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3-08-21 17:00:09 来源:网友投稿

□庄晓晴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民精神脱贫的关键。随着中国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接合部的不断建设,人们逐渐忽视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乡村文化陷入了文化流失、文化断层的窘境。如何解决此困境,对乡村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是目前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乡村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文化载体的破坏、文化资源的浅位挖掘、文化传承的断层,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农民为主体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文化总和,它不仅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间信仰及社会风俗等,而且还包括其所处地域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等。文化作为乡村的根和魂,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下,许多的传统村落面临着同质化的危险或者过度商业化的尴尬局面,传统村落的建筑原真性、风貌完整性、历史文化性正在遭到破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虽然部分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具体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着对乡村大拆大建、盲目套用城市规划原则、急于求成的问题,忽视了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导致乡村环境“千村一面”。

(一)文化载体的破坏

旅游项目过度建设,乡村旅游资源遭到掠夺式开发,严重破坏了大量的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第一,物质载体——物质文化遗产遭遇盗窃和买卖的困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民间偷盗、买卖文物古迹的行为屡禁不止,使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文化传承陷入困境。第二,记忆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就开始优化居住环境,大肆兴建现代建筑,破坏了传统建筑,导致人文景观特色逐渐丧失。对城镇的向往、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漠视,导致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使非物质文化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载体。第三,空间载体——人文建筑破损严重。对城市文化的盲目推崇,复制城市风格与生活习性,导致农村空间布局混乱。对乡村文化及其价值的片面理解和忽视造成了文化传承载体的闲置、破坏或者异化。例如,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虽保留着古城的外貌,但商业气息浓重,传统的人文气息已渐渐消失,致使古城的文化内涵逐渐消散;
福建南靖土楼部分已经人去楼空,残败不堪。

(二)乡村文化资源的浅位挖掘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探寻旅游发展的原因,人们不仅想身临其境地感受异地风光,还更注重体验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异域文化。然而,许多地方在对乡村进行规划时,忽视了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文化资源的重点挖掘,忽略了对文化符号和文化要素的提取整合,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景观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有些地方为了追求高大上和现代化建设的效果,在编制乡村景观规划时,急于求成,盲目地照搬城市建设标准。其次,文化挖掘不深入,品牌塑造力不强。村民由于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容易受眼前的利益驱使,一味地追求当下的经济效益,在未充分了解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和开发方向的情况下,盲目开发,不求创新,使旅游产品的开发仅仅停留在垂钓、餐饮、瓜果采摘等粗放型、低利润的简易旅游产品上。乡村雕塑、文化上墙、乡村博物馆这样简单粗暴的呈现方式比比皆是,良好的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高效的利用,甚至直接复制,批量化生产,导致乡村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双重浪费,给乡村旅游业的规模、品牌、吸引力、经济效益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断层

1.乡村劳动力外流,文化传承主体缺失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年轻人背井离乡,走向城市开创事业,导致农村人口锐减。学生的流失使得农村中小学撤销合并,加快了农村孩子离乡进城上学的步伐,导致乡村文化传承失去了最坚定的主心骨力量和最年轻的血液。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失致使村庄成为只剩下羸弱老人、孤独妇女、年幼孩童的空心村,而留守农民的自身局限性使乡村文化呈现出荒漠化的态势。乡村的渐中空化和荒漠化让乡村文化面临着断根和失根的危险。乡村经济转型的发展动力不足、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缓慢,导致出现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缺失,后继无人的情况。

2.政府部门、市场和社会对文化传承的缺位

在现代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市场和社会的职责缺席,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主体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参与度、积极性不足。第一,在城镇化建设中,为了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地方政府在工程的选择上,更愿意挑选那些见效快、实施容易、作用明显的经济建设工程,而不愿碰触甚至放弃那些时间长、见效慢、耗资多的文化保护工作。第二,市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忽视了对文物遗产的保护和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缺乏策略谋划、长远眼光和有效作为。因而,存在部分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由于文化挖掘的程度太浅,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只能沦为主要景区的附属物,如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璧洲村和培田村,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冠豸山的光环掩盖下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

3.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和力度缺乏

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大部分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具有排他性,其传承方式主要为师徒传承,有些甚至是传男不传女,这些传统守旧的规矩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

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够创新,没有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导致失去了一部分年轻受众。文化传承的手段不够多样,传播手段不够灵敏,未能对特色文化进行大力宣传。由于乡村的相对落后性,乡村文化的传承方法较为简单,缺乏现代科技手段,仅仅依靠传统节庆活动形式来呈现和传承乡村文化,未能形成延续和更新的态势。对城市文化的向往,对乡村文化的漠视,导致村民对本村文化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缺乏对外传播力度。

(一)保护

1.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中国乡村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和时空优势,能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乡村文化特色产业,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相关政府部门要深入基层民众,提高村民的乡村文化建设意识,开展乡村文化的调研整理工作,了解与掌握乡村文化传承的现状,发掘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乡村特色文化,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名人故居、文物遗产、建筑古迹等各类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游、农家乐、古镇游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增强对非物质文化的演示、推广和传承力度,尤其重视民谣山歌、舞蹈曲艺和特色美食的产业发展,能够让城市居民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充满活力和乐趣的乡村原生态文化之旅。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上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原真性、参与性和主题性。二是发挥利用乡土文化的资源特色优势,开创文化品牌,整合优秀文化品牌,进一步将品牌效应发扬光大。乡村民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域特征和特色民俗,充分提取文化要素和展示文化特色,对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加工,打造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产物,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民间优秀的文化产物中可以适当地融入当代的特色元素,开拓具有现代特征和民族传统的刺绣、泥塑、剪纸等民间工艺项目,积极拓展市场,占据文化产业市场的有利地位。

2.保护文化资源,凝结传统文化记忆

乡村文化的保护内容包括:乡村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古井等历史环境要素、乡村周边山体水系、乡村镇域历史环境要素与结构、历史事件的空间环境、民俗技艺、祭祀宗教信仰及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设计策略提出保护并延续原有的街巷空间尺度和质感,采用当地的自然石料进行铺设,在对街巷空间的建筑进行整治时,应采用传统建筑元素和空间组合形式。梳理乡村重点区域和闲置空间,整治与营造村入口、道路交汇处、街巷转折处及任何沿线等节点空间,同时融入乡村文化原色,以还原村落历史感,增强村落文化性。通过文化元素的凝结,选择在村落交通便捷的区域,重塑文化空间,再现乡愁记忆。建立乡村特色的文化坐标,发掘乡村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避免“千村一面”的尴尬局面,展现不同乡村的文化个性,增强乡村的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

(二)建设

1.建设乡村文化载体,传递乡村文化内涵

乡村文化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乡村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承载和发扬乡村文化的媒介,它在乡村文化和农民之间起着联结作用。文化载体是乡村文化的物质化表达、地域风情的活化展示。因此,要加大、加快乡村文化载体建设的步伐,夯实稳固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文化载体建设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一要提高村民主体意识,增加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乡村文化载体建设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二要引入多方投资渠道,多元协调配合,均衡发展多元载体,使文化基础设施、大众传媒载体更加健全;
三要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对传统节日加以重视,丰富传统文化形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扬光大。

在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将民俗文化、故事背景、传统场景的讲解、展示、活动体验予以生活化的展现,并与游线组织设计相结合,移步易景,呈现乡村地域特色,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乡村独特的文化气息。

2.注重乡村教育制度,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民不单是文化的享有者和受益者,更是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和生力军。只有让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文化建设行动中,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因此,基层政府要注重乡村教育制度,为农民提供学习、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扶持与培养文化传承人以及相关研究者,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自觉维护和宣传本土文化,也确保他们享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保护乡村文化的前提条件。一要注重思想引领,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制乡村文化讲义课本,通过发放文化保护宣传单、免费开放乡村文化博物馆、定期举行文化宣传会演等活动,增加农民的文化自信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自觉保护文化的意识。二要进行行动引领,开展文化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不定期地组织农民参加文化培训,培养农民的文化生活技能,如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非物质文化的技艺传承等,形成文化产业,服务乡村振兴。

(三)传播

1.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传播乡村特色文化

首先,概括总结乡村文化特色,塑造乡村特色旅游形象,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旅游形象的塑造可以从自然风貌、经济形态、文化氛围及村民形象等多方面进行提炼,将文化与经济建设、现实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对于濒临消亡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数字化留存,用现代科学技术传承乡村文化。例如将乡村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历史传说等一些难以以载体形式呈现的非物质文化刻录成视频影像文件等进行记载、留存、展示,这样就能够安全、持久地保护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有人参与的过程,通过营造场景来增加体验感,以情景化、故事化的方式,让游客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文化,能够将乡村文化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最后,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图文并茂地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以现代化、多样化的传播载体如影视制作、杂志出版、新闻报道等,进行文化氛围表达,尤其是以抖音、小红书、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布日常生活、信息、观点和意见更容易产生心理接近感和认同感,促进乡村口碑的形成,从而使乡村文化更加流行。

2.推进文化创新,加快乡村发展

文化创新是文化元素的更新、挑选、传承和消除之间不断交互进行的繁杂过程。文化创新的内容丰富,如文化元素、文化内容、文化产品、文化制度、文化形式、文化服务、文化体系和文化生活等。内容形式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内容为王”,乡村文化的内容如何,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针对乡村现实题材进行创作是乡村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法。文化作品的同一主题内容,也可以尝试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如广播、电影、歌舞等)、文化方式(如说、唱、弹等)、文化手段(如送书、送戏等)来呈现。把握分寸、掌握火候、调整风格,同类主题作品也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推进文化创新,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能够进一步加快乡村文化的发展。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乡村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深入剖析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各方面影响,探究乡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从保护、建设、传播3个大类的视角,以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物质保护、文化载体建设、文化教育提升、文化宣传多样、文化内容创新6个小类为着力点出发,加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重视,结合乡村文化的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现代化水平的乡村文化景观。

猜你喜欢载体建设文化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人大建设(2017年7期)2017-10-16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困境 乡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