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叙事研究何以可为

时间:2023-08-23 10:50:33 来源:网友投稿

张 洋,陈滔娜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0 世纪80 年代,叙事研究在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受到广泛热议。发展到90 年代,丁刚教授首次尝试进行教育叙事实验,国内教育领域内开始揭开叙事研究的面纱。此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实现本土化发展,众多一线教师利用叙事研究反思自我,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将研究视角转向高校辅导员,会发现辅导员叙事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使用教育叙事研究前,要先厘清叙事、叙事研究以及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叙事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是将某件事情的经过按照时间顺序用语言或文字表现出来,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叙事主义者提出这样的观点:“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记录有关教育经验的故事同时,撰写有关教育经验的其它阐述性故事。这种复杂的撰写的故事就被称为叙事”[1]。叙事研究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对叙事的内容形式和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也就是“对以叙事的形式写成的文本蕴意所进行的分析和解释,换言之,是对人类体验世界方式的研究”[2]。

教育领域中叙事研究的出现以“崇尚数据”的社会科学研究为背景,最初有学者尝试运用数学工具,定量的数据精确化地去描述教育事件,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数是人。人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定量的数据分析方式无法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对事件内部的深层意蕴进行探究与分析。关于人的研究必然充斥的是人的体验、情感意识,因此教育领域逐渐关注经验的研究。叙事研究就是基于个人或某个特殊群体实际经验,去理解与展示其内心世界的发展,作为质性研究它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数据资源。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叙事,研究者将真实教育事件通过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诠释其中的意义。最初的教育叙事研究特指专门的研究者在观察倾听或者查阅一线教师的工作记录后进行研究,后来一线教师自身也开始使用这一方法。简要概括,可以将教育叙事研究分为两种,一种自我研究或称为叙事行动研究,研究者同时承担三种身份,研究者、研究对象与实践者,在日常工作的同时进行叙事研究,并在之后的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以此循环上升发展。一种是合作研究或称为叙事人类学研究。专门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合作进行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被划分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涉及到教育、心理、管理等多个领域。这些工作内容体现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繁琐,需要具备多项专业技能,并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发展的新情况,形成并不断完善符合自身工作与发展的工作模式。官方主导的辅导员培训往往是通过理论化的话语来开展,这种方式所使用的理论与话语为了适应大多数情况,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为普遍和客观,但是也容易掩盖住辅导员的声音,辅导员群体真实的关注自身的问题无法展现出来。从美国著名学者米凯尔·巴克丁所解释的内在信服话语来看,个人讲述自己的生活和经验的话语,这种话语由于反对特权而往往受到权威话语的压制。

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工作环境和教育背景下,辅导员无力挤出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自身的学习发展,或者说没有找到最适宜的发展路径。因此立足于叙事研究,从下至上真正探寻倾听辅导员的日常生活,能够有效关注到辅导员专业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并在交流与实践中通过辅导员的自我叙事或阅读他人叙事的方式反思个体的工作生活,在反思中构建与改进自身的教育生活结构。文本理论知识不足以支撑辅导员的自我发展,在复杂的工作情况中通过叙事所得到的实践知识,也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来源。教育叙事研究从辅导员内源视角出发,它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和自我发展的有效路径。

“叙事研究运用于教师的教育研究是基于: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
而这些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完善和灵活”[3]。根据这样的逻辑,从性质、内容、学科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叙事研究,与辅导员也同样契合。

(一)辅导员专业性质与叙事研究性质

教育叙事研究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范式,主张用最真实质朴的语言诠释人的经验与生活,得出的不是某种固定的标准结论,是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对象个人经验做出解释性理解与意义建构,读者在阅读时也是一种领悟的状态。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真实性。所叙述的内容是将现实中真实的现象呈现出来,是叙事者真实的经历和体验;
二是主观性。各类主体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上自身的情感、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等主观性的东西;
三是反思性。不是为叙事而叙事,要在反思中成长;
四是实践性。无论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都离不开实践。从教育叙事研究的性质特征出发,结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可以发现二者具有极强的契合性。

1.实践性与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故事,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改进与发展。辅导员是最优秀的实践者,时刻处于基层一线,当辅导员自身开展叙事研究时,多重身份让他在叙事中进行反思,又将反思经验投入到新的实践中,引导自身不断提升。同时,不断的日常实践证明辅导员教育叙事叙述的就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在辅导员零散的日常工作与教育生活中进行探索归纳,找到蕴含的意义。

2.主观性和人文性。叙事要真实的展示教育生活,但叙事不仅仅只是经验表达,叙事者的叙述过程、研究者的构建研究文本过程再到包括读者阅读的过程,都离不开个人主观的理解。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其中人文关怀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内心情感变化。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主观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交流对话和意义共享的互动过程,辅导员自身在开展叙事研究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与学生的对话,在理解中更易开展学生活动。

3.反思性。叙事者可以转换到一个新的角度,从实践者变成“旁观者”,更好的反思自身,思考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并在叙事的过程中实施行动干预,在反思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调整自己的行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必然会产生工作倦怠,叙事研究完全契合了辅导员碎片化的时间,在工作中随时进行叙事反思总结,保持问题意识,对于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重述与思考,新的身份给了辅导员新的体验,经过反思提升,日常的工作凸显出新的意义,不再只是单纯的完成工作,更能实现在工作中学习成长。

(二)辅导员工作内容是叙事的宝库

叙事研究中离不开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故事与经验,简单来说也就是素材。素材的积累需要个体不断处于实践中,能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得到富有意义且多样的经历。

首先从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叙事的研究对象包括辅导员的思想、辅导员的活动以及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学生。“辅导员需要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4],高校辅导员所有的工作都与学生息息相关,最日常的工作是解决实际问题。在现今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与挑战,负担着更重的压力,由此便会衍生出各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发展问题、就业问题、价值观问题等等,处于基层一线的辅导员要处理的情况变得更加繁琐复杂。因此辅导员庞杂或者说是“丰富多彩”的日常工作就是一个蕴含着多样故事的宝库,辅导员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接触,会不断积累大量真实、生动、有意义的素材,还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素材。

其次教育叙事研究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叙事研究借鉴了现象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使叙事者回到生活现场,“面向事实本身”,力图找到最初真实的经验,回归本真。叙事的文本是朴实无华的,叙事者的情感能够在语言表达中自然流露,这也要求研究者以纪实的态度进行记录与研究。日常工作中,辅导员需要记录工作日志,进行工作总结,无时无刻不在记录最真实的经历,同时还有很多类似辅导员联盟的组织平台,一些辅导员培训中也有不少案例讲解,其中辅导员的互动交流与案例分享更有利于素材的积累。学术的知识固然重要,真实的工作经验积累也必不可少,立足实际,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让实践知识返还于实践。

(三)辅导员多学科背景利于多学科交叉研究

叙事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得到多学科发展的支撑,如现象学中的意理论与现象学方法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现象学强调“面向事物本身”,教育叙事研究借鉴了其方法,关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从细微之处找到意义。除此之外,还包括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方法、社会学中的实地考察方法、人类学中人种志方法、社会学中的扎根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加入为叙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多学科领域的运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叙事研究理论也对人文科学研究范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诸多学科研究都出现了叙事转向,这些都说明教育叙事研究应该结合跨学科视角,而将教育叙事研究应用于辅导员研究完全符合这一要求。

在我国辅导员招聘中,对于专业的要求很宽泛,每个学校的要求各不相同,这造成了辅导员群体专业背景的多元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人文社科类,这是根据中央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规定细则,认为辅导员的专业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学科背景,在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其二对口学生专业类,也就是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应与所管理的学生相同或相近。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会具有专业认知优势,对于学生的学习、就业规划等问题更加了解,与学生更有共同话题,无疑也增加了情感优势。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都体现出了辅导员丰富的专业背景。

辅导员的专业从教育学、心理学、理工类、医学等无多不包,但他们最终都承担着辅导员的职责,在遇到某些相同的问题时,他们必然会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看待和处理同样问题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在这样的跨学科视野下,给了辅导员叙事研究更多的发展可能,当不同专业辅导员互相学习了解对方的叙事文本,会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因此,辅导员的多学科研究背景为辅导员教育叙事研究的应用提供了优势。

教育叙事研究为辅导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展示教育事实的发生发展并不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全部使命……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则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做‘解释性理解’或‘诠释’。”[5]接下来将进一步阐述辅导员开展叙事研究是如何有针对性地对“素材”进行挑选加工,将“故事”一步步转变为可以表达教育意义的研究文本。同时在分析探索辅导员叙事研究操作理路的过程中,也展示了教育叙事研究如何实现辅导员的专业成长。

(一)日常工作中合格的实践者

“叙事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的方法和经验意义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6]。也就是说叙事研究是一个行动实践取向的研究,它的应用不应该局限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时刻保持思考,经历体验过去、实践探寻现在与未来,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先做好本职工作的实践者。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的界定为“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7]。这明确的体现了辅导员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研究能力的发展,但辅导员不是专业的理论研究者,其工作研究是基于实践的行动研究,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最初可能无法找到关键点,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问题才会不断聚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搜集素材,对于持有怀疑态度或觉得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多留心、多记录,工作日志和工作案例的撰写就是搜集素材最好的途径。“工作日志具有不同于日记和记录的特殊性,它通过个人反思性的记录,对于提高职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辅导员周期性的日志记录,每一时期和阶段的工作内容都能进行查阅,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反思不足、总结优秀之处,调整自己的工作技巧与方式。与之相比,工作案例更加详实,针对一个具体的案例详细介绍事件发展,包括解决发展与分析启示等,更像一次微型的叙事研究过程。这些日常记录与思考的过程也为辅导员接下来开展更加专业的研究进行了有效铺垫。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实践就是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前提,身处于实践的现场,辅导员叙事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辅导员的独特视角,进行扎根研究,与其他叙事研究区别开并形成特色。辅导员要在工作实践中时刻保持问题意识,问题的发现是研究的开端,通过记录整理,积累足够多的工作经验素材,在深入理解后结合相应理论进行提炼。当然素材搜集并不是事事记录,在记录前要先思考反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这次处理的如何?下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我要如何改进?等等。在一次次的带有问题意识的反问中,辅导员的观察力、反思力不断上升,实践能力技巧也得到发展。总之,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积累素材的过程就是将实践的现场转换为现场文本的过程,也就是最原始的现场资料。

(二)教育叙事中优秀的研究者

教育叙事研究并不仅仅是叙事,叙事只是研究的铺垫,辅导员需要从实践者转化为一位研究者,通过选择、归纳、对比、意义解构等多种步骤与方法进行研究。当然并不是说辅导员此时就不再是工作的实践者,他在行动中反思,是在实践情境中进行研究。

首先要确定某一关键主题,在一系列不同类型主题的故事素材中找到核心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将现场文本的内容转变为叙事结构的研究文本。应用比较广泛权威的叙事结构包括奥勒莱萨提出的划分故事元素的叙事结构,以及克莱丁宁和康纳利提出的三维空间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都需要辅导员将其中的基本元素提取出来,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剖析这些元素是如何构建成全部的整体,并通过多个故事结构与元素的对比,得出内在蕴含的意义,这看重的就是辅导员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奥勒莱萨提出的叙事结构为例,辅导员需要对现场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准确提取背景、人物、活动、问题以及解答这五个基本元素,原本一整个“丰满”的故事,只剩下内在的“骨架”,这是辅导员对文本进行深度诠释和理解的过程,他所需要得出的就是一个分析与理解的框架与结果。这个结果所呈现出的并不是某种普遍意义上的“真理”,而是辅导员的反思,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以辅导员身份认同研究为例,通过对每个叙事的分析对比,说明不同的要素对于研究对象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之后的持续发展与改变,这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这一方法被使用时,很多学者只关注了最终研究文本的意义,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叙事本身也有价值的。在辅导员培训中,辅导员会接受关于自身工作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客观性的知识脱离具体的工作实际,不足以面对辅导员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以一个人未观看某部电影前仅仅只听某位影评人对于该电影的评论与亲身去看电影两种情况对比为例:影评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可能是基于专业,从拍摄、情节、演员等各个角度综合分析,剖析电影背后的深意。但观众在没有亲自观看电影前,所了解到的只是他人对电影的诠释,观众若再次表达也是诠释别人的诠释。同样对于辅导员来说,他们需要在工作的实践经验中获得体验与知识,“它通常是默会的,是内隐的,具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因个人经验而不同,因而不能以系统理论和规则的形式加以传授”,[9]这种直接的体验与知识不浮于表面,却会给辅导员带来更深刻的冲击。

要注意的是,辅导员与专职的研究者还是有一定区别,他在实践中研究的过程所形成的实践知识较为朴素,这种理论与知识虽然没有经过系统性的提炼与整合,但是确实最接近真实,具有实用性,比理论知识更加透彻容易理解。辅导员的工作与研究应是相融相促进的,当真正做到工作与研究“相长”时,也就出现了辅导员的第三重身份——自我发展者。

(三)反思成长中突破自我的发展者

辅导员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辅导员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辅导员地位低的观点。社会普遍认为其工作重要性没有科研人员和教师,甚至认为辅导员就类似于初高中的班主任。很多高校对于辅导员的教育培训、薪酬待遇还是晋升提拔关注都不够。学生与辅导员联系最为紧密,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心理健康、工作发展等都需要辅导员来处理,但许多学生对于辅导员的评价并不高。这种对于辅导员的错误认知已经影响到了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认知也会产生怀疑,因此,辅导员必须在日常工作找到自我成长路径,实现突破发展,增强职业话语权。

作为学校培养人才中最关键的一环,辅导员不断朝专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辅导员专业化是指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之具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10]辅导员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职业,辅导员的发展需要外在的培训,更离不开辅导员个体在工作实践中连续的、终身的学习,这其中自我反思尤为重要。通过辅导员叙事研究,通过叙事材料的收集、叙事文本的研究构建,辅导员一直处于经历、讲述、再经历、再讲述的过程中,他的经验与理解不断变化,辅导员的行动会根据上一次的经验反思进行改变。他的能力素养,对自身的认同以及对前景的规划展望在一次次的叙事反思与行动改进中得到提升和明晰。

由此总结得知,教育叙事研究在辅导员成长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工作水平的提升,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沉淀出教育智慧。其二科研能力提升,叙事的形式多样以及简单易操作实现工作与研究相长,解决了辅导员没有时间进行科研的问题。其三心理调节能力的增强,在叙事中更好的认清自我,反思辅导员角色,缓解职业倦怠。辅导员叙事研究完全切合了辅导员需要突破自我实现发展的要求,推动辅导员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朝着专业化、专家化方向不断发展。

(四)合作共进的实践共同体

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对个体声音的倾听,关注个人独特性的经验,但并不是完全封闭孤立的,而是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叙事研究中的故事不仅仅会给个人带来反思,形成个人实践性知识,其他辅导员读者在阅读理解中,还会赋予这一故事新的行动价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教育经历、工作际遇,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也会截然不同,因此他们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会对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有自己的看法,甚至会结合自身经历进行重新演绎与建构,影响进一步扩大。“如果教师种种个人的理解都能够被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并被用来作为讨论和沟通的基础,教师共享的知识就会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11]159-160同样在辅导员群体也可以形成实践共同体,将各自的经验或所获得的经验性知识共享,以此加强辅导员队伍整体建设。

传统培训缺乏合作与交流,无法像在实践中真实感受,获取体验感,建立辅导员合作共同体进行交流互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育叙事研究是通过朴实平淡的语言讲述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案例,在辅导员团体中,其他辅导员在阅读这些叙事文本时会发现原来大家都在经历同样的问题,激发共鸣,借以对该类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将他人的诠释与自身的反思所得出的实践知识与感悟再次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探究,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建立最优的工作体系,辅导员队伍整体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教育叙事不仅仅能够促进辅导员整体素质提高,还可以继续扩大影响范围,让更多人听到辅导员的声音。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也成为辅导员的重要展现舞台,在网络上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开放且持续的。如南航徐川的微信公众号,不仅仅展示了个人的魅力,也展现了辅导员这一岗位的精神风貌。同时在网络平台展示辅导员叙事研究成果,不知不觉中也对读者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扩大了辅导员群体表达的途径与舞台。尤其教育叙事研究的文本多数都是辅导员自身经历与情感表达,语言朴实凝炼,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即使不具备专业研究背景,人们也可以了解到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心路历程,树立对辅导员的正确认知,在行动中更加配合辅导员工作,甚至推动辅导员相关政策的改进。

从辅导员工作性质到工作内容再到辅导员工作发展前景,教育叙事研究和辅导员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同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桥梁媒介,能够通过记录日常工作经验并深化诠释,将朴素的实践性知识提升到理论高度,促进辅导员融实践者、研究者和自我发展者为一体,最终实现整个辅导员群体素质能力的提高,扩大群体影响力。但叙事研究的使用时间较短,还未能与辅导员融汇贯通,探寻出最适合的道路,在叙事伦理方面也没有形成明晰的规范或标准,辅导员开展叙事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对推动辅导员专业研究领域的纵深化发展也具有可操作、可推广、可普及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辅导员研究工作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3期)2022-05-23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9年4期)2019-05-21不工作,爽飞了?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好辅导员这样炼成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选工作学苑创造·A版(2014年7期)2014-11-15校外辅导员的一天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推荐访问:辅导员 叙事 可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