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会计研究9篇

时间:2023-09-01 13:00:09 来源:网友投稿

会计研究第1篇【摘要】随着哈尔滨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市场也逐渐成熟,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尤其在进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品牌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哈尔滨的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前所未有。在不断改进自身品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研究9篇,供大家参考。

会计研究9篇

会计研究 第1篇

【摘要】随着哈尔滨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市场也逐渐成熟,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尤其在进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品牌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哈尔滨的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前所未有。在不断改进自身品质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公司企业内部的管理,在行业中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汽车行业;战略管理会计;系统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它是在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满足战略决策需要的情况下,为适应战略管理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从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同时关注行业外部环境信息的提供和控制。战略管理会计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报表数据的系统分析,加强对战略管理目标的建立,从时间,空间,数量上实现行业效益最大化。

一、哈尔滨市汽车行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坚实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

在哈尔滨的汽车行业之中尚未有一个完善合理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行业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模糊,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的规划,战略目标变换频繁。同时战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制度。有时虽有战略思考,但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战略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导致行业战略流于形式,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二)汽车行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视不够

尽管现行的会计体系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构成,但哈尔滨的汽车行业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够,在绝大多数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仍占有大部分份额,以至于对战略管理会计重视不足。管理会计的信息需要依靠财务会计的数据核算。在会计报告中也过分依赖财务会计的信息而忽略了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另外,哈尔滨的汽车行业现在仍然将行业利益看作是经营的数据而不重视内部的管理与控制,投入的资金和研究力度不够,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在行业中很难发展。

(三)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缺乏

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除了会计工作所备必的会计知识以外,还应用到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管理等等。所以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是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但就哈尔滨的汽车行业的现状来看,行业经营者的素质虽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的知识和经验不足的限制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无法顺利进行,从事战略管理会计的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缺乏。

二、改善哈尔滨汽车行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系统

依照哈尔滨汽车行业基本情况,应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融入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结合哈市汽车行业自身的情况,完善行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对于哈市汽车行业要重视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在公司高层管理之中要拥有强大的战略管理和决策的团队,加强汽车行业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

(二)加强战略管理观念的培养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观念,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特别是可以指导管理者的决策,使之拥有着眼于未来的眼光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借助于战略管理观念,要杜绝那些在管理上搞教条主义,在业绩考核上重结果轻过程的非理性行为;要摈弃那种面对利益时为追求短期盈利而忽略或损害长期价值,面对发展时仅以眼前为目标而放弃未来的过时观念。因此,要加强战略管理观念的培育提高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视。可以着重培养决策者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整体战略观念。加强管理者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注重战略管理人才的素质

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才。真正的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在熟练掌握行业发展的一切手段的基础上,还需熟悉经济领域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他们是行业的核心,通过其战略的思维、大胆的创新、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决策,才会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宝贵机遇。根据哈尔滨市的基本情况和汽车行业的实际状况,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普及程度明显欠缺。加强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对他们定期进行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培训,强化他们的战略管理观念。此外,对于在读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课程的讲解,使其能熟练把战略管理思想应用于实践工作中。

总的来说,在汽车行业激烈竞争的今天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有效信息制定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对公司和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行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在行业内部的发展中不断应用更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与持续的更新,又促进了汽车行业进一步成长,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循环往复又互相制约的良性发展态势。

会计研究 第2篇

一、环境成本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新特点

环境成本会计又被称作是绿色会计或者环保会计,它是在当前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在对企业的监督反应中以及成本计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新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些问题。同传统会计一样,环境成本会计也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它的理论体系却比传统会计更加完善。因为环境成本会计将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主体的外部因素引入到了会计核算当中,这样就使环境成本会计既能考核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反映出外部环境对企业起到的作用。所以环境成本会计不但可以胜任传统会计的所有工作,而且还能够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所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的计量与报告,最终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总之,环境成本会计的产生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综合价值管理,最终达到在保证环境日益好转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既然环境成本会计这么优于传统会计,那为什么环境成本会计的普及与发展会如此举步维艰呢?

二、我国环境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成本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由于环境成本会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强有力的保障。虽然我国近些年来一直积极不断地推进相关的立法程序,并且已经制定并颁布了不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并且有关于环境成本会计方面的法规更是一片空白。新兴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系统没有像传统会计理论那样具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规范。这就更给了那些不法企业以可乘之机。

2. 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没有建立完全。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还是传统会计理论,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仅仅是把会计对象局限地看作为与企业资金运作有关的经济事项。这种理论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发展了。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化尖锐问题的今天,我们需要把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的价值也归入到了企业核算的范围内。传统会计仅设置了极少的反映环境价值的科目,如“排污费用”和“绿化费用”等。这样就不可能如实地体现出环境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应该令环境成本会计对象在会计六大要素方面都得到体现。前面谈到环境成本会计与传统会计这两大理论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自己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也就是企业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金额。这就导致了企业想方设法地增加收入和精打细算地减少费用和支出。而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则是把企业和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于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来说,它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想方设法努力地做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要兼顾到社会和环境的效益,保证自己的经济效益不是在损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产生的。如果不把资源环境的价值渗透到会计理论体系中,那么企业就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永远体会不到环境的重要性。

3. 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存在着各种不足。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而企业作为目前公认的环境最大的污染者,对其环境成本会计信息进行完全披露则成为人们了解企业环境绩效、环保成果的重要根据。因此,设计有效且实用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为环境绩效的各种需要人群提供更能满足其需求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是不断促进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手段,同时对于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截止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了企业对会计环境绩效信息公布报告的屈指可数。而且即使是公布了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由于大部分企业报告质量存在着不达标的情况,不是公布的会计环境资料不全面,就是披露的方式不合乎规范。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企业辛辛苦苦公布的这些会计环境信息根本不可能被信息使用者有效地利用,起不到最初想要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又会影响到社会大众对环境绩效的需求热情,与此同时也会削弱企业提供环境绩效信息报告的积极性。最后便产生了一个恶性的循环。而产生这种趋势也正是由于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没有完善的原因。

4. 企业负责人环境责任观念的淡漠和政府社会监督的缺失。有些企业负责人的环境责任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有一部分企业负责人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对环境成本会计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这种只注重个人、不考虑大局的思想观念不但决定了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即使是披露了一些,也没有相关标准去衡量其提供的信息质量好坏,这就使得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

政府和社会对环境绩效极差的企业惩处的力度仅停留在罚款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打击这种只注重个体利益,不关心大众民生的经营模式。而简单的罚款,无疑更加刺激了某些企业在交完罚款后,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掠夺资源、变本加厉地生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这就使得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完善我国环境成本会计体系的措施

1. 国家举措。国家应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准则和制度,不断完善环境成本会计的法律法规,做到一切行为有法可依,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成本会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揭示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以使企业真正能受到环境成本会计的约束和法律的制约。同时,对于那些环境成本会计报告中反映出浪费资源、破坏生态、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加大处罚金额和执法力度,而对那些经国家确定对保护环境起到积极影响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表彰他们的行为。

2. 借鉴先进的外国模式。我国应借鉴和效仿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方案,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中国同发达国家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相比本来就已经处于落后的窘境,要是还采用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模式,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理论,这样不但会使我国的环境成本会计改革走向一个不确定的方向,而且更使得我国同欧美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幸运的是外国并不缺少这种从传统会计向环境成本会计转型的成功案例,我们就要积极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会计准则,使环境成本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经济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3. 建立信息披露标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反映与揭示企业的环境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履行情况。所以我国要想发展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就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制来促使企业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彻底的披露,以此来提高中国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具体措施有如下两点:一是明确指出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具体披露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都有哪些。二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中长期目标等。这样不但利于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量化管理,同时也方便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监督。

4. 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和各界监督。首先从长远来看,提高环境绩效,完善环境成本会计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佳的选择。要想让企业做到这点,就要加强企业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对环境成本会计有足够的重视,增强企业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这样企业才会积极自觉地去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积极实施环境成本会计,进而主动全面地进行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其次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监督,把企业的环境绩效作为通过年终审计的必须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环境成本会计审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成本会计不仅要为每个企业的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能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更能兼顾到社会大众的利益。国家和社会各部门应根据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企业按其环境绩效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结论

虽然现在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困难就不去研究它。我们只有不断地去研究它,才能找到同时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目前,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上,世界各国几乎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如果在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研究上多投入精力,取得先进的成果的话,那么在新一轮世界经济格局大洗牌中,中国就能拔得头筹,进而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我们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未来,现在对于中国来说引入和发展完善环境成本会计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会计研究 第3篇

自中国证监会于20xx年2月22日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以来,各ST、PT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纷纷加快了资产重组步伐,进行所谓重大资产置换。20xx年,中国证监会在《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了重大资产置换的标准,即资产置换涉及的资产总额、净资产或主营业务收入三项指标中的任意一项达到50以上。但对重大资产置换的会计政策法规尚未有明确的规范。本文试对重大资产置换的相关会计问题作些探讨。

一、重大资产置换涉及的若干财务会计问题

(一)关于换人资产的计价。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重大资产置换时,为了保证资产置换的公允性,一般对换入、换出的标的进行资产评估,依据评估的结果确定置换标的价格及置换价差。但对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实务中差异很大。如ST钢管20xx年与宝钢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进行整体资产置换时,以换人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入账;
而ST川长江20xx年将占其总资产高达70.06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及负债,与汇源集团持有的汇源光通信、汇源进出口及汇源电力光缆的股权性资产进行置换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人账。以上所引两个事例同样是进行脱胎换骨式的重大资产置换,但对换入资产的计价方式却大相径庭:前者按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后者却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依据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重大资产置换中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予以记录,如果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清楚,则以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计价基础。在既不能合理确定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又不能合理确定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时,换入资产才能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记录。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只能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这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反映资产置换业务的实质,不能反映换人资产的真实价值。

另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置换时仅对换出、换人资产的标的进行资产评估,而对部分置换中剩下的少部分资产不进行资产评估。这样势必造成该上市公司两部分资产的计价基础不一致。为了使计价基础一致,应将剩余部分的资产也进行评估,按评估值重新计价,将增值部分记人资本公积。

(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是否适用于重大资产置换。重大资产置换交易本身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那末,套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来规范是否合适呢?

我国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为了防止企业通过资产置换操纵利润,放弃公允价值概念,对换人资产的计价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来确定。若重大资产置换按此规定来确认其换入资产的价值会严重扭曲其入账价值,也会为企业以后期间操纵利润留下伏笔。例如,ST中侨20xx年用两个账面价值为0的股权换取了一块价值37520万元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及3200万元的现金。为了绕开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sT中侨人为地将其分成三笔交易:将3200万元现金与价值6300万元的土地使用权组合在一起,与一个账面价值为0的股权进行置换,人为地变为货币性交易,换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95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
将另一个账面价值为0的股权与价值高达16270万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置换,按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其入账价值为0,为以后操纵利润留下了数额巨大的伏笔;
剩下价值1495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捐赠,在扣除相关税费后直接进入资本公积。这种做法明显不合理。

为此,建议重大资产置换中换入资产应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即评估增值部分)可计入资本公积。

(三)重大资产置换会计确认日期如何确定。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置换涉及的重要日期有:资产评估基准日、资产置换协议签署日、董事会批准日、中国证监会重组委审核通过日(资产置换标的占总资产70以上需经中国证监会重组委审核通过)、股东大会批准日、资产置换交割日。到底应以哪一日期作为会计确认日呢?

在这一系列重要日期中,资产置换协议签署日以前属于协议签置阶段,股东大会批准日属于协议开始执行阶段,资产置换交割日也即产权变更日属于协议执行完成阶段。财务会计对交易的确认通常以与交易标的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作为标志。很显然,重大资产置换应以资产置换交割日为会计确认日。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置换基本是以股东大会批准日作为会计确认日的。这种做法属人为将会计确认日提前,以便较早地将所换人优质资产的盈利并人上市公司,摆脱被摘牌的命运。因为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在股东大会批准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协议后的30天、60天或90天才支付补价,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因此将股东大会批准日作为会计确认日,显然不够合理。

(四)重大资产置换评估基准日与交割日之间的损益及资产变化对交易价格的影响。重大资产置换由于要经历资产评估、董事会、证监会重组委审核、股东大会及产权变更登记,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资产置换的评估基准日到交割日一般需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这段时间里资产置换的标的继续在生产经营,各种资产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种变化使资产置换标的的价值到交割时已与评估基准日的评估值不同,也即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考虑这些变化对资产置换标的价值的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一般处理方法是:评估基准日至交割日期间,拟换出资产所发生的亏损或盈利,由换出资产方承担或享有;
拟换入资产所发生的亏损或盈利,由换人资产方承担或享有。

上述对于评估基准日至交割日期间置换标的所产生的损益及资产变化处置总的原则没有问题,但具体到实务中,有些置换的标的不是独立核算单位,对于这些置换标的在评估基准日至交割日期间所产生的损益及资产变化又如何计算呢?

理论上讲,应该将这种非独立核算的置换标的从评估基准日开始就对其进行独立核算,但这种做法成本太高,实务操作存在困难。简单的方法可以将其作为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要素来看,用整个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该置换标的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乘积来衡量其损益,以此调整其评估值。也有些企业考虑到资产置换的规模较大,对非独立核算的换人资产不考虑其损益,仅扣减该期间的折旧,加上该期间增加的固定资产来计价。笔者认为这些方法都不够准确。在此,将问题提出,以便商榷。

(五)重大资产置换评估基准日与交割日之间费用如何计算。重大资产置换由于要考虑评估基准日至交割日之间置换标的产生的损益及资产变化情况,而在此期间,损益计算的结果又将影响置换双方的直接利益。这就涉及到费用如何计算。费用的多少按交易中流出企业的货物、劳务等非货币性资产价值量来计算比较合理,但计算是按照流出企业的货物、劳务等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还是按照其公允价值呢?

显然在以评估(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交易价的过程中,按照公允价值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使整个交易价的计算都按公允价值进行。但实务中若按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重新调整各项成本、费用,工作量太大,是否可以仍按其账面价值计算成本、费用,到最后计算损益时,一次性调整在此期间因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而造成计提折旧对损益的影响。

二、规范重大资产置换的会计政策建议

(一)财政部尽快出台重大资产置换的相关会计规定,特别要明确换人资产的计价基础及人账时点,以结束目前我国重大资产置换中会计处理的混乱局面。

(二)在涉及重大资产置换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要求公司披露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及会计处理原则,以便让年报使用者一目了然地知道其置换后的会计报表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编制还是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编制的,明确其当年业绩从何时开始将换人资产的盈利并入当年财务报表。

(三)在涉及重大资产置换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要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置换所导致各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变化情况,即各会计科目本年增加、减少数中应列示重大资产置换换人、换出的金额及评估增减值的金额。

(四)在涉及重大资产置换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要求公司披露其重大资产置换协议的主要内容,如置换标的、评估基准日及资产评估结果、股东大会批准情况、资产交割情况、定价方法、基准日至交割日间置换资产产生的损益及资产变化情况、资产置换对公司当年损益及资本公积的影响等。

会计研究 第4篇

审核相关财务单据、票据及费用报销等。

企业银行网银操作、现金业务、每日出具现金银行收支明细等。

各类单据整理,报表出具、数据核对、出入库单据整理、合同整理归纳等。

公司各项目费用成本的归集等。

日常的办公用品管理,客人接待及考勤统计等。

对工作及财务经理认真负责、有责任心、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其他事项。

会计研究 第5篇

在几十年的实践历程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不断充实、体系不断完善、方法不断健全,现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精益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而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精准的数据反馈,也就需要会计核算的支持。二者虽不属于同一体系,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核算是预算管理的重要数据来源,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在实际企业管理中应科学看待二者的关系,综合运用,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关系

1.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在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预算管理常包含编制、执行、考核三个阶段,贯穿项目始终,其具有属于自身的显著特性:

(1)及时性与准确性,每一次重大企业活动决策前都应进行预算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投入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加以核算,得出成本,若在此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预算管理中从数据收集到核算不仅要及时有效,还应具备高度的准确性。

(2)信息可比性,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在内部应具有易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核算的规范化进行,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沟通协作。

2.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核算与监督的功能,其特点如下:

(1)信息真实性,会计核算通过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记录与分析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是许多管理工作的基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核算过程中所利用的各项数据信息文件等,都必须是绝对真实的,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效。

(2)信息的相关性与层次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甚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会计核算中需要对此加以甄别,对重要信息进行严格处理,对次要信息进行简化处理,以提高核算效率。

3.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1)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只有预算管理得以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数据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面保证,否则,会计核算容易失去参照性而变得不甚准确。

(2)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核算的参与,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可作为预算管理的资料来源,核算结果越准确,制定的预算计划越科学合理。正因为此,会计核算是否公正也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公正性,会计核算流程需要严格遵守新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管理的公允性。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运用策略

1.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独立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可将各自所得结果分别呈现,在这种模式下,两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接口,当需要运用对方数据时,需要辅以额外的人工调整。例如预算考核时若采用预算编制表数据,则需要将会计核算结果导出后依据预算编制表形式加以整合。该模式没有改变原来体系的运行状况,前期工作量较小,但在后期数据整合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劳动现象,且并不能保证预算管理所需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的全部对应,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应予以改善。

2.以会计核算为主导

以会计核算结果作为预算管理的评价依据,实现接口功能,预算编制表依照会计核算结果进行适当修编,在这种情形下,某一个预算项目可对应多个会计科目,而一个考核部门亦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但预算项目与考核部门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为此需要将考核部门与预算项目进行合理编制。该模式解决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的多口径对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有利于企业全成本掌控的细化,但来自于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数据可能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合理性,而对每个核算科目入账处理原则与性质的重申也具有一定难度。

3.以预算管理为主导

预算管理自身具有灵活性,会计核算则需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按部就班地执行,以预算管理为主导,需要会计核算科目围绕预算管理进行部分重置,与此同时,会计核算多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管理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以预算管理为主导容易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进而导致财务风险。

4.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可方便地在预算管理系统内实现预算科目的整合,寻求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联并形成系统之间的对接,会计核算系统中相应科目如合同支付增设预算管理类别,设置为必选项,形成两者的关联性。该模式以预算科目数据作为考核数据,可减少工作量,而会计科目的相对独立,也便于会计核算遵守会计准则,依规而行,可称之为预算管理基础上的会计核算形式。综上所述,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会计核算,都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服务,都应着眼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指导,以企业自身实际人力、物力、财力为出发点,不断修正内容,不断完善体系,促进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使其共同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做出贡献,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会计研究 第6篇

1、报销单据审核,预算执行控制。

2、负责编制各类凭证、财务报表等,确保账项记载无误,账务合规。

3、负责往来账进行管理,对内对外往来账目的核对确认。

4、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各种税额,照章纳税,并提出出纳税筹划方案和建议,按时进行税务申报,并负责完成税款的缴纳。

5、对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付款进行审核,根据合同条款和付款情况登记合同台账。

6、领导安排其他的临时工作。

会计研究 第7篇

一、高校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财政部实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后,其会计核算的基础必然是权责发生制,高校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为保证向政府部门提供统一口径的财务数据,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只有那样才能为本级政府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供真实、完整和符合规定的财务信息数据,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是适应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的。

(二)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可以正确地反映各类资金的归属期,从而把相应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相配合,加以比较,客观公正并全面地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便于及时地考核评价,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的动态监控,盘活存量资金,有效地促进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后,凡是符合高校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
凡是符合高校支出确认标准的本期支出,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的支出处理。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收费管理,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确保高校财务收支工作的顺利开展。(四)促进高校财务信息进一步公开基于权责发生制编制的高校会计报表体系根据配比原则的要求,完整清晰地反映了高校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流量及办学成本等综合财务信息,通过进一步向社会公开,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体现和尚未采用方面的探讨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体现

1.新制度细化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在核算上述应收及预付款项时,以3年作为临界点,逾期3年或以上、且有确凿证据表明无法收回的应收及预付款项经批准后予以核销。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待核销时,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等;
批准后,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核销后又收回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这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合理地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原则。

2.新制度中引入了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存货的会计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了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存货在不同情况下入账价值和相关费用的确认。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
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
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存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存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收入”等科目(非按名义金额入账);
借记“存货”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同时借记“其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名义金额入账)。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3.新制度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按进度来核算各种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的实际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的方式其取得成本固然不同。对于房屋及构筑物和需要安装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在交付使用前还需继续发生一些必要的支出,因而要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来归集核算,特别是为建筑工程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利息和融资租入需要安装的设备产生的融资费用,在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更要计入该资产的取得成本。还有固定资产改建、扩建或大修等资本化的后续支出也是先转入“在建工程”科目来归集核算,在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通过“在建工程”科目逐步核算固定资产的成本,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成本费用的确认原则。

4.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的会计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应对除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应对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
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进行摊销;
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同时也分别增置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用来辅助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因使用年限的变化而体现出的账面净值与账面余额的差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的价值,从而增强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

5.新制度增设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来核算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资产处置包括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毁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核销等。资产的处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逐步地确认处置收入和处置费用等,合理地确认净收入或净损失,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

6.新制度增设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来核算各种职工薪酬。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按有关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都要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主要的账务处理为:计算当期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支付职工各种薪酬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通过增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使高校定期将支付给职工的薪酬确认为当期支出,符合权责发生制下费用的确认原则,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和监督高校在职工薪酬等方面的人员经费的使用。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尚未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方面的探讨

1.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尚未费用化。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科目。虽然“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中反映了资产折旧或摊销的金额,但却没有将它作为本期的费用来核算,没有体现在确认收入实现的同时应确认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虚减了支出数,从而虚增了事业结余,降低了高校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所以必须将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在计提本期费用化。

2.尚未考虑资产减值的核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的经费在不断增长。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许多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和软件等并没有在其使用年限期满而闲置或被淘汰,而是被提前更换或弃置,但这些设备和软件却没有计提完折旧或摊销。还有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只有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经批准后才可以予以核销,而之前并没有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由于资产核销时会做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的账务处理,发生的资产损失全部直接计入当期支出数,虚增了核销期间的支出数,没有合理分摊到各个期间。因而如果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高校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预测,合理地估计可能会发生的资产损失,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降低资产损失的风险。

3.尚未区分内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支出。新高校会计制度虽然设置了“科研事业支出”科目来核算高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但在期末时该科目发生额将被结转至“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和“事业结余”等科目,最终将没有余额。这显然与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高校开展科研活动,有时会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进而会形成高校的一项无形资产,但按现行制度的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时直接就把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期支出全部费用化了,没有对该项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进行归集。因而对于高校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等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阶段;
开发阶段,是指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阶段。由于研究阶段基本上是探索性的,是为开发活动做准备,因而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故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
而开发阶段形成无形资产的可能性较大,所以高校能够证明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及其相关确认条件,应将相关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4.利息尚未按月来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发生与利息相关的业务时主要的账务处理为:收到银行存款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支付银行借款利息时,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由于高校收取或支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息时一般是按季度来核算,按以上的账务处理就会虚增了收取或支付利息当月份的收入或支出,对于月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产生影响,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原则。因此通过以名义利率按月预提等方法,并增设“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两个科目来合理地确认利息收入和分摊利息费用,确保高校的会计信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具有可比性。

5.学费、住宿费等收入核算不完整。学费和住宿费等收入作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是高校正常运作的有力资金保障。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中设置的“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只是核算高校按规定应缴入财政专户的款项,根本没有反映出高校当年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收入情况,而且由于学生欠费等原因的存在,“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账也只能核算学生实际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情况,而不是应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收入确认的原则。由于高校办公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学费、住宿费等学生费用的收取大多都是通过软件系统结合金融机构的服务终端来完成,收取到学生的款项后直接缴入财政专户。所以高校在核算学生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缴交情况时,应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来核算本期间学生应缴交的费用数,借方发生额反映学生实际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情况,贷方发生额反映每期应收取的学生学费、住宿费等,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学生的欠费数,这样既能真实地反映出学费、住宿费收入中应收、欠费的实际数据,又能体现高校在收费管理上的效能优劣,促使高校加强收费管理。

6.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尚未及时核算。在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只有在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时,才会确认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等。而资金下达的文件一般会在资金实际拨付到账前一段时间送达高校,特别是有些资金还出现了跨年到账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力度,容易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和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因此以资金下达或预算安排的文件为依据,及时地确认收入,同时细化相关的支出,能有效地监督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盘活存量资金,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编制和报告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从而提升政府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具有推行会计改革的优越的理论环境,更应加快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收入支出情况,实现收支相配比;
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财务状况,保证高校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有利于高校进行办学成本核算,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向政府部门提供统一口径的预决算财务数据;
为高校规划自身发展前景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会计研究 第8篇

1、根据公司预算和制度,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2、处理会计凭证,检查会计科目运用是否正确,保证会计核算合规合法,及时准确;

3、审核合同,并登记合同台账;

4、管理会计凭证和报表等会计档案,对会计档案进行汇总、装订、编号、分类归档;

5、负责月度及年度结账和编制各类财务报表;

6、配合公司年度和专项审计工作;

7、购___和开具发票、税务申报、维护与税局的良好关系;

8、其它领导交办的事宜。

会计研究 第9篇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正在全面的改革与完善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展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刺激,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外部的风险如政治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还有属企业内部的风险,如战略性风险,经营风险等。我国很多企业由于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推进较慢,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风险管理工作发展也不够平衡,部分企业也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不强,因而面临较为严峻的风险防控形势。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防范经营风险的一种管理手段,对于企业的风险规避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房地产这样具有较大市场风险的行业来说,能否建立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资源配置和管理运营,这对其是否盈利乃至企业能否存续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当前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有明显的产业特点:资金需求量大,前期投入大,开发时间长,成本回收慢等,因此,房企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更加大。

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资金管理就非常的重要,充分的流动性资金是保证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企业资金流动性管理,资金筹措方式及资金平衡等管理水平在企业资金流动、偿还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其经营风险的大小。但是我国目前依然有很多的房地产企业没有及时的转变资金管理模式,依然采用过去房产牛市的管理经验,并且始终坚持着乐观销售的价格策略,所有的成本、资金测算都没有按照当前的销售形势做及时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房地产销售预期受到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面临销售回笼款滞后、而工程款等开支不得不按期支付的资金短缺困境。

目前房企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工程结算的滞后性,这样就使得会计系统的统计以及成本核算存在着很严重的滞后性,对于资金的定期需求完全取决于市场工程部门,所以说如果工程部门前期的预算与实际施工之后的支出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距时,会计部门对资金的安排计划就会跟计划脱节。尤其是在采用单包方式的项目工程中,自身的采购环节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和情况。也就是说,房企项目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有着严格考核体系,而工程资金的配置问题则几乎没有跟踪体系。

为应对当前销售困境,很多房企通常采用的是降价减持存货的经营策略,这种似乎杀鸡取卵的经营策略,企业发展规划存在着极大的迷茫性。可以说目前房地产企业缺乏一套科学的决策管理体系,而财务部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参与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更谈不上会计内部控制对经营决策的影响力。

二、对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一些建议

首先针对房地产会计内部控制策略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企业的风险预期管理,并且不断提高风险控制与管理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长期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评估制度,从而增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风险意识与风险预期,这样保证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 也能够使得房地产市场转型到买方市场。

通过建立完善的以预算为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当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整体环境。进一步保证资金链的平稳运行,这样才能够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制度的关键,进一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损益类、资金类等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对于预算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数据比较和编制,也是要进一步强化经营行为的一种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动态调整的决策体系,也能够使得风险预警作为主要依据。从而不断加强预算的权威和指导性,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的纪律。

通过建立和管理房地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管理体系,确认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殊功能,以消化会计收入的滞后确认以及税收提前等问题。房地产企业一般都存在着预售、工程决算、工程竣工、税务清算等步骤,所以从前期预算到后期的资金收付、收入成本核算,都需要专业的会计来进行确认。正确的会计确认保证了动态管理的前提,而动态管理的会计控制体系又将科学引导会计核算功能。

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化促进公司内部交流。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全球的资源都是流通的,信息成为极其重要的资源之一。一个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又怎么能互相没有交流呢?大量的信息蕴含无限的价值,如果忽视这些信息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想要物尽其用,首先就是把资源进行整合。正确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做出科学的决定。房地产企业要是想做出财务信息整合,首先要将这些资源信息化、系统化,作为公司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应该建立起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只要运行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公司内部员工提供较为完善正确的信息,就会有利于公司的财务运营,提供决策参考,尽量规避经济等各方面的风险。这个系统不是摆设,而是应该被实际用到的,比如记录数据、做报表、互传资料、信息共享等等,每个员工都能用得到,有条件的话公司还可以组织培训,这个系统不应该被忽视。

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福音,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部门,这些部门的沟通十分重要。这个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就能推动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什么问题也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降低存在的各种风险,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审计管理。有了规章制度、会计信息系统以后,还需要监督制度的实施和系统的运行。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的控制除了用之前提到的两者以外,还有一个监督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监督体系通常包含法律和财务审计等。下面举几个具体的监管方法的例子。建立内审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来监督,比如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监督工程的财务状况,是否有超标情况发生,工程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工作人员是否有违纪现象等等。监管的过程中要落实好责任制,出了问题要能追责到个人。

建立和强化公司的风险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司内部风险体系,不是只有管理层。决策层才需要参加,而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要了解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在工作中小心细致尽量规避风险,并具有解决财务风险的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水平。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很容易流失,那么企业就更应该注意人才管理的问题,大的方向上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根据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进行动态管理,随时调整人事任命等,尽量做到让员工在适合自己的职位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对于管理公司财务的人员,领导层不但要重视他们,还要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推动财务管理团队的精英化,最终有效提高企业财务方面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之,如何有效地利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来健全建设企业管理制度,对现代房地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房地产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应该从企业管理的本质出发,即从企业内部自身的管理问题着手。因此,笔者建议,房地产企业在运用时,首先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系统剖析析,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改善本公司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会计内控制度,使本公司内部行事有规定可依。更重要的是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事物,无论什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决策者要顺应时势改变策略和计划,才有利于利益最大化。

推荐访问:会计 研究 会计研究9篇 会计研究(推荐9篇) 会计研究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