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优谦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疫情防控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正文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调查报告(2022年)

时间:2022-12-11 15:3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调查报告(2022年),供大家参考。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调查报告(2022年)

 毕马威深圳管理合伙人

  李嘉林 毕华马南威区中金国融业主管合伙人 +i v8a6n(.7l i5@5k)p2m54g7. c1o2m18

 毕金马融威业中审国计合伙人 +v i8c6c y( 7. x5i @5)k2p5m47g1. c2o5m4 毕精马算威咨中询国总监 +m8a6r s( 7h5e5l .)l i2@54k7p3m3g1.5c om

 一、粤港澳大湾区概览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点战略部署,旨在推进广东省九个城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深度合作,促进湾区内的融合发展, 通过改革创新、加大开放以打造一个协同发展、互联互通的世界一流城市群。大湾区内的城市各具优势与特点,妥善的资源管理将可以构建一个可促进研发,推进创业蓬勃发展的营商环境,并能带动商业和经济的高速增长。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大湾区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等,《大湾区纲要》为粤港澳三地的发展、分工及协作指明方向。

 金融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大湾区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打通三地经济血脉、为大湾区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稳定资金支持的重任。在大湾区的发展建设中,金融业作为其中优势明显的行业,未来需要充分发挥大湾区独特优势,深化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携手将大湾区打造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在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业中的保险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发布的《大湾区纲要》中有多达17处提及保险业,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

 (1)支持香港发展海事保险、航运保险及交易平台 为了进一步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海事保险、船舶融资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并为内地和澳门企业提供服务。

  奚霞

  李杰晖 粤及港未澳来大发湾展区分保析险业现状 01

 海 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

 深圳

 纲要指出支持 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 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支持 珠 服务业。

  此外,依托香港高增值海运和金融服务的优势,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险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同时,支持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按规定共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探索建设国际航运保险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

 (2)支持澳门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纲要提出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进一步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的金融合作服务。

 (3)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 纲要指出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支持珠海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业。

 (4)支持粤港澳开发跨境机动车保险和医疗保险 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

 (5)支持开展保险产品跨境交易和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同时, 支持内地与港澳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6)支持在特定区域内设立外资保险机构 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

 (7)探索澳门社保体系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 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探索澳门社会保险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支持珠海和澳门在横琴合作建设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探索澳门医疗体系及社会保险直接适用并延伸覆盖至该项目。在符合横琴城市规划建设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探索实行澳门的规划及工程监管机制,由澳门专业人士和企业参与民生项目开发和管理。

  2019年7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推进大湾区保险合作,探索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推动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保险产品,支持粤港澳保险业协同为跨境出险的客户提供创新保险服务。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出台,表达出政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及深切期望。

 2020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其中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外资控股的人身险公司、支持香港、澳门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

 点的通知》 100%。

 香港设立专属自保保险公司,以更有效地管理风险。

  序号 时间 发布机构 政策名称 政策要点

 1

  2019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 《划粤纲港要澳》大湾区发展规 (到大1了)保发险在业“的加规快划发,展主现要代表服现务在业建”设的国章际节金中融,枢重纽点、提 通、力大力展发特展色海金洋融经产济业以、及有促序进推社进会金保融障市和场社互会联治互理 合作五大方面。

 发展特色金融业。加快推进深圳保险 创1新)发展提试出验大区力建设,支持在前海开展再保险产品和

 2 2019年7月 广东省政府 《设推三进年粤行港动澳计大划湾》区建

 制物保险流等保业险务、。研融究资推租出赁巨保灾险、债邮券,轮创游新艇发保展险、航运跨保境险电、商 (保2险)服务提中出心推建进设大,湾支区持保大险湾合区作保。险探机索构粤开港展澳跨大境湾人区民型币跨再境保机险动业车务保,险推和动跨粤境港医澳疗保险机产构品合,作落开实发港创珠新澳

 4 2019年12月 银保监会 《险关公于司明外确资取股消比合限资制寿时 (司1的)外资正比式例取限消制经,营合人资身寿保险险公业司务的的外合资资比保例险可达公

 5

 2019年12月

 银保监会 —— (湾1区)建设为,规根范据保《险保资险金资境金外境投外资投行资为管,理支暂持行粤办港法澳》大有关规定,将澳门纳入保险资金境外可投资的地区。

 (1)

 成立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6 2020年1月 银保监会 —— 为 湾区银行保险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

  8 2018年7月

 香港特区政府

  《税务条例》修改 (至1包)括在将岸专及属离自岸保风保险的公业司务业,务吸的引税更务多减內半地优企惠业扩在阔

 9

 2018年7月

 银保监会、香港保监局 —— (偿符1付)能要力与体香系港”保下监,局当达內成地共保识险,公在司“分中出国业风务险予导香向港的 资本合额要求求的将专可业相再应保降险低公。司时,內地相关保险公司的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广东省政府官网、深圳市政府官网、中国银保监会官网、香港特区政府官网、香港保监局官网 表 1:近期粤港澳大湾区促进保险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汇总 3

 2019年12月

 深圳市委、市政府 《社行深会动圳主方市义建先设行中示国范特区色的 年)》案(2019-2025

 大境出桥险机的动客车户辆提保供险查安勘排、,救支援持、粤理港赔澳等保后险续业服协务同。为跨 (提1高)港澳推保动险在公前司海为建内立地港客澳户保续险保大、湾理区赔服务中的心便,利度。

 7

  2020年5月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 证监会、外汇局

 《大关湾于区金建融设支的持意粤见港》澳 (心的2 )举措正。在研究论证在广东九个地市设立保险服务中 (融公1公)司等、支证持券粤公港司澳、大基湾金区管内理地公金司融、租期赁货公公司司、、汽保车险金资产司转让机等构业按务规时定使在用开人展民跨币境进融行资计、价跨结境算担。保、跨境 )

  完善保险业务跨境收支管理和服务。

 区内地设立

 设3外)资外控扩股大的保人险身业险开公放司。。支支持持在在粤粤港港澳澳大大湾湾区保险内地公 立 资保险集团、再保险机构、保险代理和

 构 27 家,保险分公司 家;
专业保险 77

 截至 2019 年末,深圳共有保险法人机中介机构 128 家。

 《大湾区纲要》为“9+2”城市群规划了发展方向,为发源并深耕于粤港澳城市群的保险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湾区城市应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着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度融合、深度叠加的新变革,金融行业的转型与发展高度依赖金融科技的创新,金融领域的很多痛点问题都需要通过新金融科技的应用解决。而金融科技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领域,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线城市最为集中的城市群,在科技和金融人才的培养、聚集和储备上有着较大优势。在大湾区发展核心“经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主题下, 保险机构可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业务先发优势,通过推动协同发展、优化网络布局、创新金融科技等,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力争成为金融服务的中坚力量。

 二、大湾区保险业发展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1 ,截至2019年底,大湾区总人口数量超过7千万,GDP占全国比例达13%。2019年,大湾区保险业保费收入约人民币1万亿元, 占全国(含港澳地区)总保费收入约23%,可见大湾区保险业在全国保险业发展中具备明显优势。

 1. 珠三角地区 大湾区发展纲要的出台将加速国内外保险巨头逐步在大湾区投资落地,对于珠三角九市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法人机构主要集中在深圳和广州,目前总部设立在珠三角城市的保险公司主要有22家。根据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深圳金融业基本情况解读》,截至2019年末,深圳共有保险法人机构27家,保险分公司77家;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28家。此外,根据广州市统计局局发布的《2019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末,广州共有保险总公司5家,市场主体106家。广东省辖内人身险公司分公司其中含开展业务但无分支机构的虚拟分公司更有59家,财险分公司其中含虚拟分公司也已经达到了54家。另外,广东银保监局以及深圳银保监局发布的数据

  1 人口及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各城市统计局相关数据公告。香港及澳门相关数据分别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保费收入数据来源于广东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香港保监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官方网站

 中 央 地 方 新 及 合作互通 尝试。

 在 和 陆续出台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指导规划后,内地众多保险企业遵 循政策引导,开展实施相应的险种 创

 显示,2019年大湾区内的珠三角九市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人民币4,746.57亿元,在全国保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了12.49%。

 2019年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全面支持《大湾区纲要》中关于保险行业的规划指导,并提出了一些更为详细的发展方向和措施。例如,支持在深圳前海开展再保险产品和制度创新,研究推出巨灾债券,创新发展航运保险、物流保险、融资租赁保险、邮轮游艇保险、跨境电商保险等业务,并积极探索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此外,《意见》还鼓励与港澳合作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国际化的医疗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将符合条件的港资、澳资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协议管理范围。最后,意见提出支持大湾区企业联手走出去,促进广东制造业、建筑业、能源资源行业与港澳会计、投资、保险等服务业的充分合作。推进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争取国家支持放宽港澳投资者在深圳设立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的准入门槛、业务开展等方面的限制。

 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指导规划后,内地众多保险企业遵循政策引导,开展实施相应的险种创新及合作互通尝试。

 保险机构增设 2017年至今,大湾区的保险机构呈现陆续增设的趋势。注册地在广东省的两个新兴保险企业均获准正式开业;
某知名数字科技公司在香港通过收购保险经纪公司,开展人寿保险、医疗保险、一般保险、退休保障/年金计划、万用寿险及强积金顾问服务等业务;
某大型保险公司旗下的全资科技子公司亦在香港成立子公司;
某大型再保险公司香港全资子公司正式获得香港保监局颁发牌照。

 产品和服务创新 国内的保险行业正在积极研发一些针对大湾区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目前,多家知名大型保险企业均开展海关税款保证保险试点,该保险的应用场景主要为若企业未按时缴纳海关税款,则海关可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申请,保险公司则向海关赔偿(代缴)企业应缴纳的海关税款及其它滞纳金。

 某大型保险公司旗下的财产保险企业也着手研究粤港澳航运保险、保证保险和雇主责任险等跨境活动保险业务。他们正在组织研发车险创

  纵观珠三角湾区城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生物科技等新科技为首的应用催生了大湾区 “勃发保展险。科技” 与 “新保险” 的蓬

 新产品,针对分时租赁汽车、车辆代驾等新事物,加强精算与内控协同,合理厘定费率,细分市场。

 在大湾区规划建设的整体布局下,湾区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总部设在深圳的某知名保险公司则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尝试利用风险防控技术和保险经验提供企财工程类、责任类、保证类等一揽子保险保障;
同时,该公司也将持续为巨灾风险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保险产品设计、再保险合约安排、防灾减损、损失评估等全方位的风险解决方案。

 以国内某大型企业控股的保险代理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已在大湾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中先拔头筹,在英国金融界专业媒体Insurance POST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保险科技100强公司”榜单中, 成立仅18个月的该平台首次进入榜单并位列第一。该公司专注打造人工智能加客户服务场景、保险垂直领域的智能机器人,基于总公司自身数据技术优势并采用智能核保技术,尝试打造条款简介、体验流畅、客服贴心的保险体验。纵观珠三角湾区城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生物科技等新科技为首的应用催生了大湾区“保险科技”与“新保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大湾区保险公司的全面创新 与升级转型,全新的保险科技商业生态体系也应运而生。

 2. 港澳地区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之一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金融行业各个分支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根据近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情况,香港的保险业长期稳居全球前列,作为亚太地区的保险业务中心枢纽,全球前20大保险公司中约65%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截至2019 年12月31日,香港共有163家获授权保险公司。众多国际知名保险巨头纷纷扎根香港并在香港设立全球或区域总部,为香港打造成为亚太乃至全球保险业先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香港高度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使得其保险业竞争异常激烈,但也使得多年来优胜劣汰下的保险公司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大湾区纲要》发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并针对保险行业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以加强湾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设立保险客户服务中心 首先,由于大湾区内有许多内地居民购买了香港保险产品,同时也有许多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工作,存在相关保险需求。因此,香港保监局鼓励香港保险公司在大湾区内建立保险服务中心,提供保险咨询、索赔、续保等服务,希望为大湾区内居民带来更优质的香港保险服务,打

 香港。

 “保险通”

 机制和现有的“股票通”和“债券通”机制相似。该机制能 够帮助大湾区居民通过互联网进行香港保险产品的 购买 和 赔付 ,无需亲自到

  通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展保险业务。

 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9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出席“2018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保险通’”时表示,香港特区政府目前正与内地商讨,希望允许香港的保险公司在大湾区设立售后服务中心,提供理赔及其他售后服务。往后,还希望争取开通让大湾区居民于售后服务中心处理续保,以至让香港的保险产品能在大湾区内更方便地销售。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友邦香港区域执行总裁容永祺就建议允许香港寿险公司以试行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服务中心,为已购买香港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提供服务。香港服务中心将收取内地客户缴付的续保保费,办理理赔手续、分红、更改保单资料、体检验身及其他客户服务,便利内地居民续保之余,也可避免投保人因为断供而蒙受巨大损失。香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也会为内地保险公司的管理和营运提供参考。

 设立“保险通” 其次,鼓励帮助香港保险公司通过“保险通”机制(Insurance Connect)进行保险产品包括健康险等的跨境销售。“保险通”机制和 现有的“股票通”和“债券通”机制相似。该机制能够帮助大湾区居民通过互联网进行香港保险产品的购买和赔付,无需亲自到香港。自提出“保险通”以来,资本外流一直是主要关注的问题,据财新网报道,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智表示,“保险通”将采取的封闭管道,让香港保险公司在大湾区试点销售结构相对简单、保障成分比较高的产品,而保单期满红利和理赔金必须全数返回内地,从而有效防范非法活动、避免资金外流。该平台将实现保费和赔付的封闭式资金往返,即内地的保单持有人支付给香港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将会被用于其本人的赔付或者红利支付,此机制可以确保资金仍然保留在内地的金融体系中,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内地对于资金外流的隐忧。香港保监局向内地的中国银保监会提出了建立“保险通”的想法,收到了来自内地同行的好于预期的反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香港和内地的法律以及管理机制有所不同,以上两项措施仍在沟通规划中,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预计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香港保险业将给内地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及发展机遇。

 3. 大湾区各城市保险业发展差异

  大湾区保险业发展细则的不断落实,来自香港保险业的创新及发展活力必将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珠三角城市,并将彻底影响大湾区保险业竞争格局,同时也为大湾区保险业互联互通及创新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与此同时,大湾区各城市的保险业发展表现出较大的差异,2019年,香港的保费收入已达到约人民币5,203亿元,超过珠三角9大城市保费收入的总和。可见,香港的保险业规模遥遥领先于大湾区各大城市。另外, 内地城市保费规模与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广州及深圳两市保费收入基本持平,均已超过人民币1,300亿元,其余城市均低于人民币650亿元。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于其面积狭小,人口占比较低,因此其保费收入规模在大湾区中处于偏低水平,但仍高于珠海、惠州等部分珠三角城市。2

 0

 肇庆市 珠海市

 江门市 惠州市 中山市

 佛山市

 东莞市

  广州市 深圳市 珠九三市角 香行港政特区别 澳行门政特区别

  2,3 数据来源:广东省银保监局、深圳市银保监局、香港保监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官方网站;
外币以2019年末汇率折算为人民币 2019 年大湾区保费收入分析 3

 (单位:人民币亿元)

 1,384.471,417.37

  561.11 606.58 73.02 144.02 168.44 175.80 215.76

  199.48

  5500

 5,202.65

 5000

 4,746.57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从保费规模上看,大湾区无疑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之一。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末,珠三角九市的平均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分别为5.46%和0.74,而大湾区平均保 险深度及保险密度分别为8.80%和1.4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4%

  和0.27),但大湾区内部发展不均衡,个别珠三角城市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未达全国平均水平,大湾区内部庞大的保险需求仍有待释放。2019年,香港人均保费达人民币6.94万元,澳门人均保费约人民币2.94 万元,而珠三角九市人均保费均尚未突破人民币1万元,港澳地区与珠三角城市的保险密度存在明显差距;
从保险深度上看,香港2019年保险收入占GDP比重约21%,其余地区均未超过7%,香港的保险深度同样大幅领先于大湾区其他城市。4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6.94

  20.81

  5.92

  8.80

 5.14 6.00 5.64

  5.92

  6.96

 5.35 4.21

 25.00

 20.00

 15.00

 10.00

 1.00 - 1.40 1.03 0.93 0.74 0.74 4.19 0.71 0.66 0.64 3.84 3.25 5.00

 0.36 0.36 0.27

 0.17

 0.00

 香特港别 澳特门别 大湾区 深圳市 广州市 珠海市 珠九三市角 东莞市 佛山市 中山市江门市 惠州市 全平国均 肇庆市 行政区 行政区 水平 保险密度(人民币万元)

 保险深度(%)

 4,5 数据来源:人口及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各城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香港和澳门有关数据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保费收入数据来源于广东省银保监局、深圳市银保监局、香港保监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官方网站;
外币以2019年末汇率折算为人民币 2019 年大湾区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分析 5

 港业界在 专属自保保险 范畴上发展

  香港保监局联同中国保险业协会成立专属自保保险的 研究中心 ,协助提升香

 的优势。

  三、大湾区保险业的发展机遇 1. 分析发展差距,实现协同发展 在大湾区内,香港的金融行业较为成熟,金融体系较为完善,近年来,不少内地的中产阶级人士选择赴港购买重疾险、分红型寿险等产品。就产品设计、理赔等方面来看,香港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条件更具优势,针对性也更强。因此,其他各地区可结合自身特点,吸纳其有效的相关经验以谋求更优的发展。此外,深圳作为经济示范区和科技之都,其高科技创新能力有目共睹,大湾区可借助深圳的创新经验,大力发展保险科技创新,加快完善互联网保险的全链路服务,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保险服务,成为行业发展的表率。

 随着《大湾区纲要》的出台,大湾区内各政府部门也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相继发布相关实施细则,各保险公司也在努力谋求合作发展,粤港澳之间的人员互动和企业合作必定会更加密切频繁,各类跨境业务增加,对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需求也会增大。同时,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一系列基建设施的完善与建设,大湾区内部交通日趋便利,大湾区城市逐步融合将成为未来湾区发展的趋势,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为珠三角城市及港澳地区保险行业的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地政府和保险监管机构已陆续为大湾区保险业的融合发展展开沟通交流、研讨可行方案。

 例如,2018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修改了《税务条例》,将专属自保保险公司业务的税务减半优惠扩大至包括在岸及离岸风险的业务,争取更多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专属自保保险公司,同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分散和管理风险。

 香港保监局联同中国保险业协会成立专属自保保险的研究中心,协助提升香港业界在专属自保保险范畴上发展的优势。同时,“保险通” 机制也能使得更多大湾区居民通过互联网跨境购买保险产品,便捷的购买渠道亦会进一步增加购买需求,扩大保险业市场规模。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财险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大有可为。车险方面,“一小时经济圈”的打造使两岸三地多城的乘用车、货车、特种车等投保需求激增。企财工程险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会带动区域工程量激增,港口、物流、航运、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落地,将推动工程类风险管理需求加速上升。责信险方面, 政府是推动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保障,中小微企业则是激发湾区活力的重要动力。

 革命性 大湾区规划细则

  随着 的逐步出台及 落实,大湾区保险业的创新风暴正逐步 酝酿及生成,或将 地影响大湾区保险理念、保险产品形态、保险运行模式等方面。

  大湾区城市应结合不同地区的保险监管规定,详细对比各地保险业发展战略及经营业绩的差异,逐步探索三地保险产品互联互通的创新模式,实现协同发展。预计大湾区内部融合交流将进一步缩小湾区城市保险业发展的差距,并提升大湾区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 把握湾区机遇,促进产品创新 随着大湾区规划细则的逐步出台及落实,大湾区保险业的创新风暴正逐步酝酿及生成,或将革命性地影响大湾区保险理念、保险产品形态、保险运行模式等方面。对于保险业发展相对落后于港澳地区的珠三角城市或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机遇,进而在优化保险产品形态、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2019年11月5日,某大型人寿保险公司在广东召开大湾区跨境医疗保险产品发布会,宣布推出国内第一款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保险产品。该产品不仅打通了内地及香港优质医疗资源,还实现了医疗服务和费用补偿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发挥了保险业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该保险主要用于解决客户的就医费用补偿和医疗服务问题,尤其在跨境资源共享和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了便利。据介绍,在保障范围内,客户不仅可以在内地获享北上广三地的优质医疗资源,还可选择到香港指定私立医院接受治疗(覆盖6种重症),在港治疗期间可享受直付便利。该产品年保障额度最高达到1000万元,但价格“亲民”,最低不到千元。

 某总部设立在广州的知名保险企业也正在探索建立汽车保险研究院,将联合广汽研究院等的合作研究,利用广汽集团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技术,启动粤港澳三地车险产品和理赔服务互认等领域的研究。

 此外,香港近几年大力推行高端医疗保险。在香港设立分部的某大型国际保险公司推出亚洲至尊医疗计划。提供覆盖亚洲以至全球各地的优质医疗保障,并且保证终身续保。主要保障项目不设个别限额,全数赔偿医疗费用,并享有半私家病房等级住院保障及多重延伸惠益。个人终身赔偿限额达到美金三百多万,个人每年赔偿限额达到美金一百多万。购买此类产品的客户不但有香港的客户,也有很多内地的客户。

 3.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湾区发展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截至2019年12月《保险机构法人名单》,目前注册地点在粤港澳地区的22家保险机构中,在粤注册的保险机构法人仅有友邦保险来自香港。而内地的保险机构也仅有几家在香港注册或设立分公司,其中包括中国人寿、中银集团保险、中国太平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海外保险、亚太财产保险、招商局保险、平

 对外开放 新措施 ,包括境外金融机构

 与此同时,2019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表示将针对银行、保险业再推出 12条 可入股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可投资设立保险类机构。

  安财险等,而在澳门注册的仅有中国人寿一家。大湾区所具有的开放特质,将进一步吸引国际现金保险机构进入,保险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也将倒逼内地保险业创新发展。

 6

 与此同时,2019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表示将针对银行、保险业再推出12条对外开放新措施,包括境外金融机构可入股在华外资保险公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可投资设立保险类机构。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并施行《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上述行政法规的实施,对于推动保险业对外开放,加强和完善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放宽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等一系列决策部署,这为外资保险机构带来了更多机遇。预计在中国保险市场加快对外开放的格局下,具有丰富国际发展经验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外资机构将与中国市场本土经验相结合,为大湾区保险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4. 发展保险科技,驱动升级转型 大湾区的科创公司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生物科技等新科技的不断涌现,赋予了大湾区保险行业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开启了保险行业的全面变革,主要表现在:

 1)

 保险科技重塑大湾区保险行业的运营生态。保险科技涉及产品、市场、渠道、定价、核保及理赔等整个保险价值链,将最终构筑“新保险”的完整体系和运营生态。

 2)

 保险科技促进大湾区保险行业“补短板”。保险科技将推动整个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水平,加强监管机构监控的能力和手段。

 3)

 保险科技探索大湾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险科技将推动保险公司的投保场景化、产品定制化、服务优质化、核保精准化、理赔快响化,改善过往保险行业负面形象集中的环节,提升大湾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形象。

 4)

 保险科技助力保险实现普惠。保险科技能够提升效率,降低费用,让小额化、多样性和高频率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的可能性之一,实现更为广泛的普惠金融服务。

 6 数据来源:2019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机构法人名单》及毕马威整理分析

 保单持有人

  新的规管制度将有助提升保险中介人的 专业地位 和 水平 ,令规管更公平及更

 具透明度,并将引入一套稳健而灵活的模式,促进履行保护 的法 定职能,这将为香港保险机构进一步开拓内地保险市场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大湾区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等因素为保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保险业内部和外部也同时存在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在变革的时代,大湾区保险行业需要与时俱进,迎潮而上,加速转型,重塑行业生态价值链,而保险科技将成为构建全新保险业态的重要基础设施。

 5. 迎合监管态势,实现监管互通 随着大湾区内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大湾区保险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保险业“防风险、促改革“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监管机构陆续颁布的一系列监管细则,对大湾区保险业务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监管对于保险行业风险的防范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年来,在”1+4“系列文件引导下,内地的保险业在治乱象、补短板、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成效正在持续显现。而在港澳地区,香港保险监管制度一直是保险行业监管的典范,香港保险监管采用自律和他律结合的方式,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港澳地区保险监管机构正结合大湾区最新发展态势,对保险业监管政策作出实时调整。近期,香港保监局发布,自2019年9月23日起,香港保监局将取代三个自 律规管机构(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香港保险顾问联会及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负责全面规管香港的保险中介人,包括审批牌照、进行查察和调查,以及施行适当的纪律制裁。保险中介人规管制度的更替标志着香港保险业迈向另一重要里程。新的规管制度将有助提升保险中介人的专业地位和水平,令规管更公平及更具透明度,并将引入一套稳健而灵活的模式,促进履行保护保单持有人的法定职能,这将为香港保险机构进一步开拓内地保险市场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四、大湾区保险业的发展挑战 面向未来,对于大湾区的保险机构而言,《大湾区纲要》中的政策利好在为其创造更多机遇,但在大湾区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大湾区保险业在迎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直面来自行业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挑战。

 1. 法律和监管的差异 要构建保险大湾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粤港澳属于三个不同的“区域”,即不同的法律区、货币区、监管区、关税区。如何在不同的区域内,实现相互交流,互相融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无疑是一个挑战。2018年毕马威、汇丰银行及香港总商会联合发布《探索大湾区──第二份驱动成功的关键年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各地区政策法规的歧义、不

 监管协调

 粤港澳三地保险监管体系、标准、方式具有较大差别,若要发挥大湾区的潜 力, 是大湾区成功发展的最具决定性因素之一。

 确定性和陌生性是大湾区商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挑战,68%受访者也认为该因素会制约大湾区发展。同时,根据2018年的香港美国商会和益普索商业咨询的商业信心调查结果,缺乏透明性、法治薄弱和政策的不确定构成了大湾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同时,由于内地及港澳地区间存在法律体系的差异,有关保险费率的厘定、承保理赔流程以及客户投保习惯等方面均存在地域性差异,要想真正实现内地和港澳地区保险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大湾区各地政府进一步研究保险业发展细则和落地方案, 从顶层设计、政策环境以及行业合作等多方面出台更多创新举措,寻求更大突破。然而,目前来看,大湾区的内部联系主要集中在地理层面上,就监管政策而言,其互联性仍显不足。粤港澳三地保险监管体系、标准、方式具有较大差别,若要发挥大湾区的潜力,监管协调是大湾区成功发展的最具决定性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创新的监管联动,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在大湾区试点“监管沙盒”的建议也多次被提及,其中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是建立大湾区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三地监管部门定期交换监管经验和意见,共同探讨完善监管机制;
二是在大湾区内跨地区共享测试企业数据,为各方提供更丰富的测试样本和数据;
三是探索建立大湾区跨境联合沙盒测试机制,按照“单一金融市场通行原则”,通过简化流程等方式鼓励通过测试的区内金融创新产品跨区域推广。

 实现大湾区保险监管环境的互联互通尚待更多制度设计的出台与落实,随着大湾区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未来跨境保险机构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将为大湾区内跨境保险合作等细分领域的进一步联通奠定坚实基础,也将加快大湾区保险行业监管信息互通的步伐。

 2. 金融体系的差异 内地、香港和澳门的金融体系存在重大的差异,货币互通、支付和外汇管制问题都成为制约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资金可以相对自由地进

 白热化 资金流通 管制度 的出台。

 受 限制,香港保险业的竞争,尤其是在分红上的竞争越来越趋于 ,很多保险公司由于资金量不足而逐渐失去足额派发预计收益的能 力,这种情况必然催生 新的偿付监 出香港和澳门,但是内地却不是这样,资金相对封闭。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大湾区的业务运营。它还阻碍了针对个人消费者的跨境支付系统的引入。尽管香港可以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和贸易融资与内地开展大型金融业务,但香港仍无法在内地充分利用其在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深圳前海地区规划建立15平方公里的金融实验开放区,旨在促进两地金融行业的开放互通,但仅15平方公里尚未起决定性作用。

 一些问卷调查也显示金融流动性的增强将会成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毕马威、汇丰银行及香港总商会于2018年联合发布的《探索大湾区──第二份驱动成功的关键年度调查报告》,资本的跨境流动是大湾区商业发展的第三大挑战。受资金流通限制,香港保险业的竞争,尤其是在分红上的竞争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很多保险公司由于资金量不足而逐渐失去足额派发预计收益的能力,这种情况必然催生新的偿付监管制度的出台。

 3. 数据信息的差异 全球各国均有相应的网络安全法规,各国的法规及条例在保护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流动。大湾区在数据、信息、社交媒体和网络环境方面也存在相应差异。严峻的信息安全环境为大湾区内各公司统一数据系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此外,许多跨国公司不太可能将其全球数据存放在内地,因此也会导致数据和信息的分离。不同的系统意味着信息和数据在大湾区中的流动不像世界上其他地方那样自由,这样使商业运转的效率降低。

 4. 保险关键假设的差异 内地和港澳地区关于事件预定发生率和利率等因素的假设均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不仅会导致价格压力,也会对产品整体设计带来不便。例如,甲状腺癌在内地重疾险中属于重症,但在香港则属于轻症。同

 业能力 ,由此提高在全国甚至世界的

 更多的

 长期来看,大湾区引进 保险机构会使行业变革加快,推动内地的保险 业迈向 市场化 ,提升湾区保险业的 专 竞争力。

  时,三地对于疾病的发生率估算以及生命表等都有区别。事实上,大湾区无论是医疗水平、居民的平均寿命以及疾病发生率是越来越趋近于相同的。因此,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保险公司需要更深层次的沟通和数据分享,进一步厘清湾区内保险产品的精算假设和客户消费需求差异,以便设计出更通用型的保险产品。长期来看,大湾区引进更多的保险机构会使行业变革加快,推动内地的保险业迈向市场化,提升湾区保险业的专业能力,由此提高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竞争力。

 5. 保险科技的的运用 在行业越发重视科技运用的背景下,同样还需对保险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面对的潜在挑战给予足够关注,这样才能够使保险科技运用释放出应有的正面效应,使保险业借力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1)客户群定位问题 对于互联网保险产品,客户群定位始终是一个问题,该类型产品中,年轻人群占比较高,意外风险高,年金销量又达不到期望水平,费用相同的情况下保费收入可能还比不上传统银保等渠道,此外,主动购买者居多,也会出现逆选择。将来也许需要借助政府政策红利,提供更多的保险教育,推广保险的基本知识和功能。

 (2)创新保护问题 由于保险保单中关于保险责任范围、保险价格、险种设置等要素都必须以文字进行清晰地描述,并需要披露。这种开放性使得对保单条款进行的任何创新性改动都极易为竞争对手所知,且极易被对方模仿。这使得保险产品的优势往往都是短期的,“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极大地挫伤保险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3)销售费用问题 虽然各家公司期望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来降低运营费用,但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在互联网销售平台投入的推广费用并没有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出单,甚至没有达到宣传产品的效果。据调查,与某知名保险代理平台合作的一些公司在平台进行产品推广时,客户时常会拿完红包便删掉相关app等,因此会产生营销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匹配的结果。

 (4)大数据问题 目前,尽管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和用户画像是行业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使用均建立在公司本身拥有较为完善的数据库的基础上。从保险的数据现状来看,虽然多数公司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

 科技 数据

  随着保险行业在产品开发、定价、营销、理赔、反欺诈等各个环节越来越依 靠 运用, 作为科技运用的基础,其价值更加凸显。

  也有很多数据积累,但是由于业务重心的问题,数据质量并不高,还无法直接使用。

 除此之外,保险数据同其他行业数据类似,数据因业务所限比较单一,且交易频次过低。多数险种一年才发生一次,很难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给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造成了客观上的困难。单纯依靠保险自身的数据,难以完成对业务的更精细化的描述乃至其他动作。

 这就决定了保险业如果想在数据应用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不断优化自身数据,提高数据质量。有些企业选择引入外部高质量的数据来弥补自身数据的不足,但需注意的是,外部数据产生的业务场景与保险行业不同,因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仔细甄别,不断调整。距离保险业需求越近的数据质量越高,做出的数据产品效果就越好。但无论多近,外部数据始终是外部数据,其产生的环境与保险的需求大多不会100%契合,这就需要专业的数据团队进行加工、处理,经过几个轮回的迭代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跨域数据应用并不是一次性的简单买卖,而是需要有专业化的队伍针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数据品种以及算法调优,才能实现数据产品的目标。

 (5)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保险行业在产品开发、定价、营销、理赔、反欺诈等各个环节越来越依靠科技运用,数据作为科技运用的基础,其价值更加凸显。但是,近期网络信息安全风险频发,这应被给予更多关注。随着“互联网 +保险”的融合程度加深,保险消费者会在出行、购物等方面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保险创新的驱动力,但也会招致不法之徒的垂涎。保险企业是否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能否在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发等全流程实现规范管理,是保险行业在推进科技运用过程中必须加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消费者对个人数据隐私问题越来越重视,如果保险公司在信息安全方面缺失管理,很有可能造成消费者对保险创新产品和保险科技的不信任,因出于担心隐私泄露而不接受个性化定制保险服务方案,从而影响保险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加强对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因此,当保险公司引用外部数据尤其是高质量外部数据时,很可能会涉及个人敏感信息,需要经过授权和处理才能够使用。其次,外部数据属于跨领域的数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保险公司需充分了解应如何进行数据甄选和加工来满足本公司业务的需求。因此,保险公司需要由专业化的队伍,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尝试数据类型并进行算法调试,才能真正使数据与产品紧密结合,创造最大的数据价值。

 五、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二三四”(即一个国家、两个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三套监督体系、多个监管主体”的特征。凭借该地区各个城市在金融和专业服务、高端制造、研发和科技等众多的行业优势,大湾区有实力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全球主要海湾地区相媲美。这些竞争优势为希望进入或在中国开拓保险业务的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将导致各城市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大湾区保险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湾区各城市应充分借助政策红利,坚持保险业改革创新与战略转型,实现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稳健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大湾区保险业的深度互联互通,大湾区内部发展的协同效应将逐步显现,大湾区城市在独立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空间集聚,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将产生单体以外的经济协同增长模式。同时,通过积极发展保险科技及开放外资,汇集科技创新、国际视野等优势资源,将为大湾区保险业转型升级创造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从长远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保险企业总部的集聚地、保险科技的创新中心,更有可能成为中国保险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和优秀范本。

 毕金马融威行中业国战略咨询合伙人 +d8a6n i(e2l1. z)h2i2@1k2p3m12g3. c om

 粤港澳大湾区以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了全国12%的GDP总额1 ,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9年2月,国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定位,就该区域如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进行了规划部署,大...

推荐访问:保险业 调查报告 粤港澳 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调查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调查报告

猜你喜欢