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动物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3-08-22 19:30:27 来源:网友投稿

张 博

(宁陵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商丘 476700)

近几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不断调整,畜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养殖效益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动物疫病仍然是制约着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的畜禽死亡和出栏降低都给养殖场户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会出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还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时会引发人畜共患病,危及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本文分析了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特点、发病规律和原因、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维护公布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们身体健康。

1.1 “输入”型动物疫病增加 目前,养殖场研发培育新品种和自繁自养的能力及水平还不高,养殖场畜禽种源来源不固定,多途径、多渠道购买种畜禽,很多养殖场出现盲目引种现象,由于缺乏对种畜禽引进国家、地区、养殖企业疫病发生流行情况的了解,加之购种引进时检疫检验不严格不规范,达到本地后,各种隔离、监测、监管、防疫等措施落实不到位,极易把动物疫病引入到本地。随着畜产品国际贸易不断增加流通,动物疫病也会随畜产品的流通而进入。

1.3 直接传播疫病不断增多 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增高,高密度养殖和集约化生产使畜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无形中增加了疫病传播的机会,特别是接触性传染疫病的传播更快。如口蹄疫、猪瘟、非洲猪瘟、传染性胃肠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疥螨、猪痢疾等极为容易传播。

1.4 间接接触传播加快疫病传染机会 畜禽产品市场流通频繁和养殖交叉感染使很懂动物疫病通过间接传播而发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更容易引起间接传播,如狂犬病,鼠疫通过跳蚤感染人和动物,夏季通过蚊虫叮咬也可感染发病。

1.5 混合感染的动物疫病增多 动物疫病病原微生物不断繁殖变异,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出现多种变异血清型。有的养殖场内多种病原体存在,致使畜禽同时感染多种疫病,如猪瘟并发沙门氏菌病,并发大肠杆菌病;
猪气喘病同时并发肺炎支原体、巴氏杆菌、放线杆菌感染等;
非典型猪瘟与伪狂犬病、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
猪瘟并发猪副嗜血杆菌病、并发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的动物疫病病原复杂,危害较大,且存在着逐渐增多的趋势。

1.6 新老疫病齐发病的现象增多 老疫病仍然存在,而且一些已经控制的老疫病,如猪瘟、伪狂犬病、新城疫、布病、结核等又重新抬头。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强,畜禽及其产品流通频繁,一些新的动物疫病不断传入我国,疫病种类不断增多。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鸡白血病等都是近些年传入我国的,其流行有扩大之势,出现了新病和老病一起感染,使疫病防控更加困难。

1.7 潜伏期缩短,发病期(症状期)增长 由于机体本身多种病原体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自然环境或者饲养条件稍有变化,就会迅速发病,潜伏期明显缩短,有的疫病原来的潜伏期15~30d,现在缩短到10~15d,甚至一周时间就有可能发病。症状明显期延长,发热的疫病多次出现间歇热、稽留热,有的用药就减轻,不用药就重,病程长的可达1 个月甚至1 个多月。

1.8 动物疫病呈现非典型化 由于动物免疫水平参差不齐,畜禽品种对生物制品的敏感性、抗异性不同,动物获得免疫抗体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个别动物病原体毒力增强或减弱,使老的动物疫病不表现典型症状,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只能靠病原学检测才可识别疫病种类。在养殖生产中,典型的猪瘟症状已经不多见,出现了非典型猪瘟。有的虽然已经接种,但保护率和免疫抗体较低,造成免疫失败,仍然会出现非典型感染病例。

1.9 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增多,且普遍存在 该类传染病主要破坏淋巴细胞系统,破坏巨噬细胞系统。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主要有:法氏囊病、网状内皮增生症、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感染、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等。

2013年11月1日,郑全意主动转岗到北京市昌平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担任食品分队队长,正式成为执法战线的一员。面相和蔼的郑全意,骨子里却有着一股韧劲和一腔热忱。深知万事开头难,他在入职前做了大量的“功课”—翻看资料、找前辈讨教。但还是没有想到,举报真的来临时,自己还面临着那么多的困难—没有车辆,没有制服,甚至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部门通讯录。

1.10 应激型疫病增多 畜禽的长途运输、或养殖过程中转群、分群、断喙、称重、免疫等导致出现应激反应,或出现寒冷、天气突变、雨雪、贼风侵袭等自然条件变化,也会使畜禽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
饲养管理过程中突然更换饲料、频繁更换饲养员、饲养场周围的噪音等因素都会使畜禽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导致畜禽的内分泌失调,出现脱水、体衰、抗病力下降,诱发疫病发生。严重的会出现强烈的应激死亡现象。

1.11 动物细菌病的耐药性增强 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可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由于预防控制方面不足难以引起养殖场户重视。养殖实践中滥用抗生素产生过耐药性或抗菌药物造成动物体内菌群失调,导致动物细菌性疾病病原抗药性越来越严重,诱发感染细菌性疾病,且治愈率降低。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提高,加快了畜禽产品流通,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控制预防动物的细菌性疾病的难度加大,如猪链球菌病。

1.12 传染病病原体变异增多 血清型增多,新亚型出现,如口蹄疫有O 型、A 型、C 型、SAT1、SAT2、SAT3(即南非1、2、3 型)亚洲I 型等7 个血清型,禽流感变异毒株更多,给疫病预防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13 人畜共患病增多 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200 多种,原来被认为不传染人的疫病现在有报道出现人感染病例,甚至畜禽没有出现的病毒类型人都有感染的病例,如禽流感等,呈现人传畜禽,畜禽传人。

2.1 动物饲养量增加和动物及其产品贸易流通加快了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一部分中小型养殖场户转型升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动物养殖总量和单位内存栏量明显增加,加速了疫病传播。随着国际国内贸易不断往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动物引种扩群不断增加,动物购置引进往来调运,动物产品进出口流动加快,进出口量大幅增加,随着旅游产业全球化发展和经济贸易,人口流动也在不断增长,更加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动物及其产品交易。一旦检疫不严,监管不力,可通过这些途径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及传染源、病原微生物,造成动物疫病大范围、远距离地跨界、跨国、跨省、跨区域传播,在新的养殖场和地区引起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养殖实践证明,凡是新建的养殖场区发生大规模疫病流行,大都是属于“引进型”疫病。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频繁活动,动物养殖高密度集约化及饲养总量增加,引种及动物调运,引发物种之间相互传播,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

2.2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对自然资源的各种开发和利用,改变了自然环境原有的平衡,迫使野生动物和候鸟迁徙引起疫病发生与流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的建设,必须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实施大量的土地和能源开发,荒山荒地开发利用、修路开矿、砍伐森林、修水库采矿山、输水输气管道建设、高铁高速公路建设等都会造成一定的自然环境破坏,致使许多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赖以生存的空间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发生大面积变迁。野生动物和媒体昆虫在迁徙转移过程中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疫病,因为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对制衡,一旦改变环境,微生物之间的制衡作用遭到破坏,野生动和媒体昆虫就会将自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类,引发动物疫病在新的地区、新的环境传播与流行,会给养殖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

2.3 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 自然界之间人类和各种动植物、微生物、昆虫媒介形成了特定的生物群体,正常情况下“相安无事”,群体之间的“各成员”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长期共存,这一特定群体和自然界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土壤丘陵、水文湿地等组合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一旦这个系统被打破、被改变,就会出现不协调不平衡发展。随着气候的普遍变暖,森林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植被改变等,自然界中人类及动植物、微生物、媒介昆虫等适宜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发生改变,“相安无事”的平衡出现变异,导致自然疫源地与疫情发生变化,从而发生疫病,严重时常年流行。

2.4 防疫体系建设和防控机制不够完善 自上世纪90 年代初,全国性的“七所八站”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畜牧兽医站及防疫机构不复存在,防疫防控人员很少从事本专业工作,缺少专业防疫队伍。随着国家支持动物防疫工作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各级防疫体系进行了完善充实,人员、物资、资金有了保障,县级以上成立了专门的疫病防控机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重农业轻畜牧、重发展轻防疫的意识仍然存在,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疫病防控工作需要,如动物疫病净化、防控体系冷链建设、乡镇防疫基础设施配备等还不能及时完善,各乡镇畜牧站形同虚设,乡镇很少落实防疫经费,直接影响防疫工作开展。县、乡、村防疫机制体系不完善,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个机构健全、保障有力、运转正常、责任明确、监管到位、效果明显的防疫体系。

2.5 基层兽医诊疗和防治水平比较低下 目前的兽医人员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不系统、不完善、不全面,缺乏现代的疫病防控知识技术和专业理论,基层兽医及防疫队伍不稳定,政策性配套措施跟不上,且这些防疫人员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编制,随意性很大,防疫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是目前基层兽医存在的现实现状,现行的防疫队伍和兽医人员无法正常开展防疫防控工作。

2.6 社会层面对动物防疫缺少关注支持 有的不关心、不支持动物防疫工作,对强制免疫的法制性不理解,对国家供应的疫苗不信任、不认可,重治轻防,有的使用自己在市场上购置的疫苗,结果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免疫失败。

2.7 日趋复杂的疫情形势越来越严重 世界各国和我国周边地区频繁发生各种各类动物疫病,越来越多的引种和畜产品流通会加快疫病的发生流行,尤其是新发疫病增多,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养殖业发展。随着病毒毒株的变异,疫病的多样性、反复型、非典型性越来越复杂。动物疫病净化工作进展相对缓慢,开展疫病净化的病种还较少,大型规模养殖场对疫病净化认识还不高。

3.1 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动物防疫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强化预防为主的意识,把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当作首要任务抓紧抓好,落实好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各项措施,做到政策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3.2 坚持依法防疫 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履行好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义务,发挥在动物防疫防控主观作用,强化法制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护体系,落实“24 字”方针,坚持依法防疫,依法监管,促进防检结合、以检促防,做到依靠科学,依靠法律,依靠群众,实现群防群控。

3.3 积极推进疫病净化工作 动物疫病净化是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有效手段,积极组织养殖企业,特别是大型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有针对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对某种或某几种开展疫病净化,彻底消灭传染源。

3.4 建立完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病监测体系 有计划、有程序定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照规模比例开展疫病监测和疫情评估、预警预报,分析研判疫病发生流行形势,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把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动物实验室,充实完善各级防检机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以提高疫病监测、诊断、防治水平。

3.5 落实疫情防控“三保障” 建立完善疫情防控保障体系,落实好人员、物资、资金三保障,建立应急处置队伍,保障物资供应,加大动物疫病防治科研经费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推进新型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开发,加强对兽药市场和生物制品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免疫水平和防治效果。

3.6 建立完善防疫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各级动物防疫机构,保障编制和人员,建立兽医人员健康安全保障体制,进一步加强县乡村基层防疫队伍将设,完善乡镇防疫基础设施设备,建立完善防疫冷链体系建设,保证疫苗质量。加强对兽医人员、检验人员、养殖人员以及广大的兽医工作者专业技能和防疫实际操作能力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一支有素质、有能力、懂技术、业务精、责任心强、不怕吃苦、热爱畜牧业的防疫队伍。

3.7 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场要建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区域内,合理布局,封闭管理,环境清静,水源充足。办公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严格分开,避免人为或交叉感染。始终保持场区净、畜舍净、环境清洁,坚持定期消毒,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保证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5%以上。认真做好病死动物、粪污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均衡,饮水清洁卫生,加快推进智能化、科学化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动物机体本身抗病能力。

猜你喜欢养殖场畜禽疫病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河南畜牧兽医(2017年8期)2017-11-24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6年8期)2016-10-09多胚蛋白酶 高效养畜禽新农业(2016年18期)2016-08-16

推荐访问:疫病 防治措施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