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6篇

时间:2022-09-02 16:40:27 来源:网友投稿

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6篇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张士逊生平事迹考为门下侍郎同中书¨卜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郢国公。《传》载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6篇,供大家参考。

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6篇

篇一: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张士逊生平事迹考为门下侍郎同中书¨卜 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郢国公。《传》载其问士逊与辅宦奏事帝日“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梦也。近复有献娈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日“此盛德事也。”帝徐日“近言者至有毁大臣、揭君过者。”士逊日“陛下审察邪正愉忏之人宜自戒惧矣。”关于朋党之议士逊与帝曾讨论以为君子党与小人党的区别在于公与私。《传》云“帝日君子小人各有党乎 士逊日存之第公私不同尔。帝日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刚朝纲举矣。”足见与仁宗之间的关系。所谓《行状》“上方倚任旧德挹仰耆训机务大小一一咨决。公亦竭精尽虑弥补察谠言善策随事献纳。”十月诏戒百官朋党。初吕夷简逐范仲淹等既逾年夷简亦罢相。由是朋党之论 士大夫为仲淹言者不已。于是内降札子日“今中外臣僚有称范仲淹等事涉朋党宜戚谕之” 《传》 。宝元三年     年 康定元年张士逊  岁。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传》“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士逊叉清遣使安抚陕西帝命遣知诰韩琦以行。于是诏枢密院自今边事并与士逊参议。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无所建明谏官韩琦日政事府岂养病之地耶 士逊于是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究其原因《行状》未尽其详只说“上亦感悟其言闵老职事册封太傅致仕。”并“许施青盖”“国朝宰相自中书致仕惟公一人而已。艾服官政五十余载内修孝弟眦广亲亲外崇礼乐以接天下。”辞官后《行状》载“神明克壮旦起玩《易》老阅《华严》诸品与赤髭白足之土对谈法要得名教之乐忘形役之累。城南赐园殊为名胜。暇日后车载客相从文酒雅题探赋清篇赓属野兴所适或累日忘返。刘斧《青琐高议》哺、  ” 云“・日暂出游近邑惟一仆驭马一仆持伞。复归门吏讶其青盖询问。丞相取门历书一绝 因思山去看山回软帽轻纱人御台。¨吏何须问青盖两曾身到风池来。因游武当山 《懒真子》 或云因武当郧乡其先茔在焉 《行状》 。虽《传》不纪其事但众多著述足可征信不・一而论。归乡作《归老题乾明寺壁》桐枝手种有桐孙 二纪重来愧此生。三代衣冠联贵仕十州轩冕接清尘。耕桑虽善多新陇耆旧堪嗟少故人。萧寺门前题粉壁又逢丁巴对壬辰 引自《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襄阳府志・均州》。《舆地纪胜》卷八五《京西南路均州》口”““”作《雍熙中植桐于萧寺王辰登科后告老来寺留题》 。又作《寄陈尧佐相公》赫案当年并命时蒹葭衰飒倚琼技。皇恩乞与桑榆老鸿自高冥凤在池 阮阅《诗话总龟》 。’“””前集卷二十七引《倦游录女并云张退傅与陈惠同时秉政。张退傅以帝傅致仕有诗寄陈文惠 。陈尧佐亦作《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寄》出处曾无致主功南阳为守地犹雄。醉醒往日惭渔父得失今朝贺塞翁。七里河边归带月百花洲上啸生风。卧龙乡曲多贤达愿预逍遥九老中。另有《即席呈太傅相公》等诗。陈尧佐    一   年 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阀中 今属四川 人。太宗端拱元年    年 进士。曾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康定元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谥文惠。此间范仲淹有《和太傅邓公归游武当见寄》三提相印代天工邓国归来耀本封。此日神仙丁令鹤几年霖雨武侯龙。酬恩定得祠黄石谈道须期会赤松。奠虑故乡陵谷变武当依旧碧重重。 《范文正公集》言士逊位极人臣三次拜相与先前就读于武当山与道教有着相当的渊源。范仲淹    一   年 字希文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真宗大中样符八年 】   年 进士曾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事。皇佑四年卒年六十四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行世。其时张士逊将隐士陈抟留在武当山几室岩之《隐武当山》“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山名”之“南面”改为“南岳”并题其后 “藓壁题诗志何犬可怜今老华图南”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 ”。“。庆历 二年    年 张士逊  岁。张师正《倦游录 “一””“载既退居有《除夜》诗云一   万方数据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  年第 期第 卷第 期八十光阴有二年烟萝门户喜开关。近年无奈山中相频寄书来许缀班。  诗话总龟》张退傅年七十八除夜有诗云云。备考 皇佑元年  年 张士逊  岁卒帝临奠册赠太师、兼中书令谥文懿御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行状》“二月菜日皇帝出哭于外次百官哀慰哀荣之极人臣少比。”《行状》云士逊之为人温良雨敦厚学力之强妙悟性理。初服小官晚登大位久幽不改常操。三人而无喜色所谓器博用大道性周全。许田患水筑堤以捍许人常蒙其恩。士逊其为文则“峻整平淡”。有《应制》、《春坊》等文集  种行世。 参考文献 】 元脱脱等宋史  北京中华书局 一 末胡宿文茶集  见四库全书・集部二七・别集类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年   宋洪迈夷坚志   北京中华书局  丁传靖末人轶事汇编  北京中华书局  释文莹王壶清话   笔 庀小说大观二   场州江苏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宋汀少虞事实娄苑   四库全书杂家五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   宋吕蛆谦诗律武庠・后集卷十   引自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卷一百 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宋刘斧青琐高议  引自程毅中等宋  辛话外编   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 来 鄙伯温闻见录・卷七   四库全书・小说一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                  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鼾        鼬           “     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川  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州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篇二: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   年 月第  卷第 期学习论坛                   李立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       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尤以范伸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为其代表。从《尚书》、《周易 到孟子、魏征无不表达着浓重的忧患意识这些是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思想来源。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终其一生一以贯之并非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能涵括。范仲淹之后张载、陆游、于谦、顾炎武、郑板桥、左宗棠、林则徐、黄遵宪等后世士人继承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道统。忧患意识影响了中国历史兴衰治乱的走向。并将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词 范仲淹忧患意识来源传承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忧患意识的一个最精当的总结、一个闪亮的标示发前人之所未发振聋发聩耀古烁今以其深远的立意、高尚的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思想瑰宝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和践行。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格。知识分子是拥有较高文化知识的阶层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因此更加敏感、深刻成为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阶层在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的关键时刻其忧患意识往往愈显强烈而在天下安泰、民富国强的太平盛世知识分子基于其骨子里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依旧会居安思危指陈时弊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据文献记载“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易》一书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生智慧教导人们防患于未然、趋吉避凶《周易・系辞下》云“明于优患与故。”《周易・既济》云“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周易・系辞传》还引孔子的话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孔子不仅把忧患意识与国家的兴亡绝续联系在一起告诫统治者还把忧患意识施于个人修养的培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旧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清代学者魏源以为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 其言不虚。《尚书・周官》云“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左传・襄公十一年》云“书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礼记・儒行》日“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战国策・楚策四》日“于安恩危危则虑安。”屈原与孟子是先秦时期最具忧患意识的代表人物。屈原在《离骚》里发出“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喟叹千百年来不断引发有志之士的共鸣。孟子的忧患思想最为浓烈醇厚《孟子・梁惠王下》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理念成为范仲淹忧乐思想的直接来源。孟子关于忧患的言论有很多比如《孟子・告子下》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尽心上》日“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忧患也深。”《孟子・离娄下》日“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抱负对范仲淹也产生  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及其渊源与承续一、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渊源【收稿日期     一  —  作者简介】李立新     一 男河南省邛州市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  ・万方数据

 了直接的影响。忧患意识并非积极入世的儒家的专利主张出世的道家也具有忧患的传统。老子《道德经》中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忧患思想即便旷达疏散如庄子者也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的情怀。忧患思想在上古典籍中可谓汗牛充栋比比皆是。汉朝刘向《说苑・政理》云“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载孙权云“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唐朝吴兢《贞观政要・灾祥》云“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明确指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他还比喻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魏征还将君与民比作“民水君舟”为君者当“恤其勤劳爱民如子。”《新唐书・魏征传》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陈子昂《感遇诗》称“圣人不利已。忧济在元元。”所有这些成为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思想来源。二、范仲淹的忧患意识范仲淹少年时代由于家庭不幸生活在社会底层历经坎坷饱受困苦比较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自称“出处穷困忧思深远民之疾苦物之情伪臣粗知之”¨ 。这是范仲淹忧患意识产生的生活来源和社会背景。范仲淹青年时期在应天书院学习期间非常刻苦勤奋《范文正公年谱・引・遗事》云“公处南都学社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馊粥不充日仄始食。”欧阳修撰《范公神道碑铭》云“去至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继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饱读儒家学说的范仲淹笃守孔孟之道正是在“圣人之学”的长期熏染下形成了自己的忧乐观。范仲淹认为学者求学立身“当于《六经》之中专师圣人之意”“远虑近忧先圣之名训¨引。范仲淹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就初步形成了忧患意识他自谓“出处穷困忧思深远州  。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就立志要像颜回那样不以贫穷为忧而以刻苦学习为乐以天下为忧。“瓢思颜子心还在琴遇钟期恨即消。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欧阳修曾盛赞范仲淹“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  慨然有志于天下。州”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日‘他时得位相乎 ’不许。复祷之日‘不然愿为良医 ’亦不许。既而叹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日‘大丈夫之志予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 无乃失于卑耶 ’公日‘嗟乎岂为是哉 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奠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抱负正是出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是其忧国忧民情怀的思想来源成为后世众多封建士大夫追求的人生理想。范仲淹曾为蔡齐作墓志称赞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 引。而在为遵路所作的祭文中惋惜他“忧国忧民早衰而死”。可见忧患意识已经深植于范仲淹的思想深处不仅身体力行也成为其评判他人的一个标尺。其实。范仲淹对蔡齐、遵路的评价何尝不是对他自己的写照范仲淹的一生真正超越一般人遇困境“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丽悲者矣”遇顺境“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世俗情怀而升华为一以贯之、时时处处忧国优民的深沉的忧患意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纠范仲淹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进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天圣七年      仁宗皇帝打算率领百官于会庆殿为皇太后上寿时任密阁校理的范仲淹上《谏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疏》认为天子“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谏止仁宗率百官行拜贺太后寿仪皇太后不悦把范仲淹的奏疏交给大臣们讨论举荐范仲淹的晏殊很惊慌怕连累自己指责范仲淹的行为是哗众取宠范仲淹给晏殊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某宫小禄微然岁受俸禄仅三十万。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金则千亩之获可给三十万。以丰歉相半则某岁食两千亩之人矣 其两千亩中播之耨之获之敛之其用天之时、地之利、民之力多矣。倘某无功而食则为天之螟为民之媵。使鬼神有知则为身之殃为子孙之患。州  他把自己的俸禄和农人的辛苦收获对比认为在其位不谋其事就是天下百万方数据

 姓的害虫这种一心一意为国计民生着想的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其境界之高可为古今为官者的楷模。明道二年      范仲淹在京城任右司谏。这年月江淮、京东一带旱灾严重。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仁宗皇帝置之不理范仲淹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 ”仁宗皇帝便派他安抚江淮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减免盐茶税、禁民淫祀回朝时还将百姓吃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其忧民爱民之情可见一斑。范仲淹把那些庸碌之辈从官员簿上一笔勾销富弼提醒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还是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一一罢黜。庆历三年      范仲淹升任参知政事但他并不安于太平和副宰相的职位而是更加忧国忧民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措施主持全面改革实施“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取得了不少成果为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及此后的历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退亦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圣五年      范仲淹在丁母忧居丧期间仍然心忧天下“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不以一己之戚而忘天下之优庶乎四海生灵常见太平”“安必虑危备则无患”“深思远虑”“防微杜渐”“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思与天下同其安乐”¨引。苏轼对此有所评论“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之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送。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引他在被贬抑时不以自身沉浮为意仍不忘其忧国忧民之“痴心”。“既去职任而尚怀国家之忧”Ⅲ “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呤川“来守是邦忧国爱民此其职也”旧 “但日闻美言则知佞人未去此国家之可忧也”旧。“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下忧”Ⅲ。“触事为忧所重在太平事业”Ⅲ。。他劝导帝王“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爱将众同乐与人共”Ⅲ 他为百姓稼穑艰难而忧“秋霖弗止禾穗未收斯民之心在忧如割” ““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唧 “观民患不忍自安”旧 。他看到社会上文风败坏、士无廉让“是故文章以薄则为君子之忧”唧 。他深忧吏治之腐败“今四方多事民日以困穷将思为盗复使不才之吏临之赋役不均刑法不当科率无度疲乏不恤上下相怨乱所由生。若不急于求人蚤革其弊诚国家之深忧也。” ¨和平时期他为国家武备而远忧“为四方无事京师少备因循过日天下可忧””引“人不知战国不虑危” 副而“远忧边患” 战争时期他为西北战事而忧“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成丝血化成泪”   他为整个国家的内忧外患而忧“今二虏至强四方多事兵戈未息财利已乏生民久困苛政未宽设有饥馑相仍盗寇竞起将何...

篇三: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期简论范仲淹的思想言行及影响王伟华(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明显转变, 由颓废无为转向积极高昂。其中, 范仲淹起了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

 范仲淹秉持济世救民、忠心报国的政治理想, 并积极实践, 奋不顾身, 其思想和行动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士大夫学习效法的楷模。[ 关键词] 范仲淹;宋朝;士大夫[ 中图分类号] K82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127-02  [ 收稿日期] 2009-03-04[ 作者简介] 王伟华(1972-), 男, 山东安丘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宋至仁宗庆历年间, 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明显转变, 一改前期颓废无为的精神状态而走向积极高昂。

 其中, 范仲淹更是以道自任, 奋不顾身, 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庆历年间士风的振兴,“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 自仲淹倡之” 。[ 1] (《范仲淹传》)范仲淹以其品德、言行、政绩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成为当时的领袖人物。本文拟对范仲淹的思想言行及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以考察其在宋代士风转变中所起的作用。一、持正修身、淡泊物欲的名利观范仲淹成为庆历士子领袖的原因之一, 即是他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淡泊名利物欲。

 这来源于他自身的努力和追求。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 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的理想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深处, 使他自小就树立了济世救民的远大志向。与之经常书信联系的欧阳修在其墓碑文中这样评价范仲淹:“公少有大节, 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不一动其心, 而慨然有志天下。” [ 2]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范仲淹早年以近乎苦行僧的劲头刻苦求学。

 不可否认, 古时推动士人刻苦读书的原动力, 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入仕做官,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读书的预期收益很大, 只有读书应考, 才能做官, 做官才有俸禄, 有俸禄就可以改善生活条件, 养亲蓄子。如果从更高层面上讲, 要实现匡世救民的政治抱负, 必需有权有位, 这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实现。

 从范仲淹对待名利物欲的态度来看, 他苦读的目的, 显然更是为了后者。

 史载, 范仲淹做官后, 尽管生活条件大大好转, 却没有象一些官宦那样贪图钱财,追求物质享受,“ 其后虽贵, 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 仅能自充。” [ 1](《范仲淹传》) 不仅自己不浪费, 还乐善好施, 拿出薪俸帮助穷人。

 由 于 其“ 泛 爱 乐 善 …… 虽 里 巷 之 人, 皆 能 道 其 名字。” [ 1](《范仲淹传》) 在商品经济相对繁荣, 社会奢靡成风的宋代, 范仲淹对待物质享受的这种淡然态度, 的确是十分少见, 这也是为同僚、也为百姓所称道的地方之一。封建时代, 在官言官, 在商言商, 做官的人几乎没有不关心自己的升迁进退的。为求升官, 官吏们处心积虑、孜孜以求者有之, 弄虚作假、欺君邀功者亦有之。但范仲淹或许是个例外。从史书上看, 他对功名的态度, 可以概括为:有功升官, 无功虽加于己而不受, 有功加之不当亦不受。如宋军定川寨之败后, 西夏深入内地掳掠, 宋军不能抵挡, 引起“ 关中震恐, 民多窜山谷间” 。紧急情况下, 范仲淹率众六千驰援, 但不等赶到, 西夏军已退出塞外。

 仁宗以范仲淹有功, 提拔他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但“仲淹以军出无功, 辞不敢受命, 诏不听”。

 另一件事也很说明问题。

 庆历三年, 因范仲淹的积极防御, 元昊请和, 西北边防的局势得以缓和。与范仲淹的功劳相比, 参知政事“王举正懦默不任事” 。于是朝中有人提请范仲淹取而代之,“ 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 请罢举正用仲淹, 遂改参知政事” 。虽是老友推荐,皇帝认可, 范仲淹也不领情,“ 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1] (《范仲淹传》)作为一个官员, 对待个人仕途进退流转的态度, 应该是最能反映出一个人品质的。范仲淹不爱利禄, 不求官位,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待名利的思想:注重名誉、节操, 不计较个人得失, 而专注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志在报国的崇高理念, 强烈激励和感染了当时的士大夫。

 史载:苏轼“ 惟当披露腹心, 捐弃肝脑, 尽力所至, 不知其他” [ 3](卷25) ,“常欲挺身而许国”;[ 3] (卷46)王禹 “男儿得志升青云, 须教利泽生于民” [ 4] ;富弼“ 志欲划旧谋新, 振兴时治,其气锐不可折” [ 5] , 等等, 表现了宋代士大夫们“兼济天下”的功名意识。

 这种风气振兴局面的出现, 范仲淹无疑起了表率作用。朱熹对此评价说, “ 宋朝忠义之风, 都是自范文正做成起来也” [ 6] 。127DOI :10.16284/j.cnki .cn37 -1401/c.2009.02.028

 二、治国安民、匡救时弊的为政观范仲淹刻苦求学、入仕做官的目的, 不是为了个人富贵,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为良相, 治国安邦。

 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范仲淹 27进士及第, 至 64 岁在赴颍州任上去世, 为官37 年, 所任职位不下十几个, 然不管身居何职,都恪尽职守, 积极作为, 取得了显赫的政绩。范仲淹十分关注百姓疾苦, 注意安抚百姓, 为此不仅身体力行, 还敢于犯颜抗争。明道二年(1033 年), 京东和江淮一带发生大旱灾、蝗灾, 百姓衣食无着。

 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请遣使巡行”, 但仁宗未予批准, 范仲淹“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 当何如?" 帝侧然, 乃命仲淹安抚江、淮, 所至开仓振之, 且禁民淫祀, 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 。[ 1] (《范仲淹传》)他归来时, 还意味深长的带回一把灾民充饥的野草,“请示六宫贵戚, 以戒侈心”。[ 7]作为封建官吏, 能有这等民本意识, 实属难能可贵, 表现了范仲淹同情黎民百姓的一面, 这也是其为政思想的组成部分。范仲淹本是士子出身的文官, 然而朝廷倚重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他的突出军事才能。

 至仁宗时, 宋朝承平日久, 不习军备, 而这时西夏却逐渐强大,举兵犯边, 多次打败宋军, 西北边境形势吃紧。于是“仲淹自请行, 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开始了他的戍边之旅。范仲淹坚持积极防御的思想, 改革统兵方式, “修承平、永平等砦, 稍招还流亡, 定堡障, 通斥候, 城十二砦, 于是羌汉之民, 相踵归业”,[ 1](《范仲淹传》)并几次击败西夏军的进犯, 使边境局势缓和下来。

 范仲淹戍边四年, 功绩卓著, 成为赫赫有名的边帅之一。从历史上看, 范仲淹最大的贡献, 就是在当朝主政时推行的革新运动。

 范仲淹入仕之时, 北宋已建国 80 余年, 纲纪逐渐废弛, 各种矛盾暴露出来。在这种形势下, 宋仁宗为维护统治秩序, 决意革新自强, 于庆历三年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主持改革朝政, 整顿吏治。

 范仲淹针对当时的弊病, 提出“ 十事疏” , 主张明黜陟, 抑侥幸, 注意农桑, 整顿武备, 推行法制, 减轻徭役。范仲淹领导的这次改革(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 却宣传了改革自强的思想, 表达了士大夫为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而积极作为的政治理想。

 围绕新政得失, 士大夫们积极上书言事, 参政议政, 自此渐成风气, 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三、舍身进谏、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忠义观从范仲淹的政治生涯来看, 向皇帝进谏言事是其参政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士人实现安邦治国志向的最好方式, 就是进谏言事。他指出: “ 儒者报国, 以言为先” [ 8](《让观察使第一表》) , “ 臣不兴谏, 则君道有亏” [ 8] (《从谏如流疏》) , 把忠心进谏言事作为臣子的职责, 为此即便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所谓“事君有犯无隐, 有谏无讪。杀其身, 有益于君则为之” [ 8](《上资政晏侍郎书》) 。

 范仲淹的仕宦经历, 可以说是屡谏屡贬、屡贬屡谏的过程。天圣七年(1029), 仁宗率百官给摄政的章献太后祝寿。

 范仲淹认为太后寿辰是私家事, 不应该在朝廷上接受百官朝拜。他指出:“奉亲于内, 自有家人礼, 顾与百官同列, 南面而朝之, 不可为后世法”, 因此不仅反对,“且上疏请太后还政, 不报” [ 1] (《范仲淹传》 , 这自然触怒当权者,被贬之陈州。政治清明是范仲淹追求的治国目标之一。但当时宰相吕夷简执政, 在官吏任用方面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政出私门、营私舞弊现象。范仲淹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呈给仁宗一幅《百官图》 ,把官员的晋升任用情况作了说明, 提醒皇帝注意宰相专权。

 后来, 又进一步指出权臣当政的危害:“ 汉成帝信张禹, 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 坏陛下家法”。

 这引起吕夷简的反击,“`仲淹离间陛下君臣, 所引用, 皆朋党也。" 仲淹由是罢知饶州。” [ 1] (《范仲淹传》) 范仲淹虽贬, 但他的进谏也起了作用, 吕夷简于次年被罢相。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 臣子进谏奏事虽可起到论证决策可行度, 减少政权失误的作用, 但所冒的风险也很大, 往往要付出个人的前途乃至生命的代价。

 范仲淹虽然连续几次遭贬, 但他毫不畏惧, 也不后悔, 表现出舍生取义的忠肝义胆。范仲淹的忘我举动, 赢得了士大夫的普遍敬仰, 他们把范仲淹的以上三次贬官誉为“三光”。

 还有一些官员大胆的站出来, 直言进谏, 奋起抗争, 支持和追随范仲淹。

 如在反对吕夷简专权一事上, 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三人因声援范仲淹, 甘愿一同被贬。可见, 在范仲淹行为的感染下, 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利益的忠义观已为当时人们所接受和尊重, 沉闷士林风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总之, 范仲淹以其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而正道直行、勇往直前的思想行为, 集中代表了庆历士人的精神风貌, 成为当时公认的领袖人物。范仲淹的同事韩琦评论他“ 大忠伟节, 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 后可师于来哲。”之后的王安石更是评论说, 范仲淹“一世之师, 由初迄终, 名节无疵。” [ 8] (附录《祭文》) 其后几代士人也纷纷以范仲淹为楷模, 学习效仿其言其行, 长期以来的衰沉士风, 至此焕然一新,“ 中外缙绅, 知以名节相高, 廉耻相向, 尽去五季之陋” [ 1](《忠义一》) , 成为宋代历史上士林风气最为高昂的时期。参考文献:[ 1] 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20)[ 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 苏 轼, 萝轼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 2001.[ 4] 王禹 .小畜集(卷 13)[ 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5] 田 况.儒林公论(卷上):[M] .四部丛刊本.[ 6]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29)[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7] 李 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12)[ 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范中淹.范文正公集[ M] .四部丛刊本.[责任编辑 赵常伟]128

篇四: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卷   第 期 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  月 胛  昕范仲淹的“君臣之道刘德杰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巧      盯   伽 — 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      摘要北宋著名的政治李、军事章、文学宰范仲淹从“道”的高度出炭爸连了君道、臣道的内涵提出了君臣共理元下的进步政治观嚏醒了末代士人的政治主体毒识先走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其理论是宋代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影响饭为深远。关键词范仲淹君道臣道君臣共理中圉分类号髓范仲淹字希文祖籍江苏吴县长于应天府 今商丘 。曾任职于陈州 今淮阳 、开封、邓州等地最后葬于洛阳伊川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朱熹称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既是一个政治实干家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不仅提出了“上下同心致君亲如尧、舜中外有道跻民俗于羲、黄叫  川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一系列包括“庆历新政”在内的施政纲领更难得的是他还从“道”的高度从理论上阐明君臣的职责和相互关系问题。他的君道论是宋代“帝学”的奠基之作他的臣道沧光大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而他的君臣“共理天下”的理论则是宋代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影响极为深远。一、天下之君与皇家之君在范仲淹看来尧、舜所体现的“君道”就是后世帝王的法则即圣明之君应是“天下之君’而非“皇家之君”。前者以百姓的富庶安康为念律己爱民后者则以一己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在范仲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天下之君”的德性准则即。以天下心为心”。《用天下心为心赋》认为尧舜之君“不以己欲为欲而用众心为心”壳己修身崇简易之道修富寿之方舍己以顺从民愿榘纣之君则以一己私欲而凌辱民意。范仲淹这篇应制赋正是从帝王德性修养的角度开导仁宗辅助其创新立政。范仲淹诸多政治赋中其重要主题就是君王之道。例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主张“淳一敷教为天下式”‘尧舜帅天下以仁赋》强调“帅天下以仁”《君以民为体赋》中鼓吹帝王省察己身《政在顺民心赋》劝导君王顺时察俗、不违民愿。范仲淹的“帝王之学”强调修养德性克制私欲去奢泰顺民心从而确立了宋代“帝学”的思想核心。张载、二程、朱熹、范祖禹等理学家的“帝学”思想都继承了“德性修养”的精华这也是宋代帝学与重在阐释帝王驾驭之术的一般“帝学”著作的显著不同。范仲淹认为“君道”的外在标准即选贤任能——“常精意于求贤不劳虑于临事 、“操荣辱之柄制英雄之命叭” 。释其意一是明君应广纳天下英才丽量才授政。二是明君授政于贤臣而非授权于权臣。关于君主选贤任能的要略。《推委臣下论》说“其深于正道有优天下之心可备辅相者记之其精于经术通圣人之旨可各顾问者记之其敢言正色有端士之操可备谏净者记之其能言方略有烈士之风可备将帅者记之。如斯之人精而求之熟而观之然后置清要之职授雄剧之任使人竭力争为腹心。”在范伸淹看来贤臣秉性各异明君只要用心甄别、因才委政君臣是可以协同治理好天下的。《推委臣下论》又日“先择贤以处之次推公以委之。然则委以人臣之职不委以人君之权。”范仲淹认为明君选任贤臣的出发点是一个“公”字因此君王授予赞臣以职权不授予臣子以裁度群臣的君权因为君权是天下公权的象征。范仲淹的这一观点是对秦汉以后权臣、外戚、宦官竟相弄权行威倾覆社稷祸害百姓的历史总结也是针对当时。大臣秉政专制刑爵”的现实而发。范仲淹选贤任能的“君道”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天圣三年 公元    年 范仲淹向刘太后和仁宗进献《奏上时务书》希望太后和皇帝亲贤臣、远佞人。他说。自古帝王与佞臣治天下天下必乱与忠臣治天下天下必安。”景茹三年 公元    年 范仲淹接连上奏《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和《推委臣下论》四篇文章论说帝王修身选贤之道讽喻贤臣失位而权臣膨胀的政治现实。此后他又上《百官图》谏议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结果遭吕夷简陷害以“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为由将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等一起贬放。这就是后世所记的“朋党之争”。庆历新政前后。反对派再次点燃朋党论舆论哗然仁宗心生疑窦罢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主张变法的贤臣起用反对变法的吕夷简等人庆历新政终因君王黜贤任奸而告失败。然而一生忠君不移的范仲淹仍在生命垂危之际不忘叮瞩仁宗“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范仲淹去世后仁宗阅《遗表》而感叹罢朝因为他认可范仲淹的君道观的确有过作“天下之君”的愿望。。天下之君”的思想出现很早而并非范仲淹所刨。春秋收藕日期    —  一沂作者筒介刘德杰     一 士河南詹河人。剐教授主要从事古舆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万方数据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时期老子 道德经》就主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州”《大学》褒赞尧舜帅天下以仁、贬斥桀纣帅天下以暴。都要求君王从天下利益出发《六韬》和《吕氏春秋》里也都有“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的说法。到了西汉末年盖宽饶、谷永等人据此鼓吹。官 公 天下”理论大胆提出天子失德则改朝换姓的理论。这些都是“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君乃天下之君”思想所发挥的时代性作用。而范仲淹弘扬了进步君道观并且把“天下之君”思想与限制权臣、选举贤良等重大政治方针联系起来与“回向三代”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从而为此后的“天子与士大夫同治天下”政治思潮作了理论先导。二、社稷之臣与皇家私臣在封建社会忠君与爱国是一体的。后世人们多认为贤臣是社稷之臣佞臣是皇家私臣。孟子曾说“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叭…一向忠心君王的范仲淹就继承了孟子的这种思想。因此他一生竭力主张裁抑幸臣远拒佞臣力排因私废公的谗佞臣风。范伸淹在《狄粱公碑》中借武则天之日表述了。社稷之臣”的观点。武则天病重打算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征询意见大臣随声附和唯有宰相狄仁杰退避不语。碑文生动描述了武则天和狄仁杰之间决定李唐王朝命运的对话文日。乃召公坐于篆外而问曰‘我欲立三思群臣无不可者惟俟公一言。从之则与卿长保富贵不从则无复得与卿相见囊。’公从客对曰‘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而天下动。陛下岂以一心之欲。轻天下之动哉 ……臣不敢爱死以奉制陛下其围焉 ’则天感泣命襄蘼使庐陵王拜公日‘今日国老与汝天子。’公哭于地则天帝左右起之拊公背日‘岂朕之臣社稷之臣耶 ’¨碑文热诚赞扬狄公说“于嗟乎 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其至诚如神雷霆之威不得而变乎 ”范仲淹钦佩狄仁杰作为“杜稷之臣”的公心和气节。正因为范仲淹躬践了“社稷之臣”之“道”。因此出现他力谏仁宗勿以“臣礼”为太后祝寿冒死谏阻仁宗因私情而废黜郭皇后上《百官图》而不惜触怒权相吕夷简等等果敢举动。在关乎社稷安危的问题上范仲淹从不畏惧、从不退却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他与狄仁杰同气相应的地方。在范仲淹看来“社稷之臣”的天职一是论道经邦二是恪尽职守。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首先表现为“致君尧舜觉天下之后觉者¨ 】啪的论道精神把“理或当言死无所避¨”啪作为臣子尽职之道。他“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而有益于君则为之”…蜘。在《上执政书》中范仲淹说“宜乎论道之间激扬天下。州 】Ⅲ在《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表》中范仲淹坦露心际日。耻汩没以怀安或感激而论事。惟慕古人之节讵希英主之知 ”【   范仲淹以“社稷之臣”自任甘冒性命之虞屡犯雷霆之怒不辞“三黜”之险唯“道”进退“苟利国家不恤典宪¨  瑚。他的“论道”激扬了政治清浊敦励了士人名节振作了士大夫关怀国事、以钳口为耻的忠义之风。关于“社稷之臣”在执政方式上的落实忠君的范仲淹推崇儒法兼济的“循吏之道”主张恪遵公令同心戮力“安社程跻富寿答先帝之知致今上之美州“ 为君分忧共致太平。在《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中范仲淹称赞谢涛为官以教化为先。他说“爱公治有循吏之状退得廉让之体足以佑风化而厚礼俗。”范仲淹推崇胡令仪为政儒法兼济赞其。法以持廉政以塞邪”有西门豹之风。至于“社稷之臣”的人生境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就是最好的说明。尽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率身垂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未变境界不衰。修身方面范仲淹主张士当服习古训通经致用’谙熟治民之道“清白有德义”“以德辅君”。范仲淹虽然强调“社稷之臣”理当德才兼备但并不主张拘泥德义而忽略才干。朱熹曾说“然范欧诸贤非徒有德而短于才者其用人盖亦兼收而并取虽以孙元规、滕子京之流恃才自肆。不人规矩皆亦将护容养以尽其能而未尝有所废弃则固非专用德而遗才矣。州”咄。此论一语中的。范仲淹论道经世践道济民的思想正如蔡襄的评论“在天圣中公 范仲淹 当言责。时士大夫依阿厚嘿。公乃言事倾动天下。触指权奸开道谏净。一【  饼‘此后以余靖、尹洙、欧阳修、蔡襄为首的士大夫群体与权相吕夷简的“朋党之争 正是“开道谏诤”风气形成的标志。他拓宽了士人的政治情怀提升了士人的人生境界为士大夫群体开拓了一条持道“论政”的谏诤之路。三、君强臣弱与君臣共理关于君臣关系范仲淹主张君强臣弱又主张君臣。共理天下”。方健《范仲淹评传》认为范仲淹的君臣观是“君强臣弱君主臣从”同时指出范仲淹的君臣观和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尊王攘夷”的君权论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董仲舒的君权论是既“尊君”又“抑君”其宗旨在于使大汉帝国成为一个统一有序的强大国家而不是为了皇帝独裁天下。但是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软肋在于“神权”是高深莫测的很容易被强权利用。范仲淹的君臣观则上升到了“道义”的境界道义存在于民众心中可以认知体验。因此秉“道”用“权”很容易得到公众认同。范仲淹在《推委臣下论》中提出君王。委人臣以职不委以人君之权”、“区别邪正进退左右操荣辱之柄制英雄之命此人主之权也不可尽委于下矣”。他认为君权是天下公权的代表是国家利益与天下道义的象征因此贤明的君主应秉持。道义”的荣辱柄谨慎地选拔任用群臣。《易义》推衍“易道”说“天尊地卑道之常矣。君处上臣处下理之常矣。”叉说“天子之常也在于道不在于权。”从稳定国家秩序的角度讲范仲淹赞同尊奉君王的“公权”从维护道义的角度讲范仲淹倡导君臣平等的“公道”。在他看来“道”是维护天下安宁的根本“权”是实现“遭”的手段君臣在“道”  万方数据

 刘德杰范仲淹的“君臣之道”的层面是平等的在“公权”的层面也是同等的君权其实是。道”与“权”的统一。因此在范仲淹看来“君强臣弱”论与。君臣共理”论统一于天下安宁富庶这一根本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君王理当主动与贤臣共商国是臣理应以德辅君君臣各守其“遒”各尽职守。《奏上时务书》说君王。必以贤俊授任不以爵禄为恩。敌百僚师师各扬其职。上不轻授下不冒进”。此处着眼于君道君道行则天下安。遵循“君道”君王授任贤臣就是尽君王的天职而不是进行爵禄赏赐。《遗表》日“经纶庶政辅弼太君。……克勤于邦同致皇王之道各扬其职以成社稷之勋。州”狲《睦州谢上表云“上下同心致君亲如尧、舜中外有道跻民俗于羲、黄。”在《上执政书 中范仲淹说“某窃览前书见周、汉之兴圣贤共理使天下为富为寿数百年则当时致君者功可知也。周、汉之衰奸雄竟起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则当时致君者罪可知也。”    “这里着眼于臣“道”臣道行则风俗淳厚、君民富寿。遵循“臣道”臣子经纶时政就是为国家尽心而不是取悦于君主的个人好恶。因此从天下安宁富庶的“道”出发君臣都有治理天下的权利也共同担当了治理天下的责任二者不可偏废。不过范仲淹之前已有君臣“共理天下”的说法它最早见于《后汉书 李固列传》。该书记载汉顺帝宠信宦官重用外戚粱冀行使国家权力的尚书省被这些不学无术、私欲膨胀的小人把持...

篇五: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淹的生平与学术思想方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 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人品学问、 道德文章, 他的文治武功、 杰出思想, 千百年来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范仲淹“行求无愧十圣贤, 学求有济于天下~, 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其“先忧后乐” 的名言至今闪耀着迷人的熠熠光彩。

 值此这位千古名臣诞生10 20 年之际, 仅概述其生平学术思想, 以表达我对这位乡前贤的高山仰止。范仲淹( 9 8 9 "10 52), 字希文, 苏州人。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 二十九日( 公元9 8 9 年10 月 1日)诞生在真定府( 治今河北正定)。

 其父范墉时为北道重镇成德军节度掌书记。

 次年, 范墉( ?"- '9 9 0 )即因病与世长辞, 终官武宁军( 徐州)节度掌书记。

 墉两娶, 生有五子, 其三早卒, 惟范仲温( 9 8 5~10 50 )和仲淹幸存, 仲淹即为范墉继娶谢氏所生。

 范墉去世后, 年仅六岁的仲温育于苏州族人。

 稍后, 谢氏则带着仲淹改嫁长山朱文翰, 改名朱说,渡过了备尝艰辛的青少年时代。

 朱文翰曾任安乡知县, 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启蒙教育, 留下“书台夜雨” 的佳话; 后又来到朱文翰的故乡淄州长山, 攻苦食淡, 励志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等地, 继父朱文翰终官长山县令。

 对于继父的“既加养育, 复勤训导” ,仲淹始终怀着“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的感激心理, 即使在其显贵后仍念念不忘, 请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 2, 还悉心关注其丧葬事宜。

 对朱氏子侄的奏请异姓恩泽,解决求学及生活困难等问题, 也关怀备至, 视同范氏子弟, 体现了一代名臣的风范。范仲淹二十岁时, 曾远游陕西, 结识名士王镐( ?~10 27 ), 一起啸傲于雩、 杜之间,抚琴论《易》 , 极尽其欢, 晚年仍满怀深情地怀念这位旧友。

 约略稍前, 范仲淹还与王洙( 997 - "10 57 )有布素之游, 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友情。

 这种出行和交游, 开扩了青年范仲淹的视野。大中祥符( 1008"- "1016)年间, 范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求学,但却矢志不渝, 勤奋学习, 自觉磨练意志, 确立了其卓荦不群的理想人格, “忧思深远” 的忧患意识和“忧园忧民” 4 的远大抱负。

 如果说,数年的刻苦力学生涯使他“大通六经之旨” 3。

 青年范仲淹虽“出处穷困” , “布素寒姿”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5是范仲淹的初衷,那末在南都学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于天下” 6的人生信念。大中祥符八年( 10 15)的进士及第, 是范仲淹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

 是科江西人萧贯殿试第一, 但鄙薄南人的寇准( 9 61~10 23), 硬是说服真宗, 让莱州胶水( 今山东平度)人蔡齐( 9 8 8 "- 10 39 )状元及第, 这和他坚持不让王钦若( 9 62"- 10 25)拜相一样, 体现了他人才观念上狭隘的地域观念, 范仲淹却对这位名相的刚毅果敢, 勇于决断, 推崇备至。仲淹释褐初仕广德军司理参军, 首先奉母侍养。

 他治狱廉平, 清正自守, 常与知军大异’ 纪昀:

 《p 11库全书总同提要》 卷一五:

 。2‘宋会要辑稿》 ( 下简称《宋会要》 )仪制一。

 之一六.’ < 欧阳修伞集》 卷二一《范仲淹神道碑’ , ‘宋史・本传》 也称:

 “泛通六经, 【尤】

 长于易” 。‘‘范文jE 公全集》 ( 下简称《范集》 )卷一六‘让观察使第三表》 、 卷。

 七‘谢转礼部侍郎表》 。’ 吴曾:

 ‘能改斋漫录》 卷一三.‘《欧阳修全集》 卷_ 二一< 范仲淹神道碑》 。3 9

 其趣而挺然不从。

 刚正不阿, 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见于筮仕之初。

 天禧元年( 10 17 ), 范擢文林郎、 权集庆军( 毫州)节度推官, 时知州为上官仍, 通判杨日严, 十分倚熏这位才华横溢的年青幕僚。

 次年, 三十岁的范仲淹有燕赵之行, 留下了豪情满怀的《河朔吟》 , 抒发了他收复燕云失地的壮志雄心。

 他还奉母命归宗复姓, 上表陈请时有一联四六名句, 化用范蠡、范睢故事, 用事精切, 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字功力。天禧五年( 10 21), 仲淹调官监西溪盐仓。

 这位僻居海隅的监当官, 颇有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之感, 不避自荐之嫌上书时为执政的张知白( 9 62- - - 1028), 向他倾吐心声:

 “卑栖曾未托椅梧, 敢议雄心万里途。

 州八百余年后, 民族英雄林则徐( 17 80一- . 1850)也直抒胸臆:“位卑未敢忘忧国” , 实出同一机杼。

 范仲淹同年挚友滕宗谅( 9 9 1"- - 104 7 ), 时官泰州从事,两人志趣相投, 时相过从, 唱酬无已, 他们在东海之滨结下情逾骨肉的金石之交。

 他和富弼( 10 0 4 "- 10 8 3)也在海陵结下终身不渝的忘年交。

 当时, 富弼侍父而来读书于此( 弼父富言监泰州酒税)。天圣三年( 10 25), 范仲淹创议重修捍海堰, 与滕宗谅一起主持这项工程, 因气候条件恶劣, 遭遇挫折。

 但仲淹不为所动, 向朝廷力陈, 得到淮南转运使胡令仪( 9 60 ~10 4 6)、 发运副使张纶( 9 62"- - 10 36)的支持, 在胡、 张的主持下, 于四年秋重新开工, 历时三年, 这条横跨通、 泰、 楚三州, 长达150 里的捍海堰终于完成。

 虽然仲淹凶守母丧离开了泰州, 但当地人民仍将其命名为“范公堤” 。

 三州均立有范公生祠, 杨阜‘画像赞》 云:

 “我思范公,水远堤长。

 ” “青衫下僚” 的“名世高节” , 是永远留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丰碑, 范公堤在近千年的“捍患御灾” 2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遗址迄今犹存。

 范仲淹写有< 堰记》 , 总结他第一次治水的实践经验, 可惜这部水利名著早已散佚。天圣五年( 10 27 )正月 , 晏殊( 9 9 1"- 10 55)罢执政为南京留守, 辟守丧居此的范仲淹掌应天府学教席。

 次年还荐仲淹应学士院试, 除秘阁校理, 范的仕宦生涯实现了一次重要转折。

 从此, 他对小自己二岁的晏殊终身师事之, 体现了其尊师重道的可贵品格。

 范仲淹在执掌府学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其教育思想和人才观。

 在南都守丧期间, 范仲淹向宰相上万提出了他最初的改革新思维, 不仅成为庆历新政的蓝图, 也启示了王安石( 10 21~言书,10 8 6)的熙丰变法。

 苏轼( 10 36- - - ,110 1)高度评价了这一“天下传诵” 的万言书, 称:

 “至用为将, 擢为执政, 考其平生所为, 无出此书者。

 ” 3首相王曾( 9 7 8 ~10 38 )对这通万言书极为赞赏, 暗示晏殊荐范召试馆职。

 在宋仁宗时期, 人才的脱颖而出, 时贤先达的荐拔赏识,大力提携, 也是重要原因。

 范仲淹对此深有体会, 在他跻身名流后, 比他的前辈做得更多、更好。

 在人才的破格选任方面, 由于范仲淹不遗余力的倡导和垂范,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仁、英、 神、 哲四朝如云蒸霞蔚般灿若群星的可喜局面出现, 这是赵宋王朝能在内忧外患中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天圣七年( 10 29 ), 范仲淹力谏皇太后不可在殿廷接受仁宗行拜贺之礼, 认为这样有损“君体主威” :

 又建议刘太后还政于“春秋已盛” 的仁宗皇帝, 但春意正浓的皇太后切于权势, 疏入不报。

 仲淹遂自请补外, 通判河中府( 治今山西永济)。天圣九年三月 , 仲淹迁太常博士, 徙陈州( 治今河南淮阳)通判。

 知州杨日严( ?~10 4 7 )乃毫州时顶头上司, 继任知州胡则( 9 6 31039 ), 也与仲淹结成忘年再世之交。

 人在宛丘的范仲淹仍时时关注着朝廷的政治态势、 人事变化动向。明道二年( 10 33)三月 , 刘太后撒手人寰西归, 仁宗亲政, 朝政一新。

 原先上疏忤刘太后的官员相继得到提拔重用。

 四月 , 范仲淹被召回, 除右司谏。

 宋代的台谏官许风闻言事,即可据传闻上疏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失实, 也不加罪。

 这是历代封建王朝望尘莫及的最大‘《范集》 卷三《西溪书事》 。

 引文据康熙岁寒卷本, 下同。2本节引文均见‘方舆胜览> 卷四五。’ ‘苏轼文集> 卷一o ‘范文正公文集叙》 .

 限度的言论自由和批评朝政权力。

 目的在于“折奸臣之萌, 而救内重之弊” 。

 苏轼对这种“未尝罪一言者, 纵有薄责, 旋即超升” ’ 的赵宋祖宗家法最为赞赏, 尽管他自己曾蒙受过“乌台诗案” 的牢狱之灾。仲淹直言极谏, 恪尽言责。

 在太后称制时, 劝刘后尽母道; 在仁宗亲政后, 则劝帝尽子道, 调和二宫, 煞费苦心。

 仲淹还受命安抚江淮灾伤, 所至措置得宜, 如奏蠲舒、 庐州等地折役茶、 赡军茶、 江东丁口盐钱, 主张盐法通商等,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

 是年岁末, 在宰相吕夷简( 9 7 9 "- "104 4 )的支持下, 仁宗废黜郭皇后。

 台谏在孔道辅( 9 86- - - 1039 )和范仲淹的率领下, 群起力争, 被责问得张口结舌、 理屈词穷的吕夷简玩弄阴谋手法, 请台谏次日上朝力陈:

 仁宗连夜下达诏旨, 分贬台谏领袖孔、 范出知泰州、 睦州, 天明即押出国门。

 台谏官员相继上疏救援、 力争, 皆不报. 在皇权和相权的联合压制下, 显然, 台谏只能屈居下风。景祜元年( 10 34 ), 仲淹出守睦州。

 在春意绵绵, 风景如画的新安江畔, 身心疲惫的范仲淹, 凭吊严子陵钓台, 主持霞修了严光祠堂, 精神境界有了新的升华。

 他倡导贪廉儒程的名教思想,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2成为激励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千古名言。

 桐庐郡小政闲, 公务之余, 范仲淹与幕僚一起登临游赏, 交相唱酬, 饱享畅游山水之乐。

 就在仲淹陶醉在江城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之中时, 同年八月 , 一道诏令将他调知乡郡苏州。当时苏州正发大水, 宋代任官有避乡贯、 亲嫌的规定, 不知是否他主修“范公堤” 的成功实践促成了这次调动?范仲淹行装未卸, 就赴常熟、 昆山实地考察灾情, 提出了疏浚五河,引太湖之水注入东海的治水方略, 成为苏州地区北宋迄今屡见成效的一种治水主导性思路。回到苏州城内, 又全力以赴赈济救助嗷嗷待哺的十万灾民。

 这是仲淹记事以来第一次回故乡,仅及凭吊吴县天平山的祖茔, 察看姑苏城内的祖居, 命名其宅西斋为岁寒堂, 堂前之松为君子树, 树旁之阁为松风阁, 各赋诗一首, 寓意深矣。景祜二年( 10 35)三月 , 仲淹被擢为礼部员外郎、 天章阁待制, 跻身侍从, 有了更能发挥其才华和更多干预时政的机遇。

 八月 , 仲淹以判国子监召回后, 言事益切。

 老谋深算、 城府很深的吕夷简奏请任命范权知开封府, 想以烦忙的日常事务困扰之, 再相机寻其治政失误而罢黜之。

 但范精于吏治, 治绩无懈可击, 京都肃然。范仲淹耿介正直, 容不得吕夷简擅权市恩。

 他向仁宗上百官图, 指出进退官员的大权应由皇帝亲自掌握。

 又上< 帝王好尚》 等四论, 仲淹不过是从维护赵宋祖宗家法的立场出发,主张强化皇权, 侵削相权而已。

 切中要害的疏论激怒了权势欲极重的吕夷简, 他反诉仲淹“越职言事, 荐引朋党, 离间君臣” 3。

 宠信吕相的仁宗, 诏令范仲淹落职出知饶州, 这是范仲淹第三次因言事而遭贬黜。

 阿附权相的侍御史韩渎还奏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 戒百官越职言事。

 当时范仲淹以其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已在士林享有重望, 馆职余靖( 10 0 0 ~10 6 4 )、 尹洙( 10 0 1~"10 4 7 )上疏论救, 相继被贬外; 欧阳修( 10 0 7 "- - ,10 7 2)致书右司谏高若讷( 9 9 7 ~10 55), 斥其迎合时相不论救仲淹为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被贬知夷陵。

 蔡襄( 10 12"- 10 67 )愤而作“网贤一不肖” 诗记其事, 士论荣之, 传诵中外, 洛阳纸贵。

 这场风波史称“景祜党争” , 上述诸人后来均成为宋代名臣, 范仲淹士林领袖地位逐渐形成。

 仲淹被贬出京, 依例交游官员当祖饯都门, 但追于时相的淫威, 前来送行的只有李纥和王质( 10 0 1~10 4 5)。三出专城、 屡遭贬黜的范仲淹, 虽鬓自如丝, 犹素心未改, “许国忘家” 4 , 乃其立朝准则、 处世信条。

 仲淹每守一州, 把兴利除弊作为行政首要目标。

 在饶州, 奏免鸟嘴茶充贡’ ‘苏轼文集》 卷二五‘上神宗皇帝书》 。2《范集》 卷七‘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长编》 卷一八。4 ‘范集》 卷一五‘饶州谢E 表》 .4 1

 和奏免德兴银冶场的贡课, 成为他新的德政。

 南宋初, 状元及第的王十朋( 1l12"- - I17 1)在州治创思贤堂, 州学建敬爱堂, 立颜( 真卿)、 范( 仲淹)庙, 以纪念这位前贤。景奉占四年( 10 37 )十二月 , 因叶清臣( 10 0 0 - - 一10 4 9 )疏请, 诏移仲淹知润州( 治今江苏镇江), 次年到任。

 宝元二年( 10 39 )三月 , 又徙知东南重镇越州( 治今浙江绍兴)。

 仲淹在润尝筹划建州学, 重建清风桥, 后被改名“范公桥” :

 在越, 则以德化治, 后人建有贤牧亭以祠。

 他还留下了《清白堂记》 , 并力邀李觏( 10 0 9 - - ,10 59 )来越州州学执教, 兴学已成为他关注的焦点。康定元年( 104 0), 西夏战事骡起, 宋军大败于_ - - :

 iI口, 朝野震惊。

 仲淹临危受命, 先以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 旋擢刑部员外郎、 陕西都转运使, 又迁龙图阁直学士、 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赝寄方面。

 八月 , 再迁户部郎中, 自请代张存( 9 8 4 "- - - 10 7 1)知延州( 治今陕西延安)。

 在延州实行将兵法, 采取积极防御、 寻机小规模出击战略, 初步稳固郫延防线。

 授狄青( 1008- - 一1057 )《左传》 , 勉以折节读书, 遂成一代名将; 又对志在投笔从戎的张载( 1020一-107 8), 劝以治《中庸》 , 张后成关学开山, 理学巨擘。

 仲淹的慧眼识人, 于此可见一斑。庆历元年( 10 4 1), 韩琦( 10 0 8 ~10 7 5)对西夏采取攻策, 仲淹不为所动, 结果宋军大败于好水川。

 仲淹也因私与元昊通书, 独犯“人臣无外交” 天条而被降官户部员外郎, 贬知耀州; 韩琦则因败军之罪贬知秦州( 治今甘肃天水)。

 十月 , 分陕西为秦凤、 泾原、 郎延、环庆四路, 由韩琦、 王沿( ?~10 4 4 )、 仲淹、 魇籍( 9 8 8 "- - 10 63)分任四路帅臣。

 仲淹奏上攻守二议, 初步形成其独具卓见的加强西北防务、 抗击西夏的军事思想。庆历二年( 10 4 2), 范上疏再论攻守之策, 主张增筑堡塞, 行坚壁清野之计, 在扩军备战的同时, 实施招纳怀抚之策。

 三月 , 进筑大顺城, 成为楔入双方必争地界的堡垒, 进可攻,退可守。

 范有诗记其事, 张载有《记》 颂其功。

 仲淹又主张营水洛城, 坚辞郐州观察使之职,不愿以文阶易武阶, 这是当时儒臣的普遍心态。

 闰九月 , 由于主将葛怀敏“猾懦不知兵” 1,轻率冒进, 再败于定川砦。

 仲淹及时从庆州出兵驰援, 方稳住阵脚, 迫使西夏退兵。

 十一月 ,诏命复置四路都部署, 以范、 韩、 魇籍分领之, 系衔并带四路招讨使。

 仲淹上表自请, 愿与韩琦共同驻跸泾州, 与延州魇籍成犄角之势, 又奏请文彦博( 10 0 6 ~10 9 7 )知秦州、 滕宗谅知庆州, 并兼两路帅臣。

 经过反复探索, 在范、 韩主持下, 宋陕西四路立体纵深攻防体系始构筑完成, 宋夏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宋夏和议, 仍以延州为管道, 正式启动...

推荐访问:生平事迹 摘抄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