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主人公(完整)

时间:2022-09-10 16:15: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人公(完整),供大家参考。

主人公(完整)

 

 《文学辞典》 中给“主人公”下的定义: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 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 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 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 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判断一个作品中主人公的主要依据是看他在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再根据这个定义来分析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于勒和菲利普夫妇。

  小说中的人物于勒, 作者是把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来写的。

 于勒生活在小职员家庭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大染缸里, 他从小就沾染上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恶习, 被菲利普夫妇驱逐到了美洲。

 从此, 他由家庭进入社会,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 居然阔绰过一阵, 开了一个大店铺, 做了一桩很大的买卖。

 但是好景不长, 在竞争场中终于失败了, 破了产, 到处流浪, 有家而不得归, 最后被收容在海轮上, 靠卖牡虫厉为生, 过着悲惨的生活。

 于勒的身世沉浮,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具有一点时代的眉目, 很有代表性。

 另一方面, 作者从于勒身上还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金钱, 这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也就是说从小说所表现的中心看, 于勒是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再从小说的情节来看, 当于勒花了家里的钱时, 便“一文不值”, 成了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 当他在美洲发了财, 并愿意回来与哥嫂同过快乐生活时, 哥嫂便把他当成“希望”“福音”, 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全家念叨着他, 盼望着他。

 当他又成了穷光蛋时, 哥嫂对他躲之唯恐不及, 避之唯恐不远, 他又成了“贼”“流氓”, 被视若毒蛇猛兽, 怕重新回来吃他们。

 也就是说于勒三次变化身世,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于勒展开的。

 根据“主人公”的定义和以上分析就可断定:

 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

  那么, 菲利普夫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呢?小说以于勒这个形象为中心, 还着力刻画了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夫妇虚伪、 自私、 贪婪、 冷酷, 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他们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 但他们的灵魂, 已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

 于勒变化着的身世, 好像一扇窥测他们灵魂的窗子, 从中可以一下子洞察他们内心奥秘、 灵魂深处。

 作者让于勒三次变化着身世,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三次, 前后迥异, 强烈对比, 把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出来, 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表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也就是说, 作品虽花了较多笔墨, 着力刻画了菲利普夫妇, 但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不是围绕菲利普夫妇展开的, 写菲利普夫妇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又起到了进一步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所以说菲利普夫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

  为什么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呢?我想这与作者的构思方式有关,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 , 但小说以“我”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用明线, 详写“我”的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变化, 主人公于勒却是作为暗线, 虚写和略写的, 他的身世浮沉、 际遇坎坷, 年轻时放荡, 中年时得意, 老年时沦落, 本有许多可写之处, 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 而把菲利普推到幕前。

 菲利普虽在幕前表演, 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围绕“于勒”展开,他们只不过是幕前的“小丑”, 而不是主人公。

 因此, 我们判定一个人物是否是主人公, 不能只看明暗虚实或着笔的详略, 而应看人物在表现中心方面的地位, 在故事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所起的作用。

 判定作品中的主人公, 关键应看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小说的故事虽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 但作品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的人物, 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作者着意刻画菲利普夫妇。

 于勒的状况变了三次, 他们的态度也变了三次, 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表现, 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的, 但只是为了作品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他也是作品的亮点, 即是作者寄托的希望。

  标题“我的叔叔于勒”像一面反光镜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 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现象。

 以此为标题, 可谓匠心独具, 颇耐寻味。

 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是菲利普夫妇。

 亦有认为是于勒的, 理由:

 “于勒” 置于标题之中, 题文相谐属基本的美学原则; 主人公出场可早可晚, 关键在他是否处于中心位置, 而本篇情节和人物活动都以于勒作为枢纽、 基点, 借以揭示主题;创作本篇时, “菲利普” 式的文学人物已经很多了, 作者着意塑造了悲剧性更为深刻的另一类人物。

推荐访问:主人公 主人公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