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内发型”视域下通道侗族织锦的保护、传承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时间:2023-08-26 08:50:06 来源:网友投稿

肖琼琼,肖 慧,葛雅丹

(1.湖南女子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视觉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

日本社会学家鹤见和子在其论著《内发的发展论》中提出了“内发型地区振兴(Endogenous Development)”的理念,即“内发型地区振兴”是以当地生活者为主导,立足于本地的自然和文化根基,重视域内的内循环,在此基础上活态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活方式[1]。内发型地区振兴特别注重“多样性”“自主性”这两个核心要素,所谓多样性即指人类文明和文化创造的多样性;
自主性则是指各地域、各主体应根据生态环境的特征、自身的优势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进行不断创造。“内发型”理念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手工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通道侗族自治县隶属怀化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这里聚居有18万侗族民众。侗族是我国最早从事纺织的少数民族之一,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历史上,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便将自己族谱的历史、战争、迁徙、信仰等情况汇集成各种图案和符号编织在布料上,形成一种徽记,世代相传。侗族女子从小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侗锦的织造,她们编织各种实用锦帛,以作嫁妆,侗锦的制作也逐渐成为评判侗族姑娘聪明才智与手工灵巧的标准[2]。一般来说,侗锦的编织需要经过纺纱、染线、排经、织造等众多工艺流程(图1)。侗锦可用于各种生活物品(如服饰、背带、被单、窗帘、枕套)的制作原料。在侗锦的形制、图案及色彩中,透射出极强的艺术美感,还反映出侗族悠久的文化内涵与民族信仰。如侗锦中的日月纹就是一例,侗族人认为日、月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灵,具神奇的自然力量,于是,她们将这些自然景观的图像抽象成纹样织在锦中,制成童帽、服装、背带等物件,希冀通过此物品来保佑儿童健康成长。

图1 侗锦的编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道路的修缮,让这些小村落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一些先进技术和文化观念纷纷涌入侗族,当地民众接触到了诸多新的技术和观念。如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手工织锦被机械化的织锦取代,这些织锦也能在市面上见到。受到合成纤维普及、印染技术进步的影响,当地人也使用了一些新颖的有色丝线来织锦,打破了从前侗民们亲自纺纱、染色的手工传统。于是,他们将这些鲜艳色线加入到侗锦的织造中,形成了素彩相间或纯彩色的织锦,丰富了侗锦的品类和形式。不得不说,这些机械化的织造和化学工业染出的色线破坏了当地一直以来流传的手作传统,对于织锦这类手工艺的传承具有极大的危害。甚至还有一些商贩,看中了当地旅游业中民族工艺品销售火爆的景象,利用电脑软件设计和机器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低廉劣质的所谓“手工侗锦”来蒙骗消费者,获取经济利润,严重损害了传统侗锦手工织造的形象[3]。此外,许多侗锦织造者或传承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再继续织锦,非常希望能将此技艺传承下去,但大部分年轻人被城市中的声、光、色、电所吸引,纷纷前往城市打工,却不愿接过这项手艺活儿,致使侗锦织造及其传承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面临较大的危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强调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4]通道侗族织锦是当地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旨趣和精神价值。2008年,通道侗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在地化”的物件及其制作工艺必然需要借助“内发型”理念加以保护和传承。

其一,“内发型”发展是指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发展主体的内部[5],且“内发型”理念并非限于提高就业及经济等方面,而是期望通过对当地民众文化认同和精神意识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侗族织锦作为民众特需生活用品给当地人带来的实际效用,继而使每个人都成为该技艺形式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因此,需要调动当地民众(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侗族织锦技艺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其二,“内发型”理念对于促进当地民众的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多元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许多年轻一代都前往城市打工,他们不愿接过这项手工技艺传承的接力棒,故需要加强当地民众对于“内发型”保护与传承手工艺项目传承的理解。同时,要解决乡村手工艺主体流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念弱化等现实问题,要让他们知道,该独特的手工艺形式能打造成手工艺创意产业集群,可以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

其三,“内发型”理念还强调当地手工艺发展应与乡村建设互相匹配,即应根据本地地域特色和文化类型寻找发展方向。如在当地可以以侗族织锦为主题,开发手工艺乡村旅游,将以侗族织锦元素进行创新设计的产品引入旅游景区,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将侗族织锦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相结合,让更多的游客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感受侗族织锦的文化底蕴、技艺之美。

正由于“内发型”理念能对通道侗族织锦的保护、传承产生积极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基于“内发型”理念,深入挖掘侗锦的文化内涵、着力培养侗锦织造传承人、完善侗锦的保护与传承体系、打造侗锦文化产业品牌,以其创造性转化来对接当地乡村振兴。

(一)深入挖掘侗锦的文化内涵

侗族织锦是侗族民众生活中必备的特需生活用品,其蕴含有诸多的文化内涵。上文已提到,侗锦纹样中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实际上,除了日月星辰纹,侗锦的纹样还有蜘蛛纹、八角花纹、井字纹等,其均反映出侗民对于自然生态物象的崇敬。此外,侗锦的色彩构成也颇具意义,如侗锦中的彩锦主要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的方式,将赤、黄、蓝、绿、紫等色线与黑、白底纱交错混合编织,织出的侗锦拥有如彩虹般瑰丽的色彩。据说,这些色彩的组合正是侗民对于彩虹色彩的借用——她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彩虹是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象,由于彩虹色彩丰富、寓意美好、赏心悦目,侗民便将这些鲜艳的色彩融入了侗锦的织造中(图2)。而在侗族,年轻男女结婚时,新娘会将自己亲手织造的一副侗锦送给婆家,俗称“婚锦”,意为嫁入家门后要一心一意,永不变心。“婚锦”的颜色以大红、玫红、橙黄等吉祥和喜庆的色调居多,也预示着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6]。是故,可以深入挖掘侗族织锦图案、色彩中的文化意蕴和元素,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设计、艺术的创作之中,将这些符号构成以叙事的方式进行再创造与再传播,让融入侗锦元素的产品成为传承侗族文化的“使者”。

图2 色彩鲜艳的彩锦

(二)着力培养侗锦织造传承人

侗族织锦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支持,传承人亦是各类手工艺项目延续至今的灵魂人物。如在当地,可以定期开展侗锦织造技能培训,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教学,以传、帮、带的形式,带动侗族当地及其他对此感兴趣的人来学习侗锦的织造,并借此发现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手工艺能人(图3),特别是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将优秀传承人制作的不同类型的侗锦拍摄成数字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处理,创建数据库,使这些手工艺能在活态传承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得以继续保存,为后辈学习相关织造技术提供案例素材[7]。此外,由于传承人对于侗族织锦的织造非常了解,在对侗锦进行创新时,也需要依靠传承人的帮助,他们可以告诉创作者什么地方(过程)可以创新,什么地方(过程)必须坚守传统。而当代网络技术的发达,各自媒体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可以鼓励传承人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将侗锦手工艺织造的视频、文化故事进行宣传、推广,此举既能让传承人在乡村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又能对侗族织锦这项非遗项目进行跨时空的推介。

图3 手工艺人正在进行侗锦织造前的准备

(三)完善侗锦的保护与传承体系

文化部在2006年10月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许多省份、直辖市也相继制定出《关于加强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各类非遗项目保护的目的、原则、方式、手段、措施等均作出了相应规定。由此看来,侗锦的保护与传承应以“内发型”理念为引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8],抓住国家政策性保障带来的机遇,逐步完善其保护、传承体系,并探索多种保护方式的结合。如制定该手工艺相关的保护、抢救、认定、传承、管理、保障政策;
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用于侗族织锦的普查、保护、传承人扶持、培养;
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拍摄侗族织锦织造技艺的影像资料,利用电视、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以提高侗锦的民众关注度[9]。此外,还可定期举办侗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如“锦乐元宵”“侗锦文化遗产日”“侗族织锦艺术沙龙”)、举办侗族织锦织造创新大赛等,完善新时期侗族织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体系。

(四)打造侗锦文化产业品牌

如今,“一村一品”的乡村发展理念已被提上日程,通道侗族织锦可以借助该理念获得长远发展。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在当地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辖区内的所有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侗族织锦的原始生态环境及文化传统,为织锦的创新转化提供保障。其次,应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打造侗族织锦文化产业。如可以在当地创建侗族织锦手工艺产业集群,以侗族织锦的形式、风格、图案、色彩等为元素进行服装、包袋、家居布艺、首饰、玩具、工艺品的设计(图4)。如“梭说”就是湖南侗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创立的文创品牌,其由一群坚持独立原创的设计师担任主设计,并联合当地传承人、手工艺人等进行侗锦文化产品的研发,产品类别包括服装、饰品、包装、家居用品等。据悉,“梭说”品牌签约的通道侗族织娘有100多人,其平均年收入从最初的9 600元增加到30 000元,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女性的就业问题及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的问题。再次,可以侗族织锦手工艺织造及创作为主题,在当地旅游景点设置侗锦织造的体验活动,提升该地域的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侗族传统节日,可以引导侗民、非遗传承人与游客一同进行织锦的织造、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这势必能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助推侗族织锦非遗品牌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图4 融入侗锦元素的时尚包袋设计

侗族织锦是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中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内发型”理念对于通道侗族织锦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即在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当地民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富有特色的地域资源(如手工艺、非遗项目)来创建产业、发展经济,推动乡村的多元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0]。而“活起来”的一个方式就是让更多的人与民族传统文化、非遗进行“亲密接触”,只有将那些深藏于村落的非遗项目、文化形式以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创新、推广,才能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织锦侗族手工艺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疯狂英语·新读写(2022年5期)2022-11-22瑶族织锦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04-14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科学之友(2021年11期)2021-11-23织锦古韵(七绝)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4期)2017-06-11手工艺·温州发绣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走近手工艺人中国三峡(2016年10期)2017-01-15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中国三峡(2016年10期)2017-01-15

推荐访问:侗族 视域 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