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示证情态成分“都说是”及其话语功能和演化历程

时间:2023-09-22 13:45:05 来源:网友投稿

刘明奇,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学界对于言说动词“说”和判断动词“是”历经词汇化、语法化而形成的跨层词“说是”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富。陈颖、陈一(2010)[1]从固化结构的角度探讨了“说是”的固化历程和机制;
刘焱(2010)[2]从篇章衔接和话语标记两方面分析了“说是”的语用功能及其虚化历程;
吕为光(2011)[3]以跨层结构、传信标记、反叙实标记、话语标记为序列分析了“说是”的语法化历程;
樊中元(2016)[4]从语篇角度出发,分析“说是X”结构中的语义关联方式及其特征;
方梅(2018)[5]从传信标记、模棱语、态度标记三个元话语表达角度分析了“说是”的话语功能;
李冬梅、施春宏(2020)[6]探讨了“说是”的跨层构式化过程、多重话语功能及其浮现路径与机制。

现代汉语中的“都说是”在共时平面上呈现为一个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集合,集合内的成员存在“跨层共现-准固化结构”两种语法性质。例如:

(1)摆摊的老头卖一种专治胃病的药粉,因疗效甚好而生意兴隆。吃过的人都说是神药,卖主也闪烁其词故作玄虚。(1994年第1期《报刊精选》)

(2)这两天国内外对这个决定反应很强烈,都说是有历史意义的。这个文件,我没有写一个字,没有改一个字,但确实很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都说是月下老人厚爱,天作之合,其实有缘千里来相会。(1994年第11期《报刊精选》)

例(1)中的“是”为判断动词,即“这种专治胃病的药粉是神药”,总括副词“都”语义指向大范围确定的原初言说群体“吃过的人”,“都说是”是标示间接引语的跨层结构。例(2)言说动词“说”与表示言者对所引内容观点一致的对比标记“是”共现,二者之间容易产生“说(的)是X”这样的语义关联,“说是”形成韵律组块,系联上文呈现的事物“这个决定”,语义可近似地还原为“说这个决定是有历史意义的”,“是”仍具有一定判断作用,“都”语义指向大范围确定的言说群体——“国内外(了解政治的人)”,“都说是”之间的结构界限还较为清晰。例(3)“都”语义指向空泛,“是”判断对象虚泛,“都说是”在韵律上呈现缩减现象,不可发生语音停顿,“都说是”内部之间的结构关系已变得非常紧密,引入一个当前说话人从他处听闻的社会群体性传言,以引出当前说话人对个人观点“有缘千里来相会”的表达及对命题知识“月下老人厚爱”的肯否态度。

本文在前人关于“说是”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示证情态成分的角度探讨准固化结构“都说是”的句法成分、语义特征、话语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

本文语料选自CCL现代汉语语料库、MLC媒体语料库及BCC语料库,均注明出处。

乐耀(2014)[7]认为汉语的示证范畴是一种语义——语用范畴,具有主观性和动态互动性两种性质,说话者使用示证范畴向听话者传达所言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式,同时还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Palmer(2001)[8]将示证(evidentiality)范畴归为情态范畴的子集,认为示证范畴是独立于认识情态的一种命题情态,其包含“感知”和“报道”两种类型。从本体语义上看,“都说是”在感知和报道过程语义中融入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与间接引语相比,当前说话人的涉实性(de re)更强。“都说是”所涉及的命题是当前说话人对听闻的某种通行传言的报道,其感知过程是隐性的、蕴含的;
当前说话人所获得的知识源于间接引证,其用自己的语言,以传递知识和表达态度为目的,对所获知识进行重新表述。例如:

(4)窦文涛:那女人不是都说是感情动物吗,比如说到了50 岁,她还是感情动物吗?感情在驱使她很多行为吗?

朱天文:对,我觉得我到现在我会觉得蛮开心的……(2008年10月8日《锵锵三人行》)

当前问话人将自己听闻的大众关于女性情感的认识表述为“女人是感情动物”这样一个状态命题;
答话人可通过“都说是”明确知道,问话人所说的命题“女人是感情动物”是个间接知识,即当前说话人通过“都说是”对命题作出一个限定(modification/qualification)(Nuyts 2005a[9],Nuyts 2005b[10]),表明自己命题态度的方式是间接引证的,命题态度的行为是他处听闻的。

如果没有“都说是”,单说“女人是感情动物”,那么,第一,这个命题可以被灌输说话人的各种可能情态,比如可以是说话人通过观察得出的一种推论,是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的认可。第二,说话人单说“女人是感情动物”,偏向于被听话人解读为说话人所亲历的,容易对说话人知识获取的途径产生误解。第三,说话人单说该命题,听话人没有办法确定其言语行为,例如可以是说话人的一种评价,也可以是说话人在以言行事(performative)。从以上最小对比可以得知,“都说是”对命题知识来源和获取方式的限定本身就是一种情态,即示证情态。

(一)“都说是”的言说主体

示证情态成分“都说是”前面的主语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像“人人、人们、大家、外人”这样统括性的人称代词,如例(5);
一类是总称言说主体隐含,句子主语充当“都说是”的主语,发生了“主语-主语提升”这样的过程,“都说是”具有一定的“助动词”特征,如例(6);
一类是总称言说主体省略,“都说是”作为句子的开头引入一种为大众所公认的社会性传言,如例(7)。

(5)人人都说是时势造就了普京,应怎样理解普京的崛起?(2000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6)大众及上座两部的分歧都说是佛灭之后很多年的事。(明旸《佛法概要》)

(7)都说是戏曲不景气,咱们自己可不能自暴自弃。(1994年第12期《报刊精选》)

由此可以看出,示证用法的“都说是”其后所表达的命题是没有特定信源的;
也就是说,示证情态“都说是”的言说主体一定是不确定的某一社会群体。从语篇角度来看,当前说话人借助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社会群体来间接地引入一个众所周知的知识,以便引出其后自己对于该命题的解读:是抛出一个问题,还是表达对该命题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二)“都说是”的内部组构成分

1.全称量化副词“都”

全称量化副词“都”本身可以指向一个确定的群体,同时也可以指向一个不确定的群体。如果“都”所指向的是一个确定的群体,那么“都说是”就是引语的用法;
当“都”所指向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群体时,“都说是”就可能发展出示证范畴的用法。例如:

(8)在坡心乡,我们找几位农民谈谈,他们对股份合作制都说是“皆大欢喜”。(1994 年第8 期《报刊精选》)

(9)这3 年讷河粮食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每年以3 000 万公斤的速度递增,不少人都说这是个奇迹。(1994年第3期《报刊精选》)

例(8)中“都”所指向的言说群体是明确的,即前文的“几位农民”,那么这里的“都说是”就是引语用法,是说话人间接地引用几位农民所说的话;
例(9)中“都”所指向的言说群体“不少人”是未知的,当前说话人无法确定说“讷河粮食每年以3 000万公斤的速度递增是个奇迹”这话的具体是哪些人,那么这里的“都说”可理解为是一个示证情态“助动词”,帮助说话人表明自己的命题态度,即该知识信息是当前言者从他处听闻来并作间接引证。

2.跨层词“说是”

言说动词“说”和判断动词“是”原分属于不同的结构成分,这两个独立词只是毗邻共现。随着言说主体的隐含,满足一个音步的双音节成分“说是”发生韵律组块。在此基础上,由于“说是”后所跟成分多为小句或动词,它们更容易被解读为引语成分,从而促使“说+[是X]”的结构界限被重新划分为“说是+[X]”;
同时,判断动词“是”在句中没有明确的判断对象,判断对象的悬空使得“是”不断虚化,语音弱化的“是”附着于“说”,最终成为“说”的附缀成分。可将“都说是”结构的凝固历程分析为“都+说+[是X]→都+[说是]+X→[都说是]+X”。例如:

(10)她每次患病医生都说是饮水不卫生的缘故。(1995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11)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2)啤酒厂都说是“干什么糟蹋什么”,没有不洒酒的,但燕京每年的酒损一直保持在6%以下,处于全国领先水平。(1996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例(10)总括副词“都”语义指向其后言说动词“说”,言语行为“说”的主体可以具体到施事者——“每次去看病时的医生”,“说”在句中处于核心谓词地位,“是饮水不卫生的缘故”作为“说”的补足语引入;
例(11)“都”语义上指向“邻居们”,即当前说话人为“村里第一对好夫妻”这一命题提供了含糊的知识来源,也就是说,当前说话人只能知道邻居们是这么说的,但无法具体到说这话的到底是哪些人。这种带大范围确定、小范围模糊知识源的例句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邻居们都说[(小两口)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此时,“邻居们”是当前说话人所提供的在大范围确定的知识来源,“说”作为间接引语,引入大范围确定的知识来源说过的话,“是”作为判断动词联系“小两口”和“村里第一对好夫妻”;
另一种则是“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此时,“邻居们”是当前说话人所提供的小范围不确定的知识来源,“是”没有明确的判断对象,只是作为确认和强调示证词“说”的附缀,“都说是”整体用来表达当前说话人对于命题“村里第一对好夫妻”的知识来源和获取方式。例(12)命题“啤酒厂干什么糟蹋什么”没有确定的信源,是一个具有群体性的社会传言,“都说是”则是典型的示证情态成分,句法结构可分析为“啤酒厂[都说是][‘干什么糟蹋什么’]”。

(三)“都说是”的命题内容“X”

示证情态“都说是”所涉及的命题知识“SVP”可分为三种内容:一种是熟语,如例(13)中的“十年磨一剑”;
一种是历史事件,如例(14)中的“郑贵妃授意崔文升”;
还有一种是公认的事实,如例(15)中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很够水准的亲情作品”。

(13)我国的这个创业板是酝酿了10 年,人们都说是十年磨一剑,今天可以说是拉开了这个启动的大幕了。(2009年3月31日《今日观察》)

(14)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光宗服泻药一事,朝廷内外,一片叫嚷声又起,都说是郑贵妃授意崔文升。(李文澄《努尔哈赤》)

(15)《唐山大地震》都说是一部很够水准的亲情作品。我们在打扫影厅的时候,真的会捡到很多大家擦过眼泪的卫生纸。(2010 年8 月27 日《海峡两岸》)

当前说话人通过示证情态“都说是”引入一个自己所听闻的并为大众所周知的知识,其目的是在语篇中表明自己对于这一命题的态度,所以“都说是”小句一般不能独立表达说话人完整的话语意义,其语篇结构大致可分析为“总称言说主体+都说是+社会性传言X,当前事件回证言者对X的态度”。

关于示证情态“都说是”小句所表现的语义特征,可以从主体和事实两个角度来讨论。

(一)主体视角——群体性

从主体视角出发,示证情态“都说是”表明知识的来源具有群体性,大多是“泛指而无定”的某一社会团体中的全体成员,而不能是具体的某个人。如果可以具体到某一个原初言者,“都说是”则为跨层结构,其后所跟的内容为间接引语。例如:

(16)谁要是问我在哪儿工作,我都说是军工厂,其他一概保密。(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7)国际上都说是美国在帮助伊拉克人重建,但实际情况是,美方出资30 亿美元,却花掉伊拉克人83亿美元。(新华社2004年6月份新闻报道)

例(16)中跨层结构“都说是”语用目的很单纯,即间接引入原初说话者的所言内容,强调事件义,其句法位置是固定的;
示证情态“都说是”用来传递当前说话人从另一个信息源那里听来的知识,所突显的是情态属性义而弱化事件义,其句法位置具有游移性,如例(17)可以说成“美国在帮助伊拉克人重建,国际上都说是”。

(二)事实视角——命题性

示证情态“都说是”所涉及的内容都可以表达或转换为命题小句,具有确定的真值。当前说话人用“都说是”引入一个为大众所公认的命题,即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表明该知识是当前说话人听闻自大众所熟知的传言。因此,用示证情态“都说是”的语句必须满足具有命题性质和以传递知识为目的这两个条件。

“都说是”的命题内容“SVP”有事件义和状态义两种。“都说是”所涉及的命题大多是含时间、地点的动作行为。大多数事件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事件,但也存在非现实事件的可能。例如:

(18)我进村打听疯大爷的消息,都说是有一个疯老头来过。(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19)只知道在朝北方行进,眼前我还不清楚,我们此刻在马里兰,人人都说是开到宾夕法尼亚去……(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若命题所涉及的是具有“二相性”的惯常事件——同时存在现实性和非现实两种状态,则该命题可以成为“都说是”的示证载体,如例(20)中表示现在和将来都会“在家打坐修行”的时间指示词“天天”。另外,如果命题所表达的非现实事件是具有真值的,那么该命题也可以承载示证功能(宗守云、唐正大2022[11]),如例(21)中的未然事件“周末可能会有重大利好消息”可以表达为否定句:“周末可能不会有重大利好消息”。

(20)马爷都说是天天在家打坐修行,拜访者谁也不见。(叹西茶《耕云钓月》)

(21)当时郭女士告诉我,她也在了解有关信息,都说是周末可能会有重大利好消息,她按照自己的经验也判断可能会有重大利好消息。(2013 年9 月5日《中国之声》)

“都说是”的命题部分也可以表达状态义,且这种状态可以是可视的,也可以是非可视的。例如:

(22)最早的版本和最早的书目上都说是钱塘施耐庵,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刘世德《〈水浒传〉的作者》)

(23)一形容到那个声音,人人都说是外国人的声音。(埃德加·爱伦·坡《莫格街凶杀案》)

(24)林志炫当然一般都说是唱得最好的,但是好像是那一场发挥有点问题。(2013 年4 月27 日《中文台》)

以上例句中,“都说是”后所跟的内容与社会群体所公认的存在、属性及属性的比较有关。因此可以说,这些谓语都是在社会上流传时间相对久的,为大家所熟知的命题性知识。

总的来说,从共时平面分析,示证情态“都说是”具有如下两种话语功能:评价功能和篇章功能。

(一)评价功能

方梅(2018)[5]认为,示证语“说是”在句中的作用是帮助当前说话人传递负面的评价信息,也即“说是”在完成告知听话人信息源类型的同时,也介入了当前说话人的评价立场。与“说是”相比,无论从大范围还是小范围来看,都无法聚焦到特定信源的“都说是”的“亲涉性”(egophoricity)进一步强化,也就是说,言者势必要在“都说是”小句的后面,用当前事实句回证自己对该命题认可与否的态度。“都说是”所涉及的言者评价立场根据语境的不同可以浮现出两种态度:强化个人观点的确信态度和引出个人观点的反对态度。

1.强化个人观点的确信态度

在前句“都说是+X”中,说话人没有表明自己对听闻而来的命题内容的真值判断和立场倾向,但在其后续小句中,说话人用当前发生的事件或呈现的状态正向地印证了自己对于命题内容X 的确认态度。说话人凭借后续句证明了前句大众传言的正确性,同时又以这个确定如此的当前判断来强化对后续事件或状态的认可。例如:

(25)都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一批的人在这里奉献青春,才把我们脚底下的这种沙漠,真正变成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一墙之隔的绿洲。(2008年9月17日《新闻30分》)

(26)都说是一村里头一个好媳妇。杨三奎的小闺女巧巧当了新媳妇后,穿得更整齐一点,更觉可爱。(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例(25)中,前一小句并没有明确表示说话人对命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认可与否,而是通过后续小句当下发生的事件“脚下的沙漠变成了绿洲”印证了前一小句的传闻,同时言者又用这一群体性传闻强化了对奉献之人的认可;
同理,例(26)中说话人用后续小句——巧巧的当下状态“当了新媳妇后更觉可爱”印证了言者对传言“一村里头一个好媳妇”的确信态度,同时这一大众传言又强化了言者对于“新媳妇巧巧可爱”的认可。

2.引出个人观点的反对态度

反对态度的“都说是”是说话人以转述的编码方式,实施对这个听闻知识的评价行为,其所传递的意思可以表达为“被说成X,事实却未必如此”。“都说是”后的命题X并不是间接引语,而是通行的一种说法或成规。当前说话人对这种“说法或成规”的真实性或正确性持否定态度,其后一般会用转折连接语引出个人认为正确的观点。例如:

(27)一般看法都说是南国多佳丽,殊不知都美得一个模式儿,看起来就艳而俗了。(司马中原《狂风沙》)

(28)都说是俺爹搅了太平局,依俺看是德国人横行霸道太强梁。(莫言《檀香刑》)

以上例句中,后续小句出现的“殊不知”和“依俺看”表明说话人对前句传言性说法的不认可;
说话人用“都说是”引入一个通行的说法,目的是引出后面个人对这一说法的否定态度,从而突显个人观点的与众不同,强化个人观点的信息表达。

(二)篇章功能

1.总结概括功能

在社会上流传已久的,为大家所熟知的群体性传言源自人们对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总结;
因此,当说话人叙述事件中主人公的行为与社会上的通行说法相吻合时,往往会在话语的最后,用示证情态“都说是”+公认性命题“X”来对行为主体的所做所想进行总结概括。例如:

(29)婚后的冯逸红被所有的富恒企业同事认为是沉静了,少掉活泼,却增添成熟,都说是由少女晋身而变为少妇的当然表现。(梁凤仪《激情三百日》)

(30)身陷绝境的史更新在这个时候想起了他的亲娘,想起了赵连荣老大伯;
想起了他那牺牲了的一排战友。都说是“临危望救,遇难思亲”。(刘流《烈火金刚》)

2.预示转折功能

预示转折功能的“都说是”小句一般作为语篇的开头分句出现,“都”字须读作重音,其后续小句往往会出现“其实、实际上、但是”等表示转折的词语;
另一种情况是开篇的“都说是+X”小句可与表示反预期的构式“还……呢”连用,构成“还都说是X 呢,原来/其实Y”。例如:

(31)《孙子兵法》大家都说是讲谋略的,这话没错。但是呢,《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谋略的,它非常注重实力。(黄朴民、高润浩《〈孙子兵法〉新读》)

(32)江湖上还都说是姑苏慕容氏下的毒手呢,原来九翼道人是被老贼婆杀害的。(金庸《天龙八部》)

例(31)说话人用“都说是”先引入“《孙子兵法》是讲谋略的”这一公认说法,随后用转折表达引出自己真正想强调的观点——“《孙子兵法》不仅讲谋略,还非常注重实力”;
例(32)反预期表达的“还都说是姑苏慕容氏下的毒手呢”,用以说明当前说话人自己发现的事实真相——“九翼道人是被老贼婆杀害的”。总之,引出社会群体公认性传言的示证结构“都说是”的预示转折功能程度更高,读作对比重音的“都”字,与后续小句的转折词相呼应,以此突显篇章信息中的事件真相。

示证情态成分“都说是”的演化历程可以分析为:“确定群体+都说是+X”扩展延伸到“非确定群体+都说是+X”。也就是说,是否存在明确的言说群体,是“都说是”由表间接引证的跨层共现发展为表示证情态的准固化结构的关键。

当原初言者泛指化,言说动词“说”的发出者是群体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也即“说”无法聚焦到特定的信源,“说”字的意义逐渐虚化为一个引入当前说话人听闻的某一通行说法的示证标记。判断动词“是”前不存在明确的判断对象,或可大致理解为存在一个极其虚泛的“通行说法”,而这个极为虚泛的“通行说法”很难在言语层面表达出来,也即“是”的判断对象在句子层面看是悬空的,这就造成了“是”的虚化;
失去独立词地位的“是”位于“说”和“X”之间,语音上比较弱的“是”自然为单音节的“说”所吸引,“说是”构成一个音步,因此“是”进一步弱化为“说”的附缀。由于原初言者的不确指,这就导致了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范围大而空,所以此时的“都”侧重于突显语法结构关系,与其后的“说”更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因此,引语界限应重新分析为“都说是+[X]”。例如:

(33)他在滨海搞土改,左得可怕的,天怒人怨,甚至闹了海啸,群众都说是天报应。(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例句中“都说是”没有明确的信源,其作用是引入一个当前说话人所听闻的传言性说法“天报应”,既表示当前说话人对前句事件的总结概括,又以消极性事件“闹了海啸”验证了这一传言,表达当前说话人对观点“左得可怕”的确信态度。

总的来说,语义指向空泛的“都”与判断对象虚泛的“是”可以说既被“说”吸引又主动靠近“说”,从而组合成以“说”字功能为核心的结构较为凝固的示证成分“都说是”;
又当前说话人借“都说是”表明命题知识源自他处而在此引证,即“都说是”限定了说话人命题态度的方式和行为,因此可将“都说是”归为示证情态成分。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都说是”是一个典型的示证情态成分。从小句成分上看,有三点结论:一是“都说是”的言说主体一定是不确定的某一社会群体;
二是总括副词“都”语义指向的空泛,言说动词“说”和判断动词“是”形成了跨层词“说是”;
三是命题知识X所涉及内容的可预见性。从小句的语义特征上看,“都说是”的主体具有群体性,命题具有传言性和熟知性。从话语功能上看,“都说是”具有评价和篇章两种功能,就评价功能而言,可以是强化个人观点的确信态度,也可以是引出个人观点的反对态度;
就篇章功能而言,可以是总结概括功能,也可以是预示转折功能。从情态化即准固化的历程看,原初言者的泛指化和判断对象的悬空是“都说是”准固化为示证情态的关键:语义指向空泛的“都”与判断对象虚泛的“是”既被单音节动词“说”吸引,又主动依附于“说”,从而凝结成以“说”为功能核心的、当前言者对命题态度的方式和行为作出限定的示证情态成分“都说是”。

猜你喜欢传言言说情态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6期)2021-01-14让传言变福音基层中医药(2020年10期)2020-11-27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疯狂英语·新策略(2019年10期)2019-12-13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疯狂英语·爱英语(2019年10期)2019-09-10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学生天地(2018年25期)2018-10-22喂,110吗?地铁上有人在作妖意林·少年版(2017年22期)2017-12-05着火谜案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9期)2015-09-09言说他者还是言说自我——从波伏瓦在中国译介中的一场论争谈起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2014-02-27

推荐访问:情态 演化 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