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辛亥革命

时间:2022-09-23 13:4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的思考

  (2011 年 10 月 8 日)

 胡锦涛总书记说:

 “做好宣传工作, 要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①”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在新形势下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新问题。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宣传工作的方式, 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2011 年 9 月 30 日星期五, 江油市委宣传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影片中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场合进行的深情并茂的演讲、辩论和宣传的画面使我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产生了几点启迪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因人而异, 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 革命好比一驾马车, 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 二者缺一不可。

 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 水平相当高, 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国父(赵文暄饰演)

 的宣传总是能因人而异, 量体裁衣。

 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 职业经历、 文化素养、 思想性格、 处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 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 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

 1.广州起义失败后, 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就是很经典一个例子。

 国父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 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身在异乡 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 屠杀和奴役, 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 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

 国父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 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

 刚刚得到消息, 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 付之一炬。

 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 为的是推翻帝制, 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 一种信仰!

 ……” 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 唏嘘不已。

 他(她)

 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反而纷纷毁家纾难, 慷慨解囊, 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

 毛泽东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的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 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

 ②”悲壮的语言常常更具有一种宏伟的感人力量。

 国父这一段悲怆的宣传, 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 化失败为胜利、 化精神为物质的效果。

 2.武昌起义爆发后, 清廷为了镇压革命, 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陶泽如饰演)

 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 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

 为了与清廷抗衡, 国父不顾个人安危, 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

 这时, 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 董事们。

 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 对中国是否强盛、 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 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

 针对这一情况, 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 闭口不谈民族复兴, 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 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 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 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 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

 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

  佬们的要害之处。

 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 的决定。

 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 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

 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国父在演讲时是直接使用英语, 而与之对垒的清廷驻英国公使唐维庸面对四国银行的经理们只能不停的通过翻译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国父气势磅礴的宣传攻势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 只能狼狈不堪的落荒而逃。

 3.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革命伟业的支持, 国父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影片中, 国父积极策动唐维庸的女儿唐曼柔(王子文饰演)

 临阵倒戈, 反戈一击。

 虽然唐曼柔是唐维庸的女儿, 但是从影片中她的衣着打扮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得出来, 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 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新型知识女性, 迥然不同于清朝传统女性。

 因此, 国父对她所作的宣传又不一样。

 当她与国父谈及“革命与死亡” 的话题时, 国父用十分浪漫的语调说:

 “死不是革命的目的, 革命是要改变命运, 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地生活……”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织的话语使得唐曼柔坚定地站在了革命这一边, 宁肯背负“不忠不孝” 的罪名也要与自己的父亲和清廷彻底决裂。

 在国父与唐维庸就四国银行借款与否的斗争中, 出面为国父担任法语翻译。

 唐曼柔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让四国银行的大佬们感觉:

 “连唐维庸的女儿都跑去支持孙中山了, 看来大清国真的没啥希望了。” 因而不敢继续助纣为虐。

 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响了现场的辩论气氛, 扭转了辩论局势, 使历史的天平向革命势力一方倾斜。

 反观国父的对手隆裕皇太后(陈冲饰演)

 和宣统皇帝(苏晗烨饰演)

 面对摇摇欲坠的政治危局, 既无任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又无一句凝聚人心的宣传鼓动。

 只会坐在御座之上向群臣痛哭流涕, 眼睁睁看着政权被推翻, 黯然退位。

 二者相较, 高下立判。

 二、 形式多样, 激荡人心。

 由于时间的限制, 《辛亥革命》 这部影片仅有 100 分钟。

 为了更好地探索群众宣传工作的内在规律, 找到新形势下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的办法。

 在国庆期间, 我查阅了《中华民国史》③和《文史资料选辑》 ④中的相关记载。

 通过查阅这些历史文献资料, 我发现:

 在辛亥革命中, 以国父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从事群众宣传工作除了有“因人而异、 量体裁衣” 的特点之外,还有几项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国父年轻时口才就很好, 逢事“议论滔滔”, “九流三教, 皆可共语”。

 早在香港学医期间,国父便与革命同志“致力于革命之鼓吹, 常往来于香港、 澳门之间, 大放厥词, 无所忌讳”,“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 数年如一日”。

 国父成为职业革命家后, 更是把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淋漓尽致。

 革命党中还有许多杰出的演说家。

 比如:

 鉴湖女侠秋瑾, “每大会集, 必抠衣登坛, 多所陈说, 其词淋漓悲壮, 荡人心魂, 与闻之者, 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以泣也”。

 以撰写《革命军》 而闻名全国的邹容“凡遇学生开会, 容必争先演说, 犀利悲壮, 鲜与伦比”。

 敢骂慈禧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也是演讲高手, 他在“苏报案” 出狱后来到日本。

 他利用革命党人和留学生集会欢迎的场合, 作慷慨激昂的长篇反清演说, 令听者荡气回肠, 为之感奋, 当时天正下雨, 听讲者数千人竟“咸植立雨中, 无不动容”。

 在群众宣传工作中, 文字宣传比口头宣传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尤其报刊这种当时新兴

  的传媒形式, 特别为革命党人所重视。

 早在 1899 年, 被清廷污蔑为“四大寇” 之一的陈少白先生就奉国父之命在香港筹办起《中国日报》, 该报“宣传排满, 做革命党喉舌”, 即使其副刊上的文字, “不管什么题目, 内容都含有民族性的排满思想在内, 为一般读者所爱读”。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内地到港、 澳乃至海外(特别是在日本), 简直是铺天盖地。

 据辛亥元老、 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冯自由先生在《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 一文中的统计, 清末各种革命报刊达到 110 余种。

 除报刊外, 革命书籍也是革命党人所常用的宣传工具。

 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 革命党人编撰了大量短小精悍、 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

 其中既包括像章太炎的《訄 qiú书》 这样学理蕴涵的著述, 也有像刘成禺(汉公)

 的《太平天国战史》 那样的借古讽今之作, 更多的则是直截了当的宣传反清排满思想的革命读物。可以说当时的革命书籍既具有针对不同层面读者的形式多样化特点, 又有着异曲同工地宣传革命的统一内容指归。

 遍地开花, 群芳争艳。使清廷防不胜防, 人心失尽。

 焦头难额, 无计可施。

 三、 出奇制胜, 妙计百出。

 《孙子兵法.军势篇》 中说:“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胜。” 革命党人在从事群众宣传工作时,直接宣传反清排满思想是最为日常和主要的内容。

 像由邹容撰写的《革命军》, 陈天华所作的《警世钟》、《猛回头》 等书册形式的宣传品, 其直言不讳地正面呼号反清反帝、 奋起革命,其鼓动力, 不啻万钧雷霆。

 但革命党人并不排斥在群众宣传中使用“奇招异术” 从侧面攻击清廷, 赢得民众支持。

 比如, 时任山西同盟会评议部部长的景梅久先生就利用报纸屡施奇招。

 由于清廷的新闻检查制度十分严苛, 他常常正话反说, 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武昌起义爆发, 他撰写了《鄂乱怀疑篇》 一文, 明明对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知之已确, 深信不疑, 文中偏写成“吾人固未敢置信也”; 明明是要张扬革命之声势, 但他只含混地(不指明是说清方还是革命一方)

 以“武昌据长江上流, 为南北重镇, 水陆形势之区, 兵备集屯之域也” 这样的言辞报道; 明明知道原清军将领黎元洪并不出名, 只是被革命党人临时推举为大都督才勉强参战指挥, 却故意称“欧人称为第一流名将”, 如此等等。

 其实在当时, 凡是对时局真相稍有了解的人, 都能看出他笔后的真相。

 显然, 这与一般的“曲笔” 手法大有不同, 已不啻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 的“恶作剧” 般的调侃。

 再比如:

 武昌起义爆发初,《国风日报》 故意出一期“白版”。

 除一版广告及社会新闻外, 正面一版全是空白, 只在上面排了一行二号字道:“本报从各方面得到消息甚多, 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 阅者恕之!” 结果, 这期白报一出, 人心更是汹汹不定, 都乱猜起来嚷嚷着说:“大概革命军完全胜利了, 清兵大失败了!

 各省都响应起来了罢!

 不然哪有一版禁登的消息呢? ” 清廷感到如此更为不妙, 便又派警察来报馆告诉编辑:

 “除过靠不住的谣言, 准你们登载就是。” 景梅久等人正中下怀。

 的确, 一张“白版”, 给了读者更大的猜测和想象空间,会衍生出诸多传闻, 加重对清廷不利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扰乱情势, 这自然正是革命党人所希望的。

 如此“白版”, 可谓“此处无字胜有字, 此时出奇胜入正”。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 当时革命党人在群众宣传战线上 “出奇制胜”的招术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它们与正面的反清排满宣传紧密配合、 相辅而行, 极大的增强了宣传效果, 赢得了民众支持, 鼓舞了革命斗志。

  四、 白话宣讲, 浅显直白

  众所周知, 革命党人多数是知识分子, 国父等领袖和骨干人物更是博览群书。

 因此在革命初期, 个别革命党人常爱用艰晦文言文进行写作。

 比如章太炎在 1907 年的《神州日报》的发刊辞上写到:“自古哲士哀时, 达人砺俗……”。

 这样的文字, 不要说在今天, 即使在当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读得懂的。

 但很快, 革命党人就能娴熟的运用白话文向社会公众特别是下层民众进行宣传了。

 从此以后, 革命党人的群众宣传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事半功倍。

 比如:

 福建大都督府参事会议员、 老同盟会员林白水先生在《中国白话报.发刊词》 中写到:“文言文报刊全是给知识分子看的, 任你说得怎样痛哭流涕, 总是‘对牛弹琴’, 一点益处没有的……革命的希望都在我们几位种田的、 做手艺的、 做买卖的、 当兵的以及那十几岁的小孩子阿哥、 姑娘们……但他们即使识字的文化也不高, 不喜欢或看不懂那种“之乎者也,诗云子曰” 类“离奇古怪的文章”。

 林白水自己“为着这事, 足足和朋友们商量了十几天,大家都知道没有别的法子, 只好做白话报罢”。

 这种以白话报刊来作为向普通大众宣传的方法有效的扩大了革命影响。

 反观清廷出资所办的《政治官报》 等御用报刊几乎都是以文言文撰写、 编辑、 装排和发行,订阅者仅局限于各级衙门的官员和幕僚, 私人自费订阅者寥寥无几, 在民间影响甚小, 完全无法和革命党人所办的白话文报纸的影响力相抗衡。

 五、 在新形势下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的启迪和思考

  最近, 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 都应该读点历史, 尤其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⑤。

 我感觉, 我们不仅要学习历史事件, 还要注意从汲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 从而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精髓。

 然后, 再用这些规律和精髓来指导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宣传工作。

 只有这样做, 才能算是认真贯彻落实了习副主席的讲话精神。

 单位领导组织我们大家观看《辛亥革命》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学习、 借鉴历史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从电影和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

 辛亥革命期间, 革命党人在群众宣传方面的这一系列高水平的策略和手段, 为推翻清王朝、 结束帝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几点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借鉴。

 1.要因人而异, 不要千篇一律。

 群众宣传, 说到底是要讲给群众听的。

 宣传搞得好不好, 不仅要看宣传内容是否有道理, 还要看群众能不能够准确理解, 乐于接受。

 如果我们宣传的内容群众听不懂, 或者压根就不想听, 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搞群众宣传一定要看对象,一定要量体裁衣, 一定要因人而异。

 我国春秋时代, 有一位名叫邓析的思想家说过:“夫言之术:

 与智者言, 依于博; 与博者言,依于辩; 与辩者言, 依于安; 与贵者言, 依于势; 与富者言, 依于豪; 与贫者言, 依于利;与勇者言, 依于敢; 与愚者言, 依于说; 此言之术也。(见《邓析子》)” 意思是说, 我们...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