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类课程思政策略刍议

时间:2023-08-23 09:00:09 来源:网友投稿

◎河北/王 颖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成为课程思政的缘起。近年来,全国高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范围地展开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外国文学类课程是中文系的基础课程。目前很多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类课程主要包括《外国文学》(Ⅰ)、《外国文学》(Ⅱ)、《比较文学》三门课程,其中《外国文学》(I)、《外国文学》(Ⅱ)是必修课程,《比较文学》是选修课程。外国文学主要内容为欧美文学作家作品,讲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对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等的详细讲解,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想等一些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信息会被带入课堂。因此,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可牢固树立师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有效抵御国外有害思想的侵蚀。从而让外国文学类貌似“离西方思想最近,离中国思想最远”的课程,不至于演变成西方思想的传声筒,而是变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针对外国文学类课程思政的融入与改革,应该有哪些策略呢?笔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如下思索:

近年来,伴随课程思政改革的兴起,学校组织了各类思政课程的培训以及讲课比赛,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正在逐步提高。但是在外国文学类课程的教师队伍里,确实存在着一些教师西化程度比较深,对于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及院系要专门针对这些教师展开课程思政理念的普及工作,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影响教师,使其从思想上接受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的意识。对于在课堂上不顾事实,盲目崇洋媚外,宣传西方文化优越性的教师要坚决处理。只有培养一批在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师,才能去影响、教育学生。外国文学类课程应该建立授课团队,定期进行思政学习、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教师可能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

在开课前,教师要了解学情,可以找学生谈心,要求学生写一些思想汇报,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外国文学》一般开在大三一学年,分为《外国文学》(Ⅰ)和《外国文学》(Ⅱ),每学期48学时。《比较文学》一般开在大四上学期,32学时。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也有一些关于“立德树人”的表述,但是对于课程思政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计划,贯彻教学理念的纲领性文件,笔者认为,应该把“课程思政”的要求在大纲里明确规定下来。新的教学大纲应该在课程思政细则、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四个方面进行重新修订。在认真研究党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学校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以及党的基本理论、政策、路线和主张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规范,精确到具体章节内容,哪些章节应该与哪些方面的国家政策方针信念一致。例如,《比较文学》“绪论”部分应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融合,第一章“中国学派”部分应该与文化自信观念融合,等等。在教学模式、考核模式上,对于“课程思政”的元素也要做明确规定,让教师做到有“纲”可依。

开设外国文学课程多数高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材总的价值取向没有问题,但为了反映外国文学的多样性特征,教材又不可避免地选取了一些有明显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作品,这些作品讲多少、该不该讲,都需要教师进行详细探讨并确定一个明确的目录,在师生中形成统一意见。外国文学课程多数内容和我国国情差距很大,一些作品体现出的思想内涵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一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取舍并对一些敏感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以主题讨论、分组汇报、课后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中释西”,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立场的话语权。当然,还有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是十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比如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民族情怀等,但由于课时有限,以前授课时上述内容并不做重点讲授,现在这些内容该如何处理,也需要明确下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外国文学类课程的讲授中,坚持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问题。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文化自信问题体现了中外文化交往间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立场。如何看待外来文化,这是一个传统的老问题。20世纪初,对于外来文化,鲁迅先生曾经提出“拿来主义”,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目前,外国文学类的教师由于长期浸润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可能在不自觉中被“同化”,这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的思维和方法,与中国文化、文学做比较研究,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例如,在讲授《荷马史诗》时,讲到阿喀琉斯为了个人利益,一怒之下退出战斗,导致战争失利。教师就可以讲授一下西方个人主义的弊病,并与中国文化推崇的集体主义意识做对比,突出两种文化的不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比较文学》的授课中,更是时时树立比较思维,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当前教学的开展基本仍以PPT展示、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以课堂简单提问为主,翻转教学、对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还有待发展和加强。外国文学类课程应该有效推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完善课程思政线上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如通过学习通、微信群、QQ群发布课程预习、问卷调查、专题讨论、章节测验、课外拓展资源等学习任务,教师在平台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线下也要利用主题讨论、分组汇报、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政教学。

外国文学类课程还需要将以教师为中心变更为以学生为中心,既然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是育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顾明远先生早在1981年就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以幻灯片的形式作课堂汇报,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教师就无事可做,相反,教师的作用比以往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答疑和总结,在思想上及时对学生的思政意识进行积极引导。

中文专业三门外国文学类课程中,《外国文学》(Ⅰ)和(Ⅱ)两门课程是考试课,《比较文学》是考查课。目前,上述课程的考核方式仍遵循传统模式:考查课期中做作业,期末写课程论文;
考试课期中作业,期末闭卷考试。这种传统考核模式对考查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和课堂知识获取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在对学生的思政引领和个人能力开发方面还有欠缺。因此,外国文学的考核方式应该体现思政意识,思政要素要占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的一定比例;
各题型要有意识结合我国思想政治现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考核引导学生主动把思想政治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专业能力提升与道德修养提升相结合、把学术研究与国情国法相结合。

总之,通过加强师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修订教学大纲,甄选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等多种手段,外国文学类课程必将改变以前“西方文化”的一言堂,而是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文学类比较文学外国文学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5期)2020-07-24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5期)2020-07-24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文学类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8期)2014-02-28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危机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2010-08-15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7期)2010-03-20

推荐访问:刍议 外国文学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