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探索

时间:2023-08-23 16:40:07 来源:网友投稿

门 磊,李春斌,李珂珂,李中玉,弓晓杰

(大连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新时期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系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高校更为关注能否使研究生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这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相一致[1-5]。

导师的指导引领作用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术业精湛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5]。高校研究生导师大多是教学科研人员,学术性较强而专业实践经历稍显不足,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且高校实验室、研究室等较难为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所需的全部实践条件。因此,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单一导师制”培养方式无法较好达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生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的高水平专家构成的“双导师制”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1,4]。高校聘任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企事业单位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并设立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共同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以“单一导师制”为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研究相对薄弱,尤其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如何进一步提升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的实施效用是新工科时代的重要课题。

(1)校外导师的选聘标准存在不足。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选聘依据、方式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多数高校校外导师的选聘条件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相似,主要从学历和职称方面进行衡量,但该条件无法完全展现校外导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正是校内导师所不具备的,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应成为校外指导教师选聘的重点。

(2)校外导师制落实不力。校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阶段不参与招生工作,极少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等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导师的参与度不够;
在研究生的评优和评定方面,校外导师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成果奖励等方面较少发挥作用;
在研究生管理等方面,高校应更加积极地听取校外导师的意见和建议,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的制定[1,5-7]。

(3)校外导师的管理有待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实践条件,并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校外参与实践的管理工作,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目前,高校校外导师的聘任大多由各学院进行安排和管理,聘期内的工作包括岗前培训、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开展情况、考核评价和奖惩等方面,缺乏详细、合理的管理制度。此外,研究生本人对于校外导师的确立没有选择的机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对学生实际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直接关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8-9]。专业学位研究生求职竞争力分布情况如图1。

图1 专业学位研究生求职竞争力分布图[8]

2.1 建立校外导师资质选聘标准

校外导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取得较为突出的工作业绩,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具体选聘标准可由学院、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必局限于职称和学历。首先要合理完善研究生校外导师的遴选标准,经过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等考察合格后,再进行一定的研究生培养及学科建设规章制度等岗前培训,建立导师定期培训、考核和退出机制,提升研究生校外导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保证研究生的培养既能“立德”,又能“树人”。校外导师流动性较强,聘任应避免终身制,实行聘任制,每一聘期为三年。聘任期满,所在学院可根据需要或考核结果续聘或解聘。

2.2 加强校内外导师交流合作

校外导师权利应由聘任学院与被聘导师本着自愿、平等、合作和共赢的原则约定。培养单位可通过开办研究生导师论坛,邀请优秀研究生导师传授经验等,帮助校外导师熟悉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全方位提升导师育人和实践指导能力;
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邀请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参与招生录取、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践训练、推优评选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全程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构建分工明确、合作互赢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增强校外导师的责任感,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6]。校外导师可推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高校也可优先为校外导师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2.3 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监督

制订并细化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学习期间的培养方案,明确实践过程中的培养考核要求,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监督。通过组会、研讨会等方式,研究生定期汇报实践学习情况,校内导师及时了解实践进度。同时,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高校积极与校外导师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借助企业优势,为校企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以满足产业需求,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共建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可发挥校企双方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通过建立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优模式,树立典型,并予以宣传表彰,大力推广联合培养成功经验,将“双导师制”落到实处[10]。

2.4 基于“双导师制”构建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双导师制”的优势,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在研究生学习的一年级阶段,主要由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课和学习;
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二和第三学年,结合双导师的培养,完成研究生专业课程和实践学习。可利用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条件。高校也可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共同合作完成项目或辅助指导研究生。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影响力,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平台及必要的科研试验条件或经费,并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校外实践的管理工作。校外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工作,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精准把握研究生毕业论文实验方案中的诸多细节,使其更贴近实际情况;
通过合作项目、横向课题实现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
通过开展学术、行业交流活动,使研究生了解产业发展动态[9]。

2.5 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科研项目合作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交流,根据科研需求、技术需求、创新需求,围绕企业作为产业创新主体,借助校企合作项目,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深度参与到合作科技项目中,努力为企业、产业解决更多的工程技术难题[10]。

2.6 优化校外导师考核评价机制

为激励校外导师参与的积极性,高校可制定适宜的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要求应合理,一年进行一次,由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各学院负责实施。校外导师的考核侧重点应为导师的实践教学效果,如实践教学条件的配备情况、工程实践问题解决情况和学生参与项目情况等。校外导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培养单位提交《研究生导师考核表》,由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小组对导师的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实践水平、教学效果和就业指导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校外导师人事关系在校外,无法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高校应为校外导师发放适当的绩效,以提高校外导师的积极性,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顺利发展。此外,还需构建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及时获取研究生对校外导师指导情况的反馈,持续改进,优化导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双导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1)聘请优秀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

以大连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队伍建设作为案例。通过对国内在“双导师”建设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2~3所高校与合作单位进行调研,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学位硕士领域方向,建立校外导师资质选聘标准。遴选以大连地区为主的相关优质企业中术业精湛且在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校外导师信息资源库。

(2)构建“双导师制”长效运行机制。

组织学校相关学科负责人、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健全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体系,构建“双导师制”长效运行机制。积极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充分赋予校外导师应有权利并明确相关责任。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实践学习,实践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共同商议、明确具体的工程学习案例,通过梳理和剖析行业企业案例的实际发生和应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理论和工程知识。校内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优化企业工程案例教学内容,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3)加强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构建学校生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和联合培养机制,使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方位参与到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项目中,努力为企业、产业解决更多的工程技术难题。吸纳高素质、高水平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研究课题和工程实践,构建“双导师制”模块化教学体系和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双导师制”长效运行平台,提升生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联合培养单位科研产出,使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校内外导师都能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双导师制下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实践教学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处于科技前沿,应用价值高、技术难度大,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已有学科团队与科兴(大连)疫苗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联盟协议及合作协议,共同申报大连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使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转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弥补了校内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的实践缺失,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动手、协作、应用和沟通等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突出的应用性、职业性。

(4)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举办民族药物科普讲座,邀请藏药材专家兰小中教授介绍藏药资源开发情况。兰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藏药材资源收集、藏药材种质资源保存、藏药材质量标准、引种驯化和藏药材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双方拟在藏药材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促进藏药的开发利用。生物工程专业团队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若雨团队进行学术交流,王院长团队研究方向主要为精准放疗和同步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以及前列腺癌等各种实体癌的放射粒子肿瘤内放疗,双方团队成员互相介绍各自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拟在肿瘤免疫和类器官芯片等层面进行合作交流。

新工科背景下,通过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研究生,落实“双导师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探索新工科的自主科学发展。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足够重视,未来将进一步对研究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具体举措展开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导师制专业学位导师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无机材料学报(2022年8期)2022-09-29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2年1期)2022-08-19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23V eraW an g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2期)2018-09-07导师榜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期)2018-01-31——MTA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2期)2017-04-25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16年5期)2016-06-05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15年4期)2015-11-08爱情导师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推荐访问:工科 校外 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