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结直肠息肉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时间:2023-08-24 10:00:09 来源:网友投稿

白图雅,韩志强

(1.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2.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结肠镜检查及镜下活检是最重要诊断措施,尤其镜下治疗给多数患者带来福音。医疗仪器的不断更新,电子结肠镜清晰度上升,结直肠检查方法不断改进,结直肠息肉漏诊率下降,并且人们健康意识的上升,结肠镜检查率明显增多,结直肠息肉发现率明显上升趋势。结直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发生的罪魁祸首[1],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中结直肠腺瘤的癌变率为 2.9%~9.4%,已被公认为结直肠癌(CRC)的癌前病变,约50%~70%的结肠癌来源于腺瘤性息肉[2]。认为腺瘤性息肉到结直肠癌发展需要5~10 年的时间[3]。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以 4.2%的平均速度增加[4]。所以结直肠癌的预防重点在于结直肠息肉的病因控制。研究认为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与人种族及遗传、地区饮食习惯、肠道慢性炎症反应刺激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5]。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综述。

1.1 遗传 遗传是结肠息肉的主要因素之一[6]。约有10%的结直肠癌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主要是指结直肠癌的家族史以及基因突变情况[7]。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遗传性家族腺瘤性息肉病,精准医学时代下,测序研究已追踪了到多数从结直肠息肉演变到结直肠癌的过程。包括:染色体不稳定性途径和黴卫星不稳定性途径。机制是正常肠黏膜中抑制基因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的失活突变腺瘤性息肉产生,随后是癌基因KRAS(kirsten rat sarcomaviral oncogene homolog)的激活突变、SMAD4(SMAD family member4)和TP53(tumor protein P53)等基因的依次突变,使得腺瘤逐渐发展为癌[8-9]。

1.2 性别、种族、地区 性别及种族与结肠息肉发病率相关性报道差距较大。美国报道结直肠发病率大致在20%~40%[1],2014年美国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大息肉及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女性的患病风险低于男性,在50~80岁西班牙裔人的患病率低于白人,但白人和黑人不同年龄阶段发病率相似[10]。韩国人研究中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及结直肠癌发病率分别33.2%和2.2%[11]。在朱元民等[12]研究中发现北京城区结肠息肉发病率可高达28.35%,新疆某地区发病率9.39%~20.34%[13]。在同一个地区种族不同,结直肠息肉及结肠癌发病率不同。而有的研究中发现种族和性别区别对结肠息肉发生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14]。

2.1 吸烟 吸烟是结直肠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17]。结直肠息肉发病与吸烟强度及吸烟时间密切相关。张学云等[15]调查发现有吸烟史者结直肠息肉患病率比不吸烟的3.104 倍 (95%CI: 2.104~4.579)。烟草中尼古丁、苯并芘等致癌化学物质促进肠道黏膜慢性炎症发生及相关癌基因如KARS、P53、BRAF突变,导致结直肠腺瘤 (colorectal adenoma) 的发生[16]。

2.2 饮酒 饮酒与结直肠息肉的患病率相关。对女护士饮酒的一项队列研究中发现每天饮酒超过 30 g 的女性比少量饮酒的女性高出1.8倍[3]。Ma Huiying等[6]研究的相关荟萃分析显示,大量饮酒者较少量饮酒者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患病率高 33%。饮酒引起结直肠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显示可能酒精降低体内叶酸水平,引起 DNA 甲基化异常和酒精可抑制肿瘤免疫监视,延迟DNA修复,从而引起结直肠息肉的发生[17]。

3.1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也是结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18]。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1、ApoB、甘油三酯(TG)水平可通过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IL-6)等促进肠道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上升,使肠黏膜慢性损伤,导致黏膜屏障破坏,细胞代谢紊乱,增生异常引起结直肠息肉形成[19-20]。有项研究中发现通过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参与肠道上皮细胞及腺瘤细胞的DNA分裂,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21]。高脂血症可以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对食物代谢紊乱,也可增加肠道次级胆汁酸浓度,高次级胆汁酸诱发并增强肠黏膜的炎症反应,炎性因子使肠黏膜免疫力低下,增加肠息肉发生风险[22-23]。

3.2 肥胖 多项衡量肥胖的指标如体重指数(BMI)、腹围均可提示一定的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概率。研究中发现结直肠腺瘤与进展性腺瘤的发生显著相关[24]。其机制可能是肥胖患者脂肪过度分泌炎症因子,引起体内炎症状态,参与激活致CRC转录途径,引起结直肠腺瘤及CRC的发生[25]。另外肥胖患者多合并有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刺激结直肠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癌变[26]。

3.3 糖尿病 血糖高增加结直肠息肉发病率。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常存在高胰岛素血症[27]。胰岛素能促进IGF-1的生物合成,也能通过抑制IGF结合蛋白的产生来提高IGF-1的利用度,IGF-1及受体的相互作用活化酪氨酸激酶受体,影响细胞增殖及分化[28-29]。胰岛素还直接刺激正常肠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CRC肿瘤血管生成,促进CRC细胞的生长和存活[30]。总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代谢影响肠上皮细胞增殖分裂,加大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发病率。

胆囊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目前无统一结论。有研究发现胆囊息肉是结直肠息肉的可能危险因素[31]。台湾人群中单项研究发现胆囊息肉与结直肠腺瘤之间存在正相关[32]。机制是肠道与胆道上皮组织在胚胎早期起源相同,因此胆囊上皮及结直肠上皮异常可能同时发生;
结直肠息肉患者腹胀、便秘等患者进食量减少,胆汁代谢改变,胆盐刺激胆道壁引起胆囊息肉等[33]。

结直肠息肉与肠道菌群有明显相关性。不管年龄原因还是饮食原因,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着结直肠内环境。肠道菌群在不同年龄段有变化,肠道菌群种类和人出生时分娩方式及之后喂养方式密切相关,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占主导地位, 1~2岁时人肠道微生态类似于成人,与饮食习惯有关[34],成人肠道细菌组是柔嫩梭菌属、球形梭菌属, 然后是类杆菌和双歧杆菌[35], 随着年龄的增长, 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下降[36]。这些肠道菌群种类的变化影响肠道内环境,从而引起结直肠息肉患病率。机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或饮食结构改变导致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下降时, 肠道糖代谢、脂代谢等紊乱, 患者就会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的症状,从而肠道排泄障碍,大便在肠道内潴留等[37]。便秘者肠球菌、肠杆菌及酵母菌数量增加,细菌刺激肠黏膜,产生慢性炎性反应[38],肠道微生态失调,正常营养吸收障碍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会进一步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发展[39]。

结直肠息肉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因肠黏膜病变B超及CT等检查不能发现,只有肠镜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但结肠镜术创伤性检查,因社会相传结肠镜较痛苦,恐惧感导致常规体检肠镜接受率低,故结肠息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一定阻碍。本文简单概述人群特征、个人生活习惯、疾病、代谢特征等方面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发病及发展相关性及机制,为后续对疾病的临床预防提供依据,减少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患病率。据上综述可见不良饮食习惯、代谢综合征等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患病危险因素。通过积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出现代谢综合征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可控性危险因素,加强高危人群体检及健康宣传,根源上控制结直肠性息肉及结直肠癌发病率。

猜你喜欢腺瘤患病率息肉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健康博览(2022年7期)2022-07-08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年2期)2022-04-15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保健与生活(2021年20期)2021-10-15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皮肤病与性病(2021年3期)2021-07-30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07-22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保健与生活(2021年11期)2021-06-10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2期)2021-03-29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2-07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健康之家(2020年12期)2020-12-28

推荐访问:直肠 息肉 现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