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12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9-20 14:45:06 来源:网友投稿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12篇,供大家参考。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12篇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1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1.3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2.低碳 2.1低碳的定义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 2.2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世界即使人类曾经“阳光经济”、“风能经济”、GDP低碳经济的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生活方式和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

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3.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启动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步履维艰。

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政府谈判代表,一度将温室气体减排和经济发展放在比较对立的角度去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强调在发展中寻求减排的“低碳经济”概念及理念,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思路。 3.1.低碳经济:概念与各国措施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出现在2003年2月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随着“巴厘路线图”的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继英国之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尽管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以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 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之于行动,但它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化,其低碳经济目标是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 3.2.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行动,那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贫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期望将进一步上升,从而使中国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

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巨大变革与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和扩散。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进步离不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着激烈的技术竞争,但也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重要机遇。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各国在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研发合作,大范围的技术竞争和交流,也给中国技术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

再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气候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和所谓现代化造成整个社会的碳锁定所导致的结果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技术由于路径依赖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而该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组织形成正反馈,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使得整个社会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并形成严重的惯性。

最后,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低碳产品的新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中国在这一领域正在积极开展行动,在某些产品上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份额。 3.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发展挑战巨大。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根据对人均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呈现一种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对经济外延扩张空间的需求很大。加之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惊人。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国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力。

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比如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有限,等等。

国内政策障碍。低碳经济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中国目前已经有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法规,对于具有长远、战略性的低碳经济,涉及生产、消费、流通诸多环节,只有在明确的法制规范下,才能稳步实施。当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方面等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政府规范性文件,更谈不上低碳经济立法。在宏观政策管理方面能力不足,亟须加强和完善。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远比发达国家艰巨。但是,无论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国际政治政策压力,还是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迈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没有选择。因此,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我们要因时而动,以更务实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变革。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2

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定边县第二小学

张巧艳

--主席: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全体同学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网络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小学生,那么小学生上网的利于弊问题也成了老师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今天我们的辩论主题就是“小学生上网的利于弊”。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双方辩手,坐在我右手的是正方,他们的观点是: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坐在我左手的是反方,他们的观点是: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首先进入第一环节:开篇立论 -第一环节

--主席:这一环节由双方一辩参加,各有一次发言机会,限时2分钟,在每方用时剩余30秒时计时员将举手示意。首先请正方一辩立论。

--正方一辩:我方的论点是小学生上网利大弊。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我方认为上网的好处有许许多多,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玩游戏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要不断的求新,赢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我将从3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作为21世界的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而网络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

3.现实性。目前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下 ,基本具备了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使我们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个工具。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今日的小学生将担任未来社会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主席:感谢正方一辩的精彩立论,下面有请反方一辩继续。

--反方一辩:我方的论点是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纵使网络以深入我们的生活,网络的绝大部分作用只适合于成年人和那些专门利用网络进行工作的人,而作为我们年级尚小的小学生,生理身体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我们来说提早接触网络智能对我们的身体生理只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些一旦造成破坏将对我们的未成年甚至一生产生毁灭性的伤害。首先因为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辨别能力太差,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黄色信息的影响

2、暴力游戏的影响

3、容易受到来自网络骗,精神的方面和物质方面

4、网络娱乐对小学生的诱惑,影响学习和正常健康生活。

第二环节

--主席:感谢反方一辩的精彩立论,下面我们进入针锋相对的攻辩环节,本环节由双方二三辩参加 正反方辩手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供方进行提问 由双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首先由正方二辩发问 时间为1分钟 之后指定反方二三辩来回答 回答时间为3分钟 再由反方二辩发问 攻辩结束后首先由正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时间为3分钟 每次用时结束时计时员会起立示意发言结束。首先由正方二辩开始。

--正方二辩:如今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深入我们生活实际,我相信就目前在场的同学,有很多都有手机或者MP3之类的小电子产品,而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日常交流或者丰富学习生活;网络技术也是如此,它也是这电子发展大流的一份子而已,接受它并利用它将是大势所趋。而且我们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已经远远的超出课本的范围,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更加多的了解社会,学习更多与课本有关的知识,深化学习内容;也可以扩展课外知识,用知识全面武装自己。我们小学生仅仅是针对找资料、学习这方面来上网,难道这也有错吗?请对方三辩回答。

--主席:有请反方三辩进行辩论。

--反方三辩:我想对方辩友可能忽视了一个很严重问题,那就是我们还是未成年人,我们的身体生理仍处于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我们自制能力很差,即使有些同学相对较为自觉,可一旦经过较深诱惑后,仍然会丢失自我。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说查资料,去学习很明显只是给自己去网吧上网的一个借口,或者欺骗父母的理由,可当你真正面对网络时,面对那好玩的游戏,面对那好看的电影,你真的能克制住自己吗?很明显,以你现有的能力是坚决不能的。 --主席:感谢反方三辩的精彩辩论,请反方二辩发问。

--反方二辩: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脏血管科徐主任认为,长期沉迷刺激性的电脑网络游戏,使人的大脑高度紧张,时间一长,很可能导致“超限抑制”现象,使其以外的“兴奋灶”减弱,人会对周围事情淡漠甚至麻木,导致植物神经紊乱,表现为易出汗、急躁、粗暴、激动。眼科专家也提醒说,在长时间上网者中,60%以上的人会感到眼睛疲劳,视线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畏光、酸胀、眼压升高、头痛,甚至眼睛丧失聚光力,严重者会导致视网膜脱落。2002年春节期间,北京市许多年轻人选择在网吧过年,结果因上网过度,造成眼睛疲劳或不适就诊的人数激增。

现在因为上网过度而引发的疾病并不少,像“上网综合征”等等,对方辩友对此又如何解释呢? 请正方三辩回答 。

--主席:好的,感谢反方二辩,请正方三辩辩论。

--正方三辩:诸如“上网综合征”等等疾病的确是有一些,但是,对方辩友,你们难道没有上过网?你们上过网,又为什么没有得“上网综合征”呢?我们小学生还是有一点自制力的,不会上网过度。你看到的那些知识只是媒体为了引起读者关注而肆意编造的,实际生活中那样的人又有几个,只要我们合理利用时间,合理利用网络,我们将发现在网络资源中有太多的我们可以利用的知识,我们不必再为为看几本书而浪费巨大的资金,也不用为了看一个《人与自然》而在电脑前苦苦等待几个小时,最终却得到那么一点可怜的知识,还有可能因为上了一小会厕所而导致前后不接前功后弃,而如果充分利用网络,便可避免这些,节约时间,节约金钱,更别说的什么“上网综合征”。因此,这类的疾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主席:感谢正方三辩的精彩辩论,请正方三辩继续发问。

--正方三辩:想当年初1946年2月14日阿塔纳索夫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起,人类便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前进的脚步,人类的每一项被广泛运用的发明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帮助人类更好的生活,网络也是如此,真是因为网络强大的信息通讯功能,资源共享功能等突破人类的能力极限的作用,是人类在诸多领域如获新生。那么如果上网不好的话,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发明网络呢?请反方二辩回答。 --主席:感谢正方三辩,请反方二辩应答。

--反方二辩:首先我要纠正对方辩友一个基础知识性的错误,那些已被广泛运用的科技发明并不一定都会促进人类进步,前几年盛行一时的转基因食品可以说得到各界一致好评,可不久后,科学家发现,这些食品有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有可能使人类后代出现畸形。所以网络也是如此,并不是没有坏处;另一方面,网络是有一些作用,可那不是针对我们小学生来说的,小学生上网大多用来游戏,并且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孩子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误入歧途或接受不良思想;对眼睛和身体的发育不好;虚拟世界的吸引力很大,即使大人都难以幸免,何况儿童?在没有接受规范的教育和理论前,接受网络理论容易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

--主席:感谢反方二辩的辩答,请反方三辩继续发问

--反方三辩:调查显示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由此可见真正用网络学习的比例真实烧纸又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口口声声说上网是为了查资料,那么你们在网上用来查资料的时间究竟占总时间的百分之几呢?请对方二辩对此做一认真负责任的回答。

--主席:有请正方二辩。

--正方二辩:诚然,我们上网并不一定是去查一些资料,但是难道游戏就没有好处了吗?不知对方辩友是否玩过一款名为《牧场物语》的游戏,在这款游戏里,你需要自己经营一个牧场。这样从小培养我们的责任感,难道有弊处吗?而且有专家研究表明,玩网络游戏孩子的智商比不玩游戏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十多个百分点,而且你们不要那那种个别的在网络游戏中迷失的孩子来评估我们大多数人,而我们,即使玩游戏的我们仍然站在这里和不玩游戏的你辩论,而且我觉得我不比你差;你们这样以少数误评多数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错误行为。 第三环节

--主席:好的,攻辩环节到此结束,双方就这一问题已作出精彩辩论,下面我们进入最为精彩的短兵相接的自由辩论环节,本环节由双方辩手轮流发言,一方辩手落座视为发言结束,另一方继续,双方各有3分钟时间,用时结束时计时员起立并提示时间到。首先由反方开始。 --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过多的使用互联网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交不利。科学家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的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亲人的沟通越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和沮丧。

--正方一辩:我认为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网络的创始人就是本着一个让人通过网络与其他人沟通的设计理念来设计的。既然网络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应该利用它去收集我们所需要的知识。

--反方二辩:可是正因为网络的的丰富多彩,有许多小学生受到不良网站的影响,沉溺于虚拟时空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而且有人将大量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等方面,没有时间用于学习,与朋友交往,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浪费了,就会逃课,熬通宵,成绩一落千丈。并且小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上网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浪费时间。

--正方二辩:可游戏也是有好处的。不知对方辩友是否玩过一款名为《摩尔庄园》的游戏,在这款游戏里,你需要自己照顾好你的拉姆。这样从小培养我们的责任感,难道有弊处吗?

--反方三辩:小学生上网首先的一大危害就是会影响视力。据统计,经常上网的学生中近视的比例大约占60%。第二大危害就是电脑所释放出来的辐射,具有相当强烈的危害。

--正方三辩: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发除了一种软件,这种软件每隔15分钟就会自动提醒上网者该休息了的话语。若上网时间过长,它还会自动黑屏的。至于辐射,已经有一种铅玻璃和一种特制防护膜,可以将辐射尽量减少。

--反方四辩:另外,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有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毒害较深。据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正方四辩:小学生上网可以知道很多的丰富资源和信息。远程教育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就拿2003年的非典来说吧,那时候广州、北京一些学校不得不停课。为了实行同步教学,就有人开通了网校。这难道不是网络的好处吗?

--反方四辩:江西赣州市章贡区上网爱好者王某,嗜网成瘾,陷入网上不可自拔,网瘾发作时,全身打颤、痉挛、摔物品。家人以为吸食海洛因等所致,后经诊断,系电脑网瘾。据了解,在我国,已发现许多类似病例,而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上网综合征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认为,正视网瘾这一高科技引发的弊病,普及科学知识,引导网民科学使用电脑,积极预防网瘾,已成为很现实的问题。

--正方四辩:诸如“上网综合症”等疾病的确有,但是,对方辩友是否上过网呢?你们上过为什么又没有得上网综合症呢?我们小学生还是有自制力的,这类疾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反方三辩:上网使青少年犯罪率日益升高。不可否认,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为网络的犯罪事件竟占85%以上!一项调查显示:从初一到初三的学生中游戏者由32%上升到71%。其中常游戏者由5%上升到12%,偶尔游戏者由13%上升到51%。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后果不堪设想。

--正方三辩:鱼是一种将美味、易消化以及高营养价值结合起来的食品。难道我们就仅仅因为鱼刺有时会卡住喉咙而不吃鱼了吗?小学生上网也一样如此。况且,你们此时的资料来自于哪呢?

--反方二辩:我们是通过看电视、去图书馆查找书籍知道的。

--正方二辩:你们说,你们去图书馆找书。你们不知道,这书是多么费时费力呀!在2009年春节晚会中的相声《我有点晕》姜昆也说:如今百度一下就知道。网络带来的是省时、高效、快捷。再说了,你们借书是一本一本地借的,若是一本本地登记,那样书极容易丢失。现在,人们都用电子管理了,谁借了书,谁没有还,都能查得一清二楚。

--反方一辩:一个高三学生在网吧玩电脑游戏,最后因为兴奋过度猝死。他的生命体征全无,属于典型的因兴奋过度而引发心脏病的死亡。这不是一个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吗?

--正方一辩:美国的12岁男孩桑恩在进入网络聊天室时,发现了在芬兰的一位女孩苏姗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网络救出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苏姗,挽回了一条性命。这不要归功于网络吗?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的一些弊,就掀翻人们的成果,这相当于因噎废食。要知道,这是科学家们心血的结晶,是国家的财产。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是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网络已进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邓小平爷爷也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第三环节备用:

正:我想请问对方同学,你们上过网吗?

反:当然,正因为我们上过网,所以我们才切身体会到网络给中学生造成多大的危害。

正:那么我又请问,你们在网上做些什么?

反:看来对方辩友又想用一个人来代替所有人了,如果我上网没有玩游戏,对方是不是会说 所有上网的中学生都不会玩游戏呢?

正:可这才是你的切身体会呀。

反:那么我在网吧里看到的一切,对方又做何解释呢?

正:那我要用你的话来劝劝你自己了,你们不能以偏盖全,你看到的也不是全部。

反:看来对方辩友的确没有做过实地调查。如果从网吧的角度来看,对方是完全没有发言权了?

正:不明白的是,对方辩友为什么一口咬定网吧就是网络的全部?

反:那是因为我方调查过,90%的中学生上网的地方就是网吧。

正:看来对方一定是要死死咬住网吧不放了,你们一定没有仔细想过上网已是一种国际趋势了?

反:我们眼中看到是中学生这个薄弱群体在这种国际趋势前不堪一击的事实。

正:对方一定又想用网络游戏来做挡箭排了,难道网络上除了游戏就没别的吗?

反:网络上当然有别的,网络上还能找到当红歌星的海报,但这与中学生更扯不上关系。

正:看来对方辩友一定是网络娱乐版的爱好者,至少在各大官方网站上都有这样一句话,你上网的时候一定看到过:未成年人上网,要有监护人陪同。

反:是呀,在每一个香烟的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但却从未听说过有人因为这句话而戒烟了。

正:上网与吸烟是不能互相比较的。

反:的确,对于中学生来说,吸烟的危害只是上网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正:那么对方辩友宁可选择吸烟也不选上网了?

反:我不选择在中学阶段上网,并且我想提醒对方一下,吸烟不是今天的辩论话题。

正:那我们就接着来说上网。对方说不选择中学阶段上网,那什么时候上?等你步入社会以后吗?你觉得在将来的社会里,一个不懂网络的人会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吗?

反:至少我们现在看了这样一件事,只要一谈网络,对方辩友就把我们带到3000年后,我们难道就不能正视一下发生在眼前的事?

正:说未来,正是要告诉对方辩友,上网就应该从今天做起,这是一个合二而一的事。如果无所谓未来,那么现在就失去意义了。

反:如果现在就在网上流连忘返,荒废学业,你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吗?

正:难道对方辩友就看不到社会各界正在动用各种手段把中学生上网拉到正轨上来吗?

反:不知道“社会各界”是否也包括商业界的网吧呢?

正:网吧也有法律来约束。

反:对方突然谈起法律,我不知对方辩友对青少年网络犯罪怎么看?

正:那一样要由法律来约束。

反:可是我觉得不上网的话就永远不会有网络犯罪。

正:是呀,如果没有飞机,美国的大楼也一样不会倒,但9.11发生一年多来,美国的飞机都没有停飞过。

反:对方辩友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停)

正:对方一再说我方只谈未来不谈现实,但对方辩友难道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了吗? 正:对方辩友为什么非要一再的想用网吧,这个概念来代替全部网络?这不是以偏概全吗?(停)

(说明:这个根据具体时间自由安排,加多少环节由选手和时间决定) 第四环节

--主席:好了,时间到。真实惊心动魄的辩论啊,可以说每位辩手都才华横溢,双方真可谓打的不可开交,下面我们进入总结陈词环节,本环节由双方四辩参加,各一次发言机会,每方有3分钟时间,只有一次时间终止提示。首先由反方四辩开始。

--反方四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老师、同学大家好!再冠冕堂皇的说辞也无法掩盖那世人诏知的真理,对方哥个个看似理由充分,实则漏洞百出,我见从以下几方面向大家一一揭露。 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权威杂志《今日美国》的调查表明:86%被调查的老师、图书管理员相信,孩子们使用网络不会提高他们的课堂成绩。

刚才对方辩友滔滔不绝,无非是向大家展示了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目前网络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是网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黑客、比病毒和网上欺诈;第二是传播色情暴力和仇恨的不良信息;第三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和垃圾。就在对方同学慷慨激昂的几分钟陈词了,全球主要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了近200次,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可能已经被最新病毒感染了170万台次。现实上,小学生上网已带来了许多危害:

1.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小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溺于网上,将90%的课余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不仅耽误了学习,有的甚至犯罪。

2.小学生极易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同时在生理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但他们一上网就使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

所以网络的这么多弊与网络的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方便性这一利相比,难道不是弊大于利吗?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老师、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想针对对方辩词做一些分析。不可否认,对方辩词精彩绝伦,但真理不是修饰而成的,对方辩词中的漏洞依旧清晰可见: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小学生上网如何坏,如何坏!可对小学生上网带来的一系列利处轻描淡写,甚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的抹去!这种不尊重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一叶障目的态度,的确无法令人恭维!其次,我想针对此次辩题做如下分析:

一、我们将成为明天的建设者,我们肩上担负的是托起未来的重任。我们的任务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掌握科学技术。我们的年龄也使我们对新生事物既充满好奇,又缺乏自制力。因此,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师、家长的领导,他们的世界时时处处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保护。

二、网络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教育选择了上网,世界选择上网。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流,教育面临改革。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成了教育改革的好帮手。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空间,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听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我们学习不再仅限于书本,我们也逐渐拥有了更高的科学素质。

当然,我方也不否认网络存在弊端。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利有弊,但正如我方辩友所证明的,如果人们更广泛接触到的是事物有利的一面,我们又怎能说是弊大于利呢?这就像吃鱼一样,我们有时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但我们就不吃鱼了吗?不会。因为鱼刺卡喉咙只是偶尔,如果小心,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小学生上网也一样;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信心地说: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谢谢!

--主席:好了,我们的正式辩论环节就此结束,下面请评委进行汇总、审议,评出本场胜者,在此期间观众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同你支持的一方交流观点,或者向你反对的一方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结束,下面有请乔校长宣布比赛结果,并发言。.。.

再次感谢双方辩手的精彩表现,也同时感谢各位嘉宾观众的到来,本次辩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3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l℃,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优。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⑧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粗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3、“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

5、措施:减排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建人工湖,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等。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4

航天技术减缓气候变化

①当今的航天时代,尖端的航天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笔记本电脑、防抖摄像机、婴儿尿不湿、方便面、真空包装食品、冷光源灯,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品,最初都是应用于航天的高新技术,现在已为普通民众的生活造福。

②50多年来,航天技术已经催生了许多有助于改善环境和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例如,天基卫星导航系统有助于减少海陆空运输工具,尤其是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遥感技术使风力涡轮机的发电效率更高;气象卫星的信息有助于太阳电池阵产生更多的电能。在过去几年中,欧洲航天局(ESA)的航天技术及商业转化中心又推出了一些有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

③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风力涡轮机的发电量,法国一家公司利用欧洲航天技术转移计划开发出一种专用激光雷达测量仪器,它能测量出距离地面高度上风力发电机所处位置的风速和风向。这种激光雷达技术就是采用了ESA即将在“风神”遥感卫星上所用遥感器的同类技术,而且这家法国公司在起步阶段曾利用ESA商业孵化中心改进激光雷达的性能。目前基于这种航天技术而研发的更多舣器已在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气象卫星数据而开发的名叫太阳卫星的监测系统可以精确预测光伏(太阳能)发电厂的电力输出。这些来自气象卫星的信息用于改进光伏电厂各系统运行状态,并能快速检测出其故障。据估计,这些故障会导致发电量每年减少1O%以上。目前这一检测系统已安装在意大利 的若干光伏发电系统中。

④航天技术不但能够为开发可再生能源服务,而且其航天遥感器还可用于减少 工业和采暖锅炉碳排放。这种原先用于航暴器方面的监测技术,现在已被转用于精确控制工业和民用采暖锅炉燃烧状况的监测系统。由于这些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这种监测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 有害气体的摊放量,确保锅炉燃烧系统保持最佳燃烧状态,从而达到既减少碳排放,又降低燃料消耗10%~1 5%的目的。这项由ESA航天技术转移计划支持而开发的技术,目前已被德国某公司应用于监测工业锅炉和其他各种民用采暖装置。

⑤卫星导航系统也可用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卫星导航系统通常用于为海陆空交通工具和行人指引道路。而现在又有人发明利用这些卫星导航信息减少汽车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众所周知,汽车行驶中如果反复突然加速和突然刹车减速,会使最环保的汽车也增加汽油消耗。一种名为智能“绿色驾驶系统”的产品,能够综合利用卫星导航信息和路况信息,及时告诉司机何时该加速,何时该减速,何时该保持恒定速度。使车辆始终运行在最节油状态;采用这一系统,预计可节省油耗15%—25%。另一种名叫“伽利略经济驾驶”的节能减排装置,可充分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道路地形高度剖面信息来优化车内菜些辅助装置(如发电机、空调和功率操控系统)的操作,从而节省多达到20%的燃料。据估算,如果全欧洲采用上述节能减排装置,每年可节省燃料20亿升,减少5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⑥另外,卫星导航也有助于改变生活方式。要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就必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为此你最好了解你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英国的一些科研人员正在实施跟踪碳排放足迹计划。这一创新概念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每个人每天碳排放的足迹,鼓励人们改变其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从而达到减缓全球变暖的目的。例如,有一种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套件,可以根据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及行程距离,计算出出行者的碳排放量,其准确性达到65%。该软件的优点是简便易懂,当你采用步行取代驾车出行时,你会立即看到你为减排所做出的贡献,从而鼓励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1、结合全文,概述航天技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哪些作用?(4分)

2、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3、第四段中“由于这些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一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任选一个加点词作答即可)(3分)

4、阅读下列三则链接材料,联系全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材料二: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于5月3日落下了帷幕。在本次车展上,有95台新能源汽车亮相,众多汽 车商都将推出新近研发的节能、环保车,突出展示近年来新能源及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及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等最新成果。

材料三:目前,北京市政协向全社会发出“提倡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北京”的倡议,号召人们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科学合理使用小汽车。

1、(4分)①服务开发可再生能源;②减少工业和采暖锅炉碳排放;③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3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后的节能减排效果。

3、(3分)不能去掉。“主要”说明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还有次要的污染源。(“之一”说明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中的一种,还有其它污染源。)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4分)为了减缓气候变化,人类要改变当前的某些生产和生活方式,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表意相近即可)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5

气候变化现代文阅读及其答案

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诱惑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将减排的开始年度从推迟至,全球每年所需的减排量将增加一倍。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并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当然,是否承诺是一回事,怎样承诺、承诺多少又是一回事。任何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加入全球减排行列,将意味着选择一场公共资源战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黑色战争。

(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环境和安全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B.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要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

C.低碳经济同时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D.低碳经济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2.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戈尔分析说:美国目前处境尴尬,生存面临危险,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问题。

B.戈尔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案,即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各国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C.尽管已有很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困境丛生,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D.政治家们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主要是因为目光短浅,片面迎合大众发展经济的要求。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实现低碳经济,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从而挫伤人们环保的信心。

B.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代价将更大--减排量增加,国际关系更为紧张。

C.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内绿色发展,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

D.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还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发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1.B(不是绝对的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2.C(A所有国家错。B该方案不能解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这是戈尔针对美国的问题提出的方案。D政治家并不缺少眼光,缺的是勇气。)

3.A(低碳经济,兼顾的是低碳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及可持续性,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6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与 中 国 环 境 保 护

姓名:何艳玲 学号:111301027

班级:2011级地理科学一班

近百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明显升高,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不断上升,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积雪面积逐渐缩减,反映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这一结论的可信度更高了。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未来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与环境也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未来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中国同全球一样,温度将会继续上升,降水也会发生变化,未来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出现变化,中国地区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升高,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2006年,中国出现了多项破历史纪录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四川重庆等地发生了百年一遇的严重高温干旱,1951年以来最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北方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北京地区一夜之间降下33万吨沙尘等。气候变暖背景下,少雨干旱地区森林火险等级升高。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为主。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北方部分河流发生断流,地下水资源锐减。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有关重大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如,气候变化可能增加长江流域上游降水,引发三峡库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有可能变暖,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会进一步退化,将可能影响某些地段铁路路基的稳定性。

另外,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的多个方面,如近50年来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湖泊面积减小、水位下降,湿地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整体扩展等。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面对突发性、极端性的巨灾多发期,防灾减灾形式更为严峻。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抵御极端气候灾害,加强应急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气候、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紧密结合起来,在致力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增量的同时,全面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开展交通专项行动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卓有成效的“减碳”行动。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大江大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加强灾害应急系统建设、加强气候系统观测、实施“种子”工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多项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

在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我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从建筑到交通,相关设计充分融入了“低碳”理念,大量采用了环保技术。这些重大国际性活动中的“绿色”举措,既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关注气候、关注环境的决心和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深入传播到了全社会,公众保护气候的意识大大提高。

我国在加强环境法实施方面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始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普及环境法的知识,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境法制观念;强化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环境管理机构、提高环境管理机关的级别、加强环境管理和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等。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能、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首先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三是加快燃煤电厂脱硫和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减轻酸雨污染和大气尘污染;四是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治理养殖业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五是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止新的破坏;六是在核电发展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我国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与发展问题,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方面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维护国际利益,履行国际义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做出贡献。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国内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制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增加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资金援助,加强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传播与合作;降低直至取消因环境标准过高而形成的贸易壁垒,促进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共同发展;进一步开放市场,减轻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中国家也要在加快发展中积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气候变化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能源,加强生态建设,这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7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l℃,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优。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⑧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粗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3、“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

5、措施:减排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建人工湖,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等。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8

《火山喷发的利与弊》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最强烈的释放方式之一,而火山灰是火山喷发后不可避免的产物。火山灰由岩石、矿物和火山玻璃碎片等物质组成,直径小于2毫米。

②全球每年都有50多次火山喷发,岛弧与大陆地区的火山喷发造成了主要的火山灾害。火山喷发及产生的火山灰、有毒气体、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等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还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大气臭氧的衰竭,进入对流层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大气层中大量火山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化物、氟化物和甲烷等相互间的作用增强,继而加速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导致环境恶化加剧。

③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可在大气平流层长期驻留,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火山喷发物在天空中连同水蒸气构成的颗粒进入同温层后,形成了一片巨大的二氧化硫云,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使气温骤降。此外,火山灰的下落也会给人们带来伤害——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台风使又湿又重的火山灰降落到人口稠密的地区,造成约200人死在压塌的屋顶下。

④火山喷发后,炽热的火山灰随气流快速上升,因飞机内燃机在工作中会吸入空气,所以火山灰会阻塞飞机发动机的零部件,就像在沙暴中驾驶汽车,发动机的内部零件会被阻塞一样。此外,火山灰也会阻塞空速传感器,使它产生错 m.gaokaobaba.com 误的读数,飞行员可能因此无法获知当时的参数。

⑤虽然火山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苦难,然而火山的喷发及其产物——火山灰却也在默默地发挥着它的良性作用。

⑥火山灰会为土壤带来丰富的养料,可以使土壤非常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面积虽然不大,却分布着该国一半的人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地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活动,有深厚肥沃的火山灰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

⑦火山喷发会给当地带来很多矿物质。例如日本,虽然在他们国内其他资源都很贫乏,但硫磺矿却素来丰富。原因就是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活动,硫磺资源丰富。

⑧火山喷发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独特的浮石,充满气孔,比重小于水,因此可以漂于水上,别有一番情趣。如果火山喷发不很剧烈,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如夏威夷群岛上的一些熔岩瀑布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观光。

⑨火山灰的工业用途也很多,比如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制成墙板、楼板和隔音保温材料等;在化学工业方面,可磨粉用作过滤剂、干燥剂和催化剂;火山灰还可用于填料工业,制作光学玻璃高级磨料、塑料抛光剂、橡胶塑料等其他化工品填料。还有人将火山灰用作杀虫剂的`载体和肥料的控制剂。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1.结合第①段,用下列句式说说什么是“火山灰”。(3分)

火山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火山灾害是由岛弧与大陆地区的火山喷发造成的。

B.大气臭氧的衰竭加剧了火山喷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C.火山喷发能给土壤带来丰富的养料,还能带来很多矿物质。

D.火山灰的工业用途很多,能用于建筑、化学等各种工业。

3.“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本文中多次出现。请从文中找出一例进行概括并简要说明其作用。(3分)

4.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话题说说你的探索发现。(3分)

【链接材料】冰岛人用火山活动形成的地热能源发电,而发电后留下来的地热水,由于未添加过任何化学物质,因而可以用于供暖。冰岛人还在尝试用地热中提炼的氢气来驱动汽车,开完汽车后,产生的纯净水还能直接饮用。

参考答案:

1.(火山灰是)火山喷发后/由岩石、矿物质和火山玻璃碎片等物质组成的/直径小于2毫米(的产物)(3分,三个要点各1分)

2.A(2分)

3.示例:第③段举了皮纳图博火山喷发造成约200人死亡的事例,具体说明了火山灰的下落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第⑥段举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面积不大却人口众多的事例,具体说明了火山灰会为土壤带来丰富的养料,可以使土壤非常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⑦段举了日本硫磺矿丰富的事例,具体说明火山喷发会带来很多矿物质。第⑧段举了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吸引游客观光的事例,具体说明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浮石,别有情趣,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3分,找出例子1分,说明作用2分。未加概括或语句不够简洁,酌情扣分)

4.火山活动能带来丰富的地热能源,方便且环保。(3分,需从火山喷发(活动)的“利”的角度答题,地热资源2分,方便或环保1分,如局限于“冰岛”扣1分)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9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的气候接二连三地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全球气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基本都是由于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有利之处和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严重隐患。所以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气候的变化是极其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在气候尚未发生巨大变之前,团结一致以应对气候问题所带来的种种恶果。

关键词:

气候变化、利与弊、全球变暖。

正文:

世界的经济发展对气候来说应该是影响十分巨大,虽然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可以短暂的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发展方式无疑于自掘坟墓。这些年由气候变化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可谓频繁不断,如美国的卡特琳娜飓风,我国南方的雪灾,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罕见旱灾与南方的洪涝灾害,这些灾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打击,也使我们认识到牺牲自然的经济发展方式终究是不可取的。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气候变化也不单单只是带来危害,单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来看,其利还有可能大于弊。其“利”之处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 全球变暖将使全球热量上升,使得农作物的播种范围扩大,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空气中的水汽增加,有利于降水,所有这些因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气候变暖,将使大气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的雨水。在非洲的北部、亚洲的中部、以及我国的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气候将由暖干性转变为暖湿性。”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的戈壁滩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将变得更适宜人居。 3.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4、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的持缓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普通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近十几年来,全球的作物产量持续增加,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减少,雨水丰沛是决定性因素。保证了全球饥饿人数大幅下降。 5.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今年的暖冬的取暖用油大幅减少,其直接后果是国际油价的下降。中国的暖房子工程也使供暖部门节约不少能源。 6.西藏真正有开发利用空间的土地都在海拔较高的区域,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方可开发利用条件部分具备,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调温农业基地,利用沙培、水培等技术,再加上对光温水土气等农作物生长基本条件的调控,开展高科技设施农业的研究。比如通过温室农业,在这些区域开展水果、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等种植,甚至可以适度建设温室种植优质高产饲草,解决牲畜冬春季饲料短缺的问题,同时减轻对草原放牧压力,实现草原生态环境恢复。

7、温度升高将对高原农作物生产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在高寒农区农作物播种期提前,无霜期延长,农作物产量提高;二是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农区越冬作物早熟,可以进行作物复种;三是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长旺盛。也就是说昔日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的世界屋脊,将变成像江浙地区那样的鱼米之乡。

8、与此同时,地球开始变暖。而到了冬天,雪也少了,居民基本不必用铁锹铲除门外台阶上的积雪。

9、对于俄罗斯来说,气候变暖的好处绝非仅是沟通一条北冰洋航线那么简单,真正令俄国人感到兴奋的,是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大荒原在变得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后,可能释放出巨大开发价值,届时原本作为犯人流放地的西伯利亚严寒大地,将成为俄国人的“美丽新世界”。 10.季风降水所不及的西北干旱地区同样湿润化。在暖湿的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北界移至北纬22℃~24℃;青藏高原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西界到青藏公路附近;高原西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局部有森林。据孢粉资料恢复的植被与现代植被相比较,森林与荒漠-草原界线北移400km,西移400~800km。

11、可见,气温变化高达9℃(从低于现代5℃到高于现代4℃),生态环境并不会崩溃。而高于现代3℃~5℃时,降水丰沛,森林分布区扩展。森林是物种的主要依托,这一状态对人类社会显然利多弊少。 12.现在惟一能想到的弊端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海侵。海侵是完全可以应付的:当陆地扩展时,自然会吸引人口向新增冲击扇移民;反之,这种移民就会停滞,或代之以反向移民。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条件下,这并不难解决。与森林与荒漠-草原界线北移400公里、西移400~800公里相比,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总体上将得大于失。 13.回到中国来,气候变暖的福音不仅对西藏高寒农区是个福音,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当时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有许多淡水大湖,降水量远比现代丰沛,导致外流水系扩大,如青海境内黄河上游水系的形成。

14、暖和的冬天,意味着更少的死亡,也可以减轻老人的痛苦 15.随着全球变暖,将有更多的土地将被利用起来。温和的天气,将会延长种植的季节,同时也可防止农作物被冻死。 同时全球变暖带来的二氧化碳也会成为植物光合作用最好的养料。

16、会带来更便宜的进口商品。关于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全球变暖冰层融化,可以让欧亚之间的水路交通变得更加便捷

17、它会减少龙卷风的。近年来一些海洋学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仅没有造成更厉害的飓风,反而会终端一些风暴的形成。

18、它会拯救雨林,每个热爱环境的人都在担心,因为人类无止尽的砍伐,未来的雨林会不会越来越小。但是我们告诉你,全球变暖可能会拯救雨林。虽然它会改变雨林的降雨模式,但这并不会像科学家们之前担心的那样,慢慢干死。全球变暖,更多的氮与酸伴随着雨水进入雨林,这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到那时,你会古怪的发现,雨林在少雨时会生长得更好。

19、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典型案例,不过水力发电站将会从这些额外的水量中获益

全球变暖可以让水力发电站在冬季发电。

20、西北江水增加,荒漠化眼缓,尤其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黄土高原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植被有所恢复,黄河的含沙量也减少了

21、水稻是中国第一大口粮,,在最寒冷的黑龙江。最近几十年东北气温上升,加上育秧技术提高,东北的水稻田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水稻生产地。

22、生物灭绝最重要的原因不应是气候变暖,而是人类活动破坏其栖息地,使其破碎化,生态功能不完备化。全球变暖,温度带向高维度推进,使温湿地带增加,大大有利生态系统,因为大致上是森林取代部分草原,草原取代部分荒漠,常绿取代部分落叶,高级复杂的生态系统扩大。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全球变暖会带来这样的益处,其危害却也是不小的。

生态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丕远:“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变暖”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由于全球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政治方面: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应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促生长,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再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气候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气候方面: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方面: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农作物方面: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CO2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云层方面:全球变暖会导致云层中的含水量增加,吸收更多的红外辐射。但科学家又观察到热带的暴风云会在较高温度下升到高海拔处,产生大量的降雨,使对流层的湿度降低,减缓变暖趋势。 海冰方面:一般来说温度上升必将会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对太阳能的吸收,加剧全球变暖,但同时海冰的消融又会加强海-空之间的热流,降低气温。

人体健康方面:(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我的观点还是气候的变化是弊大于利,因为气候变化单说全球变暖这一方面它可能是由诸多益处,但气候变化带来的酸雨和臭氧空洞等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两个大问题,像酸雨会加速土地酸化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其次,酸雨会对非金属建筑材料产生腐蚀,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我们人类自身而言,酸雨的危害也很大,直接被酸雨淋到皮肤表面会被体表吸收而对人体生长产生危害,并会引起很多相关疾病。而臭氧层的破坏,则会使得更多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科学表明。紫外线能够破坏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能够使生物产生不利的变异,更严重的是,更多的紫外线照射会使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使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并且紫外线是能够转化为热能的,而随着臭氧层不能更好地阻挡紫外线的入侵,意味着更多热量会进入地球,这样也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各国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应作环境保护的模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发展绿色经济,如用风力发电或适量的水力发电,以减少煤炭发电所带来的污染。国家也可以给予相关资金的投入以发展更为有效、更为环保的绿色经济,也可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从而实现绿色经济。

结束语:

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应该尽快改善这种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表面上说是“发展”,可从宏观角度来讲她是一种以人类的未来为代价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终有一日会使地球的资源枯竭,所以应尽早改为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引用文献:

《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作者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 《中国生态安全报告》,作者贺培育,杨畅。 《生态规划》,作者刘康,李国胜。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作者李鸿远。 《全球生态学》,作者周广胜,王玉辉。 《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作者吴凤章。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10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1.3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2.低碳 2.1低碳的定义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 2.2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世界即使人类曾经“阳光经济”、“风能经济”、GDP低碳经济的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生活方式和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

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3.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启动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步履维艰。

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政府谈判代表,一度将温室气体减排和经济发展放在比较对立的角度去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强调在发展中寻求减排的“低碳经济”概念及理念,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思路。 3.1.低碳经济:概念与各国措施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出现在2003年2月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随着“巴厘路线图”的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继英国之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尽管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以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 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之于行动,但它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化,其低碳经济目标是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 3.2.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行动,那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贫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期望将进一步上升,从而使中国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

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巨大变革与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和扩散。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进步离不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着激烈的技术竞争,但也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重要机遇。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各国在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研发合作,大范围的技术竞争和交流,也给中国技术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

再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气候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和所谓现代化造成整个社会的碳锁定所导致的结果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技术由于路径依赖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而该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组织形成正反馈,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使得整个社会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并形成严重的惯性。

最后,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低碳产品的新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中国在这一领域正在积极开展行动,在某些产品上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份额。 3.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发展挑战巨大。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根据对人均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呈现一种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对经济外延扩张空间的需求很大。加之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惊人。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国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力。

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比如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有限,等等。

国内政策障碍。低碳经济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中国目前已经有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法规,对于具有长远、战略性的低碳经济,涉及生产、消费、流通诸多环节,只有在明确的法制规范下,才能稳步实施。当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方面等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政府规范性文件,更谈不上低碳经济立法。在宏观政策管理方面能力不足,亟须加强和完善。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远比发达国家艰巨。但是,无论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国际政治政策压力,还是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迈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没有选择。因此,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我们要因时而动,以更务实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变革。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11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的气候接二连三地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全球气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基本都是由于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有利之处和给全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严重隐患。所以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气候的变化是极其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在气候尚未发生巨大变之前,团结一致以应对气候问题所带来的种种恶果。

关键词:

气候变化、利与弊、全球变暖。

正文:

世界的经济发展对气候来说应该是影响十分巨大,虽然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可以短暂的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发展方式无疑于自掘坟墓。这些年由气候变化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可谓频繁不断,如美国的卡特琳娜飓风,我国南方的雪灾,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罕见旱灾与南方的洪涝灾害,这些灾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打击,也使我们认识到牺牲自然的经济发展方式终究是不可取的。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气候变化也不单单只是带来危害,单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来看,其利还有可能大于弊。其“利”之处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 全球变暖将使全球热量上升,使得农作物的播种范围扩大,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空气中的水汽增加,有利于降水,所有这些因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气候变暖,将使大气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的雨水。在非洲的北部、亚洲的中部、以及我国的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气候将由暖干性转变为暖湿性。”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的戈壁滩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将变得更适宜人居。 3.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4、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的持缓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普通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近十几年来,全球的作物产量持续增加,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减少,雨水丰沛是决定性因素。保证了全球饥饿人数大幅下降。 5.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今年的暖冬的取暖用油大幅减少,其直接后果是国际油价的下降。中国的暖房子工程也使供暖部门节约不少能源。 6.西藏真正有开发利用空间的土地都在海拔较高的区域,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方可开发利用条件部分具备,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调温农业基地,利用沙培、水培等技术,再加上对光温水土气等农作物生长基本条件的调控,开展高科技设施农业的研究。比如通过温室农业,在这些区域开展水果、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等种植,甚至可以适度建设温室种植优质高产饲草,解决牲畜冬春季饲料短缺的问题,同时减轻对草原放牧压力,实现草原生态环境恢复。

7、温度升高将对高原农作物生产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在高寒农区农作物播种期提前,无霜期延长,农作物产量提高;二是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农区越冬作物早熟,可以进行作物复种;三是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长旺盛。也就是说昔日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的世界屋脊,将变成像江浙地区那样的鱼米之乡。

8、与此同时,地球开始变暖。而到了冬天,雪也少了,居民基本不必用铁锹铲除门外台阶上的积雪。

9、对于俄罗斯来说,气候变暖的好处绝非仅是沟通一条北冰洋航线那么简单,真正令俄国人感到兴奋的,是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大荒原在变得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后,可能释放出巨大开发价值,届时原本作为犯人流放地的西伯利亚严寒大地,将成为俄国人的“美丽新世界”。 10.季风降水所不及的西北干旱地区同样湿润化。在暖湿的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北界移至北纬22℃~24℃;青藏高原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西界到青藏公路附近;高原西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局部有森林。据孢粉资料恢复的植被与现代植被相比较,森林与荒漠-草原界线北移400km,西移400~800km。

11、可见,气温变化高达9℃(从低于现代5℃到高于现代4℃),生态环境并不会崩溃。而高于现代3℃~5℃时,降水丰沛,森林分布区扩展。森林是物种的主要依托,这一状态对人类社会显然利多弊少。 12.现在惟一能想到的弊端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海侵。海侵是完全可以应付的:当陆地扩展时,自然会吸引人口向新增冲击扇移民;反之,这种移民就会停滞,或代之以反向移民。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条件下,这并不难解决。与森林与荒漠-草原界线北移400公里、西移400~800公里相比,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总体上将得大于失。 13.回到中国来,气候变暖的福音不仅对西藏高寒农区是个福音,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当时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有许多淡水大湖,降水量远比现代丰沛,导致外流水系扩大,如青海境内黄河上游水系的形成。

14、暖和的冬天,意味着更少的死亡,也可以减轻老人的痛苦 15.随着全球变暖,将有更多的土地将被利用起来。温和的天气,将会延长种植的季节,同时也可防止农作物被冻死。 同时全球变暖带来的二氧化碳也会成为植物光合作用最好的养料。

16、会带来更便宜的进口商品。关于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全球变暖冰层融化,可以让欧亚之间的水路交通变得更加便捷

17、它会减少龙卷风的。近年来一些海洋学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仅没有造成更厉害的飓风,反而会终端一些风暴的形成。

18、它会拯救雨林,每个热爱环境的人都在担心,因为人类无止尽的砍伐,未来的雨林会不会越来越小。但是我们告诉你,全球变暖可能会拯救雨林。虽然它会改变雨林的降雨模式,但这并不会像科学家们之前担心的那样,慢慢干死。全球变暖,更多的氮与酸伴随着雨水进入雨林,这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到那时,你会古怪的发现,雨林在少雨时会生长得更好。

19、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典型案例,不过水力发电站将会从这些额外的水量中获益

全球变暖可以让水力发电站在冬季发电。

20、西北江水增加,荒漠化眼缓,尤其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黄土高原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植被有所恢复,黄河的含沙量也减少了

21、水稻是中国第一大口粮,,在最寒冷的黑龙江。最近几十年东北气温上升,加上育秧技术提高,东北的水稻田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水稻生产地。

22、生物灭绝最重要的原因不应是气候变暖,而是人类活动破坏其栖息地,使其破碎化,生态功能不完备化。全球变暖,温度带向高维度推进,使温湿地带增加,大大有利生态系统,因为大致上是森林取代部分草原,草原取代部分荒漠,常绿取代部分落叶,高级复杂的生态系统扩大。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全球变暖会带来这样的益处,其危害却也是不小的。

生态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丕远:“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变暖”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由于全球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政治方面: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应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促生长,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再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气候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气候方面: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方面: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农作物方面: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CO2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云层方面:全球变暖会导致云层中的含水量增加,吸收更多的红外辐射。但科学家又观察到热带的暴风云会在较高温度下升到高海拔处,产生大量的降雨,使对流层的湿度降低,减缓变暖趋势。 海冰方面:一般来说温度上升必将会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对太阳能的吸收,加剧全球变暖,但同时海冰的消融又会加强海-空之间的热流,降低气温。

人体健康方面:(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我的观点还是气候的变化是弊大于利,因为气候变化单说全球变暖这一方面它可能是由诸多益处,但气候变化带来的酸雨和臭氧空洞等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两个大问题,像酸雨会加速土地酸化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其次,酸雨会对非金属建筑材料产生腐蚀,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我们人类自身而言,酸雨的危害也很大,直接被酸雨淋到皮肤表面会被体表吸收而对人体生长产生危害,并会引起很多相关疾病。而臭氧层的破坏,则会使得更多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科学表明。紫外线能够破坏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能够使生物产生不利的变异,更严重的是,更多的紫外线照射会使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使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并且紫外线是能够转化为热能的,而随着臭氧层不能更好地阻挡紫外线的入侵,意味着更多热量会进入地球,这样也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各国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应作环境保护的模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发展绿色经济,如用风力发电或适量的水力发电,以减少煤炭发电所带来的污染。国家也可以给予相关资金的投入以发展更为有效、更为环保的绿色经济,也可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从而实现绿色经济。

结束语:

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应该尽快改善这种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表面上说是“发展”,可从宏观角度来讲她是一种以人类的未来为代价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终有一日会使地球的资源枯竭,所以应尽早改为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引用文献:

《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作者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 《中国生态安全报告》,作者贺培育,杨畅。 《生态规划》,作者刘康,李国胜。 《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作者李鸿远。 《全球生态学》,作者周广胜,王玉辉。 《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作者吴凤章。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优秀篇12

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①水资源是指可以不断更新、具有一定数量及可用质量、能直接使用的淡水。

②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江、河、湖、水库中的水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也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冰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因此,尽管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资源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④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6%,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3,虽然现有的8万座水库有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大部分洪水没有被利用就奔向了大海。

⑤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特别是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辽河流域变化幅度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⑥气候变化还会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以增加15%左右。因而,随着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多,气候变化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

⑦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段中“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请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什么影响?

5、第⑦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加以简要概括。

6、请就“保护水资源”拟两条广告语。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2.本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骒要准确选取有用的信息。第②段中的“因此”的“此”是指“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第④段说明的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人均占有量少;分布极不平衡;没有被充分利用。只要答出以上三点,文字不一定与参考答案一致,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的答案可以从第⑤⑥段中得出,解答这道题关键是要概括准确、全面。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5.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第⑦段说明原内容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意思对即可)

6.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只要答案内容与保护水资源有关,语言简洁、精辟、生动,均可得分。例如:请珍惜我们的生命之源;珍视生命,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推荐访问:气候变化 答案 优秀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理解 气候变化的好处与坏处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 气候变化带来的好的影响 气候变化有什么危害 气候变化对 气候变化的理解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的好处和坏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