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八女投江【完整版】

时间:2022-08-21 15: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女投江【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八女投江【完整版】

 

 抗日时期 8 名女兵殉国事件

 “八女投江” 雕塑像 抗日战争时期, 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 8 名女官兵, 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 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她们是第 2 路军第 5 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 班长胡秀芝、 杨贵珍,战士郭桂琴、 黄桂清、 王惠民、 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2009 年 9 月 14 日,她们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英雄事迹

  1938 年夏天, 日 本关东军纠集伪蒙、 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 “ 三江大讨伐” , 东北抗联第 4、 5 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 遭到日 军多次围追堵截, 牺牲了 很多抗联战士。

 10 月 , 东北抗日 联军第 5 军第 1 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 去路, 队伍中有第 5 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 她们是:

 冷云(原名郑志民) 、 胡秀芝、 杨贵珍、 郭桂琴、 黄桂清、李凤善、 王惠民、 安顺福。

 抗联队伍经过几日 的奔袭, 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

 10 月 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 燃起了 几堆篝火取暖。

 日 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 江边有篝火闪动, 向日 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

 后半夜, 日 军熊本大佐集合了 一千多日 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

 10 月 10 日 拂晓时, 抗联战士们发现了 日 军, 急忙向外冲。

 冷云比较冷静, 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 敌人没有发现她们, 向大部队逼近。

 此时情况十分危急, 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 从背后袭击敌人, 吸引日 军火力, 掩护大部队突围。

 敌人一下子慌了 神, 以为中了 埋伏, 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 日 军的包围圈。

 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 ― “快往外冲啊!

 保住手中枪, 抗战到底!

 ” 日 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

 名女兵时, 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

 “ 乖乖投降吧!

 皇军不会亏待妇女!

 ”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 军的包围后, 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 因日 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 八名女战士面对日 伪军逼降, 誓死不屈。

 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 “同志们, 我们是共产党员 、 抗联战士, 宁死也不做俘虏!

 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 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 她们投出了 最后一颗手榴弹, 趁敌人卧倒的机会, 毁掉枪支, 挽臂涉入了 冰冷的乌斯浑河, 高唱着《国际歌》 “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集体沉江, 壮烈殉国。

 牺牲时, 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 23 岁, 最小的王惠民才 13 岁 。

 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 她们年轻的生命, 写下“ 八女投江” 的壮丽篇章。

 “ 八女投江” 体现了 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 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东北抗联第 2 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 八女投江” 后, 当即题写了 “ 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

 解放后, 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 为题材拍摄了 一部电影《中华儿女》 , 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 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

 1986 年 9 月 7 日 , 为纪念八名女烈士, 建立了 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 。

 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 八女英灵, 永垂不朽” 。

 英雄简介 冷云

  民族英雄——冷云 原名郑志民, 1915 年生, 黑龙江省桦川县人。

 1931 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 九一八” 事变后, 她积极参加抗日 救国活动。

 193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 活动。

 1936 年, 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 加入东北抗联第 5 军, 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 共同进行抗日 斗争。

 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 后

 调到 5 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 。

 1938 年夏, 冷云强忍丈夫英勇 牺牲的巨大悲痛, 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 的婴儿, 随 5 军 1 师部队西征, 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

 安顺福

  (1915 一 1938) 中共党员 , 朝鲜族。

 生于穆棱镇新安屯(今老牛槽村) 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 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3 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 救国运动。

 “ 九·

 一八” 事变后, 屯子里成立了 党支部和抗日 救国先锋队组织, 发动群众参加抗日 救亡斗争。

 她 16 岁 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们站岗、 放哨、 抓坏人、 贴标语。

 1933 年 1 月 , 由于叛徒的告密, 敌人对新安屯进行了 疯狂的大搜捕,有 7 人惨遭杀害, 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

 民族恨、 家乡 仇, 使安顺福更加坚强。

 她心里燃烧着复仇的怒火, 毅然离开故乡 , 参加了 抗日 联军第四军, 分配在被服厂工作。

 不久, 任她为被服厂厂长,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 年 10 月 , 抗日 救国游击军改编为抗日 同盟军第四军. 为了 行军打仗方便, 安顺福、 许贤淑等 4 名女战士将她们的 9 个小孩送给老百姓抚养。

  1938 年 4 月 , 抗联各军向宝清集中, 5 月 从宝清出发开始西征, 这时安顺福和其它 女同志一同加入五军妇女团, 随军西征。

 在征途中, 安顺福和妇女团的同志, 与男同志一样跋山涉水, 翻岗越岭, 穿行在鸟兽集居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

 一路风餐露宿, 野菜野果充饥, 生活极端困苦。

 同年 10 月 下旬一天的拂晓, 在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下游, 柞木岗山和大小关门嘴子山之间的峡谷子中(现林口 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东北四公里处) 与日伪军熊谷部队激战, 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 宁死不屈. 她同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挽臂投江捐躯。

 是年 11 月 东北抗日 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闻讯后, 在日 记中写道:

 “ 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 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

 1982年 10 月 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 建起八女投江纪念啤, 碑文正面刻着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手书:

 “ 八女英魂, 光照千秋” 。

 李凤善

  八女投江” 烈士。

 朝鲜族, 牺牲时年仅 20 岁 左右, 黑龙江省林口 县龙爪乡 人。

 东北抗日 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1938 年 10 月 上旬, 东北抗日 联军第五军一部, 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 (今属林口 县) 与日 伪军千余人遭遇。

 为掩护大部队突围, 毅然放弃渡河, 她与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 , 班长胡秀芝、 杨贵珍, 战士郭桂琴、 黄桂清、 王惠民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朝鲜族)

 等 7 名战友一起,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 分成 3 个战斗小组, 与日 伪军展开激战。

 她们主动吸引 日 伪军火力, 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 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

 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 她们面对日 伪军逼降, 誓死不屈, 毁掉

 枪支, 挽臂涉入乌斯浑河, 高呼:

 “ 打倒日 本帝国主义! ” 高唱“ 奴隶们起来” 的国际歌, 集体沉江, 壮烈殉国。

 不朽丰碑 “ 八女投江” 纪念碑

  建国后, 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龙江省林口 县乌斯浑河岸边, 建立了 “ 八女投江” 纪念碑。

 正面是抗

 “ 八女投江” 纪念碑 联老战士陈雷题词:

 “八女英魂, 光照千秋。

 ” 碑文铭刻着东北抗日 联军的八名女战士的英名和她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高 80 米、 横截面为三角型的纪念碑和象征着彩虹, 跨度为 75 米、 矢高 25 米的供脊, 雕有展现女英雄们战斗风姿的大型群雕。

 八女投江的壮举, 表现了 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 1986 年 9 月 7 日 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 奠基典礼。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 “ 八女英灵, 永垂不朽!

 ”

 “ 八女投江” 英烈群雕

  地址: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

 八女投江英烈群雕

 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 谱写了 一曲惊天地、 泣鬼神的抗日 史诗。

 为缅怀先烈, 教育后人, 牡丹江市委、 市政府于 1984 年决定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

 大型群雕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华、 司徒兆光设计, 四川美术学院采用花岗岩石材料雕凿制作, 于 1988 年 8 月 1 日 正式落成, 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写了 “ 八女投江” 四个大字。

 “ 八女投江” 国画巨作

  1957 年, 年仅 34 岁的我国著名画家、 “ 关东画派” 奠基人王盛烈创作了 那幅被传颂了 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 , 该做现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八女投江》 是根据抗日 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 不被敌人活

 “ 八女投江” 国画巨作 捉, 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

 一个如此年轻的艺术家为什么 会有如此令人称道的创作呢? 对于王盛烈来说, 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对他影响太大了 , 他有着作为亡国奴的经历, 他也亲眼目 睹了 “ 九· 一八事变” 前后的历史, 所以他内心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了 创作最大的动力。即便是后来提出 建立九· 一八纪念馆议案时, 作为发起人之一的他依然不顾身 体的不适, 重新创作了 一幅《八女投江》 , 尺寸比当年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那幅还大, 老人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不能够让世人忘了 那段历史。

 目 前这幅作品就挂在“ 九· 一八” 历史博物馆内 , 成为这段历史一个记忆的缩影。

推荐访问:八女投江 完整版 八女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