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及其生成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省30位农村教师的访谈分析

时间:2023-08-25 10:40:06 来源:网友投稿

胡恒钊,廖镇宇,文丽娟

(1.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2.九江市开发区港城学校,江西 九江 332106)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教师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支持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重视“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聚焦“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再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提出要“关心关爱广大基层教师”,这些为乡村教师的情怀培育提供了政策支持、环境依托与情感基础。

情怀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拥有某种特定的感情或者心境,乡土作为地域概念为情怀明确了范围,乡土情怀是指“伴有浓烈的家乡感情,深藏着文化根脉的感情,”[1]乡土情怀深藏着对故土家园根脉的眷恋之情。对农村教师来说,乡土情怀是“教师德性自觉的品性力量,是教育情怀融聚教师执念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2]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理想最高价值取向,是推动农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动力之源。

当前国内学术界从不同维度对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留岗意愿、教育情怀进行了初步阐述和解读,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就乡村教师独有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系统阐释还相对薄弱。从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同学者对“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开展了呈递进性的系统研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大军涌入城市,其中也有部分农村教师。由于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缺失乡土情怀的困境,乡村教师不断地逃离乡村一直是农村教育之痛。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12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学界开始关注到拥有深厚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能够增加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例如,充满乡土情怀并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能够稳定教师队伍[3]。伴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担负着乡村教育的重要角色,能够实现农村教师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现代转型[4]。随后,学界开始对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内嵌的价值进行了多维度探讨。陈华仔等研究认为,伴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是乡村社会共同体中的知识精英阶层,能够对乡村社会精神承担保护与引领作用[5]。李介指出,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队伍能够与农村教育事业紧密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6]。刘星提出,拥有乡土情怀农村教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7]。当前,学者研究重点聚焦于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培育的路径。例如,于发友等研究认为,通过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中,激发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在营造尊重农村教的氛围中,培育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8]。程良宏认为,通过提振乡村文化水平、增强乡村社会的内在吸引力培养“候鸟型”教师的乡土情怀[9]。张荣认为,在师范生教育中增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增加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10]。

但是,已有研究仍有以下不足:一方面是以往研究大多以哲学思辨和经验总结为主,鲜见系统的实证类研究,主要从定性视角来探讨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
二是当前学界多是从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或师范生的乡土情怀视角开展研究,而对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相关研究整体偏少,对于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背后深层次的机制缺乏进一步剖析,其乡土情怀生成的核心要素缺乏相应的梳理和论证。因此,亟需从揭示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生成逻辑中,寻求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路径,让他们带着深厚教育情感和乡村生活依恋走进乡土生活、融入农村学校、回归乡村教育。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只有不断增进教师对乡土的认可、对农村教育的认同,厚植他们的乡土情怀,才能为党和国家培育出真正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价值体系的时代新人。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路径,研究乡村老师教育情感的韧性发展,因而选择了具有脉络性、意义性、表达性等属性特点的实证研究范式。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生成逻辑是什么?什么是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生成的核心要素?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如何培育?这些正是本研究的问题指向。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主题,本研究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江西省随机抽取30名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他们是在农村中小学从事课程教育的长期实践者,他们的乡土情怀状况直接影响了留任乡村中小学教育时限,这对农村教育振兴具有关键性作用。

本研究将农村教师的农村教学年限、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及教学经历中的经验表现作为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的观测点展开调查。文章抽取了这30名教师,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农村教师”,具体是指在农村初中、中心小学、乡村小学、教学点、九年一贯制的教师;
二是“教学时间长”,即在农村从事教学工作至少五年以上,且自始至终在同一所乡村学校;
三是“教学经验丰富”,即目前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是学校的教学领导者。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与农村教师、农村学校管理者进行正式面对面访谈与非正式远距离访谈进行资料收集,在理解中深度剖析,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师的乡土情怀采用深度访谈法。正式面对面访谈以半结构访谈方式掌握研究对象从选择成为农村教师起至今的乡土情怀形成原因、因素缘由以及生成路径等内容,除了访谈内容外,受访谈者情感、态度以及动能性反应也在观察范围之内。非正式远距离访谈以微信聊天、电子邮件、日常随机交流等方式补充在正式面对面访谈中未能获取的信息,用以丰富研究资料。

(三)资料收集

经过正式与非正式访谈相结合,共获得30份详细的访谈样本,经过对收集上述资料进行笔记整理和录音转录,共获得8万字访谈资料。同时研究者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编号,资料编码原则为“教区域——学校级别——教龄——研究对象”(例如:Q老师),随后探寻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进路。

教师是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高度凝结的职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更必须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特别是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乡土情怀的形成不仅是受到由教师自身的内因决定,更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生成的缘由。

(一)内在动因

1.乡土认知是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生成的逻辑起点。把农村教师作为职业选择的人,一类是“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农村来,回农村去”的乡村教师,对于农村的风土人情十分了解,在当地有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另一类则是出生在城市亦或投身偏远乡村支教,“把支教地作为第二故乡,能够设身处地关心乡村学生的生活,能够与家长保持熟稔关系和频繁互动。”[11]

江西省新建县一位有40年农村中学教学经历的F老师谈起最初的职业选择时这样说道:“我觉得可能很多农村教师和我一样,是在农村长大的,对自己的家乡有很深的感情,想留在故乡工作,想为家乡培育人才,改变家乡的面貌。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是为农村作出贡献,为农村建设助力。”

江西省新建县某中心小学有30年教学经历的W老师这样说道:“那时候我高中毕业之后,又没有考取大学,在家里干重活也不方便,比较困难,我们那里有刚好缺少老师,然后我就应大家(乡亲们)的邀请让我在那里教书。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

江西某高校赴贵州省思南县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G老师说道:“我是以研究生支教团的身份来到这里,教龄不是特别长。但是有孩子原本对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因为喜欢我上的课,还记得按时完成作业,因为远离城市,没有喧闹和嘈杂,这就是简单却令人喜悦的事情,让我感到被肯定,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地方依恋理论认为个人与特定地方会产生的正向情感关系,包括个人在地方发展社会网络的情感连接以及个人对地方的长期感受。具有深厚乡土情怀的教师会积极主动地为家乡做出贡献,并强烈关心当地人民的福祉。在农村工作中,农民的善良、真挚、厚道的品格会深刻感染农村教师的情感认知,并在自己身上逐渐形成敬业、奉献、责任精神,并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培育农村中小学生吃苦耐劳、纯真质朴、坚韧不拔等品质。

2.情感维系是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生成的重要条件。乡村教师的家庭、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等多重关系不断维系着农村教师对乡村的情感,这些情感维系构筑了乡村教师职业坚守的精神支撑。“农村教师关心乡村学生受教育水平、关注农民生存的质量、关切乡村社会的发展等,这些情愫是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具体体现。”[12]

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村教师坚持扎根农村学校的重要因素之一,融洽的家庭关系可以为乡村教师提供积极的情感导向,从最初职业选择来说,家庭如果就是本村或者本乡镇,那么在职业选择上就会受影响,使其能够回到本地教书;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来说,当乡村教师的配偶如果在本地或者附近周边,那么对乡村教师的意愿也会保持稳定,这是维系农村教师情感,形成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重要环境条件。

江西省兴国县有12年教学经历的Z老师在访谈中说道:“我认为家庭原因是让我继续留在乡村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3因素。我在我的家乡教书,离家近,很多事情更加方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家后去考县城岗位比较困难,没有良好的环境去备考,不得不留在农村也是原因之一。”

除了家庭情感维系之外,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本地村民与农村老师的情感关系深深影响着乡土情怀的生成,其中农村教师与当地学生的师生情感是最重要的感情维系纽带,农村老师对当地中小学生的浓烈情感是农村老师乡土情怀的最重要体现。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小学生群体中不在少数,他们心灵上常常缺失父母亲的关怀,而乡村教师的出现以及他们对留守学生的点滴关心和照顾,将对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农村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牵绊,这就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生成的重要条件。

江西省广丰区湖丰乡中心小学有着12年教学经验的Q老师在访谈时提及:“刚考编时,我进入桐畈小学,离家很远,在适应工作之前,首先需要考虑住宿问题。那时学校还没有能力提供住宿,教龄长的老师带我们去学校附近租屋,当地村民以极低的租金租给了我,教龄长的教师就主动帮助我适应教学,会传授给我们许多教学经验和技巧。乡村学生的家长在学生成绩进步后,会送给老师一些乡村的蔬菜水果,很有乡村的朴素气息,然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学生会跟老师间产生感情,信任老师,也是一种最正向的情感反馈,也是我们最难割舍的。”

3.乡土认同是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形成的中心环节。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怀乡村孩子、关注乡村教育、关心乡村发展,形成对乡土文化和农村教师身份的认同,并随之转化为自身内在发展的驱动力,激发农村教育的自觉性与坚定信念,强化对乡村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云南省普洱市乡村小学有四年教学经验的W老师说道:“在日常我会在抖音拍摄短视频,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认可,也影响到了一些人,收到很多私信说其实之前对乡村教师很抵触,然后看到了我的视频,很有那种赶紧我得赶紧考教师资格证的冲动,毕业了一定要去当个老师,一定要做一个教书育人的人。”

乡土认同是乡村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产生的教育价值得到尊重与承认,并逐渐在乡村教育场域实现对乡村情感与心理归属的结合,随后自觉地对乡村教育进行传承与发展,唯有对职业充分认同与热爱,才能收获教育的最好效果,这是培育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重要一环。

4.扎根教育是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生成的目标归宿。农村教师肩负以乡土文化铸魂育人的使命,这既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需要。乡村教师愿意扎根乡土,对农村的教书育人工作充满激情,勇于承担乡村教育振兴的职责使命,这是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最高价值旨向。

江西省乐平市接渡镇中心小学拥有20年教龄的R老师在采访时动情说道:“乡土情怀是一个乡村教师最深层次的爱!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真正关切学生,才有可能更加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孩子,关注家乡的教育环境和孩子的发展。我自02年师范毕业以后一直在家乡—接渡从教,扎根乡村教育近20年,始终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带了好几届学生,前两届学生有的已经参加了工作,有的上了理想的大学。我想: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服务家乡!”

由此可见,乡村教育育人效果是随着教师对乡村的内在认可度、喜爱度呈现正相关,农村学生返乡服务三农的意愿受到农村教师扎根乡土意识的影响。熟悉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乡村教师为职业发展打好优秀品质的“底色”。因此,乡村的教育振兴亟需唤醒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形成对乡村教育的亲切感、归属感、认同感,涵养甘于奉献、愿意扎根农村土壤的深厚情怀。

(二)外部影响

1.乡村振兴的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发展,《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旨在建成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热爱乡村是乡村优秀教师的第一前提,也是乡土情怀的核心要义。乡村教师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之一,“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好坏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13]。引导教师立足乡村,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学校教学硬件的优化、教师薪资待遇的提高等都为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提供良好的现实环境。

江西省万载县乡村教学点有四年教学经历的D老师在谈到现在乡村教育的变化,非常愉悦地说道:“随着国家的加大投入,农村教师发生了很多变化,学校变得很亮更美了,学生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很多。现在农村学校的环境比起以前大有改进,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师宿舍、教学楼、操场、跑道等等,而教学工具也逐渐跟上县城的学校,拿我们这边的农村学校来说,基本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老师也开始使用新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每天面对黑板,学生的知识量和见识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根据与30位访谈对象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正在迅速崛起,这是乡村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农村教育逐步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重、民以助教为荣、师以爱教为乐”的局面,乡村教育的软硬件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这些都使农村教师更愿意留在农村,扎根农村教育。

2.乡土文化的积淀。乡土情感和农村文化两者密不可分,乡土情感的形成需要农村文化的滋润。农村教师的责任重大,是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江西省临川县有15年教龄的中学语文教师L老师骄傲说道:“我是语文老师,文献之邦是我们临川的一大别称,虽然我们农村学校还是与城里的学校有一定距离,但是品味文化的起点我们是一致的,因此,晏殊、王安石、汤显祖经常会出现我的课堂上。”

“农村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例如名人故居、文化遗址、民俗表演等对乡村乡村教师都有着深刻影响,这些都将提升其家乡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与责任感,并且在回溯深厚的乡土文化中涵养乡土情怀。”[14]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乡村教师可以在乡土文化的不断了解中涵养自身的乡土情怀,增进乡土文化的认同、情感的认同,传承、弘扬与发展乡土文化,担起文化传播、传承与弘扬的使命,构筑乡村新风尚。

3.不良环境的阻碍。当前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差异、乡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离土离农”思想和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话语权弱化等都制约了教师乡土情怀的生成。伴随着城市化推进,“逃离乡土”错误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农村优秀教师人才流失严重,部分教师走出大山、逃离农村。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一些发展困境与危机,如有些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素养亟待提升、对农村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城乡教师薪资福利的落差、学校缺少乡土课程、乡土资源难以进入课堂、校园文化缺少乡土特色等,这些不利因素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导致情怀的淡化与缺失,使农村教育失去灵魂。还有部分农村教师乡土观念淡薄、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依然存在,与乡村教育振兴渐行渐远,出现乡村教师身份迷失,话语权逐渐弱化,步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农村教育大多以中小学为主,属于教育链条上的基础教育。因此,培育具有深厚乡土情怀的教师对于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农村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深深影响着农村教育的未来,但他们乡土情怀的生成深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重塑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多方联动机制,合力破除影响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发展的困境枷锁。

(一)政策制度优化:完善政府对乡村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增强农村教师乡土安全感

在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生涯中,政府应当优化乡村教师政策与制度,形成高效的激励保障机制,“重点从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教师社会保险制度、教师住房保障项目等方面改善综合待遇,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农村教师。”[15]要不断完善乡村教师的培训与素质提升制度,尤其对师范生着重乡土化教育培养,通过开设乡土文化特色课堂、赴农村支教实习、邀请榜样校友教师交流等方式,推进乡村教师快速成长;
在乡村教师的人才选拔上,应把“教育情怀”、“乡土情怀”列入考核范围,选择出那些真正喜欢教师职业,尤其对农村教育事业葆有热忱之心的优秀教师;
在学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可以通过设置增加农村教师职称名额,按农村服务时间长短分配比例,明确中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晋升向有农村教学经历的教师倾斜,并且同等条件下优先乡村一线教师,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与身份认同。

(二)学校氛围营建:强化乡村教师人文关怀机制,体现农村教师乡土归属感

学校是农村教师安身立命与发挥自身价值的场所,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教师信念,影响着农村教师乡土归属感。因此,农村学校应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提振农村教育事业的精气神,降低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让乡村教师感受到乡村学校教育生活的无限乐趣。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内联方式,设立“教职工之家”、“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开展“教师节活动”、“退休教师荣休仪式”等活动,将乡村教师从学校发展的“局外人”转变为参与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局内人”,多角度强化对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引发乡村教师的情感动力。此外,农村学校还应建立合理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改变过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乡村教育是离土教育”的错误导向。农村学校要改变只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教师情怀素养等软文化,“多关注学校教师文化精神建设的软实力,重视教师对乡土情怀等内在素质。”[16]要设立完善的综合考评制度,把“教学成绩”、“关爱学生”、“乡村教育工龄”、“学生评价”、“村民评价”、“师德师风”等作为优秀教师的考核指标,并对优秀教师与先进工作者给予适当奖励,增加乡村教师的归属感。

(三)社会环境治理:健全乡村社会关爱机制,强化农村教师乡土自豪感

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环境可以形成农村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激发农村教师的荣誉感,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乡村文化的传承失落、乡土情怀淡化、教育价值取向偏离、贬低乡村与对大城市的向往的思想难以摒弃。因此,农村亟需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健全乡村社会对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的关爱机制,具体围绕精神关爱、权益维护、教育支持、家校合作等多维度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社会应积极关注乡村教师自身的发展,增进对乡村教师尊重与情感的投入,可以从经济、心理、文化、医疗等多层面开展对他们的人文关怀,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还可以让农村教师参与农村社会的环境治理,继承与弘扬传统的当地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培养农村人才与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带动更多乡村“能人”,投身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强化农村教师乡土自豪感。

(四)个人品质凝练:构筑教师情感修养机制,激发自身乡土责任感

厚植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需要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凝练教师的个人品质,构筑教师情感修养机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个人品格修养,不断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悦纳乡村各种文化,增强学习乡土文化的激情,提升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并将乡土农耕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程教学中,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教学相长。在不断关爱学生、关心农村、关注教育的过程中涵养自身的乡土情怀,培育为“三农”服务的道德品行。尤其要不断提升教书育人工作的责任意识,增进职业情怀与职业使命感,勇于担当铸魂育人的重任,坚定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不断激发自身乡土责任感,增进乡土情感、乡土观念、乡土意识和乡土责任。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厚植与涵养需要教师从心底激发出内在动力,升华内心信念,树立自觉献身乡村的教育事业决心,在恶劣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守并扎根乡村。

乡土情怀是对故土家园挚爱的内心情感态度、心境与胸怀,也是农村教师教育力的重要支撑与精神动力,执着、挚爱的精神品性。农村教师的质量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深刻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培养大批有深厚乡土情怀的教师既是夯实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建设一支乡土情怀深厚的农村优秀教师队伍是时代所需、乡村所盼、民心所向,乡村教师也应把对乡土深沉的爱与对振兴乡村的使命感化为自身行动,做乡村教育的耕耘者、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乡村振兴的奉献者。

猜你喜欢农村教师乡土情怀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探索(2015年3期)2015-04-17读《乡土中国》后感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7期)2014-02-27

推荐访问:江西省 农村教师 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