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文化名山的失落与重塑:南宁罗秀山、马退山的考与思

时间:2023-08-25 14:00:14 来源:网友投稿

■ 张经武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的骆越支系,自318年(东晋大兴元年)建晋兴郡,建城历史至今有1700多年,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南宁历史上,罗秀山和马退山曾颇有盛名,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墨宝,古代文化典籍对这两座文化名山也多有记载,“罗峰晓霞”“马退远眺”在宋代被纳入“邕州八景”。然而时过境迁,两座名山已风光不再。通过对这两座南宁文化名山的文化考察并对其失落的境遇进行反思,我们可了解到两座名山对于塑造南宁城市文化特色的宝贵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化名山的重塑路径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彰显之道。

(一)罗秀山的诗文渊源考察及失落境遇

罗秀山是南宁文化名山,在不少文化典籍中都有记载。多位历史名人在这座山留下了足迹和故事,还有不少优美诗文。这座山在道教和佛教典籍中都有记载,而且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过独特贡献。

罗秀山的文化史与南宁建城史同步,都始于晋代。罗秀山首先与东晋著名医学家、炼丹家、哲学家葛洪有关,据《晋书·葛洪传》记载,咸和五年(330年),葛洪“闻交趾出丹,求为勾漏令,……遂将子侄俱行”[1]。明代方瑜编《南宁府志》(第11卷)记载:“葛洪仙,其先丹阳句容人,始以儒名,寡欲,嗜好唯事神仙导引术。见天下将乱,避地南州,郡礼辟皆不赴。闻交趾出丹砂,遂游于邕,访罗山寺,寺后有潭,景甚清幽,遂居焉,置丹炉,昼夜修炼。时有飞来树,四月八日开花,花盛兆丰年,嵩山禅师谓为粉昙花,山常有红霞夕照。后洪丹成,复游勾漏,历罗而去,遗山石上有仙人迹。嘉靖八年,副总兵张佑建亭其上,名‘仙迹亭’;
郡人张翔题《晚霞夕照》:罗秀峰峦列翠屏,似口图画望中清;
粉昙花盛年丰北,瀑布泉飞石激声;
烟紫霞红残映照,山云气秀异光明;
葛洪昔日经修炼,又向罗浮丹灶成。”[2]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看到的史实是,葛洪曾经在赶赴广西勾漏(今北流市)途中,在南宁游历,其间在罗秀山罗山寺修炼道术并炼丹,后在广东罗浮山炼丹成功后又再次来罗秀山游历。从以上记载还可以看到,罗秀山上的寺庙在东晋已建成,“邕州八景”之一的“罗山晓霞”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被葛洪见证。

后来,道士罗秀受到葛洪的影响,在罗秀山修仙炼丹,罗秀山因此得名。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罗秀山,在州西。昔有罗秀隐于此,后升仙。”[3]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第110卷中介绍南宁地理时也提到罗秀山,“又北五里曰罗秀山,上有龙潭,山高峻,俯瞰北湖,亦曰罗山”[4]4937。他在介绍望仙坡时再次提到罗秀山,“府东北一里与罗秀山相对,昔罗秀者学仙于山上,故坡以望仙为名”[4]4938。清代学者苏士俊、纪堪谨编《南宁府志》(第37卷)载:“(晋)罗秀,不知何许人,好谈玄,尝曰:天下有长生不死之药,何不修之?时闻葛洪寓罗浮山,即弃家往从,久之慨丹不成,复于宣化青山岩中修炼。一日危坐,尸解而去,后人名其岩曰丹岩。闻数年人有见秀于龟石上与一仙人笑且语,遗四足迹于石。”[5]从以上记载可知,在葛洪于罗秀山炼丹修炼之后,道士罗秀追随模仿,长期在罗秀山修仙炼丹,直至羽化升仙而去。

罗秀山自晋代开始因葛洪、罗秀而成为道教名山。唐代以后,罗秀山又因对中国佛教做出巨大贡献的惠昕禅师在山中修行、编撰经书而成为佛教名山。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在《舆地纪胜》记载:“罗秀山在宣化县北。天宝三载,正恩大师惠昕于此开山。”[6]惠昕禅师在罗秀山驻锡修行,并在此完成了《六祖坛经》的整理编撰。《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基本经典,由惠昕禅师整理的《六祖坛经》版本(又称惠昕本)在海内外流传甚广,是《六祖坛经》最重要的四大版本之一。惠昕禅师在该版本序言中写道:“我六祖大师,广为学徒,直说见性法门,总令自悟成佛。目为《坛经》,流传后学。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余以太岁丁卯,月在蕤宾,二十三日辛亥,于思迎塔院,分为二卷,凡十一门,贵接后来同见佛性者。”[7]结合《舆地纪胜》记载和惠昕禅师的自述,可以比较容易推断出惠昕本于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完成于罗秀山[8],这本佛教经典经过惠昕禅师的编辑和简化加工,变得更加好用和利于传播。罗秀山在唐代以后成为佛教名山,上面建有惠进禅院、思迎塔院等建筑,为此山增添了佛教文化特色。

在宋代,邕州知州陶弼留下了专门吟诵罗秀山的诗文。诗名即为《罗秀山》(又名《寄罗秀山嵩禅师》):“寻山入罗秀,旋结草堂居。花露生瓶水,松风落架书。闻猿得句后,见月出行初。此夕云林下,无因梦使车。”[9]此诗写到了宋代罗秀山花露松风、猿鸣月朗的美丽夜色。同时表明,宋代罗秀山香火仍旺,有嵩禅师等僧人在此修行。

到了明代,多位名人来此游历并且留下墨宝,为罗秀山增加了更多文化底蕴。其中最知名的有三位。第一位是明嘉靖年间因上书弹劾严嵩被明世宗贬戍南宁的刑部主事董传策。1558—1567年董传策在南宁谪居。1561年农历五月他游历罗秀山后为罗秀山留下了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罗秀山记》,还留下了《罗山纪游限韵》七律诗三首。在《罗秀山记》中,董传策提到:“古废寺基在焉,有镛塌卧草间。”[10]可见,在董传策游览时罗秀山上旧寺庙已经被毁坏,只剩下旧的基座还在,还可以看到废弃的钟镛倒在草丛之中。“爰睹一寺,轮奂新睹,彤髤宛然。佛俨颜坐上坐,其面临阳,殊爽垲前抱一亭,青松森夹驰道,白云飞扬,鸟跄跄鸣不止,殊有幽致焉。”[10]当时罗秀山已经建起新的寺庙,前面还有亭子。山上松树较多,有一种幽静之美。“俄见翠微中突一青坞,旁植柚柰橄榄诸果木,长林丰草,爰清载幽。……少憩绿阴中,更啜清茗一杯,席地布几筵,摘林巅橄榄餐之,人怀一枚。”[10]这几句描绘了罗秀山的自然景致,种植了包括柚子、柰李、橄榄等多种果树。“青旷而雅,厥眺维江;
罗岑而幽,厥眺维陆。夫罗山者,松森森青,梵宇耳。……山有色有象。青标色,罗标象,山之较致也。”[10]这几句是将罗秀山与青秀山相比较,认为两者各有千秋。通过对两座山的比较,作者发出了“胜不在山水,在游山水人。故山非能胜也,人好游山者胜之”和“夫人有包罗万象之怀,以览睹山之青青者,又奚小乎”的观点和感慨[10]。《罗山纪游限韵》诗三首其一:“篮舆迢递蹑云林,碧落霏微散午阴。萝窦拂衣开鸟道,松风披雨动龙吟。丹崖青壁寰中景,竹杖芒鞋物外心。烟灶不堪迷古刹,谁凭山谷问升沉。”[11]其二:“炎冈岑郁俯尘寰,梵宇松青罗秀山。怪我好游频对景,凭人济胜一开颜。云飞石栈千峰里,风散林烟万壑间。怀古却看迷望处,遥怜铜柱耸南蛮。”[11]其三:“雨余烟翠湿空林,万树扶疏断夕阴。野旷居人迷豹迹,风高游子乱猿吟。上方寥廓摩钟蠡,下界微茫辨佛心。归听恍疑光霁在,相看天际月沉沉。”[11]这三首诗除了讲到散文《罗秀山记》中的一些情形,还强调了罗秀山“炎冈岑郁”“梵宇松青”的风景特色,并且山上有“豹迹”,有“猿吟”。

第二位是明代万历丙午(1606年)举人陈瑾,邕宁县人,一生多在江西、湖北等地做官。陈瑾对罗秀山的文化贡献是留下了一诗一文,即《罗秀山纪游》一诗加上诗前的小引,小引其实梳理了罗秀山的文化史。“《志》云:罗山高拥南城,俯瞰北湖,其上有北市龙潭,今考其山,奇秀甲一郡。钟灵毓异,气象开朗,白塔青山,峙左而捍下关,五象天马,列前而作朝案,平田引双溪以环外户,旧寺伸两臂以护内堂,朝暾夕照,秀色祥光,可餐可挹,洵邕管之神墟,峤南之福地也。且地灵人杰,仙佛同尘。在晋,则葛洪觅丹砂而仙迹俱存,在唐,则惠昕开山而佛宇齐焕,宋朝则嵩山驻锡,而粉昙兆瑞于丰年,元季则觉生重饬,而金地大兴于功德。故迹虽湮,丰碑可考。其入明,法席愈盛,千斤洪钟铸于永乐年间,万栋精庐,创于成弘盛际;
五百僧过堂,粥饭之缘不乏。七祖掩室,再来之谶必符。迄于今,灵济高塔,一灯犹燃;
罗秀丹炉,伏火尚热。圣迹奇踪,尤非他山所有也。山旁左右尚有感果寺、明天寺、渌楼祠、龙门龙潭诸景,指不胜屈,另详之。”[12]101在此篇小引中,我们获得了更多关于罗秀山的信息,主要有:一是在元代,罗秀山有高僧名觉生,他重新整饬了罗秀山佛教设施,大兴功德;
二是在明代早中期,罗秀山达到了“千斤洪钟”“万栋精庐”“五百僧过堂”的空前繁盛时期;
三是陈瑾应该知道《六祖坛经》(惠昕本)的重大意义,赋予惠昕禅师以禅宗“七祖”之称。在陈瑾的《罗秀山纪游》一诗中,“千峰变紫入遥林,禅室枝灯向夕阴。僧未闭关容小饮,时方休暇得长吟。品题泉石疲双眼,位置青山役片心。莫放痴憨还我癖,任教雅俗判升沉”[12]101,由此可知作者当时见到的罗秀山已有些冷清。

第三位就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他对罗秀山的专门考察赋予罗秀山“游圣”的足迹及墨宝。徐霞客在南宁逗留了一个多月,期间所写日记几乎全部散佚,唯有一篇保存至今,这一篇日记记录的行程就是1637年(明崇祯十年)重阳节徐霞客专门登高考察罗秀山。徐霞客生前好友季梦良注释此篇日记说:“是纪一则,于乱帙中偶得之,糊涂之甚,不知其纪何日,观《独登罗秀诗》,知为重阳日记,录之以志此日之游踪。不与前后俱没。若云登高作赋,不负芳辰,则霞客无日非重九矣。”[13]787他又感叹道,“自此至九月初八日纪俱缺。霞客自标简端云:‘庄杂剡包根内’。遍搜遗帙,并无杂剡。计其时俱在南宁。嗟嗟!南宁一郡之名胜,霞客匝月之游踪,悉随断简销沉。缮写至此,安得起九原而问之!梦良记”[14]459。1637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二日徐霞客在南宁整整一个月的日记只剩下重阳节这一篇,这的确让人扼腕叹息。然而,“登高作赋,不负芳辰”的宝贵遗篇恰恰与罗秀山有关,这是罗秀山之幸。徐霞客所记载的明代末年罗秀山已经有些冷清了。“路左有寺,殿阁两重甚整,望之无人”,“时余未识二道所从,坐松阴待行人,过下午而无一至者”,“乃还从岐约一里下,从路旁入罗秀寺,空无人,为之登眺徘徊”[13]787-788。在徐霞客这篇日记的记述中,我们体会到罗秀山空山无人、空寺无僧的冷清感。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值得研究的历史谜团。

罗秀山从晋代开始积累人文财富,经唐代高僧惠昕赋予其佛教史重要意义,到明代至人文鼎盛时期。同时,大概是因为某种天灾或人祸,罗秀山在明代后期趋于冷清衰落。这种冷清衰落的情况共同体现于明代历史名人董传策、陈瑾和徐霞客的诗文和日记中。在清代,这种状况也未见改观。如清朝康熙年间南宁籍举人赖廷宣所作《罗峰晓霞》一诗:“罗峰缥缈霭朝晖,呖乱莺声带露晞。古寺光含花闪闪,平畴望隔树依依。宛疑碧落开丹灶,正尔彤云拥翠微。忆自仙人乘鹤去,年年芳草护禅扉。”[12]101诗中所写罗秀山景色虽美,但“年年芳草护禅扉”,香火显然不旺。清代苏士俊《南宁府志》(第16卷)记载,康熙年间另一位南宁籍举人刘德清写过一首《罗山寺》:“爱山无日罢遨游,重到罗峰路转幽。古寺空传黄叶满,野僧已去白云留。丹炉药灶横烟锁,碧草琪花匝地秋。仙驾长征何处是,岭西独剩一寒流。”在这首诗中,罗山寺冷清到连“野僧”都不见了。

本研究团队多次去罗秀山实地田野考察。虽然罗秀山区域已经开发了龙门水都景区,但是这一景区主打休闲娱乐,未能充分开发罗秀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就佛教文化而言,今天罗秀山罗山寺实际情形和明代后期的萧条冷清类似。罗秀山现存寺庙一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设计简陋,形制规模较小,有僧人驻守。由于缺乏规划和美化,该寺庙周边环境较为脏乱,加上交通不便,来此烧香拜佛者不多。另外,罗秀山上的自然生态特色全无,明清诗文中记载的澎湃松涛、多样果木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单一呆板的速生桉树人工林。

(二)“马退远眺”的人文内涵及遗址争议

“马退远眺”是古邕州八景之一,其所在马退山是另一座南宁文化名山,它被记载于唐代以来的名家诗文、地图志书和历史典籍之中,不断积淀起文化厚度。这座理应成为南宁城市地理文化特色代表之一的古代名山,如今却消失于现代人的视野之中,许多南宁人都不知道南宁曾经有一座马退山。

马退山首先因著名唐代散文家柳宗元《邕州马退山茅亭记》(又名《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又一说此文为唐代独孤及所作,名为《马退山茅亭记》)一文而名扬天下。在《邕州马退山茅亭记》一文中,柳宗元提到:“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这几句传递的信息是,马退山有主峰也有群山拱卫,绵亘数十百里;
马退山气势宏伟,但偏僻冷清。“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15]这几句传递的重要信息是,马退山上视野广阔,可远眺,可观“烟霞”“还云”胜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邕州马退山茅亭记》全篇精髓,成为由邕州马退山而得来的美学观点。就马退山而言,它本身荒僻冷清,纵有美景也无更多人知晓,但因为有了柳宗元和《邕州马退山茅亭记》的彰显,从此成为南宁文化名山。

《邕宁县志》记述:“《金通志》载,马退山‘在宣化县北十五里’;
《明史·地理志》载‘宣化县东有马退山’;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马退山在府北十五里,山势趋而复返,形如马退故名’。”[12]93根据这些记述,我们可以看到,马退山位于古南宁城北十五里位置,因形似骏马昂首回顾而得名。大概受到柳宗元《邕州马退山茅亭记》和马退山实际风景双重影响,“马退远眺”自宋代以后成为“邕州八景”之一。

马退山因柳宗元《邕州马退山茅亭记》而彰显人文内涵,又因成为“邕州八景”之一而更加声名显赫。宋代以后与南宁相关的文人诗作中,“马退山”成为重要意象和文化关键词。

明代张岳《登马退山望邕州》一诗写道:“笋舆度岭又高峰,望极越山兴不穷。元气远浮瀛海外,人家多在翠微中。软莎黄犊迷烟雨,极浦归帆逗晚风。兵祲沉销春昼永,两江树色郁青葱。”[16]这首诗写到了“马退远眺”所看到的邕州胜景,尤其突出了邕州的生态美。明代翁万达《登马退山望邕州次静峰韵》一诗写道:“初夏来登千仞峰,身同飞鸟思无穷。五花墩树归江上,百雉城楼表粤中。古戍岚烟浮近郭,夕阳萧鼓动悲风。望仙山下草空绿,不是仙人纡玉葱。”[17]在这首诗中,在马退山上远眺可以看见邕州城美丽的景色,还可以看见南宁另一座名山“望仙山”(即现人民公园望仙坡)。明代欧大任在其诗中多次提到马退山,如《送比部陈郎中守南宁》一诗写道:“两江资控遏,南去楚庭开。马退茅亭在,龙穿郁水来。玉符临骆邑,铜柱画交台。汉吏西曹客,翩翩斧钺才。”[18]《寄丁戊山人傅木虚歌》中有“闻君昨游豹子石,马退茅亭有仙迹”[19]的诗句。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罗秀山的日记中也多次提到马退山:“岭西有涧,重山自西高峰来,即马退山夹而成者。一里,登越山坳。盖大山西北自思恩来,东西环绕如城,迤逦自西南走东北,而西南最高者为马退。”[14]459-460在徐霞客看来,罗秀山“其顶西接马退,东由黄范北走宾州”[14]459-460。“南宁之脉,自罗秀东分支南下,岗陀蜿蜒数里,结为望仙坡,郡城倚之。又东分支南下,结为青山,为一郡水口。青山与马退东西对峙,后环为大围,中得平壤,相距三十里。边境开洋,曾无此空阔者。从顶四望,惟北面重峰丛突,万瓣并簇,直连武缘。然皆土山杂沓,无一石峰界其间。故青山豹子遂为此巨擘。”[14]459-460徐霞客基于对南宁山形地脉的精准观察,详尽地描述了南宁城所处盆地地形及罗秀山、望仙坡、马退山和青秀山之间的地理联系。

清代诗人李文藻在多首诗中提到马退山。如《敷文书院水亭》:“阳明讲书地,东北有新亭。古木斜遮槛,凉风曲入棂。安床容窖子,扫径仗祠丁。城上看山色,骎骎马退青。”[20]295这首诗描写的是在南宁城中看到的马退山的一山青色。其《南宁杂诗三首其一》写道:“邕州形胜地,城郭几回迁?化久戈鋋静,炎多气候偏。青山仍马退,流水自龙编。烟火看西郭,无殊大有年。”[20]296-297在这首诗中,诗人强调了马退山和青秀山其实是相连相接的。清代南宁府儒学教授梁天宗写有《马退山远眺》一诗:“凭交几欲跨层峦,马退山前暂驻鞍。远岫千重天外出,清波万里望中看。忘情不觉乾坤阔,对景方知世界宽。回首碧霄红日近,紫霞飞处是长安。”[21]这首诗同样强调了马退山上开阔的视野还有可以远眺到的“远岫”“清波”“红日”“紫霞”等美景。

显然,根据古代历史典籍和方舆地图的记载,还有古人诗文的吟诵,以及地理学大家徐霞客的考察实勘,可以判断马退山是真实存在的南宁文化名山。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今天的南宁城竟然完全找不到马退山这个地名了,马退山“消失”了。各种版本的南宁地图上都没有“马退山”这个地名,许多南宁市民并不知道“马退远眺”。在清代宣统年间编修的《南宁府志》和1937年编修的《邕宁县志》中,所附清代方舆地图都标有“马退山”地名,“马退远眺”这一条目都还出现在志书中,这是对唐代以来诗文典籍记载的“马退远眺”的一脉相承,也证明了历史上马退山的真实存在。据作者所收集到的资料记载:“马退山,曾是南宁八景之一,有‘马退远眺’之说。”①此处资料由作者根据南宁市地名委员会1983年编写的《南宁市地名录》整理而得。那么,现实中的马退山究竟在何处?目前,“马退远眺”的遗址仍然存在争议。

据考证,马退山在广义上是指南宁市北边的群山,包括四厦岭、托子岭、长岭、望州岭等,在马退山的众多丘陵中,四厦岭约居中间,似乎较高,可以说是马退山的主要的山丘①此处资料由作者根据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3年编写的《南宁史料》整理而得。。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四厦岭在南宁市北边,距中心区域约7.5公里,与《邕宁县志》等方志上所载情形吻合,故“马退远眺”有可能指的就是四厦岭。但也有学者指出,四厦岭本身高度较低,在四厦岭很难获得远眺古邕州城的视野,因此四厦岭是马退山的可能性不大。

本研究团队于2019年至2021年多次赴四厦岭实地走访和勘察,了解到四厦岭的有关情况如下。首先,四厦岭原由成立于1953年的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管辖。20世纪90年代中期,四厦岭被开发为商业墓园,由广西四厦岭墓园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至今。其次,四厦岭在开发之后,植被已被破坏,几乎没有山的形状。再次,四厦岭经历过多次生态破坏。据了解,民国时期,马退山曾普遍种植过桐油树,后又被砍伐得枝条无存②同①。。另据附近居民口述,“大跃进”期间,四厦岭上的大树几乎被砍伐殆尽;
20世纪80年代初,高峰林场曾经在此种植大量速生桉树;
20世纪90年代被开辟为商业墓园之后,这些成林的速生桉树也被砍光。四厦岭经历的多次开发使其自然特色早已消失,已无当年风景。

目前,马退山遗址仍存在争议,并没有公认的结论,四厦岭只是一种可能性,是根据南宁城的古地图、方志资料等已有史料进行的猜测性的推断。还未有更有力、更直接的史料证据能够将马退山遗址明确下来,解开“马退远眺”这一胜景失落的谜团,有待后续研究的科学考察和深入探讨。

综上考证可见,罗秀山、马退山不仅自然风光独特,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涉及众多文史事件、历史名人及其诗文,有着较强的人文意义,值得积极保护和利用。可现实是,许多南宁市民对罗秀山相当陌生,对罗秀山的文化积淀也知之甚少。对于马退山,绝大多数南宁人完全不知其方位,甚至连这个山名都未听说过。显然,罗秀山、马退山这样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山不应该如此失落,不仅要组织研究,还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修缮重建,挖掘其历史人文内涵,彰显其文化特色。

罗秀山是南宁“青罗二秀”③“青罗”分别指青秀山和罗秀山。中的一极,文化积淀深厚,是当之无愧的自然文化遗产,但是它早已经荒凉冷寂,盛景不再,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不为人知。自晋代葛洪、罗秀于此修仙炼丹,到唐代惠昕禅师于此完成《六祖坛经》(惠昕本)的整理和编撰,再到明代徐霞客实地考察留下详尽的日记,还有不少仕宦乡贤在此留下诗文墨宝,而且自宋代开始流行的“邕州八景”之一的“罗峰晓霞”涉及的地点就是罗秀山。然而,拥有丰厚人文底蕴和独特美景的罗秀山到明代末期就已经变得冷清。古刹不存,植被不再,罗峰上虽然依然能远眺晓霞和夕照,但是由于罗峰本身自然景观的特色已消失,人们早已经没有了在罗秀山上看日落日出的心情。虽然罗秀山的冷清现状始自明代末叶,但是它毕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值得当代人积极保护利用和恢复重建,将其文化积淀和文化特色凸显出来,打造成南宁市的城市历史文化名片。

由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奠定其人文基础的马退山境遇更为惨淡,沦落到名号难觅、位置难猜、不为人知的近乎消亡的程度。“马退远眺”涉及的地点就是马退山,由于马退山的“消失”,“马退远眺”胜景实际上已经消亡。清代诗人梁天宗在《马退山远眺》一诗中描绘了“马退远眺”的胜景:“凭交几欲跨层峦,马退山前暂驻鞍。远岫千重天外出,清波万里望中看。忘情不觉乾坤阔,对景方知世界宽。回首碧霄红日近,紫霞飞处是长安。”[21]在这首诗中,“马退远眺”主要看到的是远岫千重的南宁城周围山系和清波万里的邕江,还有碧霄红日、紫霞飞云的景观,这些显然都是远眺之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南宁市正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特色的渊源和历史,积极运用城市文化特色符号进行设计和建造,将无形的文化资源积极转化为有形的城市文化景观。要扭转罗秀山和马退山的失落境遇,尤其需要积极打造兼具现代特色和历史积淀的城市文化品牌,要将那些隐藏在历史古籍、民间传说、文物遗迹中的丰厚人文变成眼前可见的城市景观和设施,让南宁的历史文化名山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人文脉络广为人知。

同中国许多城市一样,在快速城镇化的潮流中,南宁的城市文化特色也面临趋弱的危机。要遏制和消除这一危机,必须重塑南宁应有的城市文化特色。要重塑城市文化特色,基本路径就是要挖掘历史形成的城市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可见可感、可游可览、可沉浸可体验的城市景观。显然,建城1700多年的南宁并不缺少文化资源,缺的是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使其有效彰显与传播。罗秀山、马退山两座文化名山的丰厚人文积淀就是南宁宝贵的城市文化资源之一,值得好好珍惜、保护和利用。虽然罗秀山上的文化遗迹已经所剩不多,“马退远眺”从现代人的视野中消失,但是两座名山的人文积淀还存在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之中。只要积极去彰显与传播,还是能够让失落的文化名山重新焕发文化光彩,将隐而不显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南宁的城市文化特色。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首先在于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认知,其次在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发扬和创造。”[22]南宁罗秀山、马退山的重塑,同样应遵循这样的路径:挖掘和认知—保护和继承—发扬和创造。首先,应组织专家学者对两座山进行实地勘察和文献研究,充分摸清两座山的自然现状及历史遗迹情况,挖掘其文化渊源、演化及发展细节,尽可能发掘和整理更多相关文献记载。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建立起对于两座山自然演变、文化脉络、人文积淀、突出特色的深刻认知。其次,应该将两座山的现存遗迹进行充分而科学的认定和保护,将研究中得以明晰的两座山的文化特色定位进行适度的重塑和转化,形成科学合理的重塑方案。最后,遵照重塑方案,努力通过多样化的建设手段,让两座山的人文积淀得以可视化、可感化、可体验化,使其彰显和呈现在大众面前。

另外,因为罗秀山和马退山各自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境不一样,重塑其文化特色还应分别实施具体措施。对于罗秀山而言,因为山体还在,重点在于恢复其多样化植被,将其人文积淀进行创造性重塑,彰显其文化特色。可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遗迹进行寺庙建筑的适度重建,重点突出其道教文化及佛禅文化特色,还可通过碑林、历史长廊、石刻等形式彰显和罗秀山有关的历代优秀诗文及名人事迹。对于马退山而言,因为其名字已经消失于地图,其自然遗址目前仍未确定,所以主要对策可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对“马退远眺”遗址进行深度考据和论证,确定其地点所在并恢复马退山名称。二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尽可能恢复“马退远眺”遗址的自然风貌,并重建柳宗元所记载的“马退山茅亭”,凸显历史文化名人柳宗元与南宁的关系。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可视化方式展示与马退山有关的历代优秀诗文和名人事迹,吸引众多市民来游览和体验。

罗秀山、马退山的失落与重塑作为案例对于整个南宁的城市文化特色重塑具有典型意义。南宁市应该从各种维度对自身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盘点,尽可能挖掘、打捞、发掘那些被遮蔽的、被湮没的、濒临消逝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拼绘和描画南宁城市文化地图与蓝图。作为一种可能的建设图景,争取将罗秀山、马退山的文化重塑工程打造成类似于“百里秀美邕江”这样口碑较好的工程项目,创造出新的示范效应和口碑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南宁的城市文化增添特色感和多样性,让南宁市民和游客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城市文化特色面临趋弱的危机,一方面源于各种城市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继承,另一方面又源于历史形成的城市文化特色没有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得到有力彰显。通过对南宁罗秀山、马退山失落境遇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经由历史长河积淀形成的文化特色是如何消逝的,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和弘扬的紧迫性。

许多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文化特色资源缺乏有效挖掘和彰显,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由此走向消逝。显然,在城市管理和规划、设计工作中,应该主动实施“文化特色彰显工程”。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设计、包装、改善、扩大、提升工程,让知名度不高、被埋没的城市文化特色能够彰显出来,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让每一座城市的环境因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个性独具,而不是“千城一面”。虽然南宁罗秀山、马退山的失落境遇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但是我们仍然能通过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重建其历史文化脉络使其恢复昔日光彩。两座文化名山正是今日南宁增强其城市文化特色的宝贵文化矿藏,值得深入勘探和巧妙利用。

猜你喜欢名山秀山南宁数读南宁中国火炬(2022年11期)2022-11-19闫梦萦河北画报(2021年12期)2021-09-09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鸭绿江·华夏诗歌(2021年10期)2021-05-12眷恋南宁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雪花祝你幸福·知心(2016年3期)2016-03-29邮票上的世界名山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5年5期)2015-09-10王秀山:协会的根本是做好行业服务工作汽车零部件(2014年6期)2014-09-20重庆秀山高台花灯重庆与世界(2014年2期)2014-02-09

推荐访问:名山 南宁 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