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3篇

时间:2022-08-26 20:50:02 来源:网友投稿

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3篇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中国材料进展第32卷推进新材料研究及产业化的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3篇,供大家参考。

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3篇

篇一: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材料进展第 32 卷推进新材料研究及产业化的交叉学科创新平台— —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腐蚀与防护中心— — —材料自 然环境腐蚀实验台网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 —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 —材料实验教学国家示范实验室— — —现代交通金属材料与加工技术北京实验室— — —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分子与微结构可控高分子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表面纳米技术研究中心— — —环境断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金属电子信息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腐蚀与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国际研究机构、 2 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 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0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这些均是依托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建设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跨学科研究平台。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是北京科技大学以推进新材料研究和产业化为目 标而设立的交叉学科创新平台, 2008 年 12 月 正式挂牌成立。

 与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支撑着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

 在最近的大学本科专业评价(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 — —2006)

 和一级重点 学科评估( 教育部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 —2012 年)

 中, 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一级学科分别排名第 1 名和第 2 名。

 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统计,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学科发表 SCI 论文的数量稳居全球前 1% , 2012 年位列全球第 9 名。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自 2009 年以来, 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 589 项, 其中“973”项目 5 项、 “863”课题 50 项、 国家自 然基金项目 272 项; 实到经费 8. 09 亿元; 获授权发明专利 524 项; 出版箸作 55 部;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10 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 省部级成果奖 48 项。!机构平台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下设先进制备加工技术研究所, 粉末冶金研究所, 功能材料研究所, 腐蚀与防护中心, 实验测试中心等 5 个研究所( 中心)

 。

 现有教职工 119 人, 其中专职研究人员 68 人( 含教授 27 人, 副教授 29 人)

 , 实验技术人员 47 人, 行政管理人员 4 人; 在校研究生 546 人, 其中博士生 154 人; 在站博士后 11 人。

 拥有实验用 房212 间, 面积约 6 442 m2, 共有设备 5 733 台 /套, 总价值 1. 4 亿元。

 可以满足从材料制备、 加工到性能测试、 微观81 3

 第 5 期中国材料进展组织观察分析等众多材料科学科研需求。

 实验测试中心还是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的骨干成员, 具有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资质, 面向社会开放。"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备加工技术金属控制凝固与控制成形、 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 材料短流程制备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 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智能化、 金属挤压理论与技术、 纳米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等。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粉末注射成形、 高速压制成形技术; 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与能源材料; 粉末冶金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智能控制; 凝胶注模成形技术; 自 蔓延高温( 低温)

 合成技术; 纳米及超细粉末制备技术; 超细晶硬质合金; 先进复合材料; 特种粉末的制备与合成等。腐蚀与防护技术金属材料的氢脆与应力腐蚀; 海洋钢结构 /油气管道腐蚀控制、 监检测与安全评价; 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建设; 高分子及涂层材料环境老化行为、 规律及机理研究; 钢筋混凝土腐蚀与防护; 催化材料及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应用; 表面纳米工程、 材料保护和功能表面技术; 电子封装技术及功能陶瓷与器件等。功能材料产业化技术高效节能电机用高性能磁性材料关键技术; 大直径高性能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产业化技术; 宽带隙半导体金刚石晶体及其器件的制备及应用; 硬质合金工具的纳米金刚石涂层技术; 强电流直流伸展电弧等离子体金刚石涂层工具技术; 大面积、 高品质金刚石膜的制备技术; 高功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喷射金刚石膜高速沉积技术; 再生金属材料绿色回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代表性成果控制凝固与控制成形新理论新技术提出 对连铸液固界面位置、 结晶生长方向、 晶粒与晶界形貌、 形变与热处理施加积极、 精确控制, 以提高材料性能、 缩短加工流程、 改善难加工材料加工性能的思路, 在连铸复合新技术、 连铸高性能化和加工高效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开发了多种“控制凝固连铸 - 控制加工”短流程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

 获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在 10 家企业实施。

 发明了两种金属同时连铸, 直接成形铜包铝复合坯料新技术, 解决了复合结晶器设计、 液固界面位置和界面反应控制, 以及复合后加工过程中两种金属协调变形、 组织控制等关键技术, 开发了“连铸直接复合 - 控制加工”生产复合电力扁排、 复合导线短流程新工艺及关键装备。该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以铝节铜, 降低电力扁排等导体材料成本 40% 以上, 缓解铜资源 75% 依赖进口局面, 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发明了铜及铜合金管材短流程高效生产新工艺。

 设计了由加热段和冷却段构成的组合型结晶器( 简称热冷组合铸型)

 , 连铸时可在热型段和冷型段之间的过渡区内建立超高轴向温度梯度, 控制晶粒沿连铸拉坯方向生长, 完全消除传统水平连铸沿管坯壁厚方向发达的柱状晶组织, 显著改善管坯组织致密性、 内外表面质量和冷加工性能。

 连铸管坯可直接用于冷轧和拉拔加工, 与传统“半连铸 - 挤压”生产管坯的方式相比, 流程缩短30% ~ 50% 、 成材率提高 25% ~ 35% 。

 开发了精密电子铜管( 国内市场 5 万 t, 50 亿元)

 、 热交换用耐蚀铜合金管材( 国内市场 10 万 t, 100 亿元)

 “连铸/冷轧 - 拉拔”短流程加工新工艺, 在 2 家企业实现了规模生产。913

 中国材料进展第 32 卷高性能金属材料挤压成形关键技术在万吨级重型挤压机用大型工模具的强度理论、 优化设计方法、 设计软件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 开发了大型、 复杂断面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大型工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应用关键技术, 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关键铝合金型材生产技术、 产品的垄断和封锁, 解决了我国自 主发展高铁、 大飞机、 舰船等高新工程对关键结构材料的急需。

 开发了超高速挤压装备与工艺, 发明了细长内孔空心特钢材料包芯挤压成形技术, 成为继日 本之后全球第二个实现高性能钎钢管材和异型材挤压生产的国家, 解决了大型、 艰难工程开山凿岩对高品质钎具的需求。

 开发了金属等温挤压工艺及关键装备, 显著提高挤压材料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 4 家企业的 14 条生产线上获得应用,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相关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 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 二等奖 1 项。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研究了粉末注射成形喂料的流变行为, 建立了充模过程计算机模拟方法和程序; 首次将混沌理论和多相流理论应用于粉末注射成形充模过程的研究, 科学地解释了成形坯中缺陷产生的不确定性和两相分离的现象。

 研究成果为粉末注射成形粘结剂和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工艺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出了机械活化烧结理论, 发明了钨和钨基合金机械活化固相烧结致密化新工艺, 为克服钨基高比重合金液相烧结变形, 实现钨基高比重合金复杂形状零件的近终成形奠定了技术基础。

 首次将多单元组合内冷式外置励磁线圈设计应用于磁场注射成形机中, 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高场强的径轴向两用磁场注射成形机, 为高性能各向异性粘结磁体的研制和生产提供了设备保障。

 先后为我国国防先进武器和民用工业领域研制和生产了多种关键零件, 相关技术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

 所制备的高性能金属钨放电电极, 用于我国某型号触发系统, 显著提升了其抗冲击、 抗大电流轰击性能和工作可靠性, 为武器系统的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该研究方向先后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60 余项, 其中授权 40 余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 项。材料自 然环境腐蚀与老化行为研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材料腐蚀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工作。

 该平台参照国外同类平台的建设标准, 依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台站工作基础和科技部中长期规划, 遴选、 整合了 30 个试验站和 1个中心构建而成, 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材料腐蚀 /老化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服务。近年来, 材料腐蚀平台的运行服务先后为“青岛湾大桥 ”、 “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建设, 以及钢铁、 核电、 电子、 航空航天、 石油、 电力、 汽车等行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服务; 为国家重大专项、 “973”、 科技支撑等科技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为文物保护等民生工程以及管线爆炸事故、 金融安全等突发事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服务。

 同时, 材料腐蚀平台在腐蚀学科建设、 科普教育以及政府决策等方面, 也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科技支撑服务。该平台承担了“863”、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等 30 余项,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20 余篇, 获发明专利 20余项, 出版专著 6 部。

 研究团队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和“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奖。( 北京科技大学曲选辉)023

篇二: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12 年硕士、 博士研究生招生指南 一、 所况介绍 ※建设历程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简称 “宁波材料所”)是由中国科学院、浙江省、 宁波市三方共同出资组建的浙江省首家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

 2004 年 4 月 20 日

  中国科学院、 浙江省人民政府、 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建设备忘录 2007 年 11 月 30 日

 正式通过共建三方组织的验收, 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 2009 年 03 月 13 日

  共建三方正式签署二期建设备忘录, 启动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 2010 年 03 月 11 日

  中国科学院、 浙江省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科技合作, 启动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2010 年 11 月 19 日 宁波工研院正式开工建设, 2013 年落成后将形成占地约130000 平方米的总建筑格局, 完成一院四所的建设任务, 即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新能源所、 先进制造技术所、 温州生物材料所。

 ※定位宗旨 “一个聚焦、 四个坚持”:

 聚焦于新材料、 新能源与先进制造领域; 坚持集成先进技术, 创建转化平台, 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为理念不动摇; 坚持向社会提供重要产品与成套技术,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为宗旨不动摇; 坚持基础性、 前瞻性、 系统性产业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不动摇;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动摇, 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具有区域特色的“政产研学” 紧密结合的自 主创新道路。

 ※发展目 标 立足浙江、 服务中国、 走向世界, 经过 3-5 年的建设, 成为“长三角” 区域内独具特色, 集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 科技服务、 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技术研究机构; 在研究院的统一部署下, 下设新材料技术研究所、 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等 4 个非法人研究所, 在加强内部分工合作与组织协调的基础上, 形成材料、 器件、 系统设计与解决方案的有机结合 。

 到 2020 年前后, 在所从事的技术领域内, 成为引 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推进器。

 ※队伍建设 我所通过“旗舰人才”、“团队人才”、“关键人才”、“春蕾人才” 和“管理人才”等五个人才计划, 先后从美国、 日 本、 丹麦、 德国、 韩国、 加拿大、 瑞典、 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及国内的著名 高校、 科研院所引 进了 100 余名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骨干, 建立起一支蓬勃向上、 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

 目 前, 研究所已有 500 名 研究和管理人员 ,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50 人, 博士生导师 50 人, 硕士生导师 36 人; 工程院院士 1 人, 中组部“千人计划” 1 人, 国家“杰青” 1 人, 中科院“百人计划” 23 人, 浙江省高层次海外人才 7 人, 14 人获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支持, 6 人获浙江省“钱江人才” 计划择优支持, 11 人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 工程, 2 人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 科研启动基金。

 截至 2011 年 9 月 , 在读研究生人 264 人( 其中博士生 60 人, 硕士生 204 人 )

 。2012 年计划招收硕士生 60 名 ( 含接收推免硕士生 20 名 , 与宁波大学合作招收合培生 30 名 )、 博士生 25 名 ; 与此同时, 从 2011 年 4 月 起, 面向全国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滚动招收课题研究生。

 2013 年将达到各类聘用人员 1500 人、 在学研究生 1000人的规模。

 二、 招生目录(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正式下达数为准)

 博士招生专业目录 专 业 名 称 (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 试 科 目 备

 注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1)

 01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02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03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04 燃料电池技术 05 新能源技术

 共 计 25 人 ① 英语 ② 固体物理或固体物理实验方法 ③ 材料学或物理化学 其中拟接收10-15 名 硕博转博生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305)

 01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02 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03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04 高分子材料加工 05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① 英语 ② 高分子化学 ③ 高分子物理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01 先进驱动及精密机械 02 复合材料的工艺与装备设计制造 03 智能制造技术 04 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 ① 英语 ② 机械设计或理论力 学或数值分析 ③ 电子线路或自控理 论理论或先进制造 技术

  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专 业 名 称 (代码)

 研 究 方 向 招生 人数 考 试 科 目 备

 注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1)

 01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02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03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04 燃料电池技术 05 新能源技术

 共 计 60 人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一 ③ 数学二 ④ 普通物理(乙)

 或 普通化学(乙)

 或

 物理化学(乙)

 其中计划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 20 名, 与宁波大学合作招收合培硕士生30 名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305)

 01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02 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03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04 高分子材料加工 05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一 ③ 高等数学(乙)

 或

  物理化学(甲)

 ④ 有机化学或高分子

  化学与物理或普通

  化学(乙)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01 先进驱动及精密机械 02 复合材料的工艺与装备设计制造 03 智能制造技术 04 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一 ③ 数学一 ④ 机械设计或自动控 制理论或电子线路 材料工程 (085204)

 (全日制专业学位)

 01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02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03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04 燃料电池技术 05 新能源技术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二 ③ 数学二 ④ 普通物理(乙)

 或 普通化学(乙)

 或 物理化学(乙)

 化学工程 (085216)

 (全日制专业学位)

 01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02 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03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04 高分子材料加工 05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二 ③ 数学二 ④ 有机化学或高分子 化学与物理或普通 化学(乙)

 机械工程 (085201)

 (全日制专业学位)

 01 先进驱动及精密机械 02 复合材料的工艺与装备设计制造 03 智能制造技术 04 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二 ③ 数学二 ④ 机械设计或自动控 制理论或电子线路 三、 专业介绍

  ( 一)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工程

 ※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主要研究内容:

 ( 1)

 软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 研究:

 包括粒径与形貌的可控制备、 粉体的表面修饰和改性等, 纳米材料在巨电流变液、 纳米生物医药以及环境检测与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新型荧光粉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等; ( 2)

 先进陶瓷材料及应用研究:

 包括热电材料与器件、 压电材料与器件、 压敏电阻材料与器件、 结构- 功能一体化的复合陶瓷材料, 吸波材料以及其它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探索

  等。

 ( 3)

 功能氧化物薄膜与器件研究:

 高 k 氧化物介电薄膜及其在透明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 电致变色材料等。

 ※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 1)

 永磁材料研究:

 包括高性能钕铁硼磁体产业化关键技术,耐高温永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稀土永磁材料综合特性研究, 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探索( 纳米晶复合稀土永磁材料、 新型结构稀土永磁材料的基础研究, 稀土永磁功能材料的各类磁效应研究等)

 , 新型磁性功能材料, 包括磁制冷材料等; ( 2)

 软磁材料研究:

 包括大非晶形成能力铁/钴基软磁块体非晶合金研究, 高饱和磁化强度铁基软磁块体非晶/纳米晶合金研究, 低铁损新型纳米晶合金研究, 钴基非晶巨磁阻抗效应与磁敏传感器研制, 非晶磁制冷合金研究; ( 3)

 磁性纳米材料研究:

 包括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纳米磁性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 双相纳米复合磁性材料的制备, 纳米磁性颗粒的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磁记录, 磁致冷材料, 生物医药领域及传感器领域等应用领域) ; ( 4)

 新型磁电敏感材料研究:

 设计新型磁电敏感元件以及结构, 探索新奇物理效应; 研究影响各类磁电效应的磁场灵敏度和温度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和内在机制; 探索室温以上实现高效的磁电互控的新体系和新原理。

 基于相对成熟的磁电敏感材料及结构, 设计并制备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磁性传感器和高密度信息存储原型器件。

 ※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 1)

 PVD/CVD 薄膜材料及制备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研究技术的研究:

 包括非晶/微晶硅基太阳能薄膜制备工艺及装备, 新型超硬薄膜、 碳基功能薄膜、 自 润滑薄膜材料的设计、 制备、 性能及应用的研究, 绿色防护技术及应用; ( 2)

 材料电化学制备与腐蚀防护研究:

 电化学制备, 实验电化学、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 3)

 有机功能薄膜与涂层的研究:

 功能性涂料合成、 制备与表征, 高分子表面改性; ( 4)

 热喷涂/激光表面涂层研究:

 热喷涂耐磨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面向再制造的热喷涂纳米复合涂层形成和性能强化, 热障涂层, 生物涂层; ( 5)

 摩擦学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 6)

 材料表面/界面设计与构筑。

 ※ 燃料电池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 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体电池性能优化与新一代电池研究; ( 2)

 各类环境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电堆的性能衰退机理研究; ( 3)

 固体

  氧化物燃料电池高温电解制氢研究;( 4)固体 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模拟与集成研究;( 5)

 氧传感器研究。

 ※ 新能源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 1)

 光伏技术, 包括高效低成本硅基太阳电池、 有机太阳电池及光伏通用技术的研究等; ( 2)

 储能技术, 包括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关键材料、 器件与系统集成技术; ( 3)

 氢能技术, 包括高效制氢、 储氢、 吸附分离材料和技术等; ( 4)

 能源藻类产氢、 固碳、 油脂代谢等基础和应用技术; ( 5)

 节能减碳技术, 包括半导体照明、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等; ( 6)

 新能源材料的设计与理论模拟; ( 7)

 其它新能源技术相关基础研究。

 ( 二)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化学工程

 ※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主要研究内容:

 ( 1)

 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制备:

 通过聚合过程中对分子链组分与结构的调控设计合成新型高分子; ( 2)

 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高性能低成本聚酰亚胺热塑性工程塑料的合成与改性; ( 3)

 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

 聚烯烃、 聚酯、 聚酰胺等的合成与改性; ( 4)

 高分子材料的绿色阻燃技术:

 无卤阻燃剂的合成、 应用及其阻燃机理的研究。

 ※ 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主要研究内容:

 ( 1)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一系列功能高分子材料; ( 2)

 经济型高性能树脂的合成与应用:

 经济型高性能工程塑料的研发、 新型复合材料用热塑性基体树脂的合成与应用; ( 3)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超声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研究及其在超声医学成像造影剂方面的应用; ( 4)

 新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生物基热塑性树脂及热固性树脂的合成与应用。

 ※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主要研究内容:

 ( 1)

 聚合物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

 取向、 结晶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其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 ( 2)

 加工成型与聚集态结构的关系:

 复杂场下聚合物有序结构演变、 多尺度有序结构生成与操控方法; ( 3)

 使役中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变化:

 时间、 应力、 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对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 包括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及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 高分子材料加工 主要研究内容:

 ( 1)

 高分子纤维成型工艺:

 冻胶纺丝工艺、 熔融纺丝工艺以及复合纤维制备等; ( 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新型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备等; ( 3)

 高分子材料发泡技术:以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绿色发泡技术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 4)

 生物基塑料的改性与加工:

 通过共聚、 共混等方法改善生物基塑料的综合性能及生物基塑料的挤出、 注塑、 成膜、 纺丝等加工方法; ( 5)

 高分子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膜分离材料、 气体阻隔膜材料( 6)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优化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7)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加工: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 骨组织的设计与加工。

 ※ 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 主要研究内容:

 ( 1)

 特种纤维专用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改性; ( 2)

 纤维加工过程中聚集态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规律; ( 3)

 纳米材料在纤维高性能化和功能化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 4)

 纤维表面处理及其与基体界面作用机理。

 ( 三)

 机械制造及其自 动化, 机械工程 ※ 先进驱动及精密机械 主要研究内容:

 ( 1)

 直线电机、 力矩电机、 特种直驱电机等直驱电机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 2)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含结构设计、 流体力学分析、 热能分析、振动噪声分析等)

 。

 ※ 复合材料的工艺与装备设计制造 主要研究内容:

 ( 1)

 碳纤维复合材料绿色制造、 装备设计与应用技术:

 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液态模塑成型技术、 热塑性碳纤维预浸料的热压成型技术、 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的自 动化装备示范线、 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车辆研制、 智能结构的纤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机叶片产业化制造技术等( 2)

 复合材料的设计和集成技术:

 碳纤维与有机纤维混编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混杂织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和研究、 风机叶片整体结构的力学分析与几何模型的优化研究、 风机叶片复合材料原材料的选择及铺层设计和优化等。

  ※ 智能制造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 1)

 智能器件技术...

推荐访问:湖南 新材料 航天 研究院 技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