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贵州苗绣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对策研究

时间:2023-08-25 10: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曾国,冉茂虎,吴彪

(1.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5;
2.贵阳学院 后勤处,贵州 贵阳 550005)

苗族刺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苗绣蕴含着苗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2006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贵州雷山、花溪、剑河苗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效保护和利用苗绣,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 月至4 月,笔者参与苗绣产业调研团队,对贵州贵阳和凯里、台江、雷山、织金、松桃等地开展实地调查,了解苗绣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对贵州苗绣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同时,通过文献检索方法整理苗绣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先后走访江西、浙江、江苏、北京、广东等地多家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希望为贵州苗绣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提出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苗绣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苗族支系众多,以服饰款式以及服饰上刺绣的不同作为依据划分支系是其中一种方式。同一支系的人,身着同样的服饰款式,刺绣形态也大体相同,工艺相近、纹样相承,遵循某种严格的规制[1]。贵州苗绣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文化内涵丰富,有龙、凤、鸟、鱼、蝴蝶、花、草、木等图案纹样,以及历史迁徙、祖先记忆、村寨故事等的记忆符号,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记忆。有挑花、平绣、编绣、缠绣、堆花、贴花等刺绣方法,展现了绣娘精湛的手工技艺。有用于女装上衣领边、袖口、肩花、背带、头帕、围腰、裙子、绑腿、花鞋、帽子沿边等绣片,既展现了苗族服饰惊艳绝伦的精华,又根植了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基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苗绣从自给自足走向市场经济,成为多民族多层次人群喜爱的刺绣产品。从苗绣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20 世纪50 年代前,台江县施洞镇市场有刺绣的交易,苗绣逐渐走向市场。50 年代初,国家利用民间作坊发展苗绣产业,或者成立刺绣生产合作社。1956 年,台江城关成立刺绣生产合作社,聘请苗族妇女为师,推动了苗绣产业化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部分县市开办民族刺绣厂大力发展民族刺绣产业。如台江民族刺绣厂生产苗绣产品,诸如领绣、袖绣、肩绣、绣花围腰、绣花背带、头帕等,主要用于满足苗族服饰的需求,部分苗族传统服饰远销海内外,而其他基于苗绣文化元素的现代绣品较少[2]。台江、雷山、施秉等县苗族群众陆续前往北京经商,女性居多,以潘家园旧货市场为平台,主要经营少数民族服装、苗族银饰和民族生活用品,如背儿带、床单、绣花鞋、蓝靛印花布等[3],丰富了苗绣产品款式,推动了苗绣产业走向市场经济。

进入21 世纪以后,苗绣产业化发展模式相对成形,发展趋势相对稳定,呈现“金字塔形”、多品牌、生产方式多样、跨材质跨界等特点。据调查,采取“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较为普遍,公司负责市场渠道建设和产品设计,农户负责提供所需产品,形成一套相对简单完整的供应链产业链。从市场主体来看,当前苗绣市场主体的形式以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为主,其次是小规模纳税企业,而一般纳税人企业较少,年营业收入约1 亿元的企业有3 家,形成了“金字塔形”发展形态。品牌多、散、小,也是苗绣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从生产方式来看,黔东南、毕节等地部分企业初步实现手绣、机绣、手绣+机绣“三位一体”生产体系,但手工刺绣仍占主要地位。

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大部分居住有苗族群众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苗绣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苗绣企业,苗绣品牌随之迅速兴起,有台江苗绣、雷山苗绣、施秉苗绣、松桃苗绣等以所在县为代表的县域苗绣品牌,有黔粹行、黔尚品、吉玉鸟、黔艺宝、五彩黔艺等经营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工艺品品牌,有XY 品牌、王的手创品牌等传统苗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文创品牌。这些品牌及其产品,促进了苗绣产业现代化,时尚化发展。另外,跨材质、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苗绣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特点。从苗族刺绣跨材质产品来看,主要有服饰、箱包、银绣品、手工艺品、家居等产品。就跨界而言,例如XY 品牌,依托苗绣文化元素,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与跨界融合相结合,XY 时尚民族风服饰设计作品入选2016 年温哥华时装周、2018 年国际纽约时装周走秀,所有走秀作品当场销售一空,成为苗绣跨界融合的经典案例[4]14。

总的来说,贵州苗绣文化内涵丰富,产业基础坚实,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当前的苗绣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如来自复杂市场环境的挑战、省内外刺绣行业的冲击、同行的同质化竞争、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跟不上等,加之苗绣本身传统技艺受阻、耗时耗力、材质寿命短等局限性,阻碍了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苗绣产品款式多样,价廉量多,设计新颖,适合当下人群的审美需求。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的影响,苗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一,苗绣对旅游市场的依赖过度。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通过举办民族节庆、产品推介会、展销会等相关活动,通过引流的方式,吸引游客到当地进行旅游消费,其中苗绣是销售的重点产品之一,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受疫情影响,加之旅游市场整顿的压力,各地苗绣企业应对能力不足、依赖过度,造成苗绣产业发展坍塌式下滑。其二,营销体系尚未健全。目前,贵州苗绣主要以线下销售为主,部分企业也兼顾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大部分本土绣娘个体和合作社来说,由于缺乏电商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技能,目前主要采取“订单式”生产,或者依靠传统的摆摊、开店、集市等营销方式,线上销售较少。然而,外来的投资企业和部分本土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存在产销对接困难、产品标准不一、品牌影响力不够以及利益分成问题等,尚未建立健全产销一体化的有机系统,致使部分苗绣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其三,苗绣原材料供应不足。贵州苗绣的原材料主要有布料和针线,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纯蚕丝线,由于传统纺线织布的工艺逐渐退出,绣娘们手中的绣布和绣线主要来源于化工厂生产的产品,没有蚕丝线的顺滑度,容易褪色。化工生产的绣布,没有手工织布的紧密度,布色也没有传统使用天然板蓝根等染料上色的色泽,所绣的产品耐久性大幅度下降,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苗绣的需求。

(二)同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我国苗族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语言区,语言差异大,服饰种类繁多,刺绣工艺各异,为苗绣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苗绣市场中,没有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尚未组建相应产业协会进行管理,大师新研发的产品和市场爆款的产品遭受广泛的模仿,同质化竞争严重。其次,缺乏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苗绣品牌引领,苗绣工艺品溢价能力弱,宣传推广不统一,忠诚度可信度低,使得消费者在面对许多品牌的绣品时,难辨优劣。另外,苗绣纹样图案的同质化,会扰乱苗绣产业发展的秩序。贵州苗绣纹样图案来源于当地苗族历史文化,新研发的产品也应是一脉相承的。然而,从当前苗绣市场来看,各地苗绣产品纹样图案大同小异,个性化不鲜明,也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贵州各地苗绣企业分工不明确,缺乏既符合传统又适应市场的创意设计,从事着小、散、弱的全产业链,没有形成良好产业的互补链条,各地各行业优势发挥不充分,往往竞争大于合作,从而转向恶性竞争。

(三)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贵州苗绣资源丰富,既具全面性,又有独特性和代表性。苗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印发了《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加快推进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苗绣产业发展。然而,就目前来看,一是缺乏专项资金扶持苗绣企业发展。贵州苗绣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企业扶持、产业园建设等方面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现有的支持渠道融入到相关专项资金里面,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缺乏金融资本助推产业发展。贵州苗绣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出现了融资困难的情况,制约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苗绣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与绣娘之间发包交易通常没有发票,无法抵扣公司经营成本。按照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企业上缴税收负担增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难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四)苗绣本身的局限性

传统文化受到外界冲击的同时,自身的局限也阻止其发展[5]。第一,传统苗绣是一项工序复杂繁琐的手工艺,工艺虽然精湛,质量有保障,但由于绣娘们并非全职从事刺绣工作,刺绣人工成本高,耗时长,生产效率低,难以保障市场上量的需求。特别是应对突如其来的大订单,一般采取人海战术,集中突击完成绣品订单,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淘汰率高,降低了苗绣生产的有效性。第二,苗绣机械化生产尚在起步,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机绣车间人才匮乏,相关人员对机绣设施设备不熟悉,产品定型技术跟不上,生产出来的绣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据了解,有的企业从省外请来技术人员解决机器难题,还有的企业把设备送到省外厂家进行技术定型后投产。同时,部分经销商和消费者对机绣品持有排斥的态度,导致机绣产品的市场生存空间受限。第三,手绣、机绣、手绣+机绣“三位一体”的生产方式尚未成型。在调查的企业中,黔东南、毕节等地部分企业采用了这种生产方式,但是基本还处于试运行的摸索阶段,规模小、产能低。第四,就从事苗绣群体的年龄来看,贵州现有绣娘约7 万人(不含非专职从事苗绣工作人员),其中40 岁以下占30%,40 岁至50 岁占50%,50 岁以上占10%,其中国家级苗绣传承人5 人(已世1人),省级苗绣传承人10 人(已去世1 人)[4]7。苗绣传承人整体数量少,老龄化严重。

苗绣在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具有代表性,产业化是传承好发展好苗绣的有效途径之一。苗绣复苏离不开苗绣固有的文化价值,“非遗热”“传统手工艺热”等大的环境背景,使得开发商和消费者都将目光投向非遗传统工艺类的苗绣生产[6]。苗绣产业化的道路,不仅要持续发展传统非遗类的苗绣产品,还要结合当下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行苗绣再生产。然而,苗绣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需围绕产业强链、延链、补链,通过健全苗绣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搭建苗绣产业发展平台,壮大苗绣产业市场主体,加快苗绣文化数字化产业化发展,推动苗绣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

(一)健全苗绣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苗绣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对苗绣产业化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如何读懂苗绣文化机理,提取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发展什么样的苗绣产业和产品,需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制度优势,从政策引导、产业规划、保障举措、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构建苗绣产业发展坚实的支撑体系。其次,要完善苗绣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发挥贵州省苗绣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政策支持优势,督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完成工作任务,以督查、考核、完善责任链条,积极协调省内外相关优质资源支持苗绣产业发展。第三,要在整合优质资源、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进行全局考虑。通过政府层面的大战略、大推介、大传播、大展示、大活动,建立“政府引导、国企搭台、市场主导、协会推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整合省内苗绣领域优质资源,以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方式,打造苗绣产业集团,形成苗绣产业中心大闭环、外围开放式发展。另外,营商环境的优化,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人才团队的培养,物流、文旅、中介等服务质量的提升,也需要纳入苗绣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的考虑范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立与完善发展工作机制是苗绣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搭建苗绣产业平台

近年来,贵州苗绣产业发展有其特色和优势,发展成效较为明显,但散、小、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苗绣产业发展壮大做强。这需要搭建苗绣产业平台,整合苗绣产业资源,补齐短板弱项,共同在产业发展上发力。关于刺绣类产业平台,如“江苏苏州高新区通过资本导入搭建平台,以省级旅游度假区和4A 级景区为依托,打造了一个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集创意创业和历史经典为一体的中国苏绣小镇”[4]13,推动了刺绣产业转型升级。就贵州苗绣产业而言,要通过“政府引导、国企搭台、协会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工作机制,搭建支撑苗绣发展的产业平台,打造苗绣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打通生产端和销售端渠道,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

第一,搭建苗绣公共服务平台。其一,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由国有企业搭建苗绣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挖掘与研究苗绣文化基因,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设苗绣文化基因库、纹样库、绣娘库,打造苗绣数字化保护平台。搭建设计师设计开放平台,聚集艺术界、设计界、非遗传承人等各界人士,研究非遗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7],丰富苗绣产品体系,实现宣传苗绣文化和提高苗绣效益双赢目标;
建立苗绣培训平台,提升“绣娘”等人员综合技能;
组建贵州苗绣产业协会,制订苗绣行业团体标准,规范苗绣产业发展。其二,培育贵州苗绣公共品牌,生产端采取“1+N”的母子品牌模式,以苗绣行业标准为准入条件,授权产品获得苗绣公共品牌标贴,提高产品溢价能力,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公信力;
销售端则遵循苗绣品牌价格策略,加强行业自律,实行标准化退换货、保养、咨询等售后服务。其三,建立苗绣全媒体传播矩阵,统一宣传推广,扩大宣传范围,提升苗绣品牌影响力。

第二,搭建苗绣产销服务平台。苗绣在市场大环境下,市场渠道链条是否完整,产销一体化系统是否有机运转,往往决定了苗绣产业发展的命运。建设苗绣产销服务平台,畅通市场渠道,即是解决苗绣产业化发展的痛点。一方面,要通过苗绣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与东部沿海地区大型服装企业集团展开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销售链渠道。整合现有基础较好的产业区域,建设苗绣产业园区,聚合零散企业和绣娘,形成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建设苗绣产品转化交易中心物理平台。在省内景区、商超、机场、高铁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开设苗绣品牌旗舰店,整合资源建设苗绣电商平台、直播基地,拓展线上销售,利用政府各类国际论坛、活动渠道植入苗绣文化元素,开拓外宣品定制采购渠道;
吸引企业参与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采购会等展览活动,畅通品牌销售渠道。同时建立苗绣智慧服务平台,对苗绣产品的产地、设计者、纹样图案、售后服务等进行溯源,完善质量监控和产销服务体系。

第三,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原理和创意赋能是一个漫长的融合过程,需要建立高等设计院校与企业联合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实施“万名绣娘进高校,万名学子进苗寨”人才培育工程,提升绣娘整体文化修养、艺术品位,提高文化自信。高校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了解苗绣文化内涵,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培养出一批热爱非遗文化的新生代忠实粉丝。通过培训机构,联合机绣工艺方面专家,培育职业技术能手,为苗绣产业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开展“网络直播营销”“网店运营”“农村电商销售”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和鉴定,培育营销人才队伍。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苗绣产品新材料,建立苗绣跨材质、跨行业的产业融合平台,不断满足消费者深层次多样化的苗绣产品需求。

第四,搭建苗绣产业投融资平台。与金融资本联合组建苗绣产业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贵州省旅游产业化引导基金下设立苗绣产业发展子基金,由苗绣产业公司组建基金管理公司或委托其他专业基金公司对产业投资基金进行管理;
与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以及民间资本合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引导本地苗绣企业发展,吸引外省企业迁入苗绣产业园;
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吸引“风投”资金支持。

(三)壮大苗绣产业市场主体

当前,贵州苗绣产业的龙头企业较少,以民营企业为主,带动苗绣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没有大品牌引领,小品牌零散分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协调,亟需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苗绣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引领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一,要以苗绣产业平台为依托,培育国有独资或“国企+民企”合作经营的苗绣龙头企业。国有企业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搭建产业平台,培育苗绣公共品牌,制定苗绣团体标准,整合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生产、销售、宣传推广等资源,完善苗绣全产业链,推动苗绣产业化发展。其二,以招商引资方式,引进龙头企业到贵州投资办厂,或者开展“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合作,发展龙头企业。其三,通过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采取“公司+合作社+绣娘”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振兴工厂、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绣娘工坊、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推动苗绣产业实现“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企上网”目标,壮大苗绣产业市场主体。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改进技术,壮大团队力量,提升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水平。另外,将符合条件的苗绣企业认定为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小巨人企业,给予相应支持,促进苗绣企业提质增效。

(四)推进苗绣文化数字化发展

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是一种趋势,将成为激发苗绣产业活力的主要动力。其一,运用数字化营销手段不断拓展苗绣产业覆盖面。利用5G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在不改变苗绣文化、文化价值本源的前提下,开展苗绣数字化保护技术、苗绣优质丝线关键技术、苗绣专用底布材料关键技术、苗绣工业数字化技术等的研发与应用等,赋能苗绣产业发展。其二,苗绣产品的数字化。产品设计者依托苗绣公共服务平台,利用设计师设计开放平台,以产销一体化系统对接消费者的需求,通过3D 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发行非同质化代币(NFT)、非同质化权益(NFR)及相关数字文化藏品,打造一批重磅级苗绣数字文创IP,实现产品开发设计与成果转化。其三,提取研究苗绣、贵银等民族文化基因,建立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基因库,推进民族文化基因数字化产业化发展。在工艺创新上,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逐步推进机绣、机绣+手绣、手绣“三位一体”的生产方式,打造纯工业化、工业化+手工制作、纯手工产品体系,提高产业化水平。在产品创新上,提炼苗绣文化元素,通过顶尖设计团队和本土绣娘、企业联动,推出“苗绣+”跨界融合产品系列,着重开发苗绣+服饰、苗绣+银饰、苗绣+家居、苗绣+家私、苗绣+箱包、苗绣+陶瓷、苗绣+IP、苗绣+健康、苗绣+苗药、苗绣+草木染、苗绣+特色食品等特色产品体系。在原材料创新上,与国内科研机构、大型纺织企业联合研发质量过硬、价格适中、实用性好的苗绣生产纺线和纺布,满足低中高端产品生产需要。

苗绣之美,在于一针一线之间,在于苗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文化符号、文化技艺。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苗绣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全省上下一心、统筹布局、高位推进、要确保传统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抓手。

猜你喜欢苗绣贵州文化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凯里学院学报(2022年4期)2022-10-13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美与时代·上(2022年3期)2022-04-2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苗绣科教新报(2021年14期)2021-05-11贵州,有多美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沉醉贵州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我与贵州茶一起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推荐访问:贵州 产业化 现状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