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配建政策下混居社区居民融合分析

时间:2023-09-14 18: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柴静茹 祁怀利 李雅菲

摘   要:近年来,为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促进不同阶层交流融合的商品房配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各城市不断推进,但是却频繁发生小区居民矛盾升级和冲突加剧事件。因此,有必要研究公租房和商品房混居社区居民是否融合、融合程度及差异原因。基于此,借助態度行为相关理论及现有研究,识别并建立社区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并计算出社区融合分值,对比分析商品房居民和公租房居民社区融合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即鼓励公租房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期为加快混居社区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居民融合;
公租房居民;
混居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9-0152-03

为保障国民居住基本权利,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保障性住房,促进全体公民住有所居,并不断推行公租房配建政策,期望通过居住混合促进社会融合。但近年来,全国一些混居社区,屡屡爆出商品房居民和保障房居民因围墙或铁丝网而发生冲突等事件。实际上,提倡配建公租房型混居社区,是为了让公租房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就近居住、就学、就诊、就业和出行,降低生活成本,以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围墙和铁丝网的出现却让公租房居民不能平等地享受小区资源,进而引发居民矛盾问题,违背了配建政策的初衷[1]。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存在物理隔离的混合居住情况下,配建型小区居民社区融合情况。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并借鉴现有研究,建立配建型混居社区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验证指标选择合理性及计算出社区融合度。最后,对比分析两个不同群体居民社区融合度,发现其存在的差异及内在原因。

一、混居社区居民融合测量指标选取

社区融合最新测量取向趋向于将社区融合从行为与态度角度进行划分。Rosenberg和Hovland的ABC态度理论指出,人们的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要素,认知或意识是指对某事物的一种看法,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行为倾向则是指行为意愿,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形成对对象的某种认知,综合搜集到的信息及认知形成主观评价产生情感,继而催生某种行为意向,支配动作的发生。态度行为理论很好地描述了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在机理,为理解社区融合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

社区融合认知层面,认知是个体对于特定事物的观点、信念,与个体对事物的感知、评价有关。关于融合认知,常用群体认同、居民间相处愉悦程度、刻板印象、相对剥夺感等概念[2]。混居小区两个异质群体在混合居住前就对彼此有一定的认识,如刻板印象影响其对于公租房居民的态度,产生了歧视、疏远等不公正对待行为。

社区融合情感层面,借鉴陆自荣、张颖以及陈宏胜、李志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指标,最终选取“对现居住小区有归属感”“已成为生活小区的成员”“已把自己看作生活小区的一部分”、小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治安、环境和物业管理满意度作为归属感和满意度指标的评估变量[3,4]。

社区行为倾向层面,社会距离通过考察行动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人或群体交往,来测量与对方的亲近、交往的行为倾向。从两个群体角度出发,借鉴博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考察两个群体的社会距离,并结合混居社区的特点对量表进行适当的修正,即与异质类群体混合居住、聊天、做邻居、共同参加小区活动及做亲密朋友的意愿。

社区融合行为层面,李晓壮、李升认为应包括社区人际交往和社区活动参与两方面[5],其中社区人际交往包括认识居民的数量、闲暇安排、邻里交往的频率、互帮互助的频率,社区活动参与依据活动内容分为社区文化娱乐、政治、志愿、公共活动参与。借鉴其指标体系,并结合配建小区两类异质性群体的特性,选取与同质或异质群体交往和互助的频率、文化娱乐、政治、志愿和公共活动参与频率作为行为层面评估变量。

二、社区融合测量

(一)社区融合测量思路

本文通过态度行为相关理论确定社区融合大致测量框架,结合现有的研究确定了各个层面的具体测量指标和评估变量,并据此设计出配建公租房型混居社区融合问卷。针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验证指标合理性,并将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作为各维度指标权重,最后将各因子值转化百分制得分得到社区融合度。

(二)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代表性及覆盖范围,拟对西安市这16个混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为保证样本随机性和全面性,在工作日下班时间6点以后和周末全天候时间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混居小区中两类群体商品房和公租房居民进行调研。对2022年8—9月期间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的样本进行分析。调研实际发放问卷515份,剔除掉漏答及随意作答等无效问卷7份后,最终有效问卷508份,有效率98.64%。商品房居民问卷数达286份,公租房居民问卷数达222份。

(三)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运用SPSS28.0软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商品房和公租房居民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90和0.907,说明问卷信度水平较高;
两者的KMO检验值分别为0.859和0.864均大于0.7,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分别为4 778.116和3 471.110,统计显著性均达到0.001水平,说明这些指标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

(四)两个群体社区融合因子分析

针对商品房居民收集到的问卷,运用SPSS28.0中的因子分析法对26项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对其进行方差极大法旋转,依据特征值大于1原则,共提取6个主要成分,分别用F11、F21、F31、F41、F51、F61表示(见表2),将其分别命名为“心理融合”“满意度”“归属感”“社区活动参与”“异质居民互动”因子和“同质居民互动”因子。

运用SPSS28.0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所收集到的公租房居民问卷数据进行主成分提取,按照相同原则共提取6个主要成分,分别用F12、F21、F32、F42、F52、F62表示(见表3)。其中,F12因子负荷集中在与异质居民混居意愿、相处愉快程度、居民身份认同感知程度等8个指标上,这些指标与公租房居民在小区生活中的意愿、情感体验有关,命名为“意愿—情感”因子;
F22命名为“社区活动参与”因子;
F32集中在与异质及同质居民交往、互助指标上,命名为“邻里交往”因子;
F42因子负荷集中在归属、小区成员和一部分意识上,称为“归属感”因子;
F52的因子负荷都集中于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环境、治安和物业管理满意度上,称为“满意度”因子;
F62与居民相处过程中感知到的相对剥夺感及差异感有关,因此命名为“感知融合”因子。

表2和表3显示两个群体的6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都比较高,其中商品房居民为70.681、公租房居民为69.004。可以看出不论是从商品房居民,还是公租房居民角度来看,其社区融合都包含了满意度、社区活动参与、归属感这几个因子,两者其他因子载荷的集中都有所交集,这可能与商品房和公租房居民本身关注重点及实际感知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商品房居民的同异质群体交往互助各成为一个因子,而公租房居民群体交往互助共同组成同一个因子,原因在于对于商品房居民来说,公租房居民与本群体存在差异,群内交往与群外交往有着明显界限,而公租房居民群体界限划分相对没有那么明确。

三、结论与建议

在界定混居小区居民社区融合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态度行为理论梳理并借鉴相关文献,选取配建型混居小区居民社区融合测量的26项指标,并利用SPSS28.0软件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收集的问卷进行处理,分别得出商品房和公租房居民的社区融合因子结构,并利用因子成分得分和各因子旋转方差贡献率做权重得到社区融合综合得分,并将其转化为百分制分值。最终获得商品房居民与公租房居民社区融合得分和各因子得分。针对社区融合各因子得分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鼓励公租房居民参与小区治理。促进社区治理单元小型化,构建社区、小区、楼门的多层次的社区自治组织载体,发挥楼门长自治机制,提升公租房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增强小规模社会网络关系,拓展其政治参与渠道,通过居民听证会、社区选举等方式,鼓励动员社区居民平等地参与到管理和决策中,激发公租房居民公共参与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对社区发展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通过与社区更加紧密的联系,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

第二,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社区和物业应积极联系各方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发展,如社区服务福利类、社区治安民调类、社区医疗计生类、社区文体科教类、社区公益类等社区社会组织增加社区活动的多元化。通过开展更多相关活动,提高互动宣传效果,增强居民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彼此接触与社交网络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陆自荣,张颖,赵永红.社区融合结构:农民工、非农外来工、户籍居民之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1-1075.

[2]   苗丝雨,肖扬.社会融合和归属感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社会发展研究,2020(2):110-127.

[3]   陆自荣,张颖.城市社区感知融合度的影响因素:基于三个群体的比较[J].城市问题,2016(3):92-103.

[4]   陈宏胜,李志刚.中国大城市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融合研究:以广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5(9):33-39.

[5]   李晓壮,李升.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概念、维度及测量研究:以北上广深超大城市为实例[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6):130-139.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sidents in Mixed Dwelling Communities under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Policy

Chai Jingru, Qi Huaili, Li Yaf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rental housing policy policy for commercial housing to meet the housing needs of low-income families 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lasses has been constantly promoted in cities, but the conflict between residents in residential areas has frequently escalated and intensifi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integration, and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idents living in mixed communities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and commercial housing. Based on this, with the help of attitude behavior related theories and existing research, identify and establish a community integration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us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verify the rationality of indicator selection, calculate community integration scores,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for community integr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housing residents and public rental housing residents, and propos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namely encouraging public rental housing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actively organizing various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mixed communiti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residents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mixed community

[責任编辑   立   夏]

推荐访问:融合 居民 政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