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汉字民俗解读助力对外汉字课堂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

时间:2023-08-22 18:40:07 来源:网友投稿

张云梅

汉字民俗解读助力对外汉字课堂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

张云梅

(青岛滨海学院 大专文理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汉字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和民俗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民俗文化的导入不仅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在整个国际中文教育甚至是汉语国际推广中产生重要影响。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的中文教育,都要注重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教学,同时也要去了解他国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教会外国学生如何学习汉语。

汉字;
民俗;
教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汉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汉字的文化构成决定了汉字教学与拼音文字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如果借用民俗学视角解读汉字,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还有利于学生培养中国思维,增强汉字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做到跨文化交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播和发展。

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抗击重大事件的能力,让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走出去”和“引进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国外的汉语教学也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10月,通过中外合作方式在159个国家设立了1 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1 300多万人。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汉字教学成为了目前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教学的难点,且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尤其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汉字成为他们汉语学习的一大障碍,为此有些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因为汉字畏惧心理从而中途放弃汉语学习。

我们通过梳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成果,发现对外汉字教学呈现如下特点:

1.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逐渐呈现多角度的研究。例如基于汉字本体结构进行的研究、基于汉字偏误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于教学法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于汉字等级大纲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于特定教学对象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等。

2. 理论研究应用到对外汉字教学实践的情况较少。目前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校对外汉字教学发展较好,研究成果较多且实践性较强,但大部分普通高校,尤其是有些理工类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尚处于发展阶段,更谈不上先进研究理论应用到实践;
国外孔子学院由于组织架构和师资年轻化、不稳定等特殊性,汉字教学往往处于较薄弱环节,教学理论研究较少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很多对外汉字教学还是套用国内传统的汉字教学,对于没有汉字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国内的汉字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学生汉字难学的问题,他们会觉得汉字枯燥无味,甚至认为汉字就是抽象的符号组合。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在汉字中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汉字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使得对外汉字教学不能忽略汉字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民俗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体系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将有助于外国友人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提升学习汉语与其他中国知识的兴趣,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对外汉字教学中,应该重视汉字中民俗文化的教育教学,把汉字的民俗文化特征适时适当地引入到对外汉字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推动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劳动岁月中不断被创造、凝练和升华出来的,它依赖人们的不断传承和完善。由于民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和许多其他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科的研究都可以和民俗文化相结合[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民俗教学是提升学生兴趣的重要内容。无论留学生进入中国的具体学习动机是怎样的,当其进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时,很多学生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尤其是通俗易懂、与自身国别迥异的民俗文化。有一些蕴含国别文化特点的风俗在汉字中有良好的体现,我们就可以借助学生的兴趣点来帮助识记汉字。例如婚俗文化中“昏礼”到“婚礼”的转变,“取”到“娶”的转变,让学生了解古代抢婚制度和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历史发展,也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汉字。民俗文化解读和汉字学习有机结合将会提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汉字教学中充分挖掘汉字的民俗文化构成,能够充分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汉字奥秘的动力。例如汉字中“家”这个字由宀(房屋)+豕(猪)构成,上半部分像搭起来的棚子(房屋的样子),下半部分是一头猪,两者合起来充满了原始美感,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讲到这里就有很多学生好奇,为什么房子里有一头猪是“家”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古代中国,人类还没有学会种田之前过得是游猎生活,打猎获得食物会非常不稳定,有时多有时少,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开始圈养猎到的多余的猎物,而因猪的生存能力强,猪成为食物和生存下去的保证,养猪的地方也就成了“家”。高级班学生可以由此引申讲解中国的家园情怀,以及与“家”有关的中国社会问题。当学生发现汉字的这些奥秘,并且领会汉字中的这些民俗事项,就会对汉字产生由衷的热爱,从而去主动学习汉字与汉语。

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还要学习这个民族的思维,透过这个民族的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事物。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这与世界上大多数以表音体系的文字不同,这自然增加了留学生对汉字的陌生感以及学习汉字的无助感。中国的学生因为从小处于汉字文化环境中,即使死记硬背,虽难度大一点,但处于潜移默化的中国思维中最终也能行得通。但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留学生如果单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因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汉字不仅陌生,而且难以理解。思维方式不同,导致思考方式不同,这在汉字文化圈学生和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叙述表述顺序的习惯上就有明显体现。例如中国人在叙述的时候习惯先讲原因再说结果,或者按照时间顺序解说,而欧美国家的学生则习惯先说结果,重视自我的个性化的表述[2]。这启示我们对外汉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中国思维模式或者了解中国思维,并用中国思维去解读中国。在对留学生的汉字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中国思维,针对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教学中采用分类法,例如由象形字“马”“牛”“羊”等的发展演变,引申出相关词组,例如“马车、牛车”“马屁、牛气”等,这一类别的汉字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汉字的识记速度。对外汉字教学中,将社会生活的背景、文化的背景以及汉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教授深植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全过程,树立汉字教学应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教学的观点,提高教学质量。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业务素养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对外汉字的民俗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知识素养。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教师习惯于长期生活的环境,对于很多的民俗现象不敏感,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汉字教学中遇到相关民俗现象,要么是没有察觉忽略过去,要么是信手拈来,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发挥,更有些教师对于一些民俗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但是实际上面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其次,新时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教师理应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新时代的先驱者。同时,我们希望有国家政策形势的引导,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上面所说的意识层面上的觉悟,这就需要发挥国家的导向作用,否则行业专家的奔走呐喊也是徒劳的。此外,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要与国情相结合,体现时代脉搏,符合人民大众审美。例如我们在讲解汉字时倡导适当进行理据分析,但是有些教师在讲解汉字(如“冬”字)理据分析时过于溯源而耗费大量时间,或者讲解时使用过多的繁体字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需要复合型的教师,国际中文教育方案的制定和国际中文教师的选拔与培养要体现出多维度知识体系构建,这样才能良性循环。以孔子学院的发展为例,目前孔子学院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组成主要包括院长(中外方院长各一人)和汉语教师(主要为公派教师和志愿者,有些孔子学院有武术教师和少量本土教师),孔子学院要维系日常运转还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如行政办公、财务人员等。孔子学院除了汉语教学以外,还要组织与举办大量的教学文化活动,而孔子学院的这类工作一般都是由汉语教师来兼任。很多汉语教师刚刚毕业或者从未接触过教学以外的其他事务,往往经验不足,有些甚至能力欠缺,因此很多孔子学院自身发展出现问题,受到限制,有些加上一些外界因素甚至岌岌可危。所以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充实的中国文化素养和完备的民俗文化知识,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导入技巧,也要根据自身岗位需求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逐渐适应岗位需求,做一个专业能力过硬又适应社会与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汉语和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传播形式,使枯燥的汉字课堂变得鲜活起来,使学习者不仅学会汉字的音、义、形,更在无形当中了解中国文化。汉字的民俗解读让学生更容易感受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观更容易推动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传承。

[1]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1-2.

[2] 潘文国. 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4.

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1.035

H195

A

1674-327X (2023)01-0133-03

2022-08-01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L2021Z07080200)

张云梅(1991-),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叶景林)

猜你喜欢民俗文化民俗汉字冬季民俗节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家乡的民俗文化街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民俗中的“牛”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民俗节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汉字这样记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4期)2017-04-24汉字这样记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13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非遗传承研究(2016年2期)2016-10-14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办公室业务(2014年10期)2014-02-27

推荐访问:汉字 课堂教学 中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