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建设及提升策略研究

时间:2023-08-23 09:55:07 来源:网友投稿

胡晓辉,梁美宏,孙清玉(河海大学图书馆)

发端于欧美的数字学术服务,正逐步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在2016年发布的学术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中,将数字学术服务列为未来学术型图书馆的十二大服务趋势之一[1]。欧洲研究型图书馆协会在一份有关欧洲国家研究型图书馆的中期发展战略规划报告中指出,数字学术服务将是未来大学图书馆用户服务的重点领域,大学图书馆应努力构建数字学术空间,为跨学科协作研究提供工具和服务支持[2]。数字学术服务正逐步成为高校及研究型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方向之一,是图书馆提高用户服务能力、适应数字学术环境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较大规模的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结合国内外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类型,采用内容分析法,总结归纳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索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提出服务能力的建设阶段、方法及具体提升策略,以期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培育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2.1 数字学术概念阐释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科研人员在学术活动过程中对数字技术和工具的需求日益提升。数字学术(Digital Scholarship)的概念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最早是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研究理念被提出,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和突出数字技术、数据分析工具等在科研人员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运用[3]。

数字学术概念诞生之后,其定义与内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演变之中。英国图书馆与信息专业学会将数字学术定义为“支持知识获取、检索和应用的技术实现”[4]。A.S.Rumsey将数字学术归纳为“使用数字证据和方法,数字创作,数字出版,数字策展和保存,以及学术的数字使用和再利用”[5]。鄂丽君将数字学术视为一种技术合体,是指在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基于数字证据理念,以创造、出版、保存新知识为目的的各类新技术的总和,主要包含GIS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6]。维基百科将数字学术定义为“利用数字循证方法、数字调查方法、数字研究、数字出版和保护以达到学术研究和交流的目的”[7]。刘兹恒提出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定义,他认为数字学术既是一种数字技术,又是一种新的技术交流模式和教学研究范式,还可以是数字化的学术产品本身[8]。

虽然研究者们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强调用数字化的方式和思维进行研究的思想,注重利用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工具、系统或者平台来支撑其科学研究。

2.2 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方面,A.S.Rumsey从学术交流模型的角度对数字学术包含的具体内容或类型进行了概括,他提出数字学术包括数字证据和方法、数字创作、数字出版、数字监护与保存以及学术的数字化利用与重用[9];
A.Mackenzie对数字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如数字学术对组织战略的影响、数字学术服务中新的服务和角色、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重构等[10]。V.Jennifer等根据研究者/用户数字学术服务需求的不同,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和可扩展的4层服务模型[11]。

实践领域方面,网络信息联盟(CNI)2014年以“数字学术中心:趋势和实践”为主题召开研讨会,21家机构对各自开展的数字学术服务情况进行了介绍。如,迈阿密大学图书馆的E.Tzoc介绍了本校由教师主导、图书馆参与的4个数字学术项目,详细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具体开展数字学术服务[12];
J.Lip-pincott以布朗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为例,介绍了两所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成功经验[13]。2016年5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报告对北美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支持情况,诸如人员构成、机构设置、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揭示[14]。2016年7月,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与美国网络信息联盟联合举办主题为“数字学术的国际进展”的专题会议,会议提出随着数字学术的日益普及,图书馆员的角色会发生重大转变,一部分馆员将转变为数字学术编辑、在线出版物设计师、科学数据馆员、网络内容专家、数字保存馆员、数字人文馆员、数据可视化协调员等,并且这些角色将不断增加[15]。

2.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现状调查与介绍、国内外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建设案例、图书馆数字学术馆员队伍建设及岗位职责研究、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具体服务内容介绍等。介凤等介绍了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服务创新模式与空间资源配置[16];
鄂丽君对欧美等国高校数字学术中心的现状、空间建设及服务流程、人员建设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分析[17-18];
韩滢滢以开放数据为视角,提出数字学术服务主要涵盖机构库服务、开放获取服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19];
刘玲玲对以CenterNet 8所图书馆独立承办的数字学术中心为样本,从中心概况、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空间服务、学术支持等方面展开调研分析[20]。

在实践领域,我国一些重点大学图书馆及部分公共馆开展了有益尝试。中山大学图书馆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组建了“中国历史研究数据平台”[21]。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数字学术服务平台”可以为本校师生提供存档、检索、管理、发布、分享、引证及统计分析等基础服务外,同时通过对各学科领域知识进行二次整合,进一步为科研教学提供精准、高水平的数据服务[22]。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较早提供诸如数字工作室、版权导引、研究数据管理等数字学术服务[23]。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数码学术研究室”提供与数字学术相关的各类咨询、工具、数字人文、GIS、项目指导、数字空间等服务[24]。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清华学者库,提供个人数据管理、科研合作推荐以及学术生产力分析服务[25]。上海图书馆提供面向知识发现的数字人文服务,并开展了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研究与实践[26]。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理论研究尚停留在对国外数字学术开展现状的介绍或典型案例分析等层面,虽有图书馆建设了数字学术中心或其他数字服务平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建设数量还是服务广度、深度方面,都仍显不足。

Rikk Mulligan认为,数字学术包括但不局限于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文本编码、计算文本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图、3D建模、数字馆藏和展览、数字化与图像、音频、元数据的创建[27]。李立睿对iSchool联盟的26所一级成员馆的数字学术服务内容进行调查,发现其服务内容可划分为物理空间服务、科学数据服务、数字人文服务、数字出版服务、数字学术教育服务和特色服务6个方面[28]。鄂丽君发现,北美大学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项目类型主要涵盖GIS、数字映射、数字化馆藏、元数据创建、数字保存、数据监护与管理等子类[17]。涂志芳等发现,目前国内外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主要集中在物理空间服务、数字科研工具服务、研究数据服务、学术交流与数字出版服务、数字人文服务、数字学术研讨与培训服务、数字技术支持服务7个方面[29]。由此可见,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大多围绕数字空间服务、数字设备设施服务、科研过程中数字技术支持、数字化资源使用及保存、数字人文、数字出版等展开。

从经济学角度看,能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将资源转换为社会财富的作用力,服务能力是指一个服务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程度,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系统的最大产出率[30]。在图情领域,有关服务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服务能力界定及评价上,如图书馆服务能力是指图书馆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的能力,信息服务能力则是指图书馆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和解决用户问题的能力。然而至今,鲜有对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的完整和权威定义。基于数字学术服务的概念以及服务的基本类型,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是指高校图书馆通过系统整合、建设自身人力资源、馆藏资源、技术资源,充分运用各类先进的数字技术、数字工具、数字设施设备等,为用户提供数字学术服务以满足用户数字学术服务需求的综合服务能力。

综合国内外研究中有关数字学术服务的定义、服务类型划分以及相关实践,笔者对文献、服务案例实践、图书馆网站中涉及的数字学术服务能力要求(能力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大致可以从管理层、内容层、用户层三个层面进行归属划分(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要素构成模型

3.1 管理层能力构成

管理层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是图书馆顺利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组织保障,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基础管理能力和作为数字学术服务提供者的队伍能力两个方面。

(1)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在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领导对数字学术服务工作的支持、重视和熟悉程度,以及图书馆相关配套政策、机构设置、人力资源调配等内容。图书馆领导的服务理念、战略眼光、决策力、执行力等综合素质是数字学术服务启动开展、有效运行的关键支持。

(2)队伍能力主要是指图书馆拥有的从事数字学术服务工作的人才团队特征,具体包括团队的人员规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背景分布、学历分布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也涵盖队伍的业务熟练程度、相关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培训体系完备程度等人员能力要素。

3.2 内容层能力构成

内容层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是图书馆在数字学术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保障,主要包括资源能力、技术能力、制度能力三个方面。

(1)资源能力主要是指图书馆拥有的特色化、专业化、学科化馆藏资源的完备程度以及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检索、加工、组织、存储、分享的能力水平。资源能力是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文献信息保障。

(2)技术能力主要是指图书馆用于数字学术服务的空间、数字工具、数字设备的先进程度和完善程度,还包括专业数据分析软件、数据管理平台以及数字学术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技术支持等。技术能力是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核心能力和关键手段。

(3)制度能力主要是指图书馆所拥有的除资源、技术以外,开展数字学术服务所秉持的服务理念、服务对象选择、服务类型设计、服务手段、服务形式、规章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支撑和完善程度状况。制度能力是数字学术服务得以规范、系统、持续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3.3 用户层能力构成

用户层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是指图书馆在提供数字学术服务的过程中,与用户有效交流互动、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品牌效应等方面的能力,基本可划分为用户满意能力、品牌效应能力两个类型。

(1)用户满意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图书馆将数字学术服务传递给用户,并通过辅导、培训等方式帮助用户合理、有效地利用服务的能力;
另一方面,指用户从专业性、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等角度对图书馆所提供的数字学术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2)品牌效应能力,主要包括图书馆在数字学术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类奖项、本校师生认可度和信赖度、与其他高校/机构的合作机会多寡等。品牌效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图书馆能否争取到更多的资源,能否更多地拓展服务对象、扩大服务影响力,品牌效应能力是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学术服务领域的资源、人力、服务等方面服务质量和服务优势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笔者基于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构成模型,参考国内图书馆或科研机构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工作实践,借鉴项目管理的常用方法,最终将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培育划分为准备期、建设期、提升期三个阶段(见图2),不同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但工作重心和建设内容又有明显区别。

图2 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培育阶段模型

4.1 规划准备期主要任务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数字学术服务之前,应有针对性地梳理人力、馆藏、服务、技术、用户群体及需求等综合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从已有经验来看,高校图书馆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因此在规划准备期,高校图书馆应从图书馆管理层能力建设入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4.1.1 明确目标定位

在高校图书馆领导或该项服务负责人的牵头下,结合学校相关战略规划,明确数字学术服务的目标及定位,包括服务用户群体、业务内容范围、预期服务效果等,确保数字学术服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

4.1.2 建立与服务相配套的管理机制

图书馆需要依据整个服务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包括业务开展流程、质量评价机制、馆员培训体系、馆员考核激励机制等,引导数字学术服务有序建设并快速发展。此外,为了集中图书馆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或设置专职岗位,明确岗位角色定位、履责条件、能力要求等内容。

4.1.3 筑牢人才队伍建设基础

数字学术服务对馆员的要求较传统服务更高、更专深,图书馆可以通过外引内培,双管齐下地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对外,根据数字学术服务岗位要求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结合年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职称等因素,组建一支有一定规模且梯队合理的服务团队,保证数字学术服务能够高效、长期运作。对内,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馆员参加数字学术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等方式引导馆员学习与数字学术服务相关的技术、技能,同时鼓励和支持馆员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提高其学习创新和学术研究能力,多渠道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

4.2 内容建设期主要任务

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培育与提升的第二阶段是内容层能力全面建设阶段,具体包括馆藏资源、技术设备、服务内容等方面。

4.2.1 建设优质信息资源

资源是图书馆的基础,数字学术服务同样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支撑。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建设与本校专业相匹配的优质资源,并尽可能利用各种手段吸纳、鼓励、引导用户参与资源建设过程,提升资源建设的质量,同时还需要注重提高对资源的组织加工能力。数字学术环境下,资源开放获取也得到了积极推动与深入,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通过图书馆联盟以及与其他信息机构合作等方式开展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各类学科专业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4.2.2 利用先进数字技术

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是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基础,也是数字学术馆员必备的岗位技能。图书馆需要密切关注信息/数字技术进展,如数据加工、数据电子化、数据存储、数据转换、可视化处理等,图书馆还要培养馆员吸取、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的意识,不断改善服务方法、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建设专门的数字服务中心,采购专业化的数字技术设备,同时积极开展面向馆员和用户的数字技术培训、讲座,邀请专家针对数字学术服务过程中最新的技术、方法进行研讨,提升馆员技术能力储备。

4.2.3 提供高质量服务内容

数字学术服务的具体内容类型较多,所以各图书馆在服务开展的初期阶段,对于服务内容,不必贪多求全,应明确服务对象范围,根据自身条件,开展1—2项有针对性的服务即可,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进行拓展。在服务方式上,为用户提供主动化、互动化、精准化的创新服务内容,推动和帮助用户将新兴数字技术应用到项目研究、学术研究、教学过程中,创新、提升、变革原有的科研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这也是数字学术服务最终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4.3 能力提升期主要任务

图书馆通过前两个阶段对数字学术服务能力的培育与建设,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数字学术服务发展规划,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门,组建了一批专业服务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用户群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用户满意度和品牌效应情况能够检验数字学术服务的服务效果及影响力情况,图书馆可以根据这两个指标对自身的服务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对后续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

4.3.1 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

用户满意是检验图书馆服务成效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国内图书馆来说,数字学术服务是一项全新的服务,虽然有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但由于该项服务对技术、空间、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服务的具体效果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更加需要图书馆与用户进行密切沟通,尽量提前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服务内容上,准确识别用户需求,充分论证与用户共同确定开展服务的流程和方式,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或问题有预判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予以解决,确实不能解决时,可以帮助用户寻找项目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等。在人才保障环节,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或内部培养,不断扩充数字学术服务人才储备,提升保障能力。在空间设施上,图书馆应多渠道筹措资金,构建专业的数字学术中心。在服务宣传上,图书馆可通过建设数字学术服务网站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内容,更有效、便捷地帮助用户知晓和获取数字学术服务。总之,图书馆要尽一切努力,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

4.3.2 持续增强品牌效应

数字学术服务开展一段时间后,图书馆可以有意识地去申请相关单位或行业协会等机构的资质评定、荣誉奖励颁发等,相关的评选、认定或荣誉、奖励能反映出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服务是否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在拥有品牌效应能力后,高校图书馆也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知名度和美誉度会进一步提升,进而增加与院系或校外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学习机会,未来也有机会参与和从事更多的数字学术服务项目或研究,从而促进图书馆自身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推动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5.1 理念先行:树立数字学术服务理念,加强宣传和引导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术研究、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要想开展好数字学术服务,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图书馆管理层在服务理念、管理理念上的认同和高度重视。首先,图书馆管理层必须认识图书馆服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认识到数字学术服务的必要性,积极关注数字学术服务研究进展和新技术、新内容、新业态,并将其作为本馆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纳入本馆整体服务体系中来。其次,图书馆管理层需要加强对国家发布的有关数字学术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的研究,在学校教师会议或行业会议中进行推广和传播,引导教师对数字学术服务的关注和利用。最后,图书馆管理层应主动向学校领导宣传数字学术服务的意义和作用,尽力争取学校层面的人力与财力支持,在校内积极开展数字学术素养教育和培训、多渠道加强数字学术服务的宣传。

5.2 重视合作:瞄准用户需求,寻求价值共创

各个图书馆所在的高校,因为办学层次、学校定位、学科设置、办学规模、馆员队伍等的差异,不可能拥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要紧密围绕本校用户的具体需求来开展服务,由用户需求来驱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服务,规划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初期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文献资源优势、专业优势、数字技能优势,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数字人文或其他数字学术项目中,包括项目策划与申报、帮助寻找合作人员或合作机构、提供数字化设备/空间、组织行业会议、讲座等,推动项目开展。此外,还应积极寻求与校内机构、出版社、数据库商、校外研究机构等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培养自身的服务能力,与各数字化项目或研究主体共同营造和谐、良好的数字学术交流环境,促进数字学术服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5.3 组织保障:建立专门数字学术服务部门

图书馆通过对分散的空间、资源、工具设备、技术、服务进行整合,可以打造集成众多数字化设备及现代化的学术研究空间,配备专门的数字技术人员,构成专业服务部门,从而更方便地为师生提供各类数字学术服务。牛津大学数字学术中心由中心负责人、首席研究员、数字研究主管、文化遗产研究负责人等组成工作团队,并设有数字学术中心的管理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对中心工作进行总指导[15]。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应尝试从建立专门的数字学术服务部门入手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如数字技术部、数字服务部等,配备固定的服务团队和服务人员,利用数字设施和多种研究工具,为研究人员提供诸如数字人文、数据管理、可视化展示、GIS、数字保存、数字培训等服务,辅助师生开展跨学科研究,在各类数字学术项目服务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馆员个人以及服务中心的数字学术服务能力。

5.4 人才建设:设置数字学术服务岗位,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设置专门岗位,形成固定运作范式,使数字学术服务规范化。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设有“数字人文馆员”及“数字服务与项目工程馆员”岗位,耶鲁大学图书馆设有“保存和数字学术馆员”及“数字人文开发馆员”岗位[31]。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可设置专门的数字学术岗位,如负责数字学术技能培训、数字技术工具使用指导的数字学术技术馆员,负责本校科研数据类型格式及标准制定、科研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与维护的数据馆员,负责数字项目咨询和管理的数字项目馆员等,从体制上和组织架构上为数字学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员及专业保障[32]。

结合国内外数字学术服务开展较为成功的案例可以发现,多数图书馆对于从事数字学术服务的馆员提出了一些共性的要求。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拥有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等学科背景兼有人文学科背景或相应素养,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数据管理、元数据编码、软件编程、数据库开发和维护、数字媒体等工作经历。此外,良好的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也是数字学术馆员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馆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直接影响数字学术服务质量,必要时高校图书馆可对外公开招聘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熟悉数字学术技术与理论的图书情报学硕、博士人员。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制定数字学术服务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参加研讨会、专业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馆员的数字学术服务能力。

数字学术服务作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创新服务,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来说,无论是领导层重视程度、技术储备、人才储备、资源储备、服务经验都还十分欠缺,对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机制、合作机制、服务效果测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更是普遍缺乏。本研究重点对国内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构成要素,以及能力建设的阶段、方法等作出初步探索,未来还需要开展针对具体服务类型以及服务各个阶段的精细化研究。

猜你喜欢馆员学术数字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社会科学(2021年5期)2021-10-27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青海政报(2018年1期)2018-07-09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成双成对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3期)2014-03-15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河南科技(2014年19期)2014-02-27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图书馆界(2013年6期)2013-03-11

推荐访问:能力建设 图书馆 提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