究者利用档案馆藏的行为与激励研究[J].山西档案,2020(3):77-97.

[20]张乐莹,张卫东,赵烨橦.数字人文产品开发过程中档案馆的角色定位研究[J].山西档案,2020(4):22-28,21.

[21]童茵.董其昌.数字人文图谱设计与数据解析[J].数字人文,2021(2):142-157.

[22]崔斌,王東波,黄水清.基于典籍文本的农作物时间分布及演化特征研究—以《食货志》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21,65(14):90-100.

[23]宋雪雁,霍晓楠,刘寅鹏,等.数字人文视角下《全唐诗》贬谪诗人社会关系研究[J].现代情报,2022,42(2):14-21.

[24]常博林,万晨,李斌,等.基于词和实体标注的古籍数字人文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以《资治通鉴·周秦汉纪》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2):134-142.

[25]杨冠灿,卢小宾.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J].档案学通讯,2020(3):38-44.

[26]曾惠,坚峰,徐险峰,等.数字人文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构建——以土家族非遗数字资源为例[J]. 情报探索,2022(1):
63-68.

[27]刘晓娟,潘银蓉,刘慧平,等.数字人文视角下古建筑描述模型设计研究——以什刹海地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9):119-127.

[28]王晓光,谭旭,夏生平.敦煌智慧数据研究与实践[J].数字人文,2020(4):11-23.

[29]陈玖瑜. 数字人文视阈下民国报纸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30]李建伟.数字人文视野下红色文献编撰整理与革命记忆建构研究——以广东梅州土地革命档案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1,40(7):89-96.

[31]陈涛,张靖,赵宇翔,等.数字人文实践中特藏资源的关联数据实现机制探索——以方志资源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7):180-187,147.

[32]周育彬.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博物馆语义融合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4.

[33]曾子明,周知,蒋琳.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人文视觉资源知识组织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8(6):6-12.

[34]侯西龙,谈国新,庄文杰,等.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管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2):88-108.

[35]邓君,王阮.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与关联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5):58-67.

[36]宋宁远,王晓光.基于情节本体的叙事性文本语义结构化表示方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2):96-113.

[37]陈涛,刘炜,单蓉蓉,等.知识图谱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6):34-49.

[38]王东波,刘畅,朱子赫,等.SikuBERT与SikuRoBERTa:面向数字人文的《四库全书》预训练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22,42(6):31-43.

[39]徐润华,王东波,刘欢,等.面向古籍数字人文的《资治通鉴》自动摘要研究——以SikuBERT预训练模型为例 [J].图书馆论坛,2022,42(12):129-137.

[40]耿云冬,张逸勤,刘欢,等.面向数字人文的中国古代典籍词性自动标注研究——以SikuBERT预训练模型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2,42(6):55-63.

[41]刘畅,王东波,胡昊天,等.面向数字人文的融合外部特征的典籍自动分词研究——以SikuBERT预训练模型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2,42(6):44-54.

[42]邓君,常严予,孙绍丹,等.数字人文视阈下清代科举进士群体时空网络结构分析[J].现代情报,2022,42(2):4-13.

[43]戴梦菲,朱雯晶,谭淼,等.AR技术在数字人文应用上的运用策略——以“从武康路出发”应用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4):44-52.

[44]朱婉丽,徐晨辰.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实践与启示[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28):55-57.

[45]祝蕊,刘炜.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21,40(8):94-102.

[46]刘革,刘雯,柴俊红,等.国外数字人文教育实践研究与启示[J].图书馆学刊,2022,44(1):34-40.

[47]张旭,王晓宇.数字人文学科归属及其与图情档关系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2):29-34,42.

[48]张品慧,李旺,许鑫.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数字人文能否成为独立学科?[J].图书馆论坛,2022,42(2):89-98.

[49]左娜,张卫东.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因素及档案范式识别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4):25-31.

作者简介:

史海燕(1978),女,博士,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服务、信息组织与检索、数字人文。

牛国艺(1997),女,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人文。

(收稿日期:2023-01-13 责任编辑:张长安)

猜你喜欢数字人文情报学档案学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情报杂志(2022年10期)2022-10-20构建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图书情报研究(2020年1期)2020-01-09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兰台内外(2017年5期)2017-06-06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年1期)2017-03-25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5期)2017-02-18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5期)2017-02-18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3期)2016-12-29——《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12期)2016-06-05数据挖掘技术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知识管理视域下的图书情报学研究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推荐访问:展望 人文 现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