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致敬斯诺的演讲稿300字3篇

时间:2022-08-22 19:35:05 来源:网友投稿

致敬斯诺的演讲稿300字3篇致敬斯诺的演讲稿300字 穗 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 来到我国陕北苏区进行了三个多月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敬斯诺的演讲稿300字3篇,供大家参考。

致敬斯诺的演讲稿300字3篇

篇一:致敬斯诺的演讲稿300字

 1936 年 6 月 ,美国著名记 者 、 作家埃德加 ·斯诺 冒着生命 危险 , 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 ,

 来到我国陕北苏 区进行 了三个 多月的参观访问。

 之后 , 斯诺 以 报告文学 的形式 ,写 出了震撼 世界的历史篇章——《 红星照 耀中国》 (即《 西行漫记》 )。

 这部 巨篇 “像焰 火一样 , 腾空 而起 ,

 划破 了苍茫 的暮色” , 向全世界 揭示 了一个无 可辩 驳 的事 实 :

 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工农红军的 所在地——陕北 ,有着一片全 新 的天地 ;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在这一边 ,它如 同一颗 闪亮的 红星照耀着中国。

 远渡重洋“寻找东方魅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对于 不 了解 中 国国情 的 西方 人 来 说 ,中国是一个神奇 的古 国。

 1928 年秋 , 冈 I J, k 人新闻学院毕业 、

 年仅 22 岁 的美国青年斯诺 , 怀 着“ 寻找东方魅力 ” 的好 奇心 ,

 远渡重洋 , 来到 中国上海 , 在大 洋彼岸这块陌生 的土地上开始 了他的人生之路 。

 当时,中国大革命失败后 斯诺的首次陕北之行 文/ 吕传彬图/ 本刊资料 不久 , 革命处在低潮时期 , 白色 恐怖笼罩着全国。斯诺去陕北 之前 ,在国民党统治 区工作生 活 了 8 年。

 斯诺 曾先后作为美 国 《 密 勒氏评论报》 的助理编辑 、 代理 主编 , 《 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 的记者 , 《 纽约太阳报》和伦敦 《 每 日先驱报》的特约记者 , 沿 着沪 杭 、 沪 宁 、 津浦 、 京 沈 、 沈 哈 、 京绥等铁路干线 , 深入一些 主要城市和省份进行采访 。他 悉心考察过外 国租界 、水旱灾 区、 军 阀地 主 、 贫 民百姓 , 实地 采访过上海 “ 一二八 ”抗 战 、 热 河抗 战 , 报道过工人 、 学生和各 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在这 些采访活动 中,对斯诺感触最 深 的是 1929 年 6 月去 内蒙大 旱灾区的萨拉齐之行。

 在那里,赤地千里 , 饿殍遍野 , 他亲眼 目

 睹了灾 区 的孩子 、 妇女 、 青年 、

 老人在饥馑和死亡的边缘上挣 扎 的惨状。他 以沉重 的笔触 写 道 :

 “我 目击数 以千计 的儿童死 于饥荒 。这场饥 荒一共吞噬了 五百多万人 的生命 。这是我一 生中的觉醒点 。这种惨状是我 亲身经历的战争、 贫困、 暴力和

 革 命事 件 中最令 人震 惊 的一 幕 。”这次采访 , 使斯诺 的思想 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灾 难深重的中国人 民,寄予无限 的同情 ,并努力寻找解决 中国 问题的正确答案 。

 正在这时 ,斯诺结识 了现 代中国的两位伟人——鲁迅和 宋庆龄 , 他们多次晤旧, 倾心交 谈 , 常有书信往来 , 建立了深厚 的友情 。在鲁迅和宋庆龄 的鼓 励引导下 ,斯诺看到 了未来 中 国的新曙光。斯诺说 :

 “鲁迅是 教我懂得 中国的一 把钥匙 。” “宋庆龄的教育 , 消除了我的一 些无知 , 使我能够悟到 :

 中国人 民能够彻底 变革他们 的国家 ,

 并且能够迅速地提高他们的国 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

 ”在他们的 帮助下 ,斯诺 了解了国民党的 历史 ,了解了蒋介石是怎样背 弃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使国家 陷入分裂 , 使他认识到 :

 中国需 要有一场血与火 的革命 。斯诺 通过他们 ,结交 了一批左翼进 步人士和民主战士,从而使他 对 中国问题探索 的方向更加明 确 , 信心也更强了。

 1933 年 ,斯诺来到北平燕

  嬲 黝 魏

 裟 瓣

 嚣

 嬲 京大学新闻系任教。他给自己

 起 了一个富有人道主义色彩 的 中文名字——施乐 , 隐寓 “乐善 好施 ” 。斯诺非 常喜欢 这个名 字 ,还特意到前门大街亿 昌图 章店挑选了一枚大肚弥勒佛铜 像的印章, 用隶体汉字刻了“施 乐 ”二字 , 并在 以后的许多场合 直使用这个名字。他在燕大 面讲课 , 一面学习汉语 , 很快 和许多 中国学 生交上 了朋 友 。

 1935 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

 斯诺联络了好几个国家 的记者 到现场采访 。他 冒着冬天 的严 寒走在学生队伍 中间 ,边采访 摄影, 边与持刀枪的警察说理 :学生为了不当亡国奴而上街游 行 , 你们是中国人 , 为什么要打 他们? 斯诺还及 时把这场爱 国 学生的救亡运动向大洋彼岸的 《 纽约太 阳报》 发去详实的长篇 报道 ,以赢得各 国人 民的同情 和支持 ,使蒋介石的国民党成 了悲观 、 停滞和镇压的象征 , 把 许多爱国的男女青年赶到作为 中国最后希望的红旗下去。仅 隔半年 , 斯诺也来到了“作为中 国最后希望 的红旗下 ” , 去寻求 历史的真理 。

 壮举 , 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中国

 共 产党将肩负 民族 的希望 , 开 创抗 日斗争的新局面。为 了打 破 国 民党 长达 9 年 的新 闻封 锁 ,向国内外宣传 自己的纲领 和政治主张,党中央决定欢迎 并协助西方记者到苏区考察。

 宋庆龄与党取得联系后 ,举荐 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斯 诺作为第一位西方记者去陕北 考察 。

 临行前,宋庆龄已与党的 地下工作者董健吾具体商定好 他们在西安接头的时间 、地点 和方法。宋庆龄给了斯诺半张 五英镑钞票, 作为与董的“接头 信 ”。斯诺的行装极其简单 :

 一 只小皮箱里有一封地下党组织 用 隐色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 信 ,两架照相机 , 24 个胶卷 , 药 品 , 足够的笔记本 和一条毛毯 。

 在启程 的前一天 ,他在给美 国 的出版商 的信 中这样写道 :

 “我 真正要去红色 中国了,要去那 里会见毛泽东 , 如果我能突破 ,

 那将是一个头号新闻。” 斯诺从北平出发 。与他同 去陕北 的美国青年医生马海德 从上海 出发。他们在 陇海线的 火车上接头 ,一起抵达西安并 与董健吾接上关系后,经中央 政治局保卫局局长邓发和刘鼎 的精心安排 ,几次变换护送人 员 ,数天后到达苏区前敌指挥 部驻地——安塞县百家坪。当 那里的游击队员正要围上去盘 问他时 ,迎面走来了一位长着 一脸黑色大胡子、 风度英武、 目

 光炯炯的人,用英语温文尔雅 地 向他打招呼 :

 “哈喽 ,你想找 什么人吗? ”当斯诺得知同他打 招 呼的是前来迎接他 的红军领 导人周恩来时 , 高兴极了。

 周恩来对斯诺说 :

 “我接到 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 记者 , 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

 你 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 是没有关系的。

 你见到什么 , 都 可以报道 ,我们要给你一切帮 助来考察苏区。

 ”周恩来为斯诺 安排了住处 ,替他草拟了共需 92 天的旅程表。在明亮 的灯光 下 , 他们促膝长谈 , 直至深夜 。

 斯诺详细地记录了周恩来传奇 般的经历 ,并被周恩来的那种 无可 比拟的吃苦耐劳 的能力 ,

 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 认 失 败 的不 屈不 挠精 神 所感 动。

 按照周恩来的安排 , 第三天 清晨 , 斯诺和马海德便骑着 马,

 直奔陕北苏区临时首府——保 安 。

 斯诺到保安后 ,红军专门 给他配备 了一 匹马 、一支 自动 步枪 ,送给他一套棉布 的红军 制服 ,还为他采访各方面的人 提供了方便 。

 在保安的日子里 ,

 常常可以看到斯诺头戴红星军 帽、身着灰布制服与红军指战 员和老乡们亲切谈话 ,不时传 出欢快笑声的情景 。被他采访 的有从前线 的红军指挥员到被 人们称为“小鬼” 的司号兵或小 勤务员, 有工人、 农民和知识分 子。

 在采访中, 斯诺 围绕着苏 区 的人们为什么如此富有献身精 一一 陕北之行爆出头号新闻 斯诺 的陕北之行通过宋 庆 龄和 中共地下党组织 的帮助得 以实现。

 1936 年春, 他专程从北 平赶到上海 , 请求宋庆龄的帮 助。当时 , 中国工农红军已经胜 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

  《 l黼 雾 搿 繁 蠢

 露 神的问题 , 请他们解答, 然后详 细记录了他们的谈话 ,还拍摄 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

 在广 泛采访 的基础上 , 斯 诺 紧紧抓住了外界所关 心的热 点问题,从广度和深度上能够 反映苏 区本质 的、具有典型意 义的人和事进行重点采访。他 采访 了毛泽东 、彭德怀 、徐海 东 、 林伯渠 、 徐特立等领袖人物 和一些红军的高级指挥员。

 1936 年 7 月 16 日, 在一座 朴素 的烛 光摇曳 的窑洞里 , 斯 诺见到了毛泽东。此后有十多 个夜晚,毛泽东派人把斯诺请 来作彻夜长谈。斯诺将多年来 积 累的一连 串问题写在纸上 ,

 请毛泽东解答 。毛泽东详细地 向他介绍了中国人民反对帝 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波澜壮阔的 斗争 史和红军 的英勇长征 。斯 诺则把毛泽东 的精辟论述逐字 逐句记录下来 。在采访 毛泽东 时遇到了一个难题 ,即毛泽东 不愿意谈 自己的生平。

 为此, 斯 诺想方设法 , 说服毛泽东 。

 他认 为“在一定程度上 , 这 比其他 问 题上所提供的情况更为重要 ”。

 他对毛泽东说:

 “大家读了你说 的话 ,就想知道你是怎样一个 人 。

 再说 , 你也应该纠正一些流 行 的谣言。

 ‘应该让 中国人民 以及 国外人 民知道你是怎样的 人, 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你工作,

 这将是有好处的。”正是由于斯 诺下大力去采访毛泽东及其他 领袖人物,并作栩栩如生的报 道 , 才使《 西行漫记》 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斯诺是位忠于事实、作风 严谨的记者 。他在采访 毛泽东 时 , 谈话经 常是跳跃 的, 有时还 会引出各种各样 的补叙 ,这就 给整理记录带来了难度。斯诺 则耐心地予 以重新整理 ,而后 交给翻译吴亮平 ,请他把全部 草 稿译 成 中文交 给 毛泽 东 审 阅。经过毛泽东的校订 、 调整 、

 扩充或压缩,他和吴亮平又把 稿子译成英文 。经过整理后再 译成 中文 , 请毛泽东再次审阅 ,

 然后拿出第二次修订稿 。经过 数次反复,才译成英文的最后 定稿。

 斯诺说 :

 “ 由于这样小心,

 我认 为 报 道上 的错 误 是 很少 的。”斯诺的严谨态度是贯彻始 终的 , 对于一些主要事实 , 斯诺 都要证实无疑, 才予以报道。

 通过采访 以及所见所 闻 ,

 斯诺认 为毛泽东等 领袖人物 ,

 既是立足于这块黄土地 ,生活 在现实世界上的普通人 ,有着 普通人的言谈举止 、 音容笑貌,

 又有一 般人所不具 备 的经历 、

 学识 、 意志 、 热情 和献身精神 。

 他把毛泽东看作精通 中国旧学 的有成就的学者,颇有天才的 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在多次的 谈话 中,毛泽东的那种过人的 精力和忘我工作 的精神 ,给斯 诺 留下 了深刻 的印象 。即使他 们谈到凌晨两点,毛泽东依然 无一丝倦容 。当斯诺在边想边 记录时 ,毛泽东却一忽儿来 回 踱步, 一忽儿坐下来 , 一忽J I AJ~ 下来,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 报告, 继续思考着 、 工作着。斯 诺认为毛泽东等人是植根于人 民群众之 中,并深受他们爱戴 的领袖人物。“毛泽东生平的历 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 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 向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 。” 也许是出于对毛泽东的崇 敬或新 闻记者 特有 的敏感 , 斯 诺在窑洞前为毛泽东拍摄 了一 张头戴缀有红五角星八角红军 帽的历史性照片。照片里的毛 泽东眉宇间充满 了革命必胜的 坚定信念 。这张照片首次刊登 在 1936 年 11月 14 日的《 密勒 氏评论报》 上 , 以后大量发行,

 斯诺夫人认为这张照片 “可能 是摄影史上 印数最多的一张照 片。”在中国, 70 多年来这张照 片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斯诺 的陕北之行 ,使他掌 握 了丰富的史料 ,从而 了解 了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革命斗 争和苏维埃运动发展史 ,了解 了工农红军及其英勇奋战的光 辉业绩 。

 他把 自南昌起义 、 秋收 起 义 以后 , 红军 的成长 、 发展 ,

 勾勒 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他尤 其认为, 红军的长征是一部“英 雄史诗” , “是一次丰富多彩 、 可 歌可泣 的远征 ” , “是 现代史上 无与伦 比的一 次远 征” , “ 是军 事史上伟 大的业绩 之一 ”。

 因 此,斯诺认为红军虽然条件艰 苦 , 装备极差 , 但这支队伍经过 千锤百炼 ,具有克敌制胜的钢 铁意志,他们勇敢无比, “视天 下为己任” , 是一支“ 上帝也征

  嚣

 服不 ”的“神奇的队伍”。

 经过几个月 的考察 ,斯诺 感觉到苏 区与国民党统治 区有 天壤之别 ,许多社会丑恶现象 在国统区比比皆是 ,而在苏区 却被根除了。

 “一颗红星正在中 国升起 , 红色苏 区充满朝气 、 热 情 、献身精神和希望”。因此 ,

 “ 当红星在西北 出现时 , 无怪有 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 它 , 把 它当作希望和 自由的象征。” 斯诺对陕北之行 的如实报 道, 在国外爆 出了头号新 闻。

 不朽巨著魅力经久不衰 斯诺结束陕北之行 回到北 平后 ,用 了几个月的时间撰写 了约 30 万字 的长篇 报告文学 《 红星照耀中国》 。这是斯诺一 生中撰 写 出版 的 11 部著作 中 影响最大 、意义最为深远的一 部 。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 中国的 外 国人数以万计 ,他们办的报 刊有数十种 ,大批西方记者到 处奔波 , 各式 “ 中国通 ”写 出不 少有关中国问题的专著 。

 然而 ,

 尽 管 谁 都在 书 中声 称 自己发现 了 中国 的真谛 , 实则无一人 知 晓这 真谛 究竟 是 什 么 。只有 斯诺 的 《 红 星照耀 中国》 才 以真 实 、详 细 的报 道 , 第一次 向全世界 揭 示 了中 国共产 党 领 导 的革 命 运 动 的 现实性 、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 性。这对全 中国和全世界人民 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因此, 这部 巨著一问世 , 就广泛流传。1937 年 10 月 , 《 红星照耀 中国》 在英 国伦敦首次 出版后 ,几个星期 就售 出 l0 多万册 , 一个月 内连 续 出了五版 ; 1938 年 1月在美 国出版后 ,立即成为有关远东 的 非 小 说 著 作 的最 畅销 书 。

 1938 年 2 月 ,为了避开国民党 的新闻检查 ,该书的中文版改 名 为《 西行漫记 》 出版后 , 几个 月就印行 了五版 ,至今发现的 中文版本就有 30 多种。

 该书的 外文版本有 10 多种 ,法文 、 德 文、 西班牙文 、 俄文 、 希腊文 、 瑞 典文 、 日文 、 蒙文 、...

篇二:致敬斯诺的演讲稿300字

人物斯诺新闻人物---斯诺埃德加·斯诺(Edgar美国新闻记者、 作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 925年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1 928年来华。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 通讯员:

 1 933年4月到1 937年6月, 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 936年6月, 访问陕甘宁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 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下了 大量的通讯报道边区, 写下了大量的通讯报道, 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

 任《每日先驱报》 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 驻华战地记者;1 942年。

 离开中国赶赴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 新中国成立后. 又曾三次来华访问; 1 972年2月1 5日. 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问; 1972年2月15日. 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Snow)

 :

 1 905-1 972年,Snow)

 :

 1905-1972年,埃德加·斯诺(Edgar美国新闻记者、 作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25年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1928年来华。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 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7年6月,成为问陕甘宁边区, 写下了 大量的通讯报道, 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每日先驱报》 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 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

 离开中国赶赴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 新中国成立后. 又曾三次来华访

 斯诺---中国永远的朋友埃德加·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 写下了 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

 特别是他撰写了 轰动世界舆论的<<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 通过亲自 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亲自 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 得到了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抗战期间, 斯诺了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抗战期间, 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组织、 发起、 宣传“工合” 运动, 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 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 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 极大地支持了 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爆发, 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 中日战争的开端。

 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大声质问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 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 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 ” 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题, 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 无法正面回答, 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9月末, 斯诺在上海目睹了 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道中, 斯诺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 ,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 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质问:

 “为什么无法正面

 接着, 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 横越中国国土, 去了 汉口、 重庆、 西安, 并再一次去延安, 撰写了 一系列的新闻报道。

 在汉口,他为中国工业所遭到的破坏而痛心:

 “最令人气馁的是中国在各处所犯的同样的错误, 那就是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工人加以改组和撤退而在放弃南京撤退, 而在放弃南京、 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又没有作出巨大的努力使两个城市不致变成敌人的战争基地。

 日本利用了 掠得的资源和工厂,把侵略更深一步向内地推进。

 ”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

 斯诺对中国的帮助:斯诺曾帮助游击队把珠宝、 黄金变卖了 出去,并拒收游击队给的高额回扣,反而建议游击队放了修道院扣留的几名意大利修道士.斯诺说:

 “我一分钱也不要。

 但是我建议, 你们把在西山一个修道院扣留的几名意大利修道士释放他对游击队员说:

 “这样做不好, 会损害你们的抗日事业, 不能获得国际上的同情。

 ” “我是为中国着想。

 ” 斯诺说, “一次只能同一个敌人作战, 不宜树敌太多。

 ”敌人作战, 不宜树敌太多。

 ”释放了 。

 ”一次只能同一个

 著名作品《远东前线》 , 1933年9月在美出版。《活的中国》 (Living China), 1936年,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 鲁迅、 柔石、 郭沫若、 茅盾、 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 等。《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 )(Red Star Over China), 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 两个月内再版4次, 发行十几万册。

 1938年1月美国兰登出版社在美出版该书。

 同年2月, 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 该书的以一个中文版, 为了 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 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 内容做了 部分修改。漫记》 , 内容做了 部分修改《红区内幕》 , 即《续西行漫记》 , 海伦著。《为亚洲而战》 (The Battle for China), 1941年, 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苏联力量的格局》 , 1945年。《斯大林需要和平》 , 1947年。《复始之旅》 , 1959年。《今日红色中国》 , 1962年。《大河彼岸》 (The Other Side of the Rriver), 1962年出版, 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的想法我要说的是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的新闻记者斯诺• 斯诺被人们称为” 战地 记者” ,在中国抗战时,他通过亲自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如实报道中国的战时战况---为中国博取国际舆论支持.斯诺是• 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记者,他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一二·九运动前夕 ,燕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 ,斯诺的家当时也成为爱国进步学生的常去地.他还为运动翻译英文,联系记者届时采访.个正直的美国记者 他爱好和平 主持正

 • 斯诺是中国的朋友,不只表现在他为中国遭受外侵而气愤,更表现在他为中国自己不懂保护自己而痛惜,他为中国” 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工人加以改组和撤退” 而感到气馁以改组和撤退” 而感到气馁.• 斯诺还是一个勇敢正义的记者,在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毫不畏惧,大声提出对狡诈日军的质问.让日军无颜以对.•他不仅仅是一名新闻记者,在对中过的帮助上,他表现出独到的见解,表现出了 他的真心他的热忱!他全面地为我国考虑,提醒我方不要树敌太多.他的胸襟,他的品质打动着中国人,影响着后来的新闻工作者...

推荐访问:致敬 演讲稿 斯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