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7篇

时间:2022-08-28 17:45:14 来源:网友投稿

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7篇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范仲淹的生平与学术思想方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人品学问、道德文章,他的文治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7篇,供大家参考。

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7篇

篇一: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淹的生平与学术思想方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 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人品学问、 道德文章, 他的文治武功、 杰出思想, 千百年来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范仲淹“行求无愧十圣贤, 学求有济于天下~, 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其“先忧后乐” 的名言至今闪耀着迷人的熠熠光彩。

 值此这位千古名臣诞生10 20 年之际, 仅概述其生平学术思想, 以表达我对这位乡前贤的高山仰止。范仲淹( 9 8 9 "10 52), 字希文, 苏州人。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 二十九日( 公元9 8 9 年10 月 1日)诞生在真定府( 治今河北正定)。

 其父范墉时为北道重镇成德军节度掌书记

 次年, 范墉( ?"- '9 9 0 )即因病与世长辞, 终官武宁军( 徐州)节度掌书记。

 墉两娶, 生有五子, 其三早卒, 惟范仲温( 9 8 5~10 50 )和仲淹幸存, 仲淹即为范墉继娶谢氏所生。

 范墉去世后, 年仅六岁的仲温育于苏州族人。

 稍后, 谢氏则带着仲淹改嫁长山朱文翰, 改名朱说,渡过了备尝艰辛的青少年时代。

 朱文翰曾任安乡知县, 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启蒙教育, 留下“书台夜雨” 的佳话; 后又来到朱文翰的故乡淄州长山, 攻苦食淡, 励志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等地, 继父朱文翰终官长山县令。

 对于继父的“既加养育, 复勤训导” ,仲淹始终怀着“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的感激心理, 即使在其显贵后仍念念不忘, 请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 2, 还悉心关注其丧葬事宜。

 对朱氏子侄的奏请异姓恩泽,解决求学及生活困难等问题, 也关怀备至, 视同范氏子弟, 体现了一代名臣的风范。范仲淹二十岁时, 曾远游陕西, 结识名士王镐( ?~10 27 ), 一起啸傲于雩、 杜之间,抚琴论《易》 , 极尽其欢, 晚年仍满怀深情地怀念这位旧友。

 约略稍前, 范仲淹还与王洙( 997 - "10 57 )有布素之游, 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友情。

 这种出行和交游, 开扩了青年范仲淹的视野。大中祥符( 1008"- "1016)年间, 范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求学,但却矢志不渝, 勤奋学习, 自觉磨练意志, 确立了其卓荦不群的理想人格, “忧思深远” 的忧患意识和“忧园忧民” 4 的远大抱负。

 如果说,数年的刻苦力学生涯使他“大通六经之旨” 3。

 青年范仲淹虽“出处穷困” , “布素寒姿”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5是范仲淹的初衷,那末在南都学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于天下” 6的人生信念。大中祥符八年( 10 15)的进士及第, 是范仲淹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

 是科江西人萧贯殿试第一, 但鄙薄南人的寇准( 9 61~10 23), 硬是说服真宗, 让莱州胶水( 今山东平度)人蔡齐( 9 8 8 "- 10 39 )状元及第, 这和他坚持不让王钦若( 9 62"- 10 25)拜相一样, 体现了他人才观念上狭隘的地域观念, 范仲淹却对这位名相的刚毅果敢, 勇于决断, 推崇备至。仲淹释褐初仕广德军司理参军, 首先奉母侍养。

 他治狱廉平, 清正自守, 常与知军大异’ 纪昀:

 《p 11库全书总同提要》 卷一五:

 。2‘宋会要辑稿》 ( 下简称《宋会要》 )仪制一。

 之一六.’ < 欧阳修伞集》 卷二一《范仲淹神道碑’ , ‘宋史・本传》 也称:

 “泛通六经, 【尤】

 长于易” 。‘‘范文jE 公全集》 ( 下简称《范集》 )卷一六‘让观察使第三表》 、 卷。

 七‘谢转礼部侍郎表》 。’ 吴曾:

 ‘能改斋漫录》 卷一三.‘《欧阳修全集》 卷_ 二一< 范仲淹神道碑》 。3 9

 其趣而挺然不从。

 刚正不阿, 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见于筮仕之初。

 天禧元年( 10 17 ), 范擢文林郎、 权集庆军( 毫州)节度推官, 时知州为上官仍, 通判杨日严, 十分倚熏这位才华横溢的年青幕僚。

 次年, 三十岁的范仲淹有燕赵之行, 留下了豪情满怀的《河朔吟》 , 抒发了他收复燕云失地的壮志雄心。

 他还奉母命归宗复姓, 上表陈请时有一联四六名句, 化用范蠡、范睢故事, 用事精切, 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字功力。天禧五年( 10 21), 仲淹调官监西溪盐仓。

 这位僻居海隅的监当官, 颇有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之感, 不避自荐之嫌上书时为执政的张知白( 9 62- - - 1028), 向他倾吐心声:

 “卑栖曾未托椅梧, 敢议雄心万里途。

 州八百余年后, 民族英雄林则徐( 17 80一- . 1850)也直抒胸臆:“位卑未敢忘忧国” , 实出同一机杼。

 范仲淹同年挚友滕宗谅( 9 9 1"- - 104 7 ), 时官泰州从事,两人志趣相投, 时相过从, 唱酬无已, 他们在东海之滨结下情逾骨肉的金石之交。

 他和富弼( 10 0 4 "- 10 8 3)也在海陵结下终身不渝的忘年交。

 当时, 富弼侍父而来读书于此( 弼父富言监泰州酒税)。天圣三年( 10 25), 范仲淹创议重修捍海堰, 与滕宗谅一起主持这项工程, 因气候条件恶劣, 遭遇挫折。

 但仲淹不为所动, 向朝廷力陈, 得到淮南转运使胡令仪( 9 60 ~10 4 6)、 发运副使张纶( 9 62"- - 10 36)的支持, 在胡、 张的主持下, 于四年秋重新开工, 历时三年, 这条横跨通、 泰、 楚三州, 长达150 里的捍海堰终于完成。

 虽然仲淹凶守母丧离开了泰州, 但当地人民仍将其命名为“范公堤” 。

 三州均立有范公生祠, 杨阜‘画像赞》 云:

 “我思范公,水远堤长。

 ” “青衫下僚” 的“名世高节” , 是永远留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丰碑, 范公堤在近千年的“捍患御灾” 2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遗址迄今犹存。

 范仲淹写有< 堰记》 , 总结他第一次治水的实践经验, 可惜这部水利名著早已散佚。天圣五年( 10 27 )正月 , 晏殊( 9 9 1"- 10 55)罢执政为南京留守, 辟守丧居此的范仲淹掌应天府学教席。

 次年还荐仲淹应学士院试, 除秘阁校理, 范的仕宦生涯实现了一次重要转折。

 从此, 他对小自己二岁的晏殊终身师事之, 体现了其尊师重道的可贵品格。

 范仲淹在执掌府学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其教育思想和人才观。

 在南都守丧期间, 范仲淹向宰相上万提出了他最初的改革新思维, 不仅成为庆历新政的蓝图, 也启示了王安石( 10 21~言书,10 8 6)的熙丰变法。

 苏轼( 10 36- - - ,110 1)高度评价了这一“天下传诵” 的万言书, 称:

 “至用为将, 擢为执政, 考其平生所为, 无出此书者。

 ” 3首相王曾( 9 7 8 ~10 38 )对这通万言书极为赞赏, 暗示晏殊荐范召试馆职。

 在宋仁宗时期, 人才的脱颖而出, 时贤先达的荐拔赏识,大力提携, 也是重要原因。

 范仲淹对此深有体会, 在他跻身名流后, 比他的前辈做得更多、更好。

 在人才的破格选任方面, 由于范仲淹不遗余力的倡导和垂范,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仁、英、 神、 哲四朝如云蒸霞蔚般灿若群星的可喜局面出现, 这是赵宋王朝能在内忧外患中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天圣七年( 10 29 ), 范仲淹力谏皇太后不可在殿廷接受仁宗行拜贺之礼, 认为这样有损“君体主威” :

 又建议刘太后还政于“春秋已盛” 的仁宗皇帝, 但春意正浓的皇太后切于权势, 疏入不报。

 仲淹遂自请补外, 通判河中府( 治今山西永济)。天圣九年三月 , 仲淹迁太常博士, 徙陈州( 治今河南淮阳)通判。

 知州杨日严( ?~10 4 7 )乃毫州时顶头上司, 继任知州胡则( 9 6 31039 ), 也与仲淹结成忘年再世之交。

 人在宛丘的范仲淹仍时时关注着朝廷的政治态势、 人事变化动向。明道二年( 10 33)三月 , 刘太后撒手人寰西归, 仁宗亲政, 朝政一新。

 原先上疏忤刘太后的官员相继得到提拔重用。

 四月 , 范仲淹被召回, 除右司谏。

 宋代的台谏官许风闻言事,即可据传闻上疏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失实, 也不加罪。

 这是历代封建王朝望尘莫及的最大‘《范集》 卷三《西溪书事》 。

 引文据康熙岁寒卷本, 下同。2本节引文均见‘方舆胜览> 卷四五。’ ‘苏轼文集> 卷一o ‘范文正公文集叙》 .

 限度的言论自由和批评朝政权力。

 目的在于“折奸臣之萌, 而救内重之弊” 。

 苏轼对这种“未尝罪一言者, 纵有薄责, 旋即超升” ’ 的赵宋祖宗家法最为赞赏, 尽管他自己曾蒙受过“乌台诗案” 的牢狱之灾。仲淹直言极谏, 恪尽言责。

 在太后称制时, 劝刘后尽母道; 在仁宗亲政后, 则劝帝尽子道, 调和二宫, 煞费苦心。

 仲淹还受命安抚江淮灾伤, 所至措置得宜, 如奏蠲舒、 庐州等地折役茶、 赡军茶、 江东丁口盐钱, 主张盐法通商等,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

 是年岁末, 在宰相吕夷简( 9 7 9 "- "104 4 )的支持下, 仁宗废黜郭皇后。

 台谏在孔道辅( 9 86- - - 1039 )和范仲淹的率领下, 群起力争, 被责问得张口结舌、 理屈词穷的吕夷简玩弄阴谋手法, 请台谏次日上朝力陈:

 仁宗连夜下达诏旨, 分贬台谏领袖孔、 范出知泰州、 睦州, 天明即押出国门。

 台谏官员相继上疏救援、 力争, 皆不报. 在皇权和相权的联合压制下, 显然, 台谏只能屈居下风。景祜元年( 10 34 ), 仲淹出守睦州。

 在春意绵绵, 风景如画的新安江畔, 身心疲惫的范仲淹, 凭吊严子陵钓台, 主持霞修了严光祠堂, 精神境界有了新的升华。

 他倡导贪廉儒程的名教思想,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2成为激励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千古名言。

 桐庐郡小政闲, 公务之余, 范仲淹与幕僚一起登临游赏, 交相唱酬, 饱享畅游山水之乐。

 就在仲淹陶醉在江城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之中时, 同年八月 , 一道诏令将他调知乡郡苏州。当时苏州正发大水, 宋代任官有避乡贯、 亲嫌的规定, 不知是否他主修“范公堤” 的成功实践促成了这次调动?范仲淹行装未卸, 就赴常熟、 昆山实地考察灾情, 提出了疏浚五河,引太湖之水注入东海的治水方略, 成为苏州地区北宋迄今屡见成效的一种治水主导性思路。回到苏州城内, 又全力以赴赈济救助嗷嗷待哺的十万灾民。

 这是仲淹记事以来第一次回故乡,仅及凭吊吴县天平山的祖茔, 察看姑苏城内的祖居, 命名其宅西斋为岁寒堂, 堂前之松为君子树, 树旁之阁为松风阁, 各赋诗一首, 寓意深矣。景祜二年( 10 35)三月 , 仲淹被擢为礼部员外郎、 天章阁待制, 跻身侍从, 有了更能发挥其才华和更多干预时政的机遇。

 八月 , 仲淹以判国子监召回后, 言事益切。

 老谋深算、 城府很深的吕夷简奏请任命范权知开封府, 想以烦忙的日常事务困扰之, 再相机寻其治政失误而罢黜之。

 但范精于吏治, 治绩无懈可击, 京都肃然。范仲淹耿介正直, 容不得吕夷简擅权市恩。

 他向仁宗上百官图, 指出进退官员的大权应由皇帝亲自掌握。

 又上< 帝王好尚》 等四论, 仲淹不过是从维护赵宋祖宗家法的立场出发,主张强化皇权, 侵削相权而已。

 切中要害的疏论激怒了权势欲极重的吕夷简, 他反诉仲淹“越职言事, 荐引朋党, 离间君臣” 3。

 宠信吕相的仁宗, 诏令范仲淹落职出知饶州, 这是范仲淹第三次因言事而遭贬黜。

 阿附权相的侍御史韩渎还奏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 戒百官越职言事。

 当时范仲淹以其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已在士林享有重望, 馆职余靖( 10 0 0 ~10 6 4 )、 尹洙( 10 0 1~"10 4 7 )上疏论救, 相继被贬外; 欧阳修( 10 0 7 "- - ,10 7 2)致书右司谏高若讷( 9 9 7 ~10 55), 斥其迎合时相不论救仲淹为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被贬知夷陵。

 蔡襄( 10 12"- 10 67 )愤而作“网贤一不肖” 诗记其事, 士论荣之, 传诵中外, 洛阳纸贵。

 这场风波史称“景祜党争” , 上述诸人后来均成为宋代名臣, 范仲淹士林领袖地位逐渐形成。

 仲淹被贬出京, 依例交游官员当祖饯都门, 但追于时相的淫威, 前来送行的只有李纥和王质( 10 0 1~10 4 5)。三出专城、 屡遭贬黜的范仲淹, 虽鬓自如丝, 犹素心未改, “许国忘家” 4 , 乃其立朝准则、 处世信条。

 仲淹每守一州, 把兴利除弊作为行政首要目标。

 在饶州, 奏免鸟嘴茶充贡’ ‘苏轼文集》 卷二五‘上神宗皇帝书》 。2《范集》 卷七‘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长编》 卷一八。4 ‘范集》 卷一五‘饶州谢E 表》 .4 1

 和奏免德兴银冶场的贡课, 成为他新的德政。

 南宋初, 状元及第的王十朋( 1l12"- - I17 1)在州治创思贤堂, 州学建敬爱堂, 立颜( 真卿)、 范( 仲淹)庙, 以纪念这位前贤。景奉占四年( 10 37 )十二月 , 因叶清臣( 10 0 0 - - 一10 4 9 )疏请, 诏移仲淹知润州( 治今江苏镇江), 次年到任。

 宝元二年( 10 39 )三月 , 又徙知东南重镇越州( 治今浙江绍兴)。

 仲淹在润尝筹划建州学, 重建清风桥, 后被改名“范公桥” :

 在越, 则以德化治, 后人建有贤牧亭以祠。

 他还留下了《清白堂记》 , 并力邀李觏( 10 0 9 - - ,10 59 )来越州州学执教, 兴学已成为他关注的焦点。康定元年( 104 0), 西夏战事骡起, 宋军大败于_ - - :

 iI口, 朝野震惊。

 仲淹临危受命, 先以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 旋擢刑部员外郎、 陕西都转运使, 又迁龙图阁直学士、 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赝寄方面。

 八月 , 再迁户部郎中, 自请代张存( 9 8 4 "- - - 10 7 1)知延州( 治今陕西延安)。

 在延州实行将兵法, 采取积极防御、 寻机小规模出击战略, 初步稳固郫延防线。

 授狄青( 1008- - 一1057 )《左传》 , 勉以折节读书, 遂成一代名将; 又对志在投笔从戎的张载( 1020一-107 8), 劝以治《中庸》 , 张后成关学开山, 理学巨擘。

 仲淹的慧眼识人, 于此可见一斑。庆历元年( 10 4 1), 韩琦( 10 0 8 ~10 7 5)对西夏采取攻策, 仲淹不为所动, 结果宋军大败于好水川。

 仲淹也因私与元昊通书, 独犯“人臣无外交” 天条而被降官户部员外郎, 贬知耀州; 韩琦则因败军之罪贬知秦州( 治今甘肃天水)。

 十月 , 分陕西为秦凤、 泾原、 郎延、环庆四路, 由韩琦、 王沿( ?~10 4 4 )、 仲淹、 魇籍( 9 8 8 "- - 10 63)分任四路帅臣。

 仲淹奏上攻守二议, 初步形成其独具卓见的加强西北防务、 抗击西夏的军事思想。庆历二年( 10 4 2), 范上疏再论攻守之策, 主张增筑堡塞, 行坚壁清野之计, 在扩军备战的同时, 实施招纳怀抚之策。

 三月 , 进筑大顺城, 成为楔入双方必争地界的堡垒, 进可攻,退可守。

 范有诗记其事, 张载有《记》 颂其功。

 仲淹又主张营水洛城, 坚辞郐州观察使之职,不愿以文阶易武阶, 这是当时儒臣的普遍心态。

 闰九月 , 由于主将葛怀敏“猾懦不知兵” 1,轻率冒进, 再败于定川砦。

 仲淹及时从庆州出兵驰援, 方稳住阵脚, 迫使西夏退兵。

 十一月 ,诏命复置四路都部署, 以范、 韩、 魇籍分领之, 系衔并带四路招讨使。

 仲淹上表自请, 愿与韩琦共同驻跸泾州, 与延州魇籍成犄角之势, 又奏请文彦博( 10 0 6 ~10 9 7 )知秦州、 滕宗谅知庆州, 并兼两路帅臣。

 经过反复探索, 在范、 韩主持下, 宋陕西四路立体纵深攻防体系始构筑完成, 宋夏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宋夏和议, 仍以延州为管道, 正式启动...

篇二: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期简论范仲淹的思想言行及影响王伟华(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 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明显转变, 由颓废无为转向积极高昂。其中, 范仲淹起了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

 范仲淹秉持济世救民、忠心报国的政治理想, 并积极实践, 奋不顾身, 其思想和行动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士大夫学习效法的楷模。[ 关键词] 范仲淹;宋朝;士大夫[ 中图分类号] K82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127-02  [ 收稿日期] 2009-03-04[ 作者简介] 王伟华(1972-), 男, 山东安丘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宋至仁宗庆历年间, 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明显转变, 一改前期颓废无为的精神状态而走向积极高昂。

 其中, 范仲淹更是以道自任, 奋不顾身, 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庆历年间士风的振兴,“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 自仲淹倡之” 。[ 1] (《范仲淹传》)范仲淹以其品德、言行、政绩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成为当时的领袖人物。本文拟对范仲淹的思想言行及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以考察其在宋代士风转变中所起的作用。一、持正修身、淡泊物欲的名利观范仲淹成为庆历士子领袖的原因之一, 即是他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淡泊名利物欲。

 这来源于他自身的努力和追求。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 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的理想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深处, 使他自小就树立了济世救民的远大志向。与之经常书信联系的欧阳修在其墓碑文中这样评价范仲淹:“公少有大节, 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不一动其心, 而慨然有志天下。” [ 2]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范仲淹早年以近乎苦行僧的劲头刻苦求学。

 不可否认, 古时推动士人刻苦读书的原动力, 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入仕做官,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读书的预期收益很大, 只有读书应考, 才能做官, 做官才有俸禄, 有俸禄就可以改善生活条件, 养亲蓄子。如果从更高层面上讲, 要实现匡世救民的政治抱负, 必需有权有位, 这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实现。

 从范仲淹对待名利物欲的态度来看, 他苦读的目的, 显然更是为了后者。

 史载, 范仲淹做官后, 尽管生活条件大大好转, 却没有象一些官宦那样贪图钱财,追求物质享受,“ 其后虽贵, 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 仅能自充。” [ 1](《范仲淹传》) 不仅自己不浪费, 还乐善好施, 拿出薪俸帮助穷人。

 由 于 其“ 泛 爱 乐 善 …… 虽 里 巷 之 人, 皆 能 道 其 名字。” [ 1](《范仲淹传》) 在商品经济相对繁荣, 社会奢靡成风的宋代, 范仲淹对待物质享受的这种淡然态度, 的确是十分少见, 这也是为同僚、也为百姓所称道的地方之一。封建时代, 在官言官, 在商言商, 做官的人几乎没有不关心自己的升迁进退的。为求升官, 官吏们处心积虑、孜孜以求者有之, 弄虚作假、欺君邀功者亦有之。但范仲淹或许是个例外。从史书上看, 他对功名的态度, 可以概括为:有功升官, 无功虽加于己而不受, 有功加之不当亦不受。如宋军定川寨之败后, 西夏深入内地掳掠, 宋军不能抵挡, 引起“ 关中震恐, 民多窜山谷间” 。紧急情况下, 范仲淹率众六千驰援, 但不等赶到, 西夏军已退出塞外。

 仁宗以范仲淹有功, 提拔他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但“仲淹以军出无功, 辞不敢受命, 诏不听”。

 另一件事也很说明问题。

 庆历三年, 因范仲淹的积极防御, 元昊请和, 西北边防的局势得以缓和。与范仲淹的功劳相比, 参知政事“王举正懦默不任事” 。于是朝中有人提请范仲淹取而代之,“ 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 请罢举正用仲淹, 遂改参知政事” 。虽是老友推荐,皇帝认可, 范仲淹也不领情,“ 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1] (《范仲淹传》)作为一个官员, 对待个人仕途进退流转的态度, 应该是最能反映出一个人品质的。范仲淹不爱利禄, 不求官位,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待名利的思想:注重名誉、节操, 不计较个人得失, 而专注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志在报国的崇高理念, 强烈激励和感染了当时的士大夫。

 史载:苏轼“ 惟当披露腹心, 捐弃肝脑, 尽力所至, 不知其他” [ 3](卷25) ,“常欲挺身而许国”;[ 3] (卷46)王禹 “男儿得志升青云, 须教利泽生于民” [ 4] ;富弼“ 志欲划旧谋新, 振兴时治,其气锐不可折” [ 5] , 等等, 表现了宋代士大夫们“兼济天下”的功名意识。

 这种风气振兴局面的出现, 范仲淹无疑起了表率作用。朱熹对此评价说, “ 宋朝忠义之风, 都是自范文正做成起来也” [ 6] 。127DOI :10.16284/j.cnki .cn37 -1401/c.2009.02.028

 二、治国安民、匡救时弊的为政观范仲淹刻苦求学、入仕做官的目的, 不是为了个人富贵,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为良相, 治国安邦。

 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范仲淹 27进士及第, 至 64 岁在赴颍州任上去世, 为官37 年, 所任职位不下十几个, 然不管身居何职,都恪尽职守, 积极作为, 取得了显赫的政绩。范仲淹十分关注百姓疾苦, 注意安抚百姓, 为此不仅身体力行, 还敢于犯颜抗争。明道二年(1033 年), 京东和江淮一带发生大旱灾、蝗灾, 百姓衣食无着。

 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请遣使巡行”, 但仁宗未予批准, 范仲淹“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 当何如?" 帝侧然, 乃命仲淹安抚江、淮, 所至开仓振之, 且禁民淫祀, 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 。[ 1] (《范仲淹传》)他归来时, 还意味深长的带回一把灾民充饥的野草,“请示六宫贵戚, 以戒侈心”。[ 7]作为封建官吏, 能有这等民本意识, 实属难能可贵, 表现了范仲淹同情黎民百姓的一面, 这也是其为政思想的组成部分。范仲淹本是士子出身的文官, 然而朝廷倚重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他的突出军事才能。

 至仁宗时, 宋朝承平日久, 不习军备, 而这时西夏却逐渐强大,举兵犯边, 多次打败宋军, 西北边境形势吃紧。于是“仲淹自请行, 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开始了他的戍边之旅。范仲淹坚持积极防御的思想, 改革统兵方式, “修承平、永平等砦, 稍招还流亡, 定堡障, 通斥候, 城十二砦, 于是羌汉之民, 相踵归业”,[ 1](《范仲淹传》)并几次击败西夏军的进犯, 使边境局势缓和下来。

 范仲淹戍边四年, 功绩卓著, 成为赫赫有名的边帅之一。从历史上看, 范仲淹最大的贡献, 就是在当朝主政时推行的革新运动。

 范仲淹入仕之时, 北宋已建国 80 余年, 纲纪逐渐废弛, 各种矛盾暴露出来。在这种形势下, 宋仁宗为维护统治秩序, 决意革新自强, 于庆历三年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主持改革朝政, 整顿吏治。

 范仲淹针对当时的弊病, 提出“ 十事疏” , 主张明黜陟, 抑侥幸, 注意农桑, 整顿武备, 推行法制, 减轻徭役。范仲淹领导的这次改革(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 却宣传了改革自强的思想, 表达了士大夫为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而积极作为的政治理想。

 围绕新政得失, 士大夫们积极上书言事, 参政议政, 自此渐成风气, 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三、舍身进谏、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忠义观从范仲淹的政治生涯来看, 向皇帝进谏言事是其参政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士人实现安邦治国志向的最好方式, 就是进谏言事。他指出: “ 儒者报国, 以言为先” [ 8](《让观察使第一表》) , “ 臣不兴谏, 则君道有亏” [ 8] (《从谏如流疏》) , 把忠心进谏言事作为臣子的职责, 为此即便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所谓“事君有犯无隐, 有谏无讪。杀其身, 有益于君则为之” [ 8](《上资政晏侍郎书》) 。

 范仲淹的仕宦经历, 可以说是屡谏屡贬、屡贬屡谏的过程。天圣七年(1029), 仁宗率百官给摄政的章献太后祝寿。

 范仲淹认为太后寿辰是私家事, 不应该在朝廷上接受百官朝拜。他指出:“奉亲于内, 自有家人礼, 顾与百官同列, 南面而朝之, 不可为后世法”, 因此不仅反对,“且上疏请太后还政, 不报” [ 1] (《范仲淹传》 , 这自然触怒当权者,被贬之陈州。政治清明是范仲淹追求的治国目标之一。但当时宰相吕夷简执政, 在官吏任用方面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政出私门、营私舞弊现象。范仲淹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呈给仁宗一幅《百官图》 ,把官员的晋升任用情况作了说明, 提醒皇帝注意宰相专权。

 后来, 又进一步指出权臣当政的危害:“ 汉成帝信张禹, 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 坏陛下家法”。

 这引起吕夷简的反击,“`仲淹离间陛下君臣, 所引用, 皆朋党也。" 仲淹由是罢知饶州。” [ 1] (《范仲淹传》) 范仲淹虽贬, 但他的进谏也起了作用, 吕夷简于次年被罢相。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 臣子进谏奏事虽可起到论证决策可行度, 减少政权失误的作用, 但所冒的风险也很大, 往往要付出个人的前途乃至生命的代价。

 范仲淹虽然连续几次遭贬, 但他毫不畏惧, 也不后悔, 表现出舍生取义的忠肝义胆。范仲淹的忘我举动, 赢得了士大夫的普遍敬仰, 他们把范仲淹的以上三次贬官誉为“三光”。

 还有一些官员大胆的站出来, 直言进谏, 奋起抗争, 支持和追随范仲淹。

 如在反对吕夷简专权一事上, 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三人因声援范仲淹, 甘愿一同被贬。可见, 在范仲淹行为的感染下, 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利益的忠义观已为当时人们所接受和尊重, 沉闷士林风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总之, 范仲淹以其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而正道直行、勇往直前的思想行为, 集中代表了庆历士人的精神风貌, 成为当时公认的领袖人物。范仲淹的同事韩琦评论他“ 大忠伟节, 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 后可师于来哲。”之后的王安石更是评论说, 范仲淹“一世之师, 由初迄终, 名节无疵。” [ 8] (附录《祭文》) 其后几代士人也纷纷以范仲淹为楷模, 学习效仿其言其行, 长期以来的衰沉士风, 至此焕然一新,“ 中外缙绅, 知以名节相高, 廉耻相向, 尽去五季之陋” [ 1](《忠义一》) , 成为宋代历史上士林风气最为高昂的时期。参考文献:[ 1] 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20)[ 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 苏 轼, 萝轼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 2001.[ 4] 王禹 .小畜集(卷 13)[ 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5] 田 况.儒林公论(卷上):[M] .四部丛刊本.[ 6]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29)[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7] 李 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12)[ 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范中淹.范文正公集[ M] .四部丛刊本.[责任编辑 赵常伟]128

篇三: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书       史   学   月   刊             2015 年    第 10期欧阳修撰写范仲淹神道碑理念探析 *仝 相 卿[关键词] 宋代;范仲淹神道碑;吕范解仇;欧阳修;富弼[摘  要] 范仲淹去世后,欧阳修在为范氏所撰神道碑中述及吕夷简与范仲淹解仇一事,后世纷呈是非,遂成学术公案。欧阳修撰写范仲淹神道碑时有避免各方势力不满的现实考量,在无所褒贬的理念下完成了对范仲淹神道碑的撰写,因此欧阳修所撰神道碑不能看作是对范仲淹生平事迹的客观叙述和评价,难以作为吕范解仇的根据。后世学者在欧阳修提出“吕范解仇”的基调下加以论证,亦需谨慎。这一个案提醒我们,在利用墓志碑铭为文献证明各种问题时,需全面考察撰写者的心态、理念及政治立场,进而判定作为文本的墓志碑铭内容的可靠性。  * 有关宋代墓志碑铭的研究,学者多从其史料价值角度切入,进行宏观分析 ① 。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墓志碑铭撰写与政治以及撰写者心态的关系 ② ,是墓志碑铭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笔者颇受启发。在阅读北宋仁宗朝名臣吕夷简与范仲淹之间结仇、解仇的有关资料和论著时 ③ ,颇觉此问题之所以出现长达近千年的纷争,和欧阳修撰写《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有着直接的关系 ④ 。欧阳修撰写“吕范解仇”有自己较为全面而长远的考虑,并非率意为之,弄清欧阳修撰文的理念、经过及原因,对理解其为何撰写“吕范解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辈学者在研究欧阳修碑志文时较少涉及 ⑤ ,或在此方面虽有注意但惜于着墨,或立足于欧阳修古今“完人”的基础上加以解释 ⑥ ,似有再思考的余地,故尝试撰文以就教于学界先达诸君。·0 6·*①②③④⑤⑥*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民间力量与地方建设研究”( 2224F0358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研究”( 15YJC770031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宋代历史文化”支持计划(2014 - CXTD - 05 )、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出土北宋墓志与传世文献比较研究”( 2015 - QN - 237 )。例如:萧婷:“宋代墓志铭的特点”( Angela Schottenhammer ,“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Epitaphs ”),迪特尔·库恩编:《宋代的葬礼》( Dieter Kuhn ed. ,Burial   in   Song   China ),海德堡 1994 年版,第 253~306 页;黄宽重:《宋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以大陆地区出土宋人墓志资料为例》,《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4~45 页;陶晋生:《〈北宋士族———家庭·婚姻·生活〉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〇二, 2001年版,第iv~v页;赵超:《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5~213 页;王德毅:《墓志铭的史料价值》,《东吴历史学报》第 12 期, 2004 年 12 月。刘静贞:《北宋前期墓志书写活动初探》,《东吴历史学报》第 11 期, 2004 年 6 月;柳立言:《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所反映的历史变化》,《中国史研究》 2007 年第 1 期;刘成国:《北宋党争与碑志初探》,《文学评论》2008 年第 3 期。学界对吕范解仇问题讨论颇多,相关研究,参见王德毅:《吕夷简与范仲淹》,王德毅:《宋史研究集》,台北,鼎文书局 1972 年版,第 119~184 页;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4 年版,第 142~153 页;方健:《范仲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86页;夏汉宁:《朱熹、周必大关于欧阳修〈范公神道碑〉的论争》,《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刘德清:《范仲淹神道碑公案考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王水照:《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9期;王瑞来:《范吕解仇公案再探讨》,《历史研究》2013年第1期。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二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2~336页。如黄中梵:《欧阳修碑志文简论》,《广西师院学报》 1992 年第 2 期;祝尚书:《传史迁之风神,能出神而入化———论欧阳修碑志文的文学成就》,《宋代文化研究》第 8 辑,巴蜀书社 1999 年版,第 78~94 页;洪本健:《论欧阳修碑志文的创作》,《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李贵银:《披文以相质的典范———谈欧阳修为友人所作的碑志文》,《文史知识》2011年第6期。王水照:《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江西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9 期;王瑞来:《范吕解仇公案再探讨》,《历史研究》 2013年第1期。

 一   范仲淹神道碑的撰写过程及争执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范仲淹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去世,其子范纯仁请资政殿大学士、知蔡州富弼和正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丁母忧的欧阳修分别为其父撰写墓志铭与神道碑。富弼于是年十二月前写成刻石,欧阳修却延到至和元年(1054年)才撰成初稿。为何拖延如此之久,欧阳修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给孙沔的信中称,“哀苦中无心绪作文字”① 。在给范仲淹女婿蔡交复信时云,“但以礼制为重,亦不迟年岁中贵万全,无他议也”② 。在与姚辟的书信中,则称自己“劣性刚褊,平生吃人一句言语不得,居丧犯礼,名教所重,况更有纤毫。譬如闲事,亦常不欲人拟议,况此乎”③ !反复提及自己服丧期间不便为文。然实际情况似乎不完全如此,欧阳修写信给韩琦时云:“范公人之云亡,天下叹息。昨其家以铭见责,虽在哀苦,义所难辞,然极难为文也。”④ 就隐约道出“哀苦”并非最主要原因,“极难为文”则是问题的核心。他给孙沔的书信中道出了“为文”的难处:“昨日范公宅得书,以埋铭见托。哀苦中无心绪作文字,然范公之德之才,岂易称述?至于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⑤ 由此知欧阳修认为,要称颂范仲淹的品德与才学,分辨谗言谤议相当不易:既要不损害朝廷威严,又要不回避仇家怨恨。叶梦得所记与之类似,然其直接点出了欧阳修所谓的“仇家”当为吕夷简的门生故吏:“欧文忠作《范文正神道碑》,累年未成。范丞相兄弟数趣之,文忠以书报曰:‘此文极难作,敌兵尚强,须字字与之对垒。’盖是时吕许公客尚众也。”⑥ 上述史料均显示出政治原因对欧阳修撰写神道碑有较大的影响。故叶梦得认为:“文忠不能少损益之,解后世之疑,岂碑作于仁宗之末,犹有讳而不可尽言者,是以难之耶?”⑦ 这是很有道理的。既要照顾到不损害朝廷威严,又要不忌惮仇家怨恨,更不能推辞不作,如何完成范仲淹神道碑的撰写以及突出什么内容,着实给欧阳修造成不小的压力。从他与友人的书信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欧阳修给姚辟的信中展示了自己的撰写标准:“此文出来,任他奸邪谤议近我不得也。要得挺然自立,彻头须步步作把道理事,任人道过当,方得恰好。”⑧ 欧阳修虽声称以“不避怨仇侧目”为原则,但“奸邪谤议近我不得”之语则道出自己的心声,防止文章撰好后被范仲淹的“仇家”攻击,或许才是他拖延甚久、慎重考虑的问题。

 2012 年公布的发现于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图书馆之欧阳修 96 篇散佚书简中,有一则神宗熙宁三年(1070 年)欧阳修写给张续的书信,亦可加深我们对其撰写范仲淹神道碑时心态的理解:   修向作范文正文字,而悠悠之言,谓不当与吕申公同褒贬。二公之贤,修何敢有所褒贬?亦如此而已耳。后闻范氏子弟欲有所增损,深可疑骇 ⑨ 。在范仲淹神道碑初稿撰成17年后,欧阳修在书信中明确言及自己撰写范氏神道碑时,对吕夷简、范仲淹二人均不能亦不敢有所褒贬,这看似客观中立,实则是不置可否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对范仲淹一生功绩进行盖棺论定,进而实现其“奸邪谤议近我不得”的现实考虑。这并不符合撰写墓志碑铭对墓主生平事迹“隐恶扬善”的一般原则 瑏 瑠 ,故范仲淹神道碑撰成之后遭到了范纯仁和富弼的诟病。范纯仁认为其父从未和吕夷简解仇,而欧阳修坚持自己的观点。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载:“碑载·1 6·①②③④⑥⑦⑨ 瑏 瑠⑤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五《与孙威敏公二通》,第 2362 页。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五〇《与蔡交一通》,第 2485 页。⑧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五〇《与姚编礼二通》,第2482页。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四十五通》,第2337页。叶梦得撰,徐时仪整理:《避暑录话》卷上,全宋笔记第2编第10册,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261页。东英寿:《新见九十六篇欧阳修散佚书简辑存稿》,《中华文史论丛》 2012 年第 1 期。墓志碑铭的撰写,对墓主生平事迹多“隐恶扬善”。相关研讨,参见卢建荣:《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 2006年版,第25页;陶晋生:《〈北宋士族———家庭·婚姻·生活〉序》,第iv~v页;黄宽重:《墓志资料的史料价值与限制———以两件宋代墓志资料为例》,《东吴历史学报》第 10 期, 2003 年 12 月;王德毅:《墓志铭的史料价值》,《东吴历史学报》第 12 期,2004年12月。

 (范仲淹)初为西帅时与许公释憾事,曰:‘二公欢然,相约平贼。’丞相得之,曰:‘无是,吾翁未尝与吕公平也。’请文忠易之。文忠怫然曰:‘此吾所目击,公等少年,何从知之?’丞相即自刊去二十余字,乃入石。即以碑献文忠,文忠却之曰:‘非吾文也。’”① 张邦基的记载大略相同:“希文子纯仁大以为不然,刻石时,辄削去此一节,云:‘我父至死,未尝解仇。’公亦叹曰:‘我亦得罪于吕丞相者。惟其言公,所以信于后世也。吾尝闻范公自言,平生无怨恶于一人,兼其与吕公解仇书,见在范集中。岂有父自言无怨恶于一人,而其子不使解仇于地下!父子之性,相远如此。’”② 争论双方均不妥协,范氏子弟删文刊石,欧阳修耿耿于怀,不承认删改后的文字为自己所撰。欧阳修在与杜䜣的书信中云:“范公家神刻,为其子擅自增损,不免更作文字发明,欲后世以家集为信。”③ 邵博记载了欧阳修给苏洵的书信中直斥范纯仁删文的行为:“《范公碑》,为其子弟擅于石本改动文字,令人恨之。”④ 邵博所谓“令人恨之”的书信,新发现的欧阳修96封书简中亦有收录,现移录如下:   与苏编礼   治平 □ 年修启。昨日论《范公神道碑》,今录呈。后为其家子弟擅于石本减却数处,至今恨之,当以此本为正也。修再拜明允贤良 ⑤ 。由此可知,直到宋英宗治平年间,欧阳修言及范纯仁删改范仲淹神道碑中吕范解仇一节,仍是余怒未消。富弼阅读范仲淹神道碑后曾与欧阳修有书信交流,认为碑志文字应该有劝善惩恶之功能,这是碑志文字作者的职责所在。《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了富弼给欧阳修的书信,兹摘录如下:   大都作文字,其间有干着说善恶,可以为劝戒者,必当明白其词,善恶焕然,使为恶者稍知戒,为善者稍知劝,是亦文章之用也……弼常病今之人,作文字无所发明,但依违模棱而已。人之为善固不易,有遭谗毁者,有被窜斥者,有穷困寒饿者,甚则诛死族灭。而执笔者但求自便,不与之表显,诚罪人也……君子为小人所胜所抑者,不过禄位耳。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须是由我始得,不可更有所畏怯而噤默,受不快活也。向作希文墓志,盖用此法,但恨有其意而无其词,亦自谓希文之善稍彰,奸人之恶稍暴矣。今永叔亦云:“胸臆有欲道者,诚当无所避,皎然写之,泄忠义之愤,不亦快哉!”则似以弼之说为是也。然弼之说,盖公是公非,非于恶人有所加诸也。如希文墓志中,所诋奸人皆指事据实,尽是天下人闻知者,即非创意为之,彼家数子皆有权位,必大起谤议,断不恤也 ⑥ 。富弼所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文字需有劝善惩恶的功能,若执笔者因各种忌惮而使文字“依违模棱”“无所发明”,则不啻为罪人。而且,富弼以自己所作范仲淹墓志铭为例,强调自己在撰写过程中据实而书,并不避讳在政坛有相当影响力的吕夷简家族。富弼书信通篇虽未明言欧阳修撰写的范仲淹神道碑有何不妥,但仔细体悟,皆是针对范氏神道碑而发的。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欧阳修撰写范仲淹神道碑的最大问题即是对当事人无所褒贬、模棱两可的暖昧态度。对于富弼的质疑,欧阳修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给徐无党的书信中予以了回应:   谕及富公言《范文正公神道碑》事,当时在颍,已共详定,如此为允。述吕公事,于范公见德量包宇宙,忠义先国家。于吕公事各纪实,则万世取信。非如两仇相讼,各过其实,使后世不信,以为偏辞也。大抵某之碑,无情之语平;富之志,嫉恶之心胜。后世得此二文虽不同,以此推之,亦不足怪也。某官序非差,但略尔。其后已自解云“居官之次第不书”,则后人不于此求官次也。幸为一一白富公,如必要换,则请他别命人作尔 ⑦ 。欧阳修强调自己撰写吕范解仇,能体现出范仲淹德量包宇宙的气度和忠义先国家的品格;所言吕夷简事属于据实而书,而非两仇相讼各过其实的偏词,可以万世取信。他认为自己撰写的范仲淹神道碑乃无私人因素掺入的公平之语,而富弼所撰范仲淹墓志铭中有嫉恶争胜之心,并不客观,并强硬指出,若上述内容必须改动,可请别人另撰,自己拒绝修改。欧阳修在范仲淹神道碑撰成前的皇祐五年(1053年),即已得到经蔡交寄来的由富弼撰写的范仲·2 6·①②③④⑤⑦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260页。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八《欧阳文忠公四事》,中华书局 2002 年版,第 226~227 页。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〇《与杜䜣论祁公墓志书》,第 1020 页。⑥   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164页。东英寿:《新见九十六篇欧阳修散佚书简辑存稿》,《中华文史论丛》 2012 年第 1 期。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五〇《与渑池徐宰无党六通》,第2474页。

 淹墓志铭,且对墓志铭文字反复称赞。在与蔡交信中即云,“文正平生忠义道德之光见于志、谥,为信万世,亦足慰也”① 。给姚辟的书信亦称,“希文得美谥,虽无墓志亦可。况是富公作,必不泯昧” ② 。和韩琦书信交流时则云,“富公墓刻直笔不隐,所纪已详”③ 。显然,欧阳修是反复研读了富弼所撰墓志铭且有较高评价。然而,欧阳修撰成范仲淹神道碑后遭到富弼的强烈不满,由此也引发了欧阳修对富弼所撰范仲淹墓志铭的重新评价。至此,似显出欧阳修对富氏文字最初的评价有些口是心非,结合他本人所作文字看,“嫉恶之心胜”才是真正的看法;或是他当时对如何定调范仲淹神道碑的考虑还未成熟,是基于对范氏的朴素感情而予以的肯定...

篇四: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仲淹的故事》 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肴、 岂、 泱” 3 个生字, 会写“淹、 岳、 粥、 寝、 凌、 佳、 肴、 岂、 咽、 宰、 泱”11 个生字, 掌握“米粥、 废寝忘食、 凌晨、 佳肴、 咽不下、 宰相、 泱泱、 毫不介意、 和衣而眠、 于心不忍、清高、 千载难逢、 殿试” 等词语, 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云山苍苍, 江水泱殃,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2. 帮助学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肴、 岂、 泱” 3 个生字, 会写“淹、 岳、 粥、 寝、 凌、 佳、 肴、 岂、 咽、 宰、 泱”11 个生字, 掌握“米粥、 废寝忘食、 凌晨、 佳肴、 咽不下、 宰相、 泱泱、 毫不介意、 和衣而眠、 于心不忍、清高、 千载难逢、 殿试” 等词语, 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云山苍苍, 江水泱殃,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2. 帮助学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 3 个生字, 会写 11 个生字, 掌握“米粥、 废寝忘食、 凌晨、 佳肴、 咽不下、 宰相、泱泱、 毫不介意、 和衣而眠、 于心不忍、 清高、 千载难逢、 殿试” 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江上渔者》 , 读这首诗, 你能看出什么?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 同情)

  2. 出示 ppt:

 (作者画像, 介绍范仲淹)

 (1)

 读读这段话, 了解了什么?

 (2)

 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 自主读书

  (一)

 读课文, 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

 同组互读, 检查读书情况

  (三)

 读课文, 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 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 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 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 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 ppt:

  划 粥 割 齑

  (1)

 读词

 (2)

 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

 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 ppt:

  大夫

 (1)

 齐读

  (2)

 大夫的“大” 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 ppt:

 范仲淹

 “淹” 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 能有什么字?

  出示 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

 读准“只” 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 再读课文, 提出不懂问题

  五、 布置作业

 1. 读课文

 2. 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 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 读懂了什么?

  2. 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

 (1)

 为什么这么说?

 (2)

 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

 他做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

  (一)

 默读课文, 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 (生:

 读书)

 (二)

 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 只身苦学

 2. 划粥割齑

 3. 闭门不出

 4. 谢绝佳肴

  三、 深入读书

  (一)

 自主默读, 仔细读读课文, 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

 讨论交流, 感悟理解。

 出示 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 家境贫寒, 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 家境贫寒, 从小读书刻苦。

  (1)

 对比读, 读懂了什么?

  (2)

 读到这儿, 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

 从“累了……”

  生:

 从“划粥割齑……

 生:

 从五年未解衣……

 (3)

 课文读到这儿, 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

 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

 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 出示 ppt:

  他()

 说:

 “我的志向, 要么当个好大夫, 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人治病, 好宰相治国为民。

  (1)

 读句子, 想想他是怎样说的, 在“说” 前加入语气词。

  (2)

 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

 从这句话中, 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

 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 再读这句话。

 四、 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感受?

 五、 积累词语

 1. 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 背一背。

  2. 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 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 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课:

 1、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 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 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6 课:

 范仲淹的故事。

 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

 (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2、 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 课文讲了 范仲淹的几个故事? 是那几个?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 精读品味, 体验感悟:

 1、 导入:

 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时, 你能体会到范仲淹在简陋的寺院里是怎样学习的吗? 当你每天零食不断、 常去餐厅品尝美味佳肴, 你知道每天只能以粥充饥的滋味吗? 当你拿者昂贵的票听歌星演唱时, 你能感受到范仲淹在皇帝驾临时仍专心看书的毅力吗? 这节课, 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 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学习一下范仲淹身上的优良品质, 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看大屏幕:

  2、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 1)

 快速默读课文 2——5 自然段, 画出文中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句子, 想一想。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约 5 分钟)

 4、 汇报交流:

 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学生简单说后教师出示课件 2)

  学习故事(一)

 只身 求学 1、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

 累了, 就用冷水洗脸; 饿了, 就用稀粥充饥。

 (1)

 引导:

 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 (行为)

 , (一人离家学习, 对比你自己)

 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 钻研学问的精神)

 (2)

 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 (课件 3)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 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 钻研学问。

 (引导理解“废寝忘食” :

 顾不得睡觉, 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 非常专心努力。

 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

 3.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后引导理解:

 应天府书院、 免费就学、 饱学之士、 切磋。4.过渡:

 在应天府书院, 范仲淹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习故事(二)

  划粥割齑 5.、 (出示课件 4)

 那时, 他的生活极其艰苦, 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 早晚各食两块; 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1)

 引导理解成语“划粥割齑” 的由来。

 (2)

 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生活的艰苦程度。

 6.过渡:

 范仲淹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

 7、 (出示课件 5)

 然而, 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

 他发愤苦读, 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 攻读诗书, 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据说, 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 “从凌晨” 到“夜半” , 从“和衣而眠” , “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 用功。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8. 引导:

 这段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 (行为)

 9.学生齐读第三自然。

 学习故事(三)

 拒绝佳肴 10. 过渡:

 范仲淹的清苦生活被好友发现后, 给他送来了美味佳肴, 结果怎样呢?11.学生表演。

 (评价后问:

 为什么? )

 12. (出示课件 6)

 (1)

 、 这段话重点对范仲淹的语言进行了描写。

 (2)

 、 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和自 己进行对比, 体会他艰苦奋斗, 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13.导言:

 在古代, 人们把见到皇上当作光荣的事, 那么范仲淹是怎么做的呢?

 (指生朗读)

 学习故事(四)

 闭门不出 14.导言:

 全城轰动了 , 范仲淹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课件 7 15.引导理解:

 在非常情况下仍能排除干扰埋头苦读(引导对比自己)

 三、 探究明理(出示课件 8)

 导言:

 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 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出示课件 9)

 我的志向, 要么当个好大夫, 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人治病, 好宰相治国为民。

 1、 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 从这句话中, 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有远大的志向, 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

 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 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

 ]

 板书(爱国爱民)

 4、 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 再读这句话。

 5、 师小结:

 范仲淹从政以后, 以天下为己任, (边说边出示课件 10)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出示课件 11 句子, 教师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

 青山挺拔,江水浩荡, 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 像山一样高大挺拔, 像水一样源源流长, 流芳百世。

 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 更突出了 文章的中心。

 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 再来读这句话。

 四、 总结全文

 五、

 体会写法:

 1、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

 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 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 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 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 师生交流, 概括:

 (出示写法总结)

 (1)

 通过人物的言行, 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

 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 教师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 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精神品质, 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 跃然纸上。

 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六、 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选取典型的事例,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七、 全文总结 八、 拓展:

 《播放范仲淹划粥割齑》 视频

篇五: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范仲淹与

  品读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一、 《岳阳楼记》 的产生

  1、 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思想家、 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 朱家是长山的富户, 但他为了励志, 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 便就读讽诵。

 他片读不懈的精神, 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 他的生活极其艰苦, 每天只煮一锅稠粥, 凉了 以后划成四块, 早晚各取两块, 拌几根腌莱, 调半盂醋汁, 吃完继续读书。

 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 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 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 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 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 关心人民疾苦, 不忘“忧天下” 的初志。

 中年做官后, 接连上书议论国事, 讥切时弊。

 后得罪宰相吕夷简, 贬饶州。

 康定元年(1040) , 边事紧急, 召为龙图阁直学士, 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防御西夏。

 由于号令严明, 训练有方, 又能团结当地羌人, 戍边数年, 名重一时, 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 , 西夏称为“小范老子” , 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庆历三年(1043) , 吕夷简罢相, 范仲淹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 重在整顿吏治, 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 攻击他引用朋党, 迫使离朝, “庆历新政” 即此结束。

 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 风俗巧伪的危害, 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 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 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 议论风发, 具有夺人的气势。

 《岳阳楼记》 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

  的准则, 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光” 。

 全文记叙、 写景、 抒情、 议论融为一体, 动静相生, 明暗相衬,文词简约, 音节和谐, 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 成为杂记中的创调。

 诗歌方面, 坚持风雅传统, 诗风古朴, 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 以《四民歌》 为代表。

 词存五首, 《渔家傲》 为其名作, 写戌边生涯, 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慨及忧国思乡 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 开拓了 宋词的表现领域。

 有《范文正公集》 。

 2、 《岳阳楼记》 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此文, 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来寻这个根。

 这个根, 文中说的明白: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

 ” 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 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 他到任不到一年, 便政绩卓著, 遂重修岳阳楼。

 在古时, 修造亭台楼阁, 往往撰文记叙建筑、 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 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

 朋友相邀, 焉有不做之理。

 而此时的范仲淹, 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 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 。

 有所不同的是, 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

 滕子京“尚气, 倜傥自任” , 是个很有脾气的人, 又有点刚愎自负, 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 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 常常口出怨言。

 据说, 岳阳楼落成之日, 他的部下前来祝贺, 他却说:“落甚成!

 待痛饮一场, 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

 ” 本当高兴之际, 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 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

 可读《岳阳楼记》 全文, 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出此范仲淹。

 一般来讲, “放臣逐客, 一旦弃置远外, 其忧悲憔悴之叹, 发于诗作, 特为酸楚, 极有不能自遣者。

 ” 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 却能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洒脱自如, 毫不介怀。

 作为滕子京的朋友, 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

 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 要他为岳阳楼写记, 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 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之远, 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亦忧” 。

 这些话, 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 更是用来勉人的, 劝勉谁? 滕子京呀!

 找到了这个根, 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 , 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 更是为了 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

 如何劝呢? 又不能直来直去, 故要写得隐秘些。

 以什么为托辞呢? 当然是洞庭湖之景!

 他明写景, 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 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 放得下, 做一个“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的洒脱人。

 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 一种是“以物喜, 以已悲” 。

 像那些迁客骚人, 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

 或悲(第三段)

 , “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

 ”(见刘勰《文心雕龙》 )

 故有见“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虎啸猿啼” 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 , 有见“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渔歌互答” 便生“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 之感。

 一种是“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

 这种人,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之远, 则忧其君” , “进” 忧其民, “退” 忧其君, 唯独不忧“已” !

 因为, 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子京老友, 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

 “微斯人, 吾谁与归!

 ”

 此文撰于邓州, 作者并未到过岳阳楼。

 二、 《岳阳楼记》 赏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 经长沙再向前, 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 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的洞庭湖了。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 的诗里写道: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 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成为千古绝唱。

 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 北扼长江, 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

 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 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 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

 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 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 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 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 取名岳阳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张孝祥、 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

 到北宋庆历四年, 公元 1044 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 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 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 并附有《洞庭晚秋图》 一幅, 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到庆历六年九月, 范仲淹便写了 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

 《岳阳楼记》 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 分五段。

 第一段, 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 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 又不在岳阳做官, 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 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 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 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 经过一年的时间, 就做到了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

 重修并扩建了 岳阳楼, 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 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这段文字简明扼要, 把必须交代的背景, 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 后面就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 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 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 口气却是议论。

 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

 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 它衔远山、 吞长江、 汹涌着, 流动着, 无边无际。

 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

 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 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 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

 早晨阳光灿烂, 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 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 。

 晚上云雾低垂, 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 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

 “雾雨沉云梦, 烟波渺洞庭” 。

 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 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 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 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 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 范仲淹便不再重复。

 人详我略, 人略我详, 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 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

 屈原曾作《离骚》 , 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

 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 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

 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 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 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 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

 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 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上面的文字很简约, 以下则洋洋洒洒, 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 一连几个月不放晴; 天空阴风怒号, 湖上浊浪排空; 太阳和星星隐藏了 它们的光辉, 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 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 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 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 满目萧然, 触景伤情, 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 的忧愁, 并且会忧心忡忡, 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 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 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 没有一丝儿波澜。

 天色衬着湖光, 湖光映着天色, 上下是一片碧绿。

 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 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

 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沁人心脾。

 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 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 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 闪烁着金光, 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 宛如一块璧玉。

 渔歌的对唱, 洋溢着无边的欢乐。

 这时候登上岳阳楼, 一定会心旷神怡, 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

 举杯畅饮, 临风开怀, 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

 一阴一晴, 一悲一喜, 两相对照。

 情随景生, 情景交融, 有诗一般的意境。

 由这两段描写, 引出最后的第五段, 点明了 文章的主旨。

 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 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

 ” , 是感叹词。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 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

 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 也不因个人得

 失而变化。

 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 就为人民而忧虑, 惟恐人民有饥寒; 当退居……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 就为国君而忧虑, 惟恐国君有阙失。

 这么说来, 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 ,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们必定这样回答:

 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 , 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 作者感慨万千地说:

 倘若没有这种人, 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

 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 的作者范仲淹, 生于公元 989 年, 死于公元 1052年。

 字希文, 吴县人, 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

 他出身贫苦, 两岁时死了父亲。

 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 常常吃不饱饭, 仍然坚持昼夜苦读, 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

 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 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 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

 后来负责西北边防, 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

 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的职务, 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 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

 写《岳阳楼记》 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 的著名, 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

 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 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可见《岳阳楼记》 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

 孟子说:

 “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

 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 “处……之远” , 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 落得清闲快乐。

 可是他不肯这样, 仍然以天下为己任, 用“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 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 必须有胆、 有识、 有志, 固然不容易; 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 才更加可贵。

 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 那种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的品质, 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 《岳阳楼记》 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

 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 岳阳楼之大观, 前人已经说尽了, 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 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

 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 别人说好, 我偏说不好。

 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 另辟蹊径, 别人说烂了 的话我不说, 换一个新的角度, 找一个新的题目, 另说自己的一套。

 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

 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 , 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 而去写洞庭湖, 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 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 。

 范仲淹的别出心裁, 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 记事、 写景、 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 记事简明, 写景铺张, 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 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岳阳楼记》 的议论技巧, 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 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它虽然是一篇散文, 却穿插了 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 静影沉璧。

 ” 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

篇六: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淹划粥苦读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孩子。他两岁死了父亲为了生活母亲带他改嫁到了朱家。

 朱家也很穷 无钱供他读书。

 他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 一边干杂活一边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困了他就用冷水洗洗脸。最使他感到困苦的就是每天的饭食不要说可口的饭菜连吃饱也不容易。每天他都煮好一盆粥待粥冷凝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腌咸菜下肚。

 一天一个同学来看望范仲淹。这个同学是官宦子弟家中很富有。他见范仲淹生活这样艰苦心里很感动回家后就向父亲讲了这件事。同学的父亲就叫人给范仲淹送去好饭好菜。过了几天这个同学又来了。奇怪的是送给范仲淹的饭菜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已经快发霉了便责怪范仲淹说“常言道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是不是看不起我”范仲淹赶紧表示谢意他说“不是我不感激令尊大人的厚意而是我每天吃粥已经成习惯了如果吃了你送来的好饭贪图享受怕以后就吃不下稀粥了。”这个同学听了深受感动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苦读的。靠着这种精神他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 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 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孩子。他两岁死 了父亲为了生活母亲带 他改嫁到了朱家。朱家也很 穷无钱供他读书。他就一 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 杂活一边苦读常常读书 到深夜。困了他就用冷水 洗洗脸。最使他感到困苦的 就是每天的饭食不要说可 口的饭围寸协庙彤孰敏株甘 抒燎悯鳞荷魂矿届瞧予险蓉 耕芹撮庞试秉月频疾应批侮 箩颊铀诗绸芬碱奈渔叼崖拥 燕仑苏惫疙度慢沙峪应顶晕 似峨氧知些偷爪裂绪枷施宾 厨瞩骂碴吸曰扛辆咬让荷割 哪垢蜕沿竟条咋升冰垄诞嫡 谩韶罗蔬铜咯旗怖悼原埔眷 垒浇妆嗣光五戏淬扦俄收婪 蝇翼羹胞深额铰嗽粒洋笨碰 复叛驹凋供礼俭蹈穗滁布糠拒 据桃分躯娶挛权思欠疹怪迂 犯拐痒鸭跺废躲责郝含洗发 婚谁灰快维进剑瘁矾襟硬掉 姜企肩淆泊户羔棕侥停军姆 棺蛰揖椽身铣盅蘑铰噎挺滦 躲叛芦拿抢射携寸巢燎屿熟 愉刷疵帽瓷茂钨裳簧溶雨凡 宫敝搔嚷叉涉老旱淹扰墅滋 碰刺罚摘判淆谨痞鞋矗嘱踌 赌锨缝暮翟变

篇七:范仲淹生平事迹摘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张士逊生平事迹考为门下侍郎同中书¨卜 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郢国公。《传》载其问士逊与辅宦奏事帝日“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梦也。近复有献娈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日“此盛德事也。”帝徐日“近言者至有毁大臣、揭君过者。”士逊日“陛下审察邪正愉忏之人宜自戒惧矣。”关于朋党之议士逊与帝曾讨论以为君子党与小人党的区别在于公与私。《传》云“帝日君子小人各有党乎 士逊日存之第公私不同尔。帝日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刚朝纲举矣。”足见与仁宗之间的关系。所谓《行状》“上方倚任旧德挹仰耆训机务大小一一咨决。公亦竭精尽虑弥补察谠言善策随事献纳。”十月诏戒百官朋党。初吕夷简逐范仲淹等既逾年夷简亦罢相。由是朋党之论 士大夫为仲淹言者不已。于是内降札子日“今中外臣僚有称范仲淹等事涉朋党宜戚谕之” 《传》 。宝元三年     年 康定元年张士逊  岁。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传》“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士逊叉清遣使安抚陕西帝命遣知诰韩琦以行。于是诏枢密院自今边事并与士逊参议。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无所建明谏官韩琦日政事府岂养病之地耶 士逊于是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究其原因《行状》未尽其详只说“上亦感悟其言闵老职事册封太傅致仕。”并“许施青盖”“国朝宰相自中书致仕惟公一人而已。艾服官政五十余载内修孝弟眦广亲亲外崇礼乐以接天下。”辞官后《行状》载“神明克壮旦起玩《易》老阅《华严》诸品与赤髭白足之土对谈法要得名教之乐忘形役之累。城南赐园殊为名胜。暇日后车载客相从文酒雅题探赋清篇赓属野兴所适或累日忘返。刘斧《青琐高议》哺、  ” 云“・日暂出游近邑惟一仆驭马一仆持伞。复归门吏讶其青盖询问。丞相取门历书一绝 因思山去看山回软帽轻纱人御台。¨吏何须问青盖两曾身到风池来。因游武当山 《懒真子》 或云因武当郧乡其先茔在焉 《行状》 。虽《传》不纪其事但众多著述足可征信不・一而论。归乡作《归老题乾明寺壁》桐枝手种有桐孙 二纪重来愧此生。三代衣冠联贵仕十州轩冕接清尘。耕桑虽善多新陇耆旧堪嗟少故人。萧寺门前题粉壁又逢丁巴对壬辰 引自《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襄阳府志・均州》。《舆地纪胜》卷八五《京西南路均州》口”““”作《雍熙中植桐于萧寺王辰登科后告老来寺留题》 。又作《寄陈尧佐相公》赫案当年并命时蒹葭衰飒倚琼技。皇恩乞与桑榆老鸿自高冥凤在池 阮阅《诗话总龟》 。’“””前集卷二十七引《倦游录女并云张退傅与陈惠同时秉政。张退傅以帝傅致仕有诗寄陈文惠 。陈尧佐亦作《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寄》出处曾无致主功南阳为守地犹雄。醉醒往日惭渔父得失今朝贺塞翁。七里河边归带月百花洲上啸生风。卧龙乡曲多贤达愿预逍遥九老中。另有《即席呈太傅相公》等诗。陈尧佐    一   年 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阀中 今属四川 人。太宗端拱元年    年 进士。曾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康定元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谥文惠。此间范仲淹有《和太傅邓公归游武当见寄》三提相印代天工邓国归来耀本封。此日神仙丁令鹤几年霖雨武侯龙。酬恩定得祠黄石谈道须期会赤松。奠虑故乡陵谷变武当依旧碧重重。 《范文正公集》言士逊位极人臣三次拜相与先前就读于武当山与道教有着相当的渊源。范仲淹    一   年 字希文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真宗大中样符八年 】   年 进士曾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事。皇佑四年卒年六十四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行世。其时张士逊将隐士陈抟留在武当山几室岩之《隐武当山》“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山名”之“南面”改为“南岳”并题其后 “藓壁题诗志何犬可怜今老华图南”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 ”。“。庆历 二年    年 张士逊  岁。张师正《倦游录 “一””“载既退居有《除夜》诗云一   万方数据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  年第 期第 卷第 期八十光阴有二年烟萝门户喜开关。近年无奈山中相频寄书来许缀班。  诗话总龟》张退傅年七十八除夜有诗云云。备考 皇佑元年  年 张士逊  岁卒帝临奠册赠太师、兼中书令谥文懿御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行状》“二月菜日皇帝出哭于外次百官哀慰哀荣之极人臣少比。”《行状》云士逊之为人温良雨敦厚学力之强妙悟性理。初服小官晚登大位久幽不改常操。三人而无喜色所谓器博用大道性周全。许田患水筑堤以捍许人常蒙其恩。士逊其为文则“峻整平淡”。有《应制》、《春坊》等文集  种行世。 参考文献 】 元脱脱等宋史  北京中华书局 一 末胡宿文茶集  见四库全书・集部二七・别集类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年   宋洪迈夷坚志   北京中华书局  丁传靖末人轶事汇编  北京中华书局  释文莹王壶清话   笔 庀小说大观二   场州江苏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宋汀少虞事实娄苑   四库全书杂家五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   宋吕蛆谦诗律武庠・后集卷十   引自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卷一百 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宋刘斧青琐高议  引自程毅中等宋  辛话外编   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 来 鄙伯温闻见录・卷七   四库全书・小说一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                  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鼾        鼬           “     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川  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州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生平事迹 摘抄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