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教育的理论内涵

时间:2023-08-25 16: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朱梓菡

(山东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7)

从人的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来看,大学是青年中期社会化的阶段[1]。作为刚成年的大学生,大学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像一块“压缩饼干”,有较多的发展任务。适应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无论是上学时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还是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都至关重要。大学生只有处理好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才能积极适应社会,合理应对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

本文从人的发展过程和社会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教育的理论内涵,阐述大学生适应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于大学生适应教育的概念界定,万艳玲[1]从社会化的视角认为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主要包括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以及教学管理适应。马俊[2]从心理学的视角认为,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应该包括:生理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美国心理学家Baker等认为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应该在学习适应、独立生活适应、社交适应以及归属感四个方面对大学新生进行相应的培训。孙荣利等[3]对不同专业学生展开了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在专业学习、人际关系、职业规划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的情况。陶沙[4]从生命全程发展观的视角构建了大学生入学适应结构的五因素模型,提出了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有学习、人际关系、生活自理、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五个方面。

通过总结和分析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适应教育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关于大学生适应教育的概念界定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且概念界定不清晰;
第二,相关学者把大学生适应教育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上,把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概括为适应教育,而忽略了适应是一个长期、阶段性、持续输入的过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学生不断地面临各种现实冲击,是被迫接受还是积极适应?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事态中积极应对,稳中求变,全面适应各项变化,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的适应教育不仅包括学校适应,而且包括社会适应,两者缺一不可,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然而,由于各阶段的目的不同,适应教育的任务也不同。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环。入学教育是指学生入学时,以“大学生”的身份适应大学生活,教育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完善角色认知,以此更好地开展学习和生活。毕业教育是指学生进入大四直到毕业,帮助学生“去身份化”,即去掉大学在校生的身份。因此,毕业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大四毕业生离开校园后能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在毕业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如果毕业生能在大四期间实现从“在校大学生”向“社会公民”身份的顺利转变,以此适应全新的职业生涯和学习生活,那么这不仅是学校效能的重要体现,而且顺应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准备阶段。适应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规则意识、创新精神,具备成年人的思维、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养。适应教育的核心是建立身份认同,即对大学生身份和社会人的身份认同。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适应教育的价值在于当学生遇到现实冲击时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积极应对人生中的各项挑战;
从满足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来看,适应教育能够将学生培养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适应、心理适应、生活适应、校园文化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学习适应六个方面。

2.1 政治适应

政治适应是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政治信仰,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具备政治参与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扮演好与大学生有关的政治角色。政治适应的内容包含:养成深厚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坚定与国家同呼吸和与人民共命运的理想信念,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政治适应既是大学生适应教育的核心,又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如果政治适应良好,那么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入学教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发愤图强、开拓创新、拼搏奋进,拒绝摆烂和躺平;
同时积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在社会实践和奋斗中绽放青春光彩。毕业教育应该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号召学生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奉献,将青春奋斗的“小我”融入强国振兴的“大我”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广大青年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5]这不仅是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而且是在毕业教育中应该坚持的工作原则和方向。

2.2 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是当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时,个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主动做出反应,使心理认知和行为更适合环境的变化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以此达到新平衡的过程[6]。

大学生活具有团体性和自我性融合的特征。学生要面临群体适应和自我接纳的双重任务,他们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大一新生会为了适应集体生活和融入集体而表现出自我妥协的行为,会为了维持群体和谐而隐藏自己的个性。同时,大一学生面对新生活中较多的不适应会呈现出迷茫、无助、困惑的状态,随之会出现紧张、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因此,大一新生会产生较强的孤独感,如果这种情绪不能进行及时调节,便会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进入大二,适应集体生活后,个性开始凸显,独立意识和参与感增强,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将会增加。与大一相比,大二学生逐渐适应和熟悉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但心理状态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大三学生在心理上走向了成熟,抗压能力、心理韧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自我认知趋于稳定,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受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弱。大四毕业生由于学习任务和发展任务的变化,其参与学校活动的频率较低,他们在面对较大的升学和求职压力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因而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事件。

因此,在心理适应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有效结合。首先,大一新生容易产生诸多不适应,由于缺乏经验,在面对一系列不适应问题的时候,往往采取排斥、回避、被动接受的态度。同时,大一新生尚未实现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没有完全建立对大学生身份的认同。这个时期的适应教育是入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即帮助学生形成成年人的思维和处事风格,使其在心理上“断奶”,以主动接纳、积极乐观的态度迅速适应大学生活,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准备。适应教育的实质是大学生对新获得身份的感知和认同,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身份的接纳。其次,大四毕业生的压力较大,如何帮助他们积极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是这个时期的适应教育即毕业教育。毕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合理面对自己的职业期待,并对学生施加适当的升学、就业压力,合理有效地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使学生积极面对自己在升学、求职中的挫折。

尽管不同阶段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但是心理适应的目标依然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学校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自信达观的心态,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在压力和困难面前能有效应对,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生活中的各项挑战。

2.3 生活适应

大学生活是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约束走向自由的阶段,是开始向成年人生活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学生进入大学要经历生活地域、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的改变,因此,他们会出现对集体生活和大学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情况。例如,时间管理不科学,与原生家庭分别而产生分离焦虑,融入集体生活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入学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学生做好时间管理,在适应期给予全面有效的生活指导。毕业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节点,有的学生会面临找工作、租房等现实生活问题,因此,毕业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另外,在毕业教育期间,学校依旧要全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陪伴学生走完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

2.4 校园文化适应

校园文化适应是指大学生对全新文化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接触与先前不同的文化特征时采取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调整,以此来顺应当下的文化氛围。首先,在入学教育中,学生对“新文化”的适应包括两部分:一是高等教育文化,二是校园文化。高等教育文化的适应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正确理解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和生涯规划。其次,校园文化的适应是学生对大学学习环境、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相关制度文化的适应,以及对校风、学风、教风等隐性文化的适应。实践证明,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不全面、不充分、不客观,主要表现为:很多大一新生认为上了大学之后就不需要像中学时代一样被约束在教室里做题、考试、听老师讲课,认为大学可以自由、随心所欲了。然而,当学生真正步入大学后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学生活确实丰富多彩,但依然有较重的学业压力和考试压力,也会受到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因此,入学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续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要面临新的发展任务,也必然会面临截然不同的生存发展环境。毕业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逐渐摆脱“在校生”的身份,以相对成熟、符合规范的行为去适应新的职场文化和其他文化。

2.5 人际关系适应

人际关系适应是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面对来自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区域的个体能够进行良好的交往[1]。当学生面临完全陌生的人际环境时,如果交往能力缺失、唯我独尊心态严重、不善交友,那么会产生孤独心理和较强的落差感[7]。很多学生在面对全新的人际关系时依然遵循原有的交往原则,当遇到人际关系冲突和现实冲击时不会主动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会陷入长时间的迷茫、无助中。因此,入学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何为人际交往,并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中获得心理安全感及对学校的归属感。毕业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并懂得接纳、拒绝、悦己、与自我相处。无论是入学教育还是毕业教育,人际关系适应的落脚点都应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真诚、善良、谦虚、与人为善的品格,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目标。否则,简单的说教、交往技巧的传授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6 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是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及学习制度的了解和适应,并能有意识地主动调节自身学习行为,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入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的学习活动与中学相比,呈现出较高的专业性和持续的探索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更具多样性,自我学习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学习环境的改变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懈怠和迷茫心理,表现为听课困难、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陈旧不科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会有效使用学习资源、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和不感兴趣。因此,在入学教育阶段,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毕业教育阶段,有些学生选择就业,还有些学生选择升学。由于不同学生的人生规划不同,毕业教育应要求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要激发学生对学习成就感和价值感的追求,即把学习当成是生活乐趣和人生追求;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否在校园依然要保持独立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并具备获取有效学习资源的能力。

新时代大学生适应教育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较强的育人工程。为了更好地开展适应教育,以下三点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政治适应是适应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将政治适应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持续探索。第二,关于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测评工具已经较为成熟,但随着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上学生群体有较大的差异性,测评工具也要与时俱进。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编制一批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测评工具,并建立基本的模型,以此全面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并对适应不良的学生采取持续的跟踪指导。第三,在具体实践中要将大学生适应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各方资源,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可以从“三全育人”视角展开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实施路径,即高校各部门、各类人员之间要分工明确、角色鲜明、紧密协作、互联互通,全面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猜你喜欢入学毕业大学“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11-25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我们今天毕业了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毕业季伙伴(2018年7期)2018-05-14入学面试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1期)2018-01-22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22期)2017-06-21

推荐访问:新时代 内涵 理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