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的路径

时间:2023-09-23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廖隆珑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选题指导是教师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骤,对课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兼职教师较多的问题,并在课程实施和开发方面面临困难。文章基于三条路径对教学进行整体构建:第一,走进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指向学科融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三,准确表述,规范论证。文章以期为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提供参考,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而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选题指导;
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真实经历和亲身体验,要求学生参与各项活动,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更加侧重于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减少了,但是其重要地位依然是不变的。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变革过程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要着力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题指导”。选题指导是教师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对课程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就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来看,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对于大部分兼职教师来说,他们承担着其他学科的教学压力,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了解如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科学地选题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上好课的基础。对此,笔者将以“连城传统文化探究”的选题指导课为例,阐述如何在“选题指导”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让学生亲历从问题到课题的探究过程。

一、走进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青少年普遍求知欲强、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并且他们情感表达直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为此,在提出研究问题的阶段,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充分结合学生的经验,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创设真实情境,讲究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多角度、多方面分解主题,启发学生搭建问题框架。

1. 直面學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灌输”无法使其产生共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在“连城传统文化探究”的选题指导课中,设置的第一个环节是说一说家乡的传统文化。因为授课对象是连城本地学生,他们在这个地方生活,对连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倾听他们的想法。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示他们从连城几种比较典型的传统文化来思考,根据传统文化的一般分类和连城当地的特点,分为历史建筑、节日习俗、特色技艺、民间艺术、人文典故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最后教师把整个连城传统文化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看,使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家乡的传统文化停留在记忆中,如果在课堂中缺乏直观的视觉冲击,学生很难产生共情。因此,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播放关于连城传统文化的视频,学生跟随视频直观感受连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入情入境,并记录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青少年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可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只有少数学生在认真思考问题,多数学生的思考流于表面。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为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创设引导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思考提供方向,并将这段时间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前部分,以保障全部学生能主动参与活动,这是充分尊重学生不同见解的前提和体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不仅要自主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提出问题。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缺乏社会经验,因此他们的思考和推理往往建立在理想化的层面上,这是他们思维中需要增强的地方。因此,如何让他们跳出理想化思维,提出符合现实的、有质量的、有意义的问题是关键,因为这是他们能够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从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地提出各种问题;
通过比较和类比提出问题;
关注社会现象提出问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适时提供相应的指导,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非为学生提供现成的学习内容,以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3. 主题分解,启发学生搭建问题框架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归类。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对特色技艺、历史建筑、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兴趣较高。许多学生将这些方面的内容作为研究小主题,研究方向更具针对性了。基于小主题,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方向,如关于特色技艺的研究。连城地瓜干作为闽西八大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色泽美、口感好、富营养,广受社会赞誉。学生对连城地瓜干的研究兴趣也非常高,很多小组想要研究连城地瓜干是如何制作的,实际上他们关注到的是地瓜干本身的制作工艺。综合实践活动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开展。在进行主题分解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主题中蕴含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例如,连城地瓜干的历史悠久,它的发展经历过哪些阶段?如何对连城地瓜干的制作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美食遍地的今天,连城地瓜干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继续发挥它的魅力?教师的深度引导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研究问题的方向更加明确。教师应当适时追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其他小主题可以如何进行分解,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出新的问题。

二、指向学科融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原则,筛选合适的问题

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然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研究的主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如何与学科融合,实现跨学科综合学习;
如何与当下现实问题相结合,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从问题到“研究主题”的确立还需要经过精筛细选的过程,以确定出真正适合学生、符合实际的探究主题。

1. 指向学科融合,推进跨学科综合学习

如今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未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让学生以不变的知识应对未来的挑战?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使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跨学科融合学习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跨学科融合学习的“试验点”是十分重要的尝试。根据学校目前的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如果能在课程实施中充分挖掘本学科的优势,推进跨学科综合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从部分到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建立更多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辅助完成学科教学中无法实现的目标,最终反哺学科教学,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义。

在“連城传统文化探究”选题指导课的筛选问题环节,学生想研究具有“民间小故宫”之称的培田古民居建筑,建筑的文化内涵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比较著名的有“耕读文化”“楹联文化”“和文化”。探究“耕读文化”需要了解它的历史起源和精神内涵,同时需要学生走进乡村,体验农事的艰辛,体悟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实感。这就把语文、历史、劳动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效融合。同样,探究培田古民居在布局上的“和文化”,需要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及布局,这就综合运用了地理、物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决策,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这就是“授之以渔”。

2. 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原则

青少年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与现实相脱节的,或者对于他们的身份来说不具备研究的条件,甚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并不适合研究。因此,在筛选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确定相关的原则,即选题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有了原则才具有参照的依据。首先,科学性是指研究问题要有可靠的科学基础。其次,实用性是指研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特点,并对学生甚至社会有积极的影响。例如,有一个小组的问题是“练习连城拳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的发展也符合当今“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最后,创新性是指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找新的角度、新的观点。例如,连城地瓜干是怎么制作成的,这个问题早有定论,因而不具备研究的创新性。

三、准确表述,规范论证,生成可研究的课题

确定好研究问题之后,选题的过程还没有结束。问题并不等于课题,学生需要将研究问题转化为规范的课题表述形式,并且综合考虑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条件,以及研究的可行性,对课题进行规范论证。

1. 准确表述课题名称,反映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课题的表述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反映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也是最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述方法。关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具体概念不用灌输给学生,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农村地区小学生就近入学情况调查研究,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个课题表述中,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是研究对象,调查研究是研究方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课题的常规陈述形式给学生,这样学生也能将问题转化为比较规范的课题表述。

2. 规范论证课题,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规范论证。教师可以开展课题论证会,汇集学生智慧,让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论证课题的可行性时,除了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等问题,还应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要尊重本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大家的智慧,在探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每一组中真正参与的学生并不多,这是违背课程本意的,所以所选的课题一定要是本组成员感兴趣的、符合本组成员自身意愿的。兴趣能转变成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二是所选课题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超越学生经验水平的课题在实践过程中会因为太难而使学生失去课堂兴趣。规范论证课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可以树立对课题研究的信心,为下一阶段制订研究计划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确定课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地思考探究。而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的生成更需要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过进一步的探究往往会出现修改课题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因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会不断调整研究的角度,找到更加适合的研究方向。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题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高质量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巧妙生成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韩和明.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与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11期)2016-11-14“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选题 课程改革 路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