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探索《千里江山图》中理想的山水人居环境

时间:2023-09-20 2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文章从《千里江山图》出发,探究古代人类聚集居住地,古代村落间的景致风貌,在中国山水画中找寻并探讨古人理想的空间格局和人居环境,并解析当代人居环境的合理发展方向。从多个方面探寻图卷中理想的空间秩序,提取其中典型性的景观营造方式、色彩研究,得出诗意营造的方法,为当下的山水人居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实现文人理想的山水人居,展现中国特色底蕴。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
山水;
人居环境;
景观营造;
乡土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063—03

一、概述

从史料和画册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以诗意取景的画境是宋徽宗时期绘画的显著要点。而《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同时期的著名画家王希孟绘制的大青绿山水画,呈现了当时“尚意”思潮,也艺术化用青绿设色,展现古代生活环境中文人墨客理想的诗意栖息地。纵观全画,《千里江山图》卷将画境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与山水高度融合的乡村人居环境意境之体现[1]。画中以山川、江水、林木花草等自然景致与人主导建构的村落、农舍、建筑桥梁等景观要素精巧布局,错落有致的营造,是后世研究山水文化与人居环境的绝佳范本。从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千里江山图》就走进了众多学者的视野中,大多数研究主要围绕绘画技巧、艺术语言、美学思想和历史考究等方面展开。在建筑和景观方面,也有部分学者以画卷为蓝本,研究北宋时期的建筑构造与园林美学,同时对于画卷呈现的山水人居观念、营造思想等方面做出总结性的思考。

在“文化趋同”的今天,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当代人居空间设计是当下流行的热点议题,同时也是对“树立文化自信”“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国家策略号召的响应。对于《千里江山图》中人居环境的探索,能为当代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传承提供思路[2],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聚落环境改造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国内的园林景观行业注入有生命力的精神血液。

二、《千里江山图》的山水空间序列

(一)空间要素

1.自然景致:崇山、豐水、葱林

《千里江山图》中绵延起伏的崇山和曲折萦绕的水网是画面中的核心要素,山峦之间张弛有度、层次分明、整个山景呈金字塔形分布,山脉之间余有空隙、脉体之间相互穿插。全图由七大山群组成,每组山峰由主峰和客峰簇拥组合而成, “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风林谷壑,为远近大 小之宗主也”[3]。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3]水在中华文明中一直是柔软又蕴含力量的存在。画卷中水的形态万般变化,水作为天地“血液”在江河湖泊、山涧溪流以及瀑布中流动,水网与山脉或交缠或共行,水绕山转。画中往来的船只、楼阁间游玩的文人、农舍间劳作的村民,或渡水或赏水都与水发生亲密的连结。作者通过对山峦水网的经营,展现的是山河天地中“气”的生动。

植物作为画卷中主要的景观要素之一,展现了王希孟对于画面的主观营造能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植物的天然情怀。植物景致安排恰当适宜,或葱郁、或孤植、或成群连片。详摩画卷,不难被发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也别有心裁,能识别出来的树木就有杨柳、松柏、杉树、竹林、荷花、芦苇等,河流、平谷及山间所植的植物也根据其习性和场景而有所不同。古韵环境,光影交错,动静相宜,每一处景致都令人动容。

2.人文景致:建筑、桥廊结构

据考究,《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风景建筑并没有具体的现实参照,反映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现实的建筑物,而是当时人们常见到的江南地区建筑形象的汇集[4]。其中涵盖了村落、山庄、酒馆、亭台楼阁、风雨廊桥等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通过廊桥的结构性“链”在画面上呈现出疏朗透气的布局样态。《千里江山图》中的聚落建筑均以篱笆为界,以工字型建筑为主体,其它建筑则以轴线关系分布在院落四周,相互呼应。各个聚落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因地制宜,使建筑融于环境之中,浑然天成,营造平淡纯真、秀美自然、深邃清澈的乡土山水意境。建筑或藏于丰茂的植物之中;
或藏于绵延的山缝之中;
或藏于群山环抱之中,将建筑院落遮蔽,虚实相生,仿佛走几步便可深入桃花源境。

全画卷桥梁众多,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石桥、或木桥、或弯曲或平坦,整体架构轻巧灵动,融于自然景致之中,这些桥廊都是在自然界中人类留下的智慧与文明的印记。《千里江山图》的建筑和桥梁结构是联结画面的重要线索,时隐时现的乡村聚落、桥梁、船只、回曲萦绕的水岸等景观元素将整幅画卷串联。

(二)细腻的描绘与内在暗含的文化精神

宋代时期,以“墨”推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兴盛。当然青绿山水作为古典的绘画方式也并未消亡在宋代,此卷《千里江山图》便是将青绿山水与水墨结合,融入了文人墨客的意趣,崇古而不拘泥于古。画中山峰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并巧妙运用同一色区不同倾向的色彩差异,使得整幅画面色彩层次更为丰富,极为接近山河自然本色,是对自然景观色彩的文人描绘。

自千年之前,中国人对于山水的情感就饱含热忱,山水代表着井然有序,江山宏伟;
山水是避世隐逸、悠然闲适的最佳场所;
山水是万物本源,归于纯真和治愈心灵的栖息地。《千里江山图》所呈现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景观体系,展现出明确的诗画耕读思想影响下的文人气质、生存智慧与基因特征,内在暗含着文人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5]。

(三)山水景观空间序列

整幅图画生动地展现了建筑聚落与山水环境的呼应关系、建筑的层次性、院落的轴线组织、树木的配置和植物类型的选择以及人物的生活面貌和日常活动的类型。作者巧妙地、有节奏型地安排了聚落内部的景观空间,营造一幅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人居环境。

以“可行”“可居住”的空間为主,在山脚营建建筑聚落、桥梁以及生产景观空间。再由风雨桥廊亭与湖中榭阁点缀,弥补山下空间的“可游与可望”。半山中的景观更多是对“可游”的塑造,画卷上的山腰建筑被前景的山石所遮蔽,或被山峦所环绕,“隐”于山中。它们在山腰顺势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游乐的绝佳之地。山顶则是以“观望”为主要的空间,亭榭、楼台此空间是重要的景观元素,其位置选择在次峰或辅峰的顶部,所有景物都在游客眼底之下,以达“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境。

三、理想的乡土人居环境探寻

(一)人类的自我醒悟与积极探索

人类从原始时代就已经开始对于周边的居住环境有意识的改造,探索更加利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样式,经过几千几百年的演变,人类一直寻找自然与人居更为平衡的状态。但是由于过去几百年中,人类过于追求急速工业的发展,导致土地、能源各类资源的短缺,自然环境被肆意地破坏,受到严重的污染,大自然正在面临失控,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尽管近年来人们研究了各种技术来帮助自然景观恢复,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在当前生存环境下,我们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居环境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向。无论是城市景观还是乡村景观,都是我国人居环境的重要发展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但属于中国特色的山水意象在城镇乡村中仍然缺失严重,相应的设计案例和研究成果依旧不足。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乡村整合与重构的关键时期,人文景观的重构与中国山水特色的延续与再生任务十分紧迫[6]。

(二)基本原则

在尊重自然、尊重人文的原则下适量开发自然,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时进行保护与修复,保留国色山水与文人精神,延续景观营造;
在尊重文化精神的原则下,延续原有的历史文脉和村庄肌理,同时在景观节点、环境氛围、树木配置等方面的营造中注意引入相对应的文化内涵;
在尊重民族情怀的原则下,使得现代人居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能够和谐统一,实现文人理想的山水人居,展现中国特色底蕴。

(三)构建理想的山水人居的景观营造手法

(1)重“气”展“意”。在《千里江山图》空间中,“意”和“气”自始至终的环绕在画卷中,或无形、或有形、或隐匿、或丰润。在景观营造中要始终展现中国美学意境,延续文脉,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以理想的山水人居环境为主要“凝魂”概念,实现乡镇乡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构建有秩序的景观结构,营造有体系的空间场景。通过对画卷的分析,可以梳理出三种空间场景:聚落空间、院落型空间、生产活动空间。而在当下现代的人居环境营造中,空间概念被无限放大,新的需求导向新的功能空间。当然整体策略还应从基础构架出发,以绘制整体山水空间为点,注重建筑聚落、院落空间、生产活动景观空间、休闲空间营造,呈现以山水抱合建筑的“水畔—桥廊—建筑—植物—山群“结构,以及建筑为主要素的“环山—院落—人类活动—植物”结构。

(3)注重景观色彩与空间氛围的营造。在营造空间形态、景观节点以及建筑上,秉承自然生态环境、尊重人文环境以及满足人类活动的设计原则,梳理场地自然景观肌理和文化脉络,留住乡愁记忆、城市记忆、历史文化印记,做到城市有情感,乡镇有野趣。因地制宜,采取不同营造手法,结合景观色彩,挑选材质气质、搭配植物种类,注重地域特色,营造出情感氛围与空间环境协调一致的意境。

(4)以大观小、时空转和、虚实相生。将时间与空间交融共生,古韵意境与智慧创新相结合,丰富乡村景观层次,建立起人文活动与自然生态共生的场景体系,最终构成一副田园山水人居画卷[7]。

五、结语

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存在于中国人记忆深处,融练在历史脉络中,对于山水的热忱情感和自然色彩的感知最终以山水画的形式呈现出师法自然的思想,也决定了我们营造人居环境的方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总有混沌的时期,人们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错失了原有的人居环境。当下建筑与景观行业的工作者不断反思人与自然、人文与自然、人与人文、自然与地域发展的关系,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中的山水景观营造研究,期待可以重拾中国山水格局,进行合理序列排布,在满足人类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恢复自然环境,创建人文人居环境,使人居环境处于山水画格局,彰显人文情怀,营造理想的乡土山水人居空间[8—9]。

参考文献:

[1]王向荣.山水与人居[J].风景园林,2018(9).

[2]王琳,宋凤,陈业东.《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宋代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探源[J].美术学报,2020(5).

[3](宋)郭思.林泉高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4]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 [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2).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吴义曲.乡村景观特色的延续与再生[J].湖北大学学报,2015(3).

[7]张凯悦.从千里江山图到理想环境下的人居环境探索[J].现代园艺,2016(10).

[8]费文君,王梦,金质佳,等.绘画“六法”在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规划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8(5).

[9]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姜朋杉(1998—),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千里江山图景观营造人居环境《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读书(2017年10期)2017-10-13在故宫外排队的人们,终于奔向了《千里江山图》看天下(2017年26期)2017-09-30浅谈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及其影响魅力中国(2017年13期)2017-09-20《千里江山图》入新邮中国收藏(2017年4期)2017-05-13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10期)2016-12-12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8期)2016-11-10“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浅谈园林艺术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现代园艺(2016年9期)2016-07-16

推荐访问:江山 千里 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