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数学深度教学实践探索

时间:2023-09-14 16:50:05 来源:网友投稿

顾文亚 许志君

回顾梳理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努力围绕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探索,但在推进过程中又始终在观念—行为这一连续体上徘徊,无论是“为何教(学)”“教(学)什么”,还是“如何教(学)”“教(学)得如何”,都限于表层的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对“浅层”教学的现象剖析,构建了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深度教学路径,并从琢磨常态课开始进行了深度教学实践。

一、扫描:“浅层”教学的现象剖析

(一)意义不足

课堂若局限于教学的功利层面,“实用”就会成为教学工作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学生则难以获得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意志、安宁的灵魂和学习的意义。

(二)营养不良

教师一方面强调“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又总觉得有讲不完的知识和练不完的习题,施以单独、专门的训练,零敲碎打,缺乏学科的结构意识,造成了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营养不良”状况。

(三)过程缺乏

课堂教学中,教师越俎代庖,代替感悟,学生学得机械死板,缺乏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将丧失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过程的教学短期有效、长期无效。

(四)价值降低

教学的价值在于顺应、保护、引导和发展。随着学习年段的升高,儿童早期本来就拥有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性、创造性等,不但没有被学校教学所提升,反而在不断地下降。

缺乏深度的教学导致知识的教学缺乏认知深度,学生的活动缺乏思维深度,师生的互动交往缺乏情感深度。因此,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深度教学,要树立“由‘孤立的知识转向‘关联的知识,由‘单一的知识转向‘多元的知识,由‘静态的知识转向‘发展的知識”的知识观,构建具有理解性、建构性和反思性的课堂,让学生感受、体验学习的意义感、自我感和效能感。

二、构建: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深度教学路径

(一)改造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从单一走向丰富与深刻

一是从“双基”走向“多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定要从习惯的“双基”走向“多基”,既要“看见”学科教材表层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发现”学科教学背后的能力与素养,触及学科的本质和知识的内涵,将学科教学引向学生对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核的深层学习中去。

二是从“点状”走向“结构”。深度教学要构建知识间的关联性,基于课时知识点的链接、单元知识点的链接、跨年级知识点的链接改造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与把握学科内容,从点状走向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教育内容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世界开放,教师通过不同的视角、别样的呈现、巧妙的设计,形成研究主题,设计长作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从主题出发进行整体思考,收获智慧,生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优化思维。

(二)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维从刻板走向灵活与多元

一是教案方式。教师教案的水准是制约教学深度的前提因素,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意识、教材意识和思维方式,积极构建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转化通道,提升对学科教材的理解能力。

二是组织方式。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从活动到思维。

三是评价方式。深度教学专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既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又达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目标。

(三)重建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思维从松散走向系统和融通

一是“教”“学”关系的重建。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深度教学要求教师要关注课堂中学生心灵的真实状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从而努力让课堂教学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是“三习”课型的重建。学习即持续建构,教学即持续助推。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实习”的“三习”课型,采用“持续评价,及时反馈”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视角、侧面,在不同的层次上运用不同的方法,不断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是教学策略的重建。深度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还需要教师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正确的价值引领。自我导向的学习策略,让学生主动地判断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寻求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选择并实施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价学习结果。问题导向的学习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力,把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具体知识所隐含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核心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丰富学科经验。结构导向的学习策略,应以知识结构的建立、学科经验的丰富、学科思想的养成为目标,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转向经验、思想、能力的深度习得。

三、实践:深度教学,从琢磨常态课开始

下面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一课为例,阐述深度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说写结合,找寻学生心目中的梯形——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学生头脑中的梯形长什么样,学生认知中的梯形有哪些特点呢?实践本课之前,我们对3 个班级的136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希望在前测中找寻学生头脑中的梯形。课前,我们设计了预习提纲(在格子图上画一个梯形,提问:梯形有什么特征?要求:把知道的写下来)。

通过学生的预习反馈,我们可以感受到,多数学生能通过整体轮廓辨认图形,能自主画或仿画图形,说明学生头脑中是有梯形概念的。从表现形式看,学生已认识的一般都是等腰梯形,上下对边平行,上底短下底长。在前测的136 名学生中,有128名学生画的是等腰梯形,且其中有124 人画的是上底短下底长的等腰梯形,只有4 人画的是上底长下底短的。也就是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所对应的梯形是有局限性的。从言语表征看,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外部轮廓整体形象观察,有四条边四个角,像梯子……很形象。第二种是观察边的位置关系,具体表达为“上下平行,左右相交”。第三种是观察边的长度关系,具体表达为“左右相等,上下不一样长”。可见,学生对梯形的已有认知,视觉层次占多数,表征梯形具象而单一,分析层次占少数,关注本质少数而不到位。

(二)破立结合,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走向知识的学科本质

概念教学不是教“形式化的定义”,而要追求思维上的真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尽量详细的“深加工”。学生对梯形已有的认知,启发我们在课堂上要找寻最佳的生长点,要打破学生已有的表层认识,按照学生学习的内在秩序,逐渐引向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第一个环节:变一变,破坏梯形的“标准形象”。如图1,

(1)梯形ABCD,点C 沿着BC 边所在的水平方向向右移动(如图中下方的四个梯形),这些四边形都是梯形;

(2)说一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3)梯形ABCD,点C 沿着CB 边所在的水平方向向左移动,直至出现平行四边形。观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不同;

(4)说一说,梯形还有什么特点。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次移动点C。第一次移动是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把点C 向右平移呈现四个不一样的梯形,将学生头脑中的等腰梯形逐渐“破坏”。一开始呈现的两个梯形,或许视觉冲突不是很强烈,随着C 点的移动,梯形被破坏得更多,图形的形状也越来越“奇怪”。在动态演示的逐渐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变中找不变,即梯形四条边的位置关系没有变,从而得出“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第二次移动是在第一次移动的基础上让点C 原路返回,教师课件动态展示,当形成的图形不是梯形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喊出“停”。移动的过程中,被移动的这组对边的平行关系是始终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不是梯形呢?教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观察、思考,即观察边的长度,启发学生表征“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教师通过继续追问:“平行的一组对边如果相等了会形成什么图形?”引发学生想象、思考、感悟,当一组平行的对边相等时,另一组对边也会平行,自然生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教师试图通过两次移动,“破坏”学生心中原有梯形的直观形象,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对梯形外形的直观感知,到对图形特征的理性思考,从对图形特征外显要素的关注,到对隐蔽要素的思考,在多样表征的过程中,逐渐触及概念本质。

第二个环节:移一移,建立对梯形的本质认识。

如图2、图3,

(1)移动点C,找到了不同的梯形。现在你能移动点D,找到不同的梯形吗?

(2)想一想,还可以怎么移?

(3)交流不同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启发学生沿不同的方向移动点D,把平行四边形变成梯形。一开始,学生基于经验和习惯,多数都能想到横向移动点D,教师点拨“横向移动保证了这组对边平行,还有别的方法吗?”启发学生转换方向,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只要保证一组对边平行”的外在行为与“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概念本质契合。教师借助各种各样的梯形丰富素材,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与表述,让梯形概念在学生心目中真正建立起来。

(三)动静结合,形成概念网络——走向学科学习的本质

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学生掌握的不应是一个个零散的概念,而应是有着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把新概念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建立起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是概念教学的最终结果。这时,学生习得的概念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第一个环节:连一连,在动态演示中凸显联系。

如图4,

(1)想象一下,点D 沿AD 方向移动,除了梯形,还会形成什么图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怎样移,移到哪里,就形成了三角形?怎样移,移到哪里,就形成了平行四边形?

(3)移一移,让图形动起来,想着想着,就把梯形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了。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有许多具体内容作为支撑,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的定义,同时又能举出概念的具体例证,才是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这一环节沟通了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为后续学习、推导图形面积做了铺垫。让图形动起来,让学生在想象中举出概念的例证,也实现了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第二个环节:猜一猜,在静心思考中运用概念。

如图5,

(1)信封里藏着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呢?

(2)提示语:是一个四边形,你猜可能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相应的集合圈)

(3)提供什么提示语,信封里就是梯形?(课件出示相应的集合圈)

(4)遗憾地告诉你,这个图形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图形的一部分——出示整个图形,即正方形)

(5)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小结:猜着猜着,把学过的四边形也联系起来了。

在实际教学中,仅让学生知道概念的形式化定义是没有价值的,也不能说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概念。在猜一猜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语,判断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是概念的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说写结合,学生找寻心目中的梯形,使梯形走向學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则找寻到了课堂教学的起点;
破立结合,在多样表征的过程中走向知识的学科本质,凸显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自主建构与本质理解,建立概念;
动静结合,内化图形特征,巩固概念,运用概念,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深度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6-GH01010-00102。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梯形平行图形梯形填数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2年11期)2022-11-19向量的平行与垂直新高考·高一数学(2022年3期)2022-04-28平行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2年4期)2022-04-08逃离平行世界小哥白尼(神奇星球)(2021年4期)2021-07-22梯形达人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0年11期)2020-12-14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数学物理学报(2019年3期)2019-07-23梯形启蒙(3-7岁)(2017年6期)2017-11-27分图形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8期)2016-09-24找图形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5-27再顶平行进口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推荐访问:指向 教学实践 深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