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9篇

时间:2022-08-20 20:30:1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9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9篇

篇一: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文 6 月 2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将于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体育法修订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体育法进行全面修订,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体育法作为我国体育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奠定了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制度根基,自 1995 年颁布施行以来,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 年、2016 年曾两次对这部法律的个别条文进行了修改,但整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新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体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对体育的需要还存在差距。在此背景下全面修订体育法显得尤为必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修订体育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体育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就发展体育事业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中央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体育决策部署,对体育领域的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顶层设计,迫切需要修订体育法,把党在新时期关于发展体育事业的既定方针政策及时转化为法律规定。

 其次,修订体育法是全面深入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系列改革经验成果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历史性成就,竞技体育、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蓬勃发展,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体质和全民族身体素质持续增强,接连成功举办多项影响深远的国际国内重要体育赛事,探索积累起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行之有效的系列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步伐,实现体育事业均衡、充分发展目标,客观上需要将体育领域多年来经长期实践检验的改革经验成果,固化上升为法律制度,系统完善体育法律制度框架,进一步发挥法治建设对促进新时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功能。

 第三,修订体育法是深入推进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全面深入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挑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尚未得到较好满足,体育产业规模质量有待提升,体育纠纷化解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迫切需要通过修订体育法进一步提高体育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创新,聚焦解决体育领域发展突出难题,着力破除束缚体育事业发展障碍,为推进实现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问:这次体育法修订主要坚持了哪些修法思路? 答:总结这次体育法的修法思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体育决策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强体育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体育决策部署,确保新时期党关于体育的既定方针政策转化为法律制度,既是这次体育法修订的重要任务,也是修法的根本思路。第二,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导向。人民群众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应是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体育事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法修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穿始终的重点和主线。第三,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加快构建体育事业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全面总结吸纳体育事业发展重大经验成果,将适应体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可行的重要举措固化上升为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针对体育领域的短板弱项,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为引领我国体育事业深入发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撑,着力破解体育事业发展瓶颈难题。第四,面向体育事业未来发展。这次体育法修订既注重细化保障举措,增强可操作性,又注重搭建体育法治基本框架,提前预留制度接口,为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留足改革创新空间。

 图片 问:这次体育法修订有哪些亮点特色? 答:这次体育法修订,修改幅度大、涉及内容多、影响范围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总结体育法修订的亮点特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亮”在出台时机。这次体育法修订,一是恰逢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七十周年。1952 年 6 月 10 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

 总会成立写下这一重要题词,短短十二字,立意高远、脍炙人口,明确了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任务,激励着一代代中华民族儿女强健体魄、自强不息,有力推动了我国各项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纪念和传承毛泽东同志伟大号召,把体育事业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这次修法将题词内容在立法目的中着重予以体现。

 二是正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继我国成功举办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后的又一体育盛事,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的生动实践,以及在赛事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共同凝聚形成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为这次体育法修订提供了更加丰硕的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经验成果。精彩的赛事活动极大地激发全民健身热情,社会各界对这次体育法修订也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

 “亮”在弘扬精神。体育运动事关国家形象,体育精神彰显民族面貌。这次体育法修订,尤为注重总结体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内生动力,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激发人民群众接续奋斗的昂扬热情。一是增加“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作为立法目的重要组成,明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追求,继承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二是在总则中增加规定“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支持参与国际体育运动”,首次从法律上阐明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国家立场,深刻诠释推动奥林匹克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三是注重激发运动员拼搏精神。体育健儿在国内外赛

 事活动中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良好形象,对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次体育法修订明确提出,运动员应当积极参加训练和竞赛,团结协作,勇于奉献,顽强拼搏,不断提高竞技水平;鼓励运动员在体育赛事中创造优异成绩,为国家和人民争取荣誉。四是增强青少年强健体魄意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这次修法把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坚持体育与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培育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依法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体魄强健。

 “亮”在扩充内容。新修订的体育法篇章结构更加完善、条文更加充实丰富,覆盖体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总结这次体育法修订的内容,呈现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增”的内容多。修订后的体育法由原来的 8 章、54 条增加至 12 章、122 条,特别是增设四章分别对“反兴奋剂”“体育仲裁”“体育产业”“监督管理”作出专门规定,搭建起较为完善的体育法治基本框架,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制度短板难题。二是“补”的内容全。总结吸纳体育事业发展重大经验成果,重点补充“总则”“竞技体育”“保障条件”等章节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体育事业未来发展原则方向,推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竞技体育更好发展,并较大程度地加强完善保障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三是“改”的幅度大。将“学校体育”一章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拓展完善优先保障范围,推动形成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协调融合发展格局;将“体育社会团体”一章修改为“体育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组织自治功能,激发体育组织参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此外,还对“法律责任”作了较多修改,完善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加大惩罚力度。

 图片 问:这次体育法修订,更加突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中央文件也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这次体育法修订,把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作为修法重点,进一步突出体育法的社会法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为广泛开展全民体育运动提供制度支撑。一是明确体育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民健身为基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动体育事业均衡、充分发展。二是规定国家扩大公益性和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资源开放共享。三是明确提出国家依法保障公民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四是增设专章规定全民健身,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其次,为重点人群参与体育运动提供特殊保障。一是规定国家采取财政支持、帮助建设体育设施等措施,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规定国家对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给予特别保障;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为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安全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并要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实行优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符合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有效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无障碍

 需求;三是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将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学校在体育课教学时,组织病残等特殊体质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病残等特殊体质学生的体育科目考核,应当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场地和体育设施器材,开展符合学前儿童特点的体育活动等。四是切实维护运动员各项权利。国家加强体育训练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对运动员实行科学、文明的训练,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依法保障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保障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完成义务教育;依法保障运动员选择注册和交流的权利,运动员可以参加单项体育协会的注册,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交流;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为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优先聘用符合相关条件的优秀退役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等,初步构建形成运动员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篇二: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研究

 摘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社会保障税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提出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框架构想, 同时也提出了开征社会保障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配套措施。

 关键词:

 可行性分析; 原则; 框架构想; 注意的问题; 配套措施

 社会保障税(Social Security Tax)

 又称社会保险税或社会保障缴款(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

 , 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征收的用以筹集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的一个税种或者说一个相对完整的税系, 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一)

 社会环境成熟

 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截至 2006 年底,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 13120 万, 参保离退休人员 4367 万, 实行养老金社会发放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 4190万, 社会化发放率达 99. 2%; 参加失业保险人员 10648 万, 2006 年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362万; 全国 1930. 8万城市困难居民得到

 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同感逐步增强。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6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93. 8%的被调查人关心社会保障问题, 88. 5%的被调查人希望国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从中可以看出,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只有现在缴纳了社会保障金, 将来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福利。

 同时, “社会保险费” 改为“社会保障税” 后, 征收具有强制性, 管理具有规范性, 税款具有专项返还性, 能够保证所有纳税人从中受益, 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二)

 税源基础基本具备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个人倾斜, 私人收入积累也有了一定规模, 工薪阶层已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

 同时, 国有企业具备了 一定的纳税能力。

 另外, 私营企业、 个体工商户发展前景广阔, 它们愿意也有能力负担社会保障税。

  (三)

 开征社会保障税符合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指的是税收必须在税务行政、 资源利用和经济运转三方面尽可能地讲求效率。

 即税收效率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规模效率、 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

 从开征社会保障税上看, 是基本符合税收效率上述三原则的。

  二、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遵循的原则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的需要, 以现行社会保险缴费制度为基础, 为社会保障制度筹集必要、 稳定的资金, 带动社会保障新机制的建立, 促进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加强财政宏观调控, 促进经济、 社会稳定发展。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 社会保障税税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体现中国特色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保障税的设计应从现实国情出发, 在开征的初期税负不宜过高。

  (二)

 保证收入稳定增长的原则

 社会保障税的构成要素设计, 应充分考虑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及时、 足额取得, 同时能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稳定增长。

  (三)

 负担与受益相对应、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所有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障税, 缴税项目 和数额多少应与受益项目 及受益程度适度挂钩, 不缴税者不受益。

  (四)

 普遍性、 公平性的原则

 尽量扩大税基, 使税收能够覆盖非国有经济领域和第二、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 税制应力求公平、 合理。

  (五)

 便利的原则

 社会保障税的征管应力求简便易行, 尽量采用货币形式, 既要便于税务机关征管, 又要便于纳税人缴纳。

 三、 我国社会保障税制的框架构想

 (一)

 纳税人

 根据英、 美、 德等国家社会保障税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的通行做法, 我国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应包括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单位主要包括各类企业(如国有企业、 股份制企业、 私营企业等)

 和行政事业单位(非财政拨款)

 ; 个人主要包括上述企业的员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中方员工和自由职业者。

  对行政机关、 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征收社会保障税, 实质上是对财政的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征税, 无实际意义, 但财政部门应为这些单位所承担的社会保障税部分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列入预算支出, 划拨给社会保障机构。

 同时这些单位的职工应认真履行由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

  鉴于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较低、 管理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 在农村可暂不开征社会保障税, 采取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方式, 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步纳入。

  (二)

 课税对象和计税依据

 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在开征之初不宜过于复杂, 可以将各类纳税义务人的全部工资收入作为课税对象, 既简便, 又不会使征纳双方产生异议。

 自由职业者(包括个体工商户)

 由于确定劳动报酬难度较大, 根据社会保障税专款专用和负担与受益对应的原则, 可以将他们

 取得的毛收入作为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扣除减免照顾项目后的余额, 即为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

 同时可考虑在计算社会保障税税基时, 把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予以抵扣, 避免重复征税。

  (三)

 税目、 税率设计

 税目、 税率的确定是整个社会保障税制框架设计中的核心。英国社会保障税制的税目是按承保对象设置的, 德国是按承保项目设置的, 美国则按承保对象和承保项目 并存设置; 税率通常有三种类型:

 一是单一比例税率; 二是分项比例税率; 三是全额累计进税率。结合我国情况, 为了便于管理, 可以采用分项比例税率。

 对于税目的设置, 应坚持通盘考虑、 分步实施的原则, 以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三个项目先行, 其他项目待时机成熟后开征。

  具体税率的确定, 既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 又要考虑个人的负担能力, 是整个税制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

 养老保险项目,可参照近年来我国养老金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一般在 14%—16%之间, 综合考虑工资、 物价的增长因素, 税率定为 18%比较适宜, 其中单位负担 14%, 个人负担 4%, 个人承担部分今后逐步提升, 最终达到单位、 个人各负担一半的国际通行标准。

 失业保险项目的税率可暂定为 3%左右, 保证对失业人员保险金的支付。

 医疗保险项目 , 由于医疗费用难以精确测算和控制, 可暂时维持现有的费率, 同时进行试点, 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行推广。

 (四)

 起征点、 减免额规定及其财务处理

 对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障税, 可根据各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费标准合理确定起征点; 单位负担的部分不设起征点。

 减免税项目必须严格控制, 体现普遍征收的原则。

 对社会保障税的财务处理要作统一规定:

 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应视同工资成本进入管理费用, 计入企业产品成本; 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列入经费预算, 按财政财务体制和隶属关系分别列支。

  (五)

 征收管理

 社会保障税应设定为中央、 地方共享税, 由国税机关按属地原则负责征收, 再由中央财政返还给地方, 分成比例为地方 70%, 用于安排本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 中央为 30%, 作为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地区调剂的需要, 余额部分用作积累。

  税款的征收宜采用“申报纳税” 和“源泉扣缴” 两种方式。企业应纳税款由税务机关与其他税收同时征收入库, 其职工的应纳税款由企业在支付工资时代扣代缴; 行政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应纳税款, 分别由财政部门征收划转及由行政事业单位代扣代缴; 自由职业者(包括个体工商户)

 采取自行申报缴纳的办法。

  社会保障税征收后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 由财政部门按时足额划拨到社会保障机构, 专款专用。

  四、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初创阶段, 现存的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与巨大的社会保障需求, 将对社会保障资金分配产生极大的压力。

 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明确社会保障功能的定位是保障而不是公平

 社会保障一直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 一百余年来, 税和税收规则作为福利国家的工具, 被大多数福利国家用来影响收入分配, 试图通过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贫富悬殊,但实际的情况是, 几乎每一个政策评价都表明再分配的效果不好, 即使在福利国家也不例外。

 对于中国而言, 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 强调并明确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保障而非公平, 是一个真正需要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

 增强社会保障的权利意识

 传统的社会救助, 不承认救济事业是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不承认要求社会救济是一项公民权利。

 英国在 19 世纪 50 年代颁布并实施的《济贫法》 ,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 首创了认定要求社会救助属于公民合法权利, 社会救助是应尽义务的新准则。

 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起步较晚, 树立社会保障的权利意识, 有助于明确一个观念:

 即社会保障不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政府必须长期承担的义务, 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 必须从长计议。

  (三)

 社会保障项目、 范围、 标准的确定, 必须遵循循序渐

 进与低水平的原则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表明, 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

 总的来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保障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 层次是逐步提高的。

 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 而人员基数过大, 因此, 我国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 、 范围、 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且低水平保障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原则。

  (四)

 建立社会保障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统的家庭养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是, 既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需要, 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 又要从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 脱贫致富的任务还相当严重的现实出发, 抓住主要矛盾, 解决主要问题。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 尽管当前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最迫切, 但从长远来看, 涉及面最广、 影响最大、 影响时间最长的项目,将首推养老。

 由于保险易升不易降, 因此, 在我国创建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时, 不仅应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 而且尤其应重视中国的现实与传统。

 其现实在于:

 中国人口多、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 但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其传统是指中国的家庭养老。

  五、 实施社会保障税制的配套措施

 一方面, 要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社会保障法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 也是社会保障税征收管理的

 重要依据。

 只有通过立法形式, 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 并覆盖到全社会。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 可以考虑在建立、 健全单项法规的基础上, 制定社会保障法, 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法体系。

 同时, 社会保障立法既要通盘考虑, 保证全国统一, 又要留有适当弹性空间, 允许各地从本地区实际出发, 逐步推进。

  另一方面, 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由财政部门承担。

 把现行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改为由政府公共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 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的四式预算, 将社会保障收支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预算一般不得出现赤字, 若有盈余只能用于认购国债, 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 阎 坤 . 我 国 社 会 保 障 税 制 设 计 构 想 [J]. 税 务 研究, 2003(5) .

  2、 李海飞, 谢颖.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深层次思考[J] . 价格月刊, 2002(3) .

篇三: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NEY CHINA / 2017 年 4 月下 财经界http://www.zgcjj.cn资源、珍稀濒危野生生物资源进出口管理,加强外来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积极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和沙化、石漠化土地治理。四是要推进重点环境问题治理。强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科学布局,着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河湖内源污染治理。科学划定和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促进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严控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力度,强化农产品产地安全和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监管。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五是要加强生态安全监测与研判。探索建立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生态安全动态监测网络。定期对生态风险开展全面、科学的调查评估,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生态问题的预研预判。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多级联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网络,有效管控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和公共危机。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生态环境信息,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六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完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与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参与全球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完善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和规则。强化“走出去”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加强“走出去”项目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演进(一)社会保障制度恢复改革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保险”,而1978-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维持、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恢复养老保障制度。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一些改革措施也积极促进了“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例如,从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尝试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其目的是“还原”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职能,并在江苏泰州、广东东莞、湖北江门、辽宁黑山等地开始试行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社会统筹。在统筹方面,自1986年起首先实现了全国县、市一级的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进而又推进省一级的统筹工作。至1994年全国先后有北京、天津、上海、吉林、河北、山西、青海、江西、湖南、福建、宁夏、陕西、四川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省级统筹。包括铁道、煤炭、水利、电力、邮电、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交通、人行、民航总局、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在内的11个行业实行了养老保险的系统统筹。(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阶段1991-2000年这10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文\陈彬我国自1984年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十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迅速发展,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数最多、保障项目基本齐备的国家,形成非常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能力日益增强,成为一个社保大国,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正在逐步走向人人依法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新时代。3DOI:10.16266/j.cnki.cn11-4098/f.2017.08.001

 SIC VIEW国信观点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4个重要法规文件构成:第一,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的改革实践。在养老保险的筹资方面,确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共同筹资,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3%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制度结构上,确定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其中,一个最重大的突破是关于个人账户的设置;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实际上就是社会统筹和积累制的结合。另一个突破是要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主要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在保证基金正常支付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依法把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家债券,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第三,1995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确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确定“统账结合”是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本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第四,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到2000年,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要基本实现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三)社会保障制度试点落实阶段2000年,国务院决定选择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7月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进行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提出在总结辽宁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省的试点,为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积累经验。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起又将试点改革扩大到除东三省之外的8个省、区、市,包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四)社会保障制度全民覆盖阶段2006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我国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做到全民保障。这不仅是全体人民的福音,也是对世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同时,这个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成就(一)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军人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慈善、商业人身保险等,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为核心。2010 年 10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综合性法律,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社会保险法》、《劳动法》、《收养法》、《职业病防治法》、《军人保险法》为基本法律,以《失业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廉租住房保障条例》、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等相关法规和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4

 MONEY CHINA / 2017 年 4 月下 财经界http://www.zgcjj.cn(二)社保覆盖范围迅速扩大2015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54亿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5亿人,两者合计达到8.59亿人,比2008年的2.2亿人增长 2.9 倍,总体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66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7.36亿人(2014年),三项合计已超过14亿人,我国已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14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3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8亿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连年显著增长。(三)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基金收入合计 3.98 万亿元,支出合计 3.3 万亿元,分别比 2008 年增长 1.76 倍和 2.19倍,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超过基金收入增长率5.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76万亿元,支出2.33万亿元,累计结存3.56万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10亿元,支出1571亿元,累计结存3845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9687亿元,支出8134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6732亿元,职工个人账户累计结存3913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380亿元,支出615亿元,累计结存4451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695亿元,支出560亿元,累计结存1129亿元(含储备金190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446亿元,支出368亿元,累计结存593亿元。全国各项社会保险当期收入均大于支出。除以上社会保险基金之外,我国于2000年开始创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是为应对未来老龄化高峰的挑战而建立的国家战略储备基金。2014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权益总额1.46万亿元。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以上,远超过通货膨胀率,实现保值增值,基金实力不断增强。(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我国连续第10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养老金水平将超过2000元。此外,全国有1.41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人均每月领取养老金水平为82元。在医疗保险方面,职工住院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在80%以上,城乡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在 60%-70%。此外,通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人的住院医疗费用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偿。2014年,共为78万名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支付了一次性生活补助;共有198万人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依据社会保险法和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工亡、工伤伤残和工伤医疗待遇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此外,共有613万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和生育医疗费得到较好保障,促进了就业性别平等。(五)社保服务体系逐步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经过长期的社保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保管理服务规范,并陆续颁布一些有关社会保险的国家标准。2014年,人社部发布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和《社会保障卡》等11项行业标准,确定了19家社保机构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开展社会保险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国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际发卡地市(含省本级)达354个,实际持卡人数达到7.12亿人,社会保障卡普及率52.4%。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国已有340个地市级以上人社部门(含省本级)开通了12333 电 话 咨 询 服 务 ,开 通 率 达 到92.9%,全年来电总量达7839.1万次。三、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预计在“十三五”时期及至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目标,应当从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将最终实现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到制度健全、完备,从选择性保障制度安排到公平、普惠的保障制度安排,从只能维护人的生存条件到维护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的转变。这个目标任务将分解成如下三个阶段来完成:(1)到2020年,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保障制度。通过强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即让全体人民享有起码的社会保障,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疾病忧患和从制度上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因此,这一阶段搭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平台,维护的是底线公平。(2)到203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定型及稳定发展。以覆盖城乡的基本保障制度为基础,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定型、稳定发展,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并在规范、有序的条件下实现良性运行。(3)到2050年,完成社会保障由基本保障型向生活质量型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任务将不再是项目扩张,而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建设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向生活质量型保障转化。(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官网)5

篇四: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领会《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心得体会 4 4 篇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指出,“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蓬勃向前向上发展的主旋律。做好人权保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牢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使得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保障不断向前推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语句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生动实践和深刻证明。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稳固向前发展,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

 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同时,要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人权事业、保障人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要不折不扣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肩上、心头和行动中。具体说来,要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始终关注群众利益、注重群众感受、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使惠民政策、便民措施和利民事宜得到全面落实。

 切实将生存权和发展权“紧紧抓牢”。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人所有的权利需以人的生存权作为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在所有民事权利中,生存权具最基本性质、最根本特征,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生存权首先要体现在法律的保护上,真真切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一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一切在侵犯群众权益问题上漠然置之、不闻不问的现象,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坚决追责。同时,生存权还包括生命权、基本生活水准权利、健康权利等合法权利。让生存权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停滞不前是不行的,人民生活困难、工作学习、健康得不到保障更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生存权离不

 开发展权,二者互相协调、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要切实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紧紧抓牢,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从而更加扎实有效地促进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让中国人民追求更高、更好、更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

 学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心得体会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指出,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用情做好人权事业的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凝聚起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合力,与国际社会一道,着力讲好中国人权

 故事,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书写人权保障的“中国答卷”。唯有如此,亿万中华儿女对人权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饱满。

 人权保障是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促进人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权发展道路。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记大党担当,向世界人权事业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一起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维护好这最大的“人权”。

 人权保障是砥砺前行的终生事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无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让老百姓幸福的必答题,认真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民生工作,增进人民福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没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增收,让人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的原则,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让兜底保障强起来……无论哪一件、哪一桩,都是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要义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人唯有在一往无前、不懈拼搏中,初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不负时代的期盼和人民的重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到底,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不断迈向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道路。

 人权保障是世界人权的中国样本。保障人权,只有坚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发展进步的参与者、促进者和享受者,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平衡发展。中国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或是向 153 个国家和 15 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 22 亿剂疫苗,向 34 个国家派出 37 支医疗专家组,与 18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或是用不足全球 9%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全民医疗保障网络,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人民幸福,见证中国“人权答卷”,这既是一份人权保护的最优答卷,也更是一份属于世界人权保护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走出更加壮阔的中国“人权之路”。

 学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感悟心得体会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总结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经验,并对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更是党和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要做到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坚持”,主动感悟“国之大者”背后的“精神密码”,踔厉笃行、奋发有为,争取创出一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国之大者”的前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批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闯出来的,是无数中国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干出来的。从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从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到打赢脱贫攻

 坚战……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战胜一次又一次困难、创出一次又一次奇迹,毫无疑问证明党的领导是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永不动摇,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高举信仰之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坚持人民至上是践行“国之大者”的关键。“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无论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还是“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焦裕禄,亦或是敢向绝壁要“天路”的黄大发。共产党人用汗水与鲜血诠释了“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坚定决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员干部要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干事创业的座右铭,继承和弘扬三牛精神,主动到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绘就好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坚持敢于斗争是守护“国之大者”的保障。“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史,是面对困难和考验不屈不挠、勇于斗争,不断走向

 胜利的历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百年前,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战天斗地,团结带领亿万中国同胞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现如今,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员干部要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主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不断练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坚决同一切损害党和国家、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无限力量。

 学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心得

 6 月 1 6 日出版的第 1 2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强调,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当作自己的职责使命,在让每一个公民活得有尊严、活得很安全、活得有价值方面下功夫见成效,书写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崭新篇章。

 充分尊重人权,让每一个公民活得有尊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充分尊重人权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下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全都过上好日子。我们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定不移地维护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让人民真正能够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如今的中国,每一个公民都有尊严地生活在幸福感中。

 充分保障人权,让每一个公民活得很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在依法保障人权方面卓有成效,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权发展道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建党百年之际,近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实现“更上一层楼”。我们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全民医疗保障网,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我们致力于建设“平安中国”,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法治体系,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如今的中国,每一个公民都始终生活在安全感中。

 充分发展人权,让每一个公民活得有价值。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而这好日子,首先要充分体现在人权事业的发展上,让每一个公民都充分沐浴在人权的阳光里。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一切工作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了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磅礴力量。我们持续丰富人权内涵,夯实人权基础,拓宽人权视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制度优势充分保障人权,如今的中国,每一个公民都始终感觉活得很有价值,有着满满的获得感。

篇五: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14年8月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ofParty C0l l ege0f Si chu蜘Pm vi nce Com m i ttee of CCPJ oum alA“ 再2014N o.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概况与反思周利兵(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关键词][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社会保障;公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是作为配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作出的。社会保障项目是分人群、分地区、分行业逐渐建立起来的,是一种问题导向的缺乏政府顶层设计的应急应对处置方式。社保制度碎片化所带来的不公正,已经损害到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向发挥,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特色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制度整合,不断改革制度碎片化的现状。反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带给我们两大启示,即确立公平、公正的社保理念与政府主导、顶层设计的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955( 2014) 03—0069一04党的1‘ 八大报告在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指出,“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对社保制度碎片化的探讨与反思,将有助于我们凝聚共识,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内涵关信平教授指出,“ 社会政策的制度性碎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在同一个社会福利领域中实行多套不同的社会政策,对不同的人群实行不同的社会政策。我国现行社会政策体系是由人群和地区两个维度而分割的碎片化体系。在人群划分维度方面,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制度覆盖。在地区维度方面,尽管我国有全国统一的社会政策指导原则,但在经费投入和管理的地区负责制下,各地在各类社会福利项目方面的实际投入、覆盖面和人均福利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 青连斌教授在一次对话中指出:⋯ 碎片化’ ,准确地讲,就是按照不同的人群,分别设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享受不同的待遇。” ¨ o由此可见,关信平教授主要是从社会政策视角认识社保制度碎片化的,突出了我国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国家行政体制制约。而青连斌教授直接指出了制度碎片化的表现形式与制度内容,肯定了保障对象的需求导向,指出国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时的不同应对方式,从满足需求视角得出他的观点:⋯ 碎片化’ 实际上是一种进步。” 12o两位学者都指出了社保制度碎片化的现实结果即待遇不同。景天魁教授从政策科学本身,即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的整个过程思考,认为“ 所谓碎片化,这个问题在过去的社会保障形成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它不是什么人、什么部门的主观错误造成的结果。因为我们国家情况复杂,人口众多,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都经历了剧烈的深刻的转型过程。可以说,每一个‘ 碎片’ ( 单个制度) 的形成,在当时都是合理的、有必要的。很难设想在纷繁复杂的改革过程中,谁能设计出~个万能的整体方案,并且得到一贯的执行。” 【3 o这就肯定了政府在社保制度改革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否定了把社保制度碎片化的责任归咎于政府的简单化思维。碎片化形成于改革开放过程中,“ 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处置方式也在进一步地改革开放中,突生大量意想不到的问题。问题在当时可能被解决了,但随着现实情况的快速变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好似“ 按F葫芦浮起瓢” 。综上,所谓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就是指各个社保项目之间的制度性区隔,其本质就是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保障待遇。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的起源与现状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深化国有企业单位改革,为实现减员增效的公司制市场主体改革目标,破除企业大包大揽的单位制特征,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了配套国企改革,减少改革阻力与社会成本,社保制度就被国家重【收稿日期】2014~05—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2J zD022) 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周利兵( 1985一) ,男,河南省许昌人,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城乡贫困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万方数据

 2叭4年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新建构,以应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化解改革难题,发挥社会保障“ 安全阀” 和社会“ 稳定器” 的功能。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模式,主要针对正规就业人群。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参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国有企业职工早已应保尽保。当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进行推广时,其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流动人口涌现,非正规就业成为解决包括下岗失业人群在内的主要就业方式。这种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就难以起到真正保障作用,无法有效承担起为民众提供有关未来安全预期的功能。制度缺陷很快以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广东省出现的大量农民工“ 退保” 现象显现出来,并有增无减,一年比一年严重,截至2007年底已办理退保手续1000万人。为应对问题,各地在中央原则性要求下进行了各具本地特色的社保制度建设。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由此产生了不同内涵的二元化形式。这是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偏向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的结果,并由一系列制度体系来保证农村供衰二城市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城乡之别,改革开放以来,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的各类保障名存实亡,养老和医疗两大领域的需求完全由个人及家庭承担满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并没有及时考虑到农民群体的需求。新世纪以来,随着“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历史新方位的确立,国家针对亿万农民群体迅速建立起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等风险。但是,农民与城镇职工分属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其制度规定与待遇标准都不一样,于是,中国社保制度就逐渐呈现出一个深度碎片化发展的趋势,即社保制度碎片中仍有碎片。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其核心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险种,目前各种险种存在不同制度体系,且体系之间不能衔接,转移接续困难重重。如养老保险体系按单位性质、不同群体分别实行不同制度,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双女儿家庭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相对独立,待遇区别较大;医疗保险存在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新农合”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区分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上也存在很大差别。社保碎片化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二元化分割,城乡社会保障项目和待遇水平差距较大;二是城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县市级统筹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险基金分割运营;三是政、企社会保障制度分割,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待遇差距悬殊。总之,就如前引所说,“ 制度碎片化这个问题在过去的社会保障形成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碎片化过程是逐步形成并不断加深的。首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决策机制,其中也包括社会政策制定的路径模式。“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是在一个很长的过程中,逐步逐步地、一片一片地建立起来的,而且,往往都是采取应急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制度‘ 碎片化’ 情况相当严重。” ¨ J ‘ ‘ 无论是早期的社会保险,还是后来的各种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多数社会保障项目的选择和出台是为了应对当时的问题,而不是从长远的战略视角出发而制定的。与“ 摸着石头过河” 的改革策略一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也是为了应对当时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实施的。” Ho这一个原因与相关学者提出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在起步时期缺乏顶层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渐进性的实践,采取渐进的方式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特色和经验。一个社会项目的变革往往采取先行试点的做法,试点可行后就逐渐扩及到更大范围来建设与发展。试点先行的渐进改革方式匹配了我国整个改革事业的渐进过程,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相互呼应之势。试点先行、渐进改革的策略,避免了社保制度直接全面变革时可能出现的重大危机。但是,这种做法也使我们错过了最佳的制度整合时机,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缺失,延误了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也使制度整合、体系整合显得急迫而复杂。这一策略即“ 摸着石头过河与先行先试” 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不是也应该完全照搬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决策体制的“ 程序非正义” ∞。也造成了社保碎片化。赵晓芳指出我国传统公共决策体制的三个特点:第一,决策主体单一,缺乏民众参与;第二,决策方式偏重经验取向,科学化程度不够;第三,决策缺乏法制化,决策过程缺乏制度化及程序化,主观性强。社保制度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自上而下特征,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缺乏相关群体的参与,决策主体单一。相关群体尤其是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的权益诉求渠道不畅,无法参与进有关社保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单一决策主体更倾向于“ 拍脑门” 式决策方式,更注重更高级别领导的经验认识与个人意志。由于缺乏整个社会的参与,制度的规定就很难在层级政府间被忠实的贯彻执行。作为政策指导性原则,制度规定只是肯定了各地政府努力的大致方向。其次,我们有偏误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观念认识及对社保制度的认识不足也促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有领导认为社会保障是消费型的、需要花钱的事情,就缺乏万方数据

 2仇4年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积极性了。其实,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有助于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再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认识。先前我们总是借国家经济总量不大、政府财政不足等为由,政策优先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并把我国经济上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落后差距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窄等问题的原因。借鉴外国经验,可以看到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建立健全了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这些有偏误的认识很难使得社会保障事业能够成为一项单独的事业被重视,只能作为经济改革发展的配套性建设。起到稳定社会与减少改革成本的作用。这种社会保障不健全的落后状况在增量改革的过程中还可能被淡化,但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社会不平等的加重,社会保障的需求就迅速强烈起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就亟需发挥出来。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所带来的影响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价值观念,使得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转变执政方式以建设“ 服务型” 政府缺乏合法性来源,并由此带来进一步改革民意基础的缺失与推进深化改革工作的成效甚微。制度碎片化带来的社会不公已被国内社保领域专家学者取得共识性认识,如关信平教授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一文中,五次提到了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并每次提到时都认为它是当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的一个原因。“ 从具体的制度原因上看,导致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公平性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问题,二是普惠性福利不足,三是政府公共资源“ 逆向调节”的问题。” 景天魁教授也指出,“ 不公平问题是制度碎片化必然带来的。制度碎片化本身带来的差别,形成制度区隔,又限制转移和接续,应对人口流动的能力就差,也必然对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带来一些值得忧虑的影响。” Ho碎片化的现实表现就是待遇不同,不同的群体参与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社保待遇的差别在一些群体之间还非常大。有数据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在把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考虑进去后,差距水平显著增大,城乡实际收入之比达到6比l 。郑秉文教授也撰文指出碎片化不利于社会公正,“ 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体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但在多种退休制度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群体特征的基础之上,退休待遇存在差异并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m t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但共享着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制度理念。关信平教授也指明,我国社保制度不公平并非基于正常的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社保碎片化建立在如户籍身份、就业类型、行业性质、特权等因素之上,既不能实现社保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还使得应保对象无法消除生活的后顾之忧,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活力的激发,也在一定程度E销蚀着党的执政基础。其次,碎片化所带来的制度性排斥,限制了劳动人口的71自由流动,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建立。郑秉文教授指出,“ 在社会大转型时代,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内在要求,全国大市场的形成有赖于社保制度的配套和支持。” 碎片化造成的各类社保制度间无法有效转移接续,不利于人们的空间位移。碎片化导致的制度性区隔问题,极大地损害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流动群体的大规模流...

篇六: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3 篇 《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以用人制度改革促进单位流动,以档案服务改革畅通职业转换。这再次的向我们释放出了全社会注重人才、发展人才的强烈信号。

 伴随着人才争夺战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批批青年涌向了东部大城市,开启了人才的奋斗新篇章,这不仅有效的为当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经济转型,更是表明当前人才流动渠道的畅通。当然在这场争夺战中,还有一批选择了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对于这类人员,更应该在政策和发展渠道上给予关怀,让基层人员实现有序的流动,在服务群众中彰显自身的价值。

 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搭建干事创业广阔平台。组织要不断丰富和扩充基层人员的工作内容,增强基层工作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不断营造能够增加个人责任、反馈和适度风险的工作情景,激发该群体的成就动机,增强基层工作的成就感和意义感是确保他们安心和扎根基层的重要路径。

 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拓宽和畅通基层干部晋升渠道。各级党委组织部门重视从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中遴选后备干部,重视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加强基层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和重点培养力度,为优秀的基层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

 升机会。同时,建立良好的基层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持续健康的“人才流”。“留”与“流”是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留住人才最好的方式是让人才充分流动起来,形成制度化的多元流动渠道和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基层治理与干部发展的双赢。

 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营造激励关怀氛围。加强对于基层干部的理解和关爱,在工作中,要多听他们说话,多给他们鼓劲,根据个性、气质和能力安排工作岗位,放手让他们工作。在生活上,多纾解干部困难,建立和落实基层干部特困救助、生病看望、补贴报酬保障和党组织关怀服务等制度,做到对于基层干部的真情关怀。

 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拓展基层干部发展空间,是激励基层干部的重要举措。

 《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心得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是我们的巨大优势,但如何消化剩余劳动力和优化劳动力,使之成为提升社会经济的活力的关键因素是我们面对的难题。近些年来,我国阶层固化现象明显,中低阶层上升渠道日益狭窄,跨阶层纵向流动趋缓,横向流动受户籍、地域、身份、学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变得困难。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造成传统劳技能跟不上节奏。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社会主要矛盾的加剧。

 《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为活跃社会经济缓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规律,指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长治久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共六部分16 条政策措施,首次构建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政策体系框架。通过筑牢社会性流动基础、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政策措施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促进劳动力、人才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调整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增长重要指导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当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学习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围绕创造流动机会、畅通流动渠道、扩展发展空间、兜牢社会底线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在《意见》里,首次构建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政策体系框架,强调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的重要性。

 基层留不住人、越到基层越缺人才、年轻人不愿到基层工作,是当前各省人才分布不均的现实写照,也是各地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

 如何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我认为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首先,不断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很多地区存在政策配套不够,审批环节较多、时间较长等问题,实施困难较大;现有的落户政策、教育医疗条件等不能满足人才需求。为此,组织部门要做到一是政治上激励。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带头学科技、用科技、熟悉农村各种实用技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乡土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优先选拔进村、组班子后备队伍中,加强锻炼,使其由个人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的转变,为乡土人才作用的发挥搭建舞台。二是政策上倾斜。对年轻干部在初期干事创业时,一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善待一分。在生产信息、生产资金、生产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倾斜和扶持,帮助乡土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充分激发乡土人才发展自我、造福乡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荣誉上激励。切实加大对乡土人才辐射带动作用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典型事例的宣传。有效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基层干部人才开发的意义,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基层人才干事业,支持乡土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其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各地组织部门要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特别是适应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形势要求,在薪酬待遇上加强探索、舍得投入,有效解决引才留才难问题。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对户籍签证、子

 女入学、医疗保险、创业投资等,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要建立上下贯通“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织牢让科技创新者无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大力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组织部门在引才聚才、育才用才、优化环境上要多下工夫,拿出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方、留才的实招,让实施一系列人才招引工程,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人才引进培养格局,逐步构建起爱护人才、珍惜人才、尊重人才的大环境,营造一个“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人才环境。

 新时代成就新人才。砥砺奋进的中国,风起帆扬,千舟竞发;矢志发展的蠡县,招贤纳士,拼搏奋进。

篇七: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共五篇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一)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指出,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用情当好人权事业的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凝聚起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合力,与国际社会一道,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书写人权保障的“中国答卷”。唯有如此,亿万中华儿女对人权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饱满。

 人权保障是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起“争民主、争人权”的旗帜,鲜明宣示了救国救民、争取人权的主张。中国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促进人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权发展道路。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记大党担当,向世界人权事业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一起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维护好这最大的“人权”。

 人权保障是砥砺前行的终生事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无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让老百姓幸福的必答题,认真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民生工作,增进人民福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没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增收,让人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让兜底保障强起来……无论哪一

 件、哪一桩,都是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要义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人唯有在一往无前、不懈拼搏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不负时代的期盼和人民的重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到底,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不断迈向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道路。

 人权保障是世界人权的中国样本。坚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发展进步的参与者、促进者和享受者,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平衡发展。中国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或是中国已向 153 个国家和 15 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 22 亿剂疫苗,向 34 个国家派出 37 支医疗专家组,与 18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或是中国用不足全球 9%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全民医疗保障网络,提前 10年完成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人民幸福,见证中国“人权答卷”,这既是一份人权保护的最优答卷,也更是一份属于世界人权保护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走出更加壮阔的中国“人权之路”。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二)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指出,“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蓬勃向前向上发展的主旋律。做好人权保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牢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使得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保障不断向前推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语句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生动实践和深刻证

 明。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稳固向前发展,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同时,要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人权事业、保障人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要不折不扣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肩上、心头和行动中。具体说来,要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始终关注群众利益、注重群众感受、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使惠民政策、便民措施和利民事宜得到全面落实。

 切实将生存权和发展权“紧紧抓牢”。“万物之中,以人为贵。”人所有的权利需以人的生存权作为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在所有民事权利中,生存权具最基本性质、最根本特征,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生存权首先要体现在法律的保护上,真真切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一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一切在侵犯群众权益问题上漠然置之、不闻不问的现象,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坚决追责。同时,生存权还包括生命权、基本生活水准权利、健康权利等合法权利。让生存权得到有效保

 障,经济社会停滞不前是不行的,人民生活困难、工作学习、健康得不到保障更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生存权离不开发展权,二者互相协调、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要切实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紧紧抓牢,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从而更加扎实有效地促进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让中国人民追求更高、更好、更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三)

 2022 年 6 月 16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深刻总结新时代我国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就,对新征程上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走稳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大道,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法治保障,让大道越走越稳、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坚持“党的领导”,把稳人权事业发展“方向盘”。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特征包含“六个坚持”,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给出了“中国方案”,展现出“中国智慧”,让人民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当家作主,推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把稳人权事业发展“方向盘”,以“火车头”带动人权事业

 发展行稳致远。

 坚持“以人为本”,唱响人权事业发展“主旋律”。“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理天下者,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在疫情防控中,在突发灾害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入贯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共产党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置顶”,做到“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在心上”,是人权事业发展铿锵有力的生动诠释。坚持以人为本,唱响人权事业发展“主旋律”,让人民乐享幸福生活,让人权事业发展丰沛奔涌。

 坚持“法治保障”,筑牢人权事业发展“防火墙”。“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为人权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根本支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坚定坚持坚决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扎牢法治“笼子”,让人权事业发展有章可循,有强劲保障。诚然,当前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法治保障“上下而求

 索”,筑牢“防火墙”。不断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实现人权事业发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让法治保障延伸到祖国的角角落落,实践在方方面面。坚持法治保障,筑牢人权事业发展“防火墙”,让人权事业发展大道气正风清、磅礴壮阔。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 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四)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子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孟子的“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墨子的“兼相爱”,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兑现了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大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

 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倡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 2009 年以来,先后制定实施了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创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人权文明的新篇章。

 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人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2021 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创造了世界人权保障新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让人民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

 为世界人权事业国际领域合作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走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是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保护人权是全人类的事业”,“中国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中国一贯坚持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加强人权领...

篇八:学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心得

习近平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讲人:XXX 汇报:某某党组织 汇报:某某党组织 时间:XXXXXX

 前 言2022年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6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目 录CONTENTS1 文章主要内容解读2 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一章节

 文章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指出文章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坚持制度引领,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实事求是,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和发展这些成功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战略眼光,增强风险意识,拓展国际视野,科学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社会保障事业。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要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符合社会保险“大数法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要坚持不懈、协同推进“三医联动”。要合理把握改革方向、节奏、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合力,推动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项改革任务平稳落地。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强调,要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对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握规律,统筹协调,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文章指出,要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要发挥好社会保障在应对疫情影响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针对突发重大风险的应急响应机制。文章主要内容解读

 第二章节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面向“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完善的思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设立工厂保险、保护失业工人等改良工人待遇的主张。瑞金时期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设专章规定了社会保险问题。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要求,于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改革开放后,我们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多次研究审议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等,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我们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我们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我们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我们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主要是:制度整合没有完全到位,制度之间转移衔接不够通畅;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存在“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保障“一枝独大”,而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承担的补充保障发育不够;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有待提高,平衡地区收支矛盾压力较大;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待遇差异不尽合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地方社保基金存在“穿底”风险。对这些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擘画了蓝图,要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世界各国发展水平、社会条件、文化特征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多种多样。我们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有益经验,但不是照抄照搬、简单复制,而是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制度引领,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前进;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这些成功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二,科学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社会保障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蓝图,要逐条逐项深入研究,纳入规划,抓好落实。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要增强风险意识,研判未来5年、15年乃至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分析社会保障可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未雨绸缪采取应对措施。要拓展国际视野,关注国外社会保障发展情况,汲取经验教训,既避免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盲目进行“福利赶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又避免像一些北欧国家那样实行“泛福利化”导致社会活力不足。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要强化问题导向,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不断推进改革。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要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要把农村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要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2018年以来,我们实施了养老保险中央调剂金制度,仅去年一年,东部发达地区就拿出了1768亿元,拨付给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省份,有力缓解了社保基金收支的区域结构性矛盾,确保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符合社会保险“大数法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提高,加上医疗技术发展,更多疾病从“无药可医”变为“可医可控”,医保支出面临着更大压力。要坚持不懈、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健全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近年来,许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推出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计划,但实施起来并不太顺利。一些国家在这项改革上经历了波折。我们要合理把握改革方向、节奏、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合力,推动这项改革任务平稳落地。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四,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加快制定或修订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责任。要依法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防范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维护基金安全。要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五,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要完善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的五级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在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要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就业快速变动的趋势,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登记和转移接续的措施,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要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同时,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文章全文内容学习

 第六,发挥好社会保障在应对疫情影响方面的积极作用。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社会保障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和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贡献。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然很重。要发挥好社会保障在助力疫情防控、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秩序中的...

推荐访问: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 促进我国 心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