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于制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1)

时间:2022-09-18 17: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制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1),供大家参考。

对于制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1)

 

 附件: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2011 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指导意见

 为深化我院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根据学院 2011 年工作要点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总体要求, 通过总结示范性建设过程中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等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认真反思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完善优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现就 2011 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提出几点指导意见:

 一、 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树立新的人才观、 质量观, 坚持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运用新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办学活力, 锐意进取,努力培养生产、 建设、 管理、 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工作思路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 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为主线, 重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制定出特色鲜明, 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充实内涵、 突出应用、 提升水平、 流程清晰、 职责明确”的思路, “边研究、 边改革、 边实践、 边优化”, 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

 ①各系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高职教育文件精神, 充分认识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广大教师要加强学习,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以对社会、 对学院、 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以勤勉务实、

 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科学筹划、 认真研讨、 精心设计、 全员动员、 整体推进。

 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由系主任总负责, 专业负责人牵头, 全体教师参与方案制定。

 要进行广泛调研, 包括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 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等, 认真听取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职业岗位结构和特征等分析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体系, 进行课程结构设计, 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各系专业评审委员会负责初审人才培养方案, 要有两名以上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或骨干参加。

 4 月 16 日之前上报系专业评审委员会及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名单至教务处审核、 备案。

 ③严格审批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经系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 教研室全体教师签名, 5 月 25 日前统一提交教务处, 教务处报送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

 学院评审程序要求系主任代表所在系做总结, 专业负责人说专业, 学院组织评审评奖。

 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由教务处处长签字, 主管副院长、 院长批准后颁布实施。

 ④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培养目标要求与学校办学条件的关系; 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关系; 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等。

 制定过程中涉及一些关键问题及重大的改革措施, 要及时与教务处保持联系, 以便统筹协调, 确保制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重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突出开放性、 职业性及实践性 “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对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与颠覆, 体现出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特色。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 按职业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能力训练为轴心, 打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界限。

 实现“四个融合”, 即: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融合、 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融合、 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强化学生的“四种能力”, 即:

 素质能力、 岗位能力、 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

 求, 结合就业导向的刚性需求, 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主要涵盖四种课程模块:

 1.职业素质课程模块:

 良好的素质是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基础,要继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与身心健康的教育, 强化学生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融入职业素养训练,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岗位能力课程模块:

 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与岗位群甚至特定岗位相关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就业上岗。

 岗位能力课程可以与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 为学生就业尤其是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3.专业知识课程模块:

 以“够用、 能发展”为主, 不追求“高深精尖”,有利于学生在特定领域创新和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

 4.技能拓展课程模块:

 注重学生个性拓展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引导, 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 开设实用多样的专业选修课, 提升学生的转岗能力。

 三、 做强做实实践教学, 切实解决存在问题 1.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的质量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事关高职教育的成败。

 实践教学包括工学结合课程、 实习实训、 课内实验、上机、 大作业、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顶岗实习等。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一要确保实践教学学时和内容充实有效,实践课程学时比例要达到总学时的 50%以上, 实践课周学时原则上不超过 25 学时/周。

 二要打破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 避免因人设课, 争抢上课等不合理的问题。

 三要突出解决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

 要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 定期(尤其是寒暑假期)

 对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

 四是广泛采用多种渠道强化实践教学, 由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融合发展。

 如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职业技

 能培训、 社会调查、 订单培养、 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等。

 2.解决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问题 工学结合课程是高职能力导向课程理念的创新应用, 通过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知识和技能, 实现能力培养的目的。

 工学结合课程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工作”, 学会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 带有一定经验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 不能将工学结合课程简单地理解为增加技能训练。

 各专业要切实研究开发出一批工学结合课程。

 凡在教学计划中确定的工学结合课程, 必须能在相应的实训基地完成。

 今后通过验收的工学结合课程, 学院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3.解决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各系要在组织调研的基础上, 对现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梳理, 每个专业至少要新增 5 个以上本专业本岗位实训项目, 以解决实训项目不足的问题。

 根据实训基地资源情况,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 可采用先练后讲、先讲后练、 讲练结合等多种实训形式。

 所有实践课程全部安排小班实训,如实训设备台套数不足, 可安排在晚上、 周六、 周日进行。

 各系要有专人负责协调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 均衡合理利用。

 4.解决部分顶岗实习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各系要根据学院统一要求及本系专业特点, 创新管理模式, 加强顶岗实习的全过程指导和管理, 切忌流于形式。

 指导教师要制定安排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自学部分专业课程, 定期指导检查; 指导学生结合生产实践选择顶岗实习(设计、 论文)

 题目, 并在学校、 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顶岗实习结束后, 各系自检, 教务处定期验收评审。

 四、 学时、 课程设置及分配比例 1.总学时要求 第一至五学期安排校内教学环节共计 85 周(不含复习考试 5 周);第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 10 周左右, 计 300 学时, 12 个学分。

 总学时及理论课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等规定如下:

 工科专业在 2450±50( 2400—2500)

 学时范围内, 课内周学时在23—25 左右。

 文科专业在 2250±50( 2200—2300)

 学时范围内 , 课内周学时在20—22 左右。

 2.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设置要求 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必修课)

 见下表。

 体育与健康课安排两学期,第三学期改为公共选修课, 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修。

 序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 类型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说明 1 2 3 4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必修 30 1.5 2 1-4 自定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2)

 必修 60 3 2

  2 1-4 自定 3 形势与政策 必修 10 1 2 1-4 自定 4 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 必修 40 2 2 1-4 自定 5 数学应用与实践 必修 50 3 5 1-2 自定 6 高职实用英语(1)(2)

 必修 130 7.5 6

  4 1-4 自定 7 体育与健康(1)(2)

 必修 60 3 2

  2 1-4 自定 8 计算机操作技术 必修 80 4.5 5 1-2 自定 9 高职语文读说写 必修 30 1.5 2 1-4 自定 10 企业安全 必修 10 1 2 1-4 自定 11 入学教育及军训 必修

 1 1 周

 12 公益劳动 必修

 1 1 周

  合计

 500 30

  计算机操作技术、 高职实用英语(1)两门课, 因参加社会考试必须安排在第一学年一、 二学期外, 其它课程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灵活设置学期。

 公共选修课学时数不计入总学时。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 4 门以上(含 4 门)

 公共选修课程, 并取得最低 4 个公共选修课学分。

 各专业课程标准由所在系统一安排制定, 5 月 25 日前各系将所有课程标准提交教务处审批。

 3.各类课程安排比例 职业素质模块、 岗位能力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 技能拓展模块开课比例原则上为 2:6:2。

 其中技能拓展模块主要面向本系大类专业, 至少列

 出 10 门以上专业选修课, 由学生选修。

 4.职业技能取证课程要求 岗位能力模块涵盖职业技能取证课程, 必须在前两年内完成, 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统筹安排, 实现梯度分层实施。

 五、 人才培养方案格式要求(见附件)

 附件 1:

 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模板 附件 2:

 教学计划进程表模板 附件 3:

 课程标准模板

  二○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劳动合同

  一、 双方在签订本合同前, 应认真阅读本合同书。

 本合同一经签订, 即具有法律效力, 双方必须严格履行。二、 本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甲方) 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代理人) 和职工(乙方) 亲自签章,并加盖用人单位公章(或者劳动合同专用章) 方为有效。

 三、 本合同中的空栏, 由双方协商确定后填写, 并不得违反法律、 法规和相关规定; 不需填写的空栏, 划上“/ ” 。

 四、 工时制度分为标准工时、 不定时、 综合计算工时三种。

 实行不定时、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 应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

 五、 本合同的未尽事宜, 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与本合同一并履行。

 六、 本合同必须认真填写, 字迹清楚、 文字简练、 准确, 并不得擅自涂改。

 七、 本合同(含附件) 签订后, 甲乙双方各保管一份备查。

 甲方(用人单位) :

 乙方(职工) :

 名称:

 姓名: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

 地址:

 现住址:

  经济类型: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和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 甲乙双方按照平等自愿、 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本合同。

 一、 合同期限 (一) 合同期限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 有固定期限:

 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2、 无固定期限:

 从

 年

 月

 日起至本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不得将法定解除条件约定为终止条件) 。

 3、 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从

 年

 月

  日起至

  工作任务完成时止。

 (二) 试用期限 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试用期期限(试用期包括在合同期内) :

 1、 无试用期。

 2、 试用期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试用期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其中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 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 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

 )

 二、 工作内容 (一) 乙方的工作岗位(工作地点、 部门、 工种或职务) 为

  (二) 乙方的工作任务或职责是

 (三) 甲方因生产经营需要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 按变更本合同办理, 双方签章确认的协议或通知书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四) 如甲方派乙方到外单位工作, 应签订补充协议。

 三、 工作时间 (一) 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确定乙方的工作时间:

 1、 标准工时制, 即每日工作

  小时, 每周工作

 天, 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2、 不定时工作制, 即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3、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即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以

  为周期, 总工时

  小时的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二) 甲方因生产(工作) 需要, 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除(劳动法) 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 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 因特殊原因最长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 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四, 工资待遇 (一) 乙方正常工作时间的...

推荐访问:对于制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1) 人才培养 制定 意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