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3-08-25 11:05:05 来源:网友投稿

张秋芳

(中原工学院 法学院,郑州 450000)

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回答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如何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1]。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人才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法治人才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保障,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法学教育。[2]高校作为法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政治任务和使命担当,这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支持。然而,实践中一些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影响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治人才培养的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现状剖析,提出具体优化的融入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对法学教育的具体要求,其重要论断是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法治的实现有赖于法学教育的深入发展并不断提升[3]。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治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落实德法兼修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法德共治,认为法治与德治二者相辅相成。法律是道德的体现,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将某些道德上升为法律规范,可以体现出国家治国理政的人文主义关怀。因此,法律的规范性与道德的教化性在新时代的法治建设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主力军,而法学教育决定了法治人才的质量[4]。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如良法善治、以人为本以及公平正义等内容,为高校法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5]。因此,法学教育应该秉持德才兼备的理念,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理论指导,锤炼学生思想品格,培养学生法律素养,通过构建学生法治思维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当下世界格局纷繁复杂,文化思潮迭代冲突,高校肩负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不仅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意蕴,也契合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二)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因而对促进经济和社会法治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蕴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从而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层面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包含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等内容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而法治教育又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法治是法律价值的核心要素[6],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高校法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内涵,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培养法治思维,并通过法律武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由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因此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治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三)建设法治中国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促进国家法治现代化的理论源泉[7],而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当前高校法治人才的法治素养以及政治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建设法治中国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现实要求。因此,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加深学生对于法治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灵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堂,传播国家法治建设体系的价值理念,不仅能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而且有利于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全面推动依法治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可归纳为“十一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而法学教育则是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理论指南,近年来,在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依然存在学科知识传授与法治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比重失衡、法律职业伦理培养不够重视、法学理论与实践需求脱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

(一)德法兼修在一些高校法治人才培养中尚不够突出

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往往取决于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尽管当前高校已形成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浓厚气氛,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有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要求,如德智能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但这些还不够具体,一方面没有跟随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对学生道德素质新要求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未能突出德法兼修对法治人才道德素养的特别关注。另外,一些高校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传授法学理论,轻视培养学生的司法实务能力[8],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学轻思等典型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于法科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德法共治,因此法学教育应注重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宣传的融合,强调思想道德对法学教育的支撑作用,但在现实的法学教育中,个别教师对德育的作用重视不够,容易导致学生道德素养不足。这种落后的法治人才培养理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融入程度。

(二)当前法学学科体系影响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法学教育能够精准把脉,指出当前法学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与其他学科融合度不深,没有随时代进步开设相应的新兴学科。由于法学学科设置偏重传统基础学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法治人才培养的效果。传统法学专业主要是刑法、诉讼法、民法等,缺乏对新兴跨学科法学如生命法学、教育法学、党内法规学的关注。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性法律的需求日益增多,多学科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不断对传统法学提出新的挑战,传统法学教育显然无法适应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对法治实践的要求,跨学科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复合型跨学科法治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目前法学教育的短板。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目标[9],而在一些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对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诊所等职业道德及实践课程不够重视,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更有碍于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专业课教学中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部分融入得不够充分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法学教育课堂上授课形式主要采用灌输知识模式,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堂、走进学生头脑多数是通过简单移植,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髓。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僵化,无法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向翻转式互动教学,学生在整个过程没有足够的参与感、代入感。实践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突出特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唱独角戏”的方式,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就难以在教学中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过程结合起来。目前高校法治实践教育依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以实践教育为指导的教学,致使学生无法对其价值意蕴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增大高校法治教育对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难度。

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培养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遵循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教育目标,积极实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使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链条式地融入法治人才培养中[10],无论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上都突出训练学生学习、运用习近平法治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新时代的卓越法治人才。

(一)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地位,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新时代法学教育应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治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引,教师应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价值内涵和实践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11]。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两者具有同等地位。教师在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贯穿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伦理道德及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法科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基于此,教育过程中应推行德法共治的理念,使学生理解“十一个坚持”的真正内涵,才能体现法治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应着力于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的目标。

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法学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极高的政治素质[12],应把教书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并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及政治修养,能够以德示范、以政立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诸如法律职业伦理课程,铸就学生高尚的法律道德品质。总之,我国法学教育要培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法治人才,法学教育过程中需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作用,促使学生成为法律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法律人”。作为未来国家司法机关栋梁的法科学生,其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专业水平无疑关系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理应具有坚实的法律理论功底、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法律道德素养[13]。

(二)课程设置要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学新学科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强调法学学科建设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不是静态的而是需要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当前,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突飞猛进对现有法律制度提出新的挑战,传统法学学科面临升级转型。为此,法学学科设置要充分考虑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便从其他学科的视角研究新型的法律问题。新时代法学教育应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大力开展法学新学科教育,针对纪检监察、数字经济及生物科技等领域法治的发展需求,新的法学学科体系中应包括党内法规学、生命法学、科技法学等学科,同时,专业设置也要随之调整[14]。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理工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融合,开设新型交叉法学学科,消除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间的壁垒[15],为法科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以拓宽视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法律人才以应对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另外,教材建设也应与时俱进,高校法学教育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南,结合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堂,并不断强化高校培养法治人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法学实践的重要性[16],法学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法科学生处理案件的实践能力,因此,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教学时,一定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在实践中发挥应用理论的特点。为此,高校法学教师需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精髓基础上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领略其价值意蕴和实践伟力。首先,教师在讲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应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培养法科学生认识和深入思考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其次,纸上学来终觉浅,要不断增加法治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高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法治教育活动,例如社会调查、法律援助、演讲比赛、模拟法庭演练等,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高校通过与法律部门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庭审旁听观摩、律所实习等机会,以提高法治实践效果。以中原工学院法学院为例,作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学院已建成法学仿真实验室、200 平方米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并与司法部门共建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在过去5年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实效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推动中国向法治社会迈进,并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法治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其融入方式,课堂教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对其融入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高校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切实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在具体案例的讲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融入课堂,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案例教学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方向,通过案例传授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在紧追最新前沿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深挖法学课程思政资源,并推动新文科建设下的法学教学创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案例教学,要求教师选择案例时要与时俱进,能够结合法治社会建设的最新成果,以此不断丰富案例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以生动形象的音视频、图片阐释抽象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互动,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真正走进现实案件。学生课堂讨论案件本身就是学习法律、运用法律解决案件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实践性特征。学生通过参与案件不同的司法环节,能够真正体会“司法价值”的内涵,从而契合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理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17],它系统阐释了法治人才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建设我国法学教育体系的纲领。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法治人才任重道远,高校教师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才能将其核心要义融入法治人才培养中。高校应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培养理念,从法学专业学科、课程革新、教学模式方面改革,提升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优化法治人才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猜你喜欢法学依法治国法治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1期)2017-01-19“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湘江法律评论(2016年0期)2016-06-15法学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推荐访问:法治 意蕴 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